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06滩涂开发垦区配套工程可研报告_第1页
如东县06滩涂开发垦区配套工程可研报告_第2页
如东县06滩涂开发垦区配套工程可研报告_第3页
如东县06滩涂开发垦区配套工程可研报告_第4页
如东县06滩涂开发垦区配套工程可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东县2006年滩涂开发垦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PAGE1南通市港闸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目录第1章综合说明 1第2章水文 22.1流域概况 22.2水文气象 22.3水系概况 4第3章工程地质 93.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93.2水文地质条件 113.3闸址地基土液化判别 123.4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123.5评价 12第4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14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44.2项目背景、现状 164.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74.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74.5项目执行单位基本情况 18第5章工程布置及工程设计 195.1指导思想 195.2规划原则 195.3建设标准 195.4建设规模 195.5规划布局 205.6建设内容 20第6章施工组织设计 216.1施工条件 216.2项目实施 236.3施工技术、施工设计提纲 23第7章环境影响评价 257.1环境状况 257.2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77.3环评结论 28第8章工程的投资估算 298.1基本资料 298.2定额依据: 298.3主要材料、设备及工资单价 298.4投资投资估算 29第10章 经济评价 3010.1经济效益 3010.2社会效益 3010.3生态效益 30第1章综合说明如东县洋口外闸二期围区位于如东县西北部,地处原小洋口闸下游,在小洋口闸下迁二期围区内,该围区于2003年底动工,于2004年底匡围而成.新垦区东临新建洋口渔港,西与凌洋垦区、拼北垦区接壤,匡围总面积约1.8万亩。本项目计划配套面积8000亩,位于新围垦区东部。新围垦区西接拼北垦区和凌洋垦区东部,拼北垦区斜港闸,凌洋垦区东闸通过其内。根据水质及流量,斜港闸作为新垦区的淡水源。根据围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地形条件,以及灌排分开的原则,新围垦区水系配套共分为“三横、五纵”。本项目区安排在围区北部,规划总面积8000亩。由于项目区西部地面高程达2.5(废黄河高程系)以上,植被相对较好,规划为种植区,面积约6000亩,项目区东北部为原小洋口闸下游老港槽,地面高程较低,规划为养殖区,面积约2000亩。本次实施主要工程包括机耕路13.6公里,排水暗管1.4公里,灌排两用渠7公里,输变电线路5.06公里,变压器3台。工程总投资407.6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50.0万元,自筹资金57.67万元。项目建成后,能新增农业土地面积8000亩,有效促进耕地的动态平衡,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粮食安全。能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能有效促进滩涂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沿海滩涂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能够吸引“三资”投入项目开发,尽快形成项目集聚效应,从而加快我县小洋口地区开发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如东县2006年滩涂开发垦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南通市港闸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PAGE32第2章水文2.1流域概况工程所在地区地处副热带北缘,受高空西风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种大气环流影响和控制,具有较好的降水条件,初夏秋末冷暖气流在长江和淮河流域交锋形成梅雨和秋天连续阴雨,还有夏末初秋台风带来的台风雨。洋口外闸担负部分长江流域和部分淮河流域排涝任务,其范围内分属江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区,地表起伏甚微,皆属堆积平原,形成历史不久,土壤主要为潮土类和盐土类,地面高程一般在3.5m~4.5m之间。