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_第1页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_第2页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_第3页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_第4页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一文摘抄二、流动沙丘造林固沙技术流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往往沿主风向前移埋压绿洲、渠道、居民点,危机极大。防治绿洲邻边和内部零星分布的流动沙丘,是造林固沙的重点。经过近50年来的治沙实践,证明采用生物固沙为主、辅于人工沙障,化学固沙制剂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便可以达到固定流动沙丘、发展经济之目的。流动沙丘的地表形态,大都由沙丘及丘间低地(沙湾)构成。沙丘极端干旱、流动性大、持水能力低,直接造林易被风蚀,难具成效。如辅以沙障等人工措施,则固沙效果较佳。丘间低地因地形部位较低,位处沙积环境,水分条件好,一般不需施加人工沙障措施,植物固沙便能成活。流动沙丘的生物固定技术,应依据前述立地条件差异,先易后难地进行。首先应对丘间低地实施造林固沙技术,而后才对沙丘实施植物固沙技术,当然两种技术同时进行也是可行的。(一)丘间低地造林技术(沙湾造林技术)流动沙丘的丘间低地(即沙湾),水土立地条件较沙丘优越,风蚀轻,可不必以沙障就可直接造林治沙,成效较快,此技术在沙丘普遍应用。1、 技术设计原理。沙丘丘间低地风力较小,风力场平缓,沙粒较易受阻堆积;低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较易成活,造林难度较小。利用上述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人工造林,另方面利用风力拉削沙丘,导沙入林,形成'前档后拉”的治沙形势,经过数年,便能达到固定沙丘,改善生态、生产条件目的(图8-1)2、 造林场地的确定。沙湾造林地必须选择在沙丘背风坡的丘间,但不宜紧靠沙丘,必须留出一段空地。留出空地的宽度应根据沙丘高度和沙丘年移动速度与林木生长高度来测算。根据伊克昭盟地区的测算,如流动沙丘高度是3m以下的小型沙丘,春季造林时留出6~7m空地,秋季造林留出7~8m。空地以远的丘间沙地,则可安排造林。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养城大队的做法是:距沙丘背风坡脚留出沙压带3~5m后,开始插若干行沙柳,往外再栽几行乔木,林下种草苜蓿,次年在沙丘前移退出的退沙畔再造乔、灌木林和种牧草。这样连续造林种草3~4次,就可将沙丘拉平。对一个流动沙丘来说,前后的丘间低地都造林后,即构成了“前挡后拉”的固沙造林技术。3、 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成功与否与树种选择关系密切。固沙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耐旱沙生性能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适地适树”树种。这些树种多数具有叶枝旱生形态突出,抗风蚀沙埋能力强,适宜瘠薄土地环境的特性。乔木树种中,小叶杨、白榆、小青杨、加杨、桑树、旱柳、樟子松、油松。灌木及半灌木树种中的油蒿、籽蒿、圣柳、紫穗柳、山竹子、沙棘、柠条、沙柳、乌柳、达乌里胡枝子等,均是适宜于半干旱干草原地带沙化土地恢复整治的固沙树种;适于干旱半荒漠(荒漠草原地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有小叶杨、新疆杨、二白杨、沙枣、白榆、旱柳,灌木树种有油蒿、籽蒿、柠条、花棒、毛条、圣柳、踏郎(羊柴)红砂、沙柳等。适用于极干旱荒漠地带的乔木树种有新疆杨、青杨、白柳、白榆、旱柳、胡杨、小叶杨、沙枣、灌木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4、 造林季节的选择。干旱沙区的植苗和插条造林,应以春季为主。春季解冻后,土壤湿润,地湿回升快,苗木根系再生力旺盛,二芽基尚未发叶,蒸腾量最小,有利于苗条的成活。