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_第1页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_第2页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_第3页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_第4页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分别体现了对“社会状态”与“人格状态”的关怀,“国家本位”只是“社会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两种主要价值取向虽然在逻辑上存在着明显矛盾,但在现实中,通过“能力本位”的调节和贯通,可以使二者实现有机统合。

简单地说,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教育应当是什么”、“教育不应当是什么”的回答。它决定着教育的目的、任务,也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在既定计划规范下的教学活动。

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对其价值取向进行考察,对于明确职教目的、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等都会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而就现实状况来看,从政府角度,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本位”为主的,由于充分强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逻辑上,明显存在着与“个人本位”的矛盾,尤其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中彰显“个人本位”的趋势相比.这种矛盾与缺陷是深刻而显著的,并对职业教育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何调和这一矛盾,使职业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有效统合,特别是把个人发展愿望纳入到社会理想之中,使社会训练、政治服务能够体现个人的追求和表现,成为个人提升的良途。这就需要绕开或超越矛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谋求由“量”的发展向“质”的提高转变,确立起一种能有效体现社会和个人共同利益,同时与社会经济背景相协调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判断和选择。而“教育的本质即个人的文化陶冶”以及其他属于“精神本位”的观念似乎都不能满足需求,只有将“能力本位”作为价值选择,才能把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统合起来,并开拓出新的区域。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哲学上关于价值论的研究比较繁复,唐君毅曾罗列出13种价值理论。就一般意义而言,人们大多从主客体的关系中规定价值的本质,推而广之,就是“普遍关系论”。但从人类存在论的立场出发,“在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或人类存在规律的意义上,价值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或人的本质、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①这种需要的满足不仅包含着判断、评价,还包含着自觉的选择,有着明确的取向。据此便可以讨论职业教育价值和价值取向。当然,这里存在两个视角:一是专注于职业教育的本身价值与工具价值;二是将职业教育置于一定时代带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体系或宏大的价值网络中进行考察。虽然前后两者联系紧密,但本文取的是前一种视角。而“本身价值为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工具价值为外在价值(ExtrinsicValue)。所谓一事物具有内在价值,即此价值直接属于此事物自身。我们判断某事物具某内在价值时,亦可只对某事物之自身作一定的价值判断,而不牵涉到其他事物。……所谓一事物具有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即谓此事物之具此价值,乃由其能引致,促进或帮助,具内在价值之其他事物的产生或发展而言。”②因此.“社会本位”应该属于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而“个人本位”则属于职业教育的本身价值或内在价值。

(一)“社会本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透析

“社会”在事实和逻辑上具有多种含义,相对于“个人”来讲,它主要是指社会群体、社会团体,也就是社会关系。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中的“社会本位”,主要就是由此立论的。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是“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其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宗旨的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型或政策推动型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只是“政府主导”的缓解和补充。由此,虽然为快速、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隐含了价值取向上的悖论。

职业教育不管是大力培养和培训技能型人才,还是有效促进就业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首先体现的是国家利益。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必须”,虽然强调了“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的需求,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但这种“满足”和“创造条件”是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价值观念或价值意识的支配和驱动下,确定了国家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和任务后,才能制定其他层面的目的、目标,才能讨论具体的教育结构、办学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等等。所以更准确地说,我国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本位”的。本来,国家与社会在权力上常常产生拉锯式冲突,就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两者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多种形态。但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国家需求不仅体现了社会需求,还要通过社会需求来表达,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成为国家建设的目的。同时,就教育本身来说,它至少有3个要素,即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教育资料、教育对象。“其中,教育者活动的目的产生于对社会需求的选择,归根到底受社会需求及社会条件制约。”③因此,我们把“国家本位”作为“社会本位”的一种形式来对待,而不直接加以论述。

由“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出发,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想达到一种社会及其经济、文化状态,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此,必须加快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与此同时或在此之后,会考虑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因此,受教育者的个人状态容易被社会状态弱化,甚至被遮蔽。而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将受教育者的人格状态或人格特征变成现实。即使在布列钦卡区分的“教育目的1”(一种受教育者的人格状态)和“教育目的2”(一种想要实现的社会状态)中,后者被视为前者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条件,但位置却是次要的。当“次要”越过了“主要”,即“人格状态”被“社会状态”取代或淹没后,矛盾和危机也相伴而生。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应该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个人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所尽的义务,应该是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应保持个体与社会间的辩证关系和适度张力,不能把个体归结为社会。。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首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关注个人需求,是对这种矛盾和危机的把握、防范和消弭。

(二)“个人本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解读

就人的本质属性来讲,应该是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单个人本质(自我独特性)的统一。由此理解,人的价值应包含三方面内容:人的类价值即人作为人类一员(区别于动物)所应受到的尊重和享有实现其自由自觉活动的权利;人作为社会一员对社会所起的实际作用,以及社会对这种作用的肯定;人作为有个性的个人而对自己个性、潜力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实现。很显然,这里的“个人本位”主要是就“单个人本质”和“社会本质”而言的。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最先提出“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是卢梭,他提出了爱弥儿式的“自然人”假设。后来出现的“人格本位”价值取向理论,又把人分为“自然人”、“社会人”和“精神发展的人”。其他学科中的“经济人”、“生态人”等假设,也给教育带来诸多启示。而就职业教育本身来讲,“职业人”假设的提出,虽然从逻辑和历史的方面来看,还存在许多缺陷,但也表明对职教价值、目的等思考的深入。今天所说的“个人本位”,相对接近于“职业人”、“社会人”,而与卢梭的“孤立个人”相差甚远。