2.2水文气象2.2.1气温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4.8℃,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0.6℃。最高月平均平均气温30.8℃,最低月平均气温-0.9℃,多年平均日照2050.5小时,平均无霜期222天。2.2.2降水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调节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时空分配不均的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63.0mm,最大年降水量1560.9mm(1960年),最小年降水量469.9mm(1978年)。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全年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份,其中又以7月份最大,占全年汛期的77%左右,而此时正值夏、秋季农作物生产的旺盛期,易引起农田田间积水,抬升地下水位,同时又不能及时排除涝水,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全年降雨天数大于10mm的天数为31.9天,大于等于25mm的天数为10.7天,大于等于50mm的天数为2.8天,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1.7天,月最大降水量287.1mm,历年最大三日暴雨量为556.5mm(1960年8月2-4日)。2.2.3风全年大于7级风天数23.5天,累计最多的风向为春ESE;夏SE;秋SSE;冬NE。强风为ESE,次强风为NNE。影响本地区台风次数平均2.8个/年,最多5个。2.2.4潮性该区沿海高潮位主要受天文大潮和风暴影响(包括台风和冬季风暴,如1981年9月1日14号台风,在吕四以东海面上转弯东折,在如东小洋口形成历史最高潮位6.77m),小洋口以北至东台市沿海地区是全省高潮位最高的地区,其潮差最大,该地区历年低潮位都发生在冬季。根据小洋口站资料和谣望港闸观测资料进行内插,其潮位特征如下:历史最高潮位:5.42m(1997)历史最低潮位:0.97m(1986)多年年平均高潮位:4.33m平均低潮位:1.32m最大潮差:5.29m最小潮差:1.96m平均潮差:3.82m5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5.67m10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6.00m20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6.23m30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6.33m平均涨潮历时:3小时08分平均落潮历时:9小时17分2.2.5内河水位本区内河汛期正常水位2.20m,非汛期正常水位1.80m,警戒水位2.80m,每年短时间水源紧张时水位1.40~1.60m。该流域最高水位都是集中暴雨形成,如1960年8月4-5日;最低水位主要原因是干旱枯水年长期干旱,加上工农业生产大量用水造成,只有少数发生在枯水季节或由于沿海涵闸开闸排涝所造成水位陡降。2.2.6地下水埋深多年平均汛期地下水埋深为0.8m左右,非汛期为1.0m左右,雨季接近地面。2.2.7地震烈度本区按中国地震烈度表(1990年)划定基本烈度为=7\*ROMANVII度。据江苏省地震年表统计,1505~1949年南通地区共发生地震16次,一般强度在5级以下;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洋面曾发生过6.2级地震,建筑物摆动明显。2.3水系概况洋口闸排涝受益范围内地貌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分属三角洲平原,古泻湖平原和海积平原三种类型。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3.5m~4.5m之间,局部高地达5.0m,受益区内的种植情况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花生及油料作物等,农业布局是夏熟以三麦二豆油菜为主,秋熟以棉花水稻为主,土质以沙粘土为主。解放初期该流域盐碱土的治理途径和技术措施基本沿用历史上张謇办盐垦公司的办法,即以旱改为主的开沟爽碱、围堰蓄淡、铺生盖草等办法来治理盐碱土。60年代,由于1959年以后兴建了引江灌溉工程,年引江水约50亿立方米,把江水送到黄海边,采取了引淡挤咸、排咸换淡结合冲淤保港、改良水质,以水改为主的种稻淋盐的治理措施,使盐碱地有了条件种植水稻,滨海地区有了利用独立水系的优势,70年代以后,除继续采取引淡排咸、种植水稻淋盐外还采用人工冲洗、养鱼改土以及“水、草、萍、绿”综合措施改良重碱地的办法,使盐碱土的脱盐效果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得到大量的积聚,土壤物理性状有了明显改良。