在西北高寒沙区,气温回升比地温快,往往等到解冻的土壤深度适合造林时,苗木已开始发芽了,造林时间显得非常紧迫,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先造解冻早的沙丘地,后造丘间地;或将苗木进行冷窖存放,延长造林时间。实际上沙区造林并不都集中在春季。科尔沁和毛乌素沙地植松也可在秋季土壤封冻前10天左右,定植后随即用沙将全株覆盖好,以防兔害和失水过多。翌年春季再扒掉覆沙,成活率可达90%以上。此外,杨树、柳树的高杆造林经剪去全部侧枝,秋季造林成活率也能达到80%~90%。5、 造林密度的确定。流沙地造林密度,以维持沙地水分平衡为准,因地制宜。广大干旱荒漠地区的流沙地,在无灌溉条件、地下水又不能为树木根系利用的条件下,以稀植为宜。但株距可稍小,而行距则宜宽,并横对主风向成行种植。根据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的调查,在沙坡头地区以每公顷3000株左右为宜。半干旱草原地带的流沙地,沙地水分尚好,灌木固沙宜株距、宽行距,以后在灌木行间再造乔木树种。由于沙地水分渐少,乔则不宜过密,但株距可适当小些,并需及时抚育间伐。6、 栽播技术。流沙地带的造林,不论是灌木、乔木,不论是插条还是植苗,因空气干燥,蒸发强烈,而土壤含水率低,供给植物生长的水分保证率差,因而栽播造林技术,均应采用播品种深栽埋者,成活率均较高。例如,经有关实验证明,黄柳扦插深度,枝条平行地表全部埋下地表下3cm,出苗93%以上。花棒的栽植深度,一般应在50cm左右,并且必须把地表的干沙换上湿沙,压实,才能保证其成活。其他如踏郎、花棒、油蒿的栽播都必须深栽深埋,才能成活。(二)沙丘固沙造林技术治沙实践证明,邻近绿洲边缘及绿洲内部的流动沙丘,环境条件不同于高达流动沙丘那么严酷,通过人工沙障的辅助,植物固沙是能够成功的。其技术方法可归纳为:1、 设置沙障,辅助植物固沙。植物固沙实施前,要事先对流动沙丘设置人工沙障,减缓侵蚀,改善造林沙地处境,为固沙植物创造适生环境。沙障设置技术将在工程治沙技术中叙述。2、 沙丘造林地设计与造林部位的选择。由于流动沙丘具有物质结构松散与易受风蚀移动的特点,沙丘造林首先应选择迎风坡中下部安排造林丘顶部造林,让风吹蚀削低。这一设计体现了迎风坡固沙,既固定了流动沙丘的治沙思路,又体现了沙丘中下部治沙较易、丘顶较难的先易后难治沙原则,还体现了不断削低丘顶的高度,变起伏沙丘为平缓沙丘的治理目标。3、迎风坡造林技术的处理。选择沙丘迎风坡中下部横对主风方向,成行栽植固沙植物,株距1~1.5m,行距2~4m。如果沙丘不高(一般不足7m),水分条件又较好,沙丘背风坡沙湾固沙造林又成功的,则还可在迎风坡基部用犁耕方法促进风蚀,以加速沙丘的矮化改造速度。如果是湖盆边缘的矮小沙丘,还可采用又固又放固沙技术。所谓又固又放,是固定一部分流动沙丘,让另一部分沙丘继续流动。即在一排排的流动沙丘中,选定奇数排(或偶数排)沙丘作为需要固定的沙丘,用设沙障和造林的方法,迅速的固定起来,不让继续流动;而对其余偶数排(或奇数排)沙丘,不仅不加任何固沙措施,反而用清楚天然植被,使其迅速移动。几年后,让其移动的沙丘移动到被固定的沙丘位置,扩大了平坦的丘间低地。陕北榆林县海滩村用这种造林方法,将丘间地逐渐扩大连片后,开辟出农田和果园,把沙地变成稳产高产田。4、适用的造林树种。选择适宜树种对于保证固沙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适于半干旱草原与荒漠草原的树种,主要有白榆、沙柳、踏郎、花棒、多枝圣柳、柠条、沙棘、苦豆子、猫头刺等,适宜于干旱极干旱荒漠的树种,主要是旱柳、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三、防风阻沙林带造林技术绿洲外围与沙漠、戈壁,风蚀地相毗连的地带,是造成流动沙丘与风沙对绿洲危害最主要的地段,在此地段营造大型防风阻沙林带,对于防止流动沙丘对绿洲的入侵和减弱沙尘面积的沙尘暴的发生有显著功效。50年代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建立的大型阻沙林带,保护了后套绿洲大面积的农田、城镇和草场;河西走廊沿绿洲边缘营造的1240km长的阻沙林带,不仅有效阻止了流沙对绿洲的危害,还恢复了耕地的2.6万hm2;新疆、柴达木盆地等地的实践证明,在绿洲周边营造大型阻沙林带,对于保护绿洲,控制流沙发展有特殊作用。(一) 阻沙林带布设原则阻沙林带是否合理布局,对于林带的成功与效益的发挥关系极大,其布局应考虑如下两个原则:1、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防风阻沙林带应片林、快状林和带状林错综分布,不必强求整齐划一。