但职业教育“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究竟怎么确定?其一,按照教育的一般规律,应该反映个人人格的应然状态,并将这种人格状态与它的前提条件、社会发展等联系起来,不能单纯从个人人格,即精神的“个人本位”上做文章,否则,与自然的“个人本位”一样,都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也容易陷溺片面的泥淖。其二,以培养个人的素质为取向,开发人的潜力,完善人的行为,塑造理想人格,就等于把职业教育变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是职业教育无法达到的,因为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两种人才虽需要基本的素质,但更突出发展性综合职业能力,这是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下或者在素质教育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主体素质中某些领域的强化。”④可见,这种理念虽动听,却不切实际。其三,发展个人的工作能力,以能力来体现素质、完善人格。上述三者即所谓的“人格本位”、“素质本位”和“能力本位”,若遵循职教规律,考量现实需要,如何取舍?显然后者最为适当。

二、“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间的矛盾

由以上论述可知,“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关系是复杂的,尤其在当代,我国职业教育担负着国家振兴、民族崛起的重任,既不会表现为社会团体本位,也不会表现为人类本位,而主要是以“国家本位”的面貌出现,这是“社会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此,需要大致了解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首先,“个人由其各种理性活动之求客观化,而建立各种社会团体。而由人之统一的理性活动求客观化,亦即必求客观社会中,分散并存之各团体,与其中各个人之活动,相互融和贯通,而建立成具体的国家”。⑤国家虽然为统属社会各团体之高一层次的团体,“然国家中之各个人民,自始至终仍为国家之基础”,“吾人以人民之个人为国家之本”。⑥也就是说,现代国家用公民权使一切个人成为法律主体,并将其纳入契约和法制的规范体系。其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演变。在现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特征表征为同向谐变、逆向冲突和相互构建,其中后者最为本质。也就是在谐变与冲突的双向过程中,个人与社会都希望按照自己的理念和规定来改变对方,结果彼此都由对方来型塑和建构。再次,民族国家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组织模式,不仅展现了自身的独特质性,对个人和社会也有着强大的约束力、塑造力。同时,就我国当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虽然由国家控制一切的总体性社会体制开始弱化,但市民社会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力量的独立性也没有完全确立。可见,在这个特定的社会转型期,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无疑还是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必须在广阔的社会中才能找到或创建能够拥有的自由度。

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在现实中的统合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是否一定要进行非此即彼的抉择,若要,又如何抉择?这既令人困惑,也需要加以澄清。不过,“社会、国家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最终目的一样,是实现最美好的生活”。⑦只要采取科学研究的态度,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抉择”便可以免除,因为在现实中,我们需要的不是两者的分解与对立,而是统一与融合。

(一)统合的理由

第一,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虽然结成社会是人类个体能够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最基本条件,但即便在社会中,个人仍然是一种直接的实在。而就人的本质来看,他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社会之间以及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网络中确立位置、担当责任、发挥作用。而单就人格构成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来看,也反映着主体的所思、所感和所做,所以环境的作用、经验的作用是巨大的,也说明个体人格的形成脱离不开社会。因此,即便只考虑“教育目的1”,在“个人本位”中也要加入社会化因素。反过来看,“事实上,在教育和一个期望社会状态的政治目的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的只是间接的关系。在此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在实现所要达到的社会状态的诸多条件中,其中那个可以导致教育目的的条件,也就是那种符合政治需要的公民人格结构,并非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它总是不断受到许多教育者根本无能为力的其他条件的制约”。⑧因此,纯粹的“社会本位”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职业教育要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或技术应用型人才,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就必须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合起来。

第二,从历史的经验看,随着知识技能的传授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以手工作坊为载体的有意识的特殊活动,学徒制这种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也就产生了,并逐步向制度化演进,此时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双重因素。工厂手工业时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专门技能,这与生产过程内部分工的加剧相适应,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始向“社会本位”转变。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社会生产方式是大工业生产,而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动、职能的更替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打破了使人终身束缚于一种职能的旧分工体制,从而“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⑨这一时期,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职业教育也走过了初创、确立和深化三个不同阶段,其价值取向也由初步的“社会本位”、全盛的“社会本位”,走向以“社会本位”为主兼取“个人本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加重视其在选择职业时不受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重视其在一生中可以转换多个活动领域。同时,职业教育重视为受教育者进入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其具备职业生涯和继续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为此,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普通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并且努力消解单一性、终结性,也努力强化多元化、多层次特征,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这种新的趋势即是欧美国家称之为新职业主义的趋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教育普通化”(这种趋势实际上也是在向综合技术教育靠近)。很显然,此时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格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与融合。

(二)统合的途辙

途辙选择的结果不仅要能同时体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要求,还能进一步将两者搓捻到一起。在现实中,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能力本位”作为价值取向,才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原因是:第一,“能力本位”体现了“个人本位”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要想发挥潜能、获得发展,就要有一个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否则,人的独立性无法存在,理想人格也无法实现。而对于一般个体来说,获得物质基础首先要有一个主要生活来源,即要获得一个职业,或者说在社会中能够从事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某种工作。而要获取并胜任某项工作,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和身体素质等。因此,职业教育只有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才能真正帮助个体获得工作、做好工作,并奠定发展基础。第二,“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⑩所以理论界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这就说明了就业质量的重要。要提高就业质量,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前提。第三,“能力本位”也体现了“社会本位”的蕴涵。从社会方面来看,只有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