表2-1:如东地区农作物耐淹历时及水深作物名称生长期耐淹历时(天)耐淹水深(cm)小麦分蘖--成熟110棉花开花--结铃1-25-10玉米抽雄期1-1.58-12孕穗灌浆期28-12成熟期2-310-15大豆开花期2-37-10水稻生长期1-310-30建国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先后维修加固海堤100多公里,新筑海堤130多公里,围垦造田31万亩,沿海堤防能抗御建国以来最高(6.77m)潮位;该地区主要入海河道情况见表2-2:表2-2:流域主要一级河道情况表河道名称起讫地点长度(km)标准开挖时间底宽(m)底高(m)河坡九圩港九圩港-马塘46.6240-25-2.01:31958如泰河洋口外闸-泰兴县界105.345-20-1.51:31958拼茶河塔子里-小洋口72.688-30-1.01:31954遥望港石港-遥望港35.918-10-2.01:31955北凌河贲家集-北凌新闸49.160-30-2.01:31979沿海主要涵闸情况见表2-3:表2-3:沿海主要涵闸情况表:涵闸名称规模设计流量(m3/s)排涝面积(万亩)兴建年月孔数净宽(m)闸底高程(m)小洋口闸972-1.05961921955.7东安闸936-1.0321481960.6掘苴闸1236-1.0282451958.6北凌新闸532-2.0210481980.11遥望港闸324-1.5260401974.92.4.1历史灾情(1)台风、高潮建国以来,台风和高潮影响如东近100km海堤的次数达22次,其中损失最严重的共4次。1951年8月19日至21日,16号台风过境,沿海风力达11级以上,台风掀起高潮,潮水猛涨,洋口潮位达6.49m,潮水冲击海堤,全县老海堤打掉2/3,台风过境后,县委组织5.9万人培修加固海堤,土方约1.8×106m3;1970年9月17日,风6-7级,潮位5.73m,1969年新围筑的洋北港西侧北堤溃决,缺口宽200m,海水倒灌一直流至内地古坝,县革会组织3万多人抢险围堵,在其内侧筑“月”形堤一道,长3km,经18天全力抢筑完成,修筑土方80万m3;1981年8月31日至9月3日,14号台风达11级风力,持续达60多小时,正值农历8月初大潮汛,台风激起高潮,洋口潮位实测达6.77m,风大浪高,海堤损失土方近200m3。(2)涝灾建国初期,1949年7月下旬,全县普降大雨,受淹农田40多万亩,7月25日至26日,11号台风过境降暴雨,受淹农田70多亩,低洼地积水深达1.3米多,部分乡村一片汪洋,全县粮棉大面积减产,30多万亩农田欠收;1954年连续暴雨成灾,全年降雨量1349mm,其中5-7月份的降雨量达807.8mm,连续降雨使内河水位猛涨,加之海安、如皋的客水压境,沿海无较大的涵闸排泄,全县受淹面积127万亩,占总耕地的80%以上,全县农业大面积受灾;1979年5月至9月,全县平均降雨量805.6mm,先后下大雨、暴雨15场,加上客水压境,双甸水位达3.2m,全县100多万亩农田受涝渍,25万亩棉田发生枯萎病,粮棉大面积受损;1991年5月21日至6月20日,南通市普降暴雨,有500万亩农田普遍受淹,其中受涝200多万亩,近500家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建材、制盐业损失严重,共计直接损失近15亿元。(3)渍害由于该区的土壤多为轻质砂粘土,土壤水份的毛细管上升作用强,自由孔隙的容水量小,渗透性差,雨后地下水位易升难降,因而易引起渍害,致使本区农作物的产量难以稳定。如1979年5月至9月的连续降雨其一引起耕作滞水,蒸发作用受阻,土地膨胀,孔隙阻塞,水分下渗困难,使得棉花大面积发生枯萎病死亡。其二是潜水位的影响,它反映了降水量的大小及排水能力的强弱,据该如东县粮棉产量与降水量的相关分析,粮食产量:平水年比丰水年提高(25-35)%左右,最小增产6.3%,棉花产量:平水年比丰水年提高10%左右,最小增产也达到期4.7%。由此可见,洪、涝、渍对粮棉产量的稳定及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2.4.2成灾原因南通地处副热带北缘,受高空西风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种大气环流的影响和控制,降水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1)原防潮阵地不够巩固如东县原海堤均是土堤,且堤身单薄,每遇到高潮位(天文大潮和风暴潮,特别是天文大潮遭遇风暴潮)时,潮水冲击破坏海堤,海水倒灌,冲毁村庄,淹没农田,污染和破坏宝贵的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加剧土壤的盐碱化,破坏该流域良性生态系统。近几年,经过海堤达标建设,对堤身加高培厚,同时对外坡进行护砌,防潮阵地有所加强,但目前由于防洪战线太长,防潮压力仍然较大,以期洋口外闸的外迁后,通过高标准修筑海堤和缩短堤线,减少防潮压力,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涝水的外排出路不畅梅雨季节和秋季的台风雨,造成内河水位猛涨,同时由于出海排涝闸上、下游港槽淤积严重和下游港槽太长,洋口外闸不能达到正常使用功效,排涝达不到原设计排涝标准,又受上游洪水顶托,从而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排除涝水,排涝十分缓慢。每遇较大汛情,内河水位长期居高不下,导致地农田田间积水农作物受淹,同时引起下水位抬升,加剧土壤的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第3章工程地质3.