2023年化肥减量化技术方案_第1页
2023年化肥减量化技术方案_第2页
2023年化肥减量化技术方案_第3页
2023年化肥减量化技术方案_第4页
2023年化肥减量化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化肥减量化技术方案一、总体要求按照《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关于做好2023年产生态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施肥技术在促进粮食产能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注重中微量元素补充,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三)坚持有机与无机配合。综合考虑作物养分需求和区域资源特点,统筹利用多种养分来源,引导农民种植绿肥、积造农家肥、施用微生物肥料等,与配方肥、专用肥、缓释肥等施用相结合,替代部分化肥投入,促进作物养分均衡。(四)坚持集成与示范并重。因地制宜开展“三新”集成配套,强化机艺融合、技物结合、物械配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作物增产增收。打造“三新”示范核心样板区,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培训,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促进“三新”落地。(一)巩固基础性工作等数据资源,按需做好取土化验,不断完善和更新土壤养分数据库。探索批量化、自动化快速测试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常规求,结合各地科学施肥工作需要和重点工作安排,统筹开展有机无机配合、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中微量元素、新型肥料等田综合考虑区域、作物、主体等因素,进一步优化调查点位设置,重点监测农作物的产量情况、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时期、施肥方式等信息,建立常态化调查机制。农户施肥监测通过手机端微信扫码“施肥监测通”小程序或PC端登录信息系统填报。(二)提升配方肥供应养分需求、土壤养分供应和肥料效应制定肥料配方,统筹基肥追采用聚类等方法将大量肥料配方综合形成配比合理、便于生产的区域主推肥料配方。建立肥料配方发布渠道和发布机制,引导企“及时发布、按需生产、科学施用”有效链接。鼓励肥料生产企业分区域、分作物设立智能配肥站,建立多样、定点、精准、全面的配方肥供应体系,扩大配方肥生产供应。(三)提升科学施肥服务信息化指导。及时制定和发布本区域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专家系统等智能化、简便化推荐施肥系统,指导配方肥科学合理施用,提升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充分利用手机APP、短信微信、触摸屏等方式,开展配方肥施用技术宣传,提高配方肥到位率。(一)创新施肥新技术(二)应用肥料新产品丰富的土壤,微生物肥料应与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溶解速度快,易发生烧苗,施用时应保证种肥隔离7cm以上。一般配合农家肥,结合整地做底肥一次性施入,用量应根据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土壤肥力等进行确定。盐碱地和旱地上应谨慎使用,砂土地因漏肥严重不宜使用。用叶面喷施、浸种蘸根、水肥一体化等方式施用。施用时严格控制肥液浓度,避免浓度过高造成肥害或浓度过低降低肥效。叶面喷施时选择施肥关键期进行。水肥一体化施用应按照灌溉系统类型控制水不溶物含量,注意肥料与灌溉水的反应及肥料混合的兼容性,避免堵塞灌水器。5.中微量元素肥料。在科学施用大量元素的基础上,合理补充钙、镁、硫中量元素肥料和锌、硼、钼、铁、锰等微量元素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应针对敏感作物和缺素土壤,提高一般情况下微量元素肥料用量较少,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量,控制施用浓度,避免产生肥害。(三)集成施肥新方式将基蘖肥施于秧苗侧边3-5cm、深度约5cm处。稻田翻耕深度20cm左右,埋好秸秆等,泥浆沉降时间10天以上,精细平整,苗挺叶绿、秧龄适宜。选用当地适宜的侧深施肥机具,插秧时匀速作业,避免缺苗、倒伏、歪苗、埋苗。施肥应均匀,严防堵塞排肥口。插秧后保持水层,促进返青。入土壤。前茬作物秸秆粉碎后还田,残茬高度低于8cm,以不影响机械播种为宜。田块平整度要适宜机械化耕作,0-20cm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为宜。选择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子应大小均匀、颗粒饱满,发芽率达标。根据玉米株距、3-5cm,肥料深度约10cm,种、肥横向间隔大于7cm。后期可根据玉米长势或缺素情况追肥。或播种时将施肥和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在小麦播种前,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撒施肥料,然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或采用旋播一体机直接旋耕播种;也可直接采用播种施肥一体机,在小麦播种时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作业。肥料用量根据土壤养分、产量水平、肥料类型等确定。通过叶片吸收进行追肥。掌握好肥液浓度,在不造成叶片肥害的基础上,可适当提高养分浓度,增加叶面吸收效果。在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上喷施尿素溶液浓度一般为1.5%-2.0%,蔬菜1.0%-1.5%,果树和茶叶0.5%。水溶肥喷施浓度可参照产品标施,硼肥和锌肥在移栽初花期喷施。喷施时气温15-25℃,液肥温度20-28℃为宜。5.无人机喷(撒)施。采用无人机开展水溶性肥料叶面喷式。拌种需根据大豆播种量,在播种前12小时内进行根瘤菌拌瘤菌剂与大豆种子混合,轻轻搅拌至所有种子表面都附着根瘤菌菌液应现用现配,将根瘤菌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后用喷施设备在大豆播种时将根瘤菌液喷洒在大豆种子表面及周围土壤。有条件的可购买根瘤菌剂包衣种子,储存时注意在阴凉处摊平晾干,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曝晒,温度不超过4℃。(二)种植绿肥。绿肥翻压还田并配合施用配方肥,可减少氮肥用量10%—30%。南方水田可选择紫云英、苕子、箭笔豌豆、苜蓿等豆科绿肥或肥田萝卜、肥用油菜等非豆科绿肥,翻压还田做基肥。旱地可采取轮作、套作、间作、混作等方式,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15-20天翻压,深度12-18cm。果茶园可采用自然覆盖、刈割覆盖或翻压还田模式,翻压深度15-20cm。高杆型绿肥宜采取刈割覆盖与翻压相结合的方式,矮生型或匍匐型绿肥宜采取翻压方式。与配方肥配合施用,合理搭配、缓急相济,实现增产提质、减量增效。有机肥以基施为主,可采用撒施、条状、环状、放射状沟施或穴施等方法,均匀施入、耕翻入土,推荐机械深施。堆肥、沼渣一般做基肥施用,施用量1-3吨/亩。沼液既可做基肥也可用于追肥,用量2-8方/亩,采用条施、穴施、环状施肥或喷灌、滴灌等方式,及时覆土。秸秆可采用翻压、覆盖、堆沤等还田方式,配合施用氮肥和秸秆腐熟剂。根据有机肥养分含量和肥效特 (肥水)〔2020〕30号)要求,进一步明确数据管理责任,严格数据采集填报工作。做好数据审核把关,保证数据科学合理、真实可靠。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数据安全。年底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数据采集考评通报。(三)开展效果监测评价。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化肥利用率作为评价省级科学施肥成效的主要指标。统筹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台账、宣传培训、配方肥施用记录等信息,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做细做实。规范化肥利用率田间测算工作,统筹作物类型、施肥方式、土壤养分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田间试验,完善化肥利用率测算与会上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教学等单位技术力量参与相关工作,提高监测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四)强化技术指导培训。持续深化“百名专家联百县”科深入推进“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培训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