以沙丘的丘间地、风蚀地、平缓沙地造林为主,尽可能少占用绿洲周边耕地或宜农土地,也不应远离绿洲,否则因生境水土条件差,造林不宜成活,即使一时灌水成活,成林因缺水也会枯死。2、 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原则。这就是说,先在绿洲周边造林,逐渐向外扩展加宽。若为沙丘地段,先在丘间低地造林,前挡后拉,以丘间团块状林分隔包围沙丘;随着沙丘前移和丘顶被风力削平,在退沙畔再进行造林,以扩大丘间林地面积。这样,在不采取沙障一类工程技术措施直接固沙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为稠密的防风阻沙林带。(二) 阻沙林带的林带结构与树种选择防风阻沙林带应由乔灌木树种组成,以行间混交为宜:愈接近外来沙源一侧,灌木比重应该增大,使之形成紧密结构,以便把前移的流动沙丘和远方来的风沙流阻拦在林带外缘,不致侵入林带内部及其背风一侧的耕地。实践证明,中国西北绿洲周边营造防风阻沙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是沙枣、小叶杨、二白杨、新疆杨、钻天杨、箭杆杨、加杨、青杨、旱柳、白柳、榆树等,灌木树种为索索柴、怪柳、酸刺、柠条、花棒及沙拐枣等。(三) 阻沙林带的林带规模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取决于沙源状况:在大面积流沙侵入绿洲的前沿地区,风沙活动强烈,农业利用暂时有困难,应全部用于造林,林带宽度小者200~300m,大者800~900m乃至1km以上。流沙迫近绿洲,前沿沙丘排列整齐地区,可贴近沙丘边缘造林,林带宽度为50~1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若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林带宽度可缩小到30~50m。绿洲与沙源直接毗连地带,若为缓平沙地或风蚀地,因风成沙不多,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可为10~20m,最宽不超过30~40m。(四) 阻沙林带树种的栽植技术阻沙林带由于位置处在绿洲外侧,水土条件较差,沙丘表层干燥,因此,树种的栽植一般应按下述要求进行:如果是值苗乔木,栽植时应将根系深栽到湿沙层,表层亦应把干沙换成湿沙,踩实;栽时,乔木枝叶应修剪以减少水分蒸腾。可能情况下,移栽时适当灌水。灌木应该是阻沙林带的主要品种,栽种时,基本要求是根系湿埋到湿沙层,枝条紧贴地面或外露不超过3~5cm。如果是萌发力强的灌木,如:黄柳、花棒,亦可用插枝办法栽植,只是枝条亦必须埋在湿沙土层中,并将表土干沙换上湿沙,踩实。四、沙漠沙源带封沙育草保护技术绿洲阻沙林带与大型高大密集流沙群之间,是一片由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沙质荒漠组成的过渡地带,亦是干旱区域沙源向外扩张的区段。防止沙源物质向外扩张,对其进行封沙育草保护治理,是保护绿洲,改善沙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环节。这一区域的,由于接近高大密集流沙中心,沙源物质丰富,水分条件干旱、离绿洲较远,因而造林难度大,但沙层底部基质常有土质堆积,沙层厚度亦相对较薄,地下水位较浅(一般2~3m,最深7m),仍然具有超旱生灌木与草本的生长条件,过去或多或少生长有植被。对曾生长或现在仍残留有天然稀疏植被的这一地带,通过封育恢复天然植被,是现实生产力水平下,防治沙漠化发展的有效技术。(一)封沙育草带宽度与规模因干旱沙区沙源物质、风力强度、绿洲规模、绿洲水源和植被破坏程度不同,封沙育草带的宽度与规模应有所差别。各地方应根据绿洲迎风侧沙源状况和残留植物多少加以确定。如果沙源广(流动沙丘高大,连绵分布),残留植物少,植被覆盖度低(<10%),则封育面积应广,封育带宽度应1000m以上,如果沙丘较低矮,残留植物覆盖度较高(>10%),则封育宽度可规划为500~1000m。在能构成对绿洲生存威胁的地段,均应划出封沙育草带,形成绿洲外围的生物保护屏障。通过封育,促进沙生植物的生长和固沙效益的发挥。(二)封沙育草类型的划分对封沙育草带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基本途径。应依据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