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1勘区地形地貌勘区东临黄海,属堆积平原海岸型地貌形态,微地貌为黄海淤涨型沙质海滩。地势略有起伏,泥面高程为1.04~1.40m,表层有3cm~5cm的淤泥。勘区北侧为兵房港的中心港汊,港汊内地形受潮汐影响而变化,港内地形受潮汐和洋口外闸排水水流的双向影响淤涨变化较大。3.1.2场地地基土层根据土性特征、颗粒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质等指标和工程特性可将场区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十一个土层,其中层5又分为两个亚层。层8及以上土层成因年代为第四系全新统海陆相冲(淤)积层,层9以下为第四系晚更新统陆相沉积层。现将各土层土性分别描叙如下;层1:低液限粉土灰色,混灰褐色淤泥质低液限粘土,表层有5cm淤泥。塑性低。流动~软塑。饱和。层厚0.00m~1.70m,层底标高-0.64m~-0.10m。层2:淤泥质低液限粘土灰色,灰褐色,混少量灰色、青灰色低液限粉土。塑性中等。流动。饱和。层厚0.00m~1.80m,层底标高-2.34m~-0.76m。层3:低液限粉土与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互层低液限粉土灰色、青灰色,淤泥质低液限粘土灰色,灰褐色,局部见“千层饼”状构造,水平层理。低液限粉土微有塑性,流动~软塑;淤泥质低液限粘土塑性中等,流动。饱和。层厚0.40m~3..20m,层底标高-2.74m~0.11m。层4:粉土质砂夹低液限粘土粉土质砂灰色、青灰色,夹层灰色,灰褐色,一般底部夹层较多,水平层理。粉土质砂稍松,低液限粉土塑性中等,流动~软塑;流动。饱和。层厚1.40m~2.80m,层低标高-5.40m~-1.29m。层5-1:粉土质砂灰色、青灰色,含贝屑,夹薄层灰褐色低液限粘土,局部夹层较多,水平层理。稍松~中密。饱和。层厚0.00m~6.60m,层底标高-11.60m~-11.34m.。层5-2:粉土质砂灰色、青灰色,含贝屑,夹薄层灰褐色低液限粘土,水平层理。中密为主,局部稍松。饱和。未见底。层6:粉土质砂与低液限粉土粉土质砂灰色、灰黄色、青灰色,低液限粉土灰色、青灰色,偶夹薄层灰褐色低液限粘土。粉土质砂中密,局部稍松。低液限粉土软塑。饱和。层厚5.20m~5.40m,层底标高-16.80m~-16.66m.。层7: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与低液限粉土淤泥质低限粘土灰色、灰褐色,低液限粉土青灰色,层厚比为2:1~3:1。上部为低液限粘土,夹青灰色粉土砂,“千层饼”状构造,水平层理。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中等塑性,流动。层厚4.40m~4.60m,层底标高-21.26m~-21.20m.层8:粉土质砂灰色、灰黄色、青灰色,含水量贝屑。密实,饱和。层厚3.20m~3.30m,层底标高-24.56m~-24.44m。层9:低液限粘土上部至26.30m左右为灰色、灰褐色,夹青灰色粉土质砂,水平层理,“千层饼”状构造。其下为灰黄色、黄绿色、灰色、灰黑色等杂色低液限粘土,混同色低液限粉土。塑性高,可塑,上部软塑。饱和。层厚2.40m~2.60m,层底标高-27.10m~-26.94m。层10:粉土质砂黄色、灰黄色、金黄色。中密。饱和。层厚3.80m~4.00m,层底标高-30.96m~-30.74m。层11:低液限粉土夹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灰色、青灰色,夹层灰褐色,水平层理。低液限粉土微具塑性,软塑。低液限粘土塑性中等,流动~软塑。饱和。未见底。3.1.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标准各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标准详见《工程地质成果总表》(见附表02)3.2水文地质条件层1低液限粉土,渗透系数Kv=2.8510-5cm/sec,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层2淤泥质低液限粘土,渗透系数Kv=1.6810-6cm/sec~4.1210-6cm/sec,平均渗透系数Kv=2.9010-6cm/sec,渗透性等级为微透水。层3低液限粉土夹淤泥质低液限粘土,渗透系数Kv=2.8910-5cm/sec~4.3310-5cm/sec,平均渗透系数Kv=3.7010-5cm/sec,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层4粉上质砂夹低液限粘土,渗透系数Kv=6.9410-5cm/sec~3.8910-4cm/sec,平均渗透系数Kv=1.7910-4cm/sec,渗透性等级为中等透水。层5-1粉土质砂,渗透系数Kv=4.3210-4cm/sec~8.3810-4cm/sec,平均渗透系数Kv=6.5610-4cm/sec,渗透性等级为中等透水。层5-2粉土质砂,渗透系数Kv=4.3210-4cm/sec~8.3810-4cm/sec,平均渗透系数Kv=6.5610-4cm/sec,渗透性等级为中等透水。根据本次勘探结果判断;勘区地下水层8及以上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层9以下为第四系微承压含水层。3.3闸址地基土液化判别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区与七度区分界处,按七度近震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基本值No取6击,场地内15m以浅闸底板以下饱和粉土、砂性土进行液化判别情况详见下附表02。液化判别公式:Ncr=No[0.9+0.1(ds-dw)](3/pc)1/2,闸址地基土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液化。3.4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根据场地地基土的土性特征、颗粒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综合评价,场地土类别为中软场地土。建筑物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3.5评价根据地基土的埋藏条件、空间分布情况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拟建闸址处地基土层3及以上土层水平向有变化,层3以下土层水平向分布稳定。⑴层1低液限粉土含水率高,流动,高压缩性,欠固结,抗剪强度差,承载力低,S1号孔缺失本层,该层是本工程的不良工程地质层。⑵层2淤泥质低液限粘土含水量水率高,流动,高压缩性,欠固结,抗剪强度很差,承载力低,亦是本工程的不良工程地质层。⑶层3低液限粉土与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互层含水率高,流动~软塑,中等压缩性,欠固结,抗滑稳定性较差,其空间位置位于闸底板附近,不宜直接作为拟建闸基础持力层。⑷层4粉土质砂夹低液限粘土强度较低,承载力标准fh=110Kpa,其空间位置位于闸底板以下,可作拟建闸基础持力层。⑸层5-1及以下土层除层7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与低液限粉土强度较低外,其余各土层强度较高,均可作拟建闸基础持力层。第4章工程任务和规模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东县东濒南黄海,南近长江口,西接苏中腹地,北通欧亚大陆桥,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境总面积1895km2,人口114万,其中农业人口99.5万,占总人口的84.3%,下辖12个镇、31个乡(其中4个渔业乡),位于中国重点开放区域长江三角洲东北翼,为苏东沿海经济带上的发达县份。先后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百家明星县、全国科技百强县行列。1995年进入江苏省25个小康县行列。199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5亿,财政收入2.92亿元,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商品棉出口基地、全国粮食先进高产县,199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1亿元,财政收入3.35亿元。自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以来,如东县积极实施开发开放战略,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推进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已初步形成化工、机械、纺织、建材、食品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有一批电子、化工、轻纺、丝绸、饮料、生化为主体的重点企业。根据如东县2006年统计年鉴,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见表4-1:表4-1:如东县社会经济状况表总面积耕地面积总人口粮食棉花其它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km2(万亩)(万人)(万亩)(万亩)(万亩)(亿元)(元)156420594118662123.53080如东县交通运输便利发达,苏317线、202线、203线联结通、扬、宁等大中城市。境内公路全部为沥青路面。江、海、河运输通畅。距县城仅50km的南通机场、南通港可达世界各地。通信、供电设施日趋完善已形成以光纤、数字微波为主的中继传输网和自动交换网,与世界五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通邮关系。华东电网有3条供电线路直达如东;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县城掘港镇是苏中著名古镇,明代就有“小扬州”之称。“海上迪斯科”(滩涂踩文蛤)、“空中交响曲”(滩涂放风筝)等特色旅游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如东经济开发区、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分别位于县城掘港、东凌开发区、凌洋垦区,成三足鼎立之势。如东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0.14km2,其中先期开发的3.32km2起步区,已实现“五通一平”,区内辟有全国台联台商工业园区、日商投资区、高新技术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大东方旅游休闲中心和欧洲广贸商场,六大园区是全县二、三产业的龙头;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规划面积300km2,以沿海滩涂开发为主,其中堤内100km2,堤外200km2,区内辟有粮棉油立体种植、堤内特种养殖、堤外海产品养殖等三大基地。两区环境优良,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是中外客商看好的投资热土。两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投资条件,目前已有来自美国、日本、瑞士、德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兴业。如东县同时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粮、棉、油、麻、茧等农副产品,是国家粮食、优质棉、瘦肉型猪、蚕茧生产的基地县。全县粮食年产70万吨,棉花年产3.5万吨,蚕茧年产1万吨,油籽年产3万吨,生猪出栏60万头。全县拥有海岸线100km,可开发的沿海滩涂面积有700km2,是江苏省海岸滩涂面积的七分之一,已围垦开发300km2,土地开发潜力十分巨大。4.2项目背景、现状1)项目背景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加快“海上如东”的建设步伐,2000年如东县提出了小洋口闸外迁及下游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的项目规划。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批准同意,如东县小洋口闸下迁围堤工程被列入全省“十五”百万亩滩涂开发启动工程。根据批复精神,围堤工程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围堤于2001年底完成[洋北垦区(一期)],通过不断开发,目前已开发建设成为综合新区。二期围堤工程于2003年11月开工建设,2005年初全面完成围堤及护坡工程(洋北二期),目前已进入开发利用阶段。为呼应我省“江海联动”战略,抢抓新一轮全省沿海开发机遇,2005年如东县委、县政府提出“争当江苏沿海第一县”目标,加大对新围垦区的规划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极力打造项目载体。规划建成集风电、渔港、种植、特种淡海水养殖、育苗、加工以及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规模化、现代化园区。2)现状洋北垦区(二期)匡围总面积约2万亩,东临洋北一期围区,西接如东凌洋垦区。围区为典型海岸滩涂地貌形态,由于围区内部分布原小洋口闸下游老港槽,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滩面高程1.5m~5.5m(废黄河高程),老港槽约占围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沿凌洋垦区东堤外侧一线滩面较高,植被丰富。2005年如东县不断加大对围区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投入。风电项目已在建设之中,2006年上半年将并网发电;中心渔港项目港池护砌即将竣工投入运行;规划项目区内,目前已新建排水闸1座,开挖骨干河道4km,新筑机耕路8km,具备一定的开发基础条件。4.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东县是全省海洋大县、滩涂大县,拥有丰富的滩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滩涂开发在全省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洋北垦围垦为我省“十五”百万亩滩涂开发的一部分。加大对其基础设施的投入扶持,有利于加快垦区灭荒改造,尽快形成有效耕地,促进全省土地动态平衡;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建设滩涂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打造滩涂产业大载体,有利于吸引“三资”参与开发,加快我县沿海经济板块的形成,培植全省沿海滩涂农业新亮点,呼应“江苏联动”,促进“海上苏东”建设;同时,通过项目开发,将有效增加社会就业,大大提高农渔民收入,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提升全省滩涂对社会的贡献率。因此该项目的实施不但有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较为理想的社会和生态效益。4.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区位优势明显项目区交通便利,洋兴公路202省道直达项目区,距南通市区南通机场、苏通大桥、新长铁路海安站50公里,与拼茶运河、岔洋河、马丰河形成的水运网相连,并紧连国家级中心渔港一小洋口渔港,风电项目能为项目区营造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开发项目优势明显如东县是全省重要的农业大县、滩涂大县,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文蛤、紫菜及河蟹苗种繁育、养殖大县,并已成为如东县滩涂开发三大主导产业。该项目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文蛤、河蟹苗种繁殖及特种淡海水养殖基地,比较优势明显。3)物料运输供应有保障项目区紧邻洋口外闸,洋兴公路直通项目区,交通运输便捷。同时项目建设所需大宗材料我县供应充足。4)制约因素a)建设滩涂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需求矛盾较大,除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外,仍需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投入。b)项目区内土壤沙性较重,滩面起伏较大,老港汊较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工程设施配套难度大。特别是原小洋口主港槽地段起伏很大,给该项目施工带来难度,土地平整及护砌需较多土石方,设计及建设标准相对要高。c)土壤盐碱度高。由于垦区为新围而成,土壤盐碱度含量较高,土壤改造和利用需一定时期,近期效益难以显现。4.5项目执行单位基本情况南通洋口港综合开发投资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受政府授权对小洋口地区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负责小洋口地区的规划、设计、开发及管理。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公司设有办公室、财务部、开发部、工程部,拥有各类管理人员60人,其中高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0人。目前公司拥有1万亩土地经营权,固定资产达1.2亿元。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为新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5章工程布置及工程设计5.1指导思想项目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项目工程措施,加快项目区治理改造,有效改善项目区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使项目区尽快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种养加滩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造必备条件。5.2规划原则1)按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标准要求进行规划原则;2)布局科学合理原则;3)建设标准合理,有利于发挥最大工程效益原则;4)坚持灌排分开、因地制定、因需而建的原则。5.3建设标准1)灌溉标准项目区为新垦区,近期以改良土壤自然淋盐为主。种植区近期以旱作物为主,灌溉保证率为20%,5年后设计灌溉保证率达60%以上;养殖育苗区灌排保证率要求达到100%。2)排涝标准排涝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排水系统健全畅通,日雨200mm,两日排出,地下水位控制在地面以下0.7—0.8m。3)建筑物达到Ⅲ级水工建筑物标准,区内道路为砂石机耕路,路基9米,路面6米;排水沟设计口宽8米,边坡1:2,沟深1.5米,底宽2米,以预制砼板护砌;路下涵标准为φ90涵洞;输变电标准为10KV线容。5.4建设规模规划总面积7800亩。通过工程配套,可形成有效农业用地面积6400亩,其中:养殖区1500亩,种植区3200亩,苗种繁育及加工区1700亩。5.5规划布局1)产业布局:中心河以南为种植区;中心河以北、东横河以东区域为养殖区;东横河以西为育苗加工区。a.种植规划:以油料、棉花、三麦等耐盐碱旱作物为主。b.养殖规划:以鱼、虾、蟹、贝等特种淡海水养殖品种为主。c.育苗规划:以河蟹、紫菜、河豚等品种为主。d.加工区规划: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2)工程布局:重点配套养殖育苗加工区。在养殖、育苗、加工区新修建东西向和南北向中心路各一条;沿机耕路开挖排水沟,穿越机耕路修建路下涵;为解决项目区用电,从凌洋垦区新架设10KV输变电线路到达项目区。5.6建设内容1)排水沟开挖及护砌 口宽8m 1.8km2)机耕路 9m路基、6m砂石路面 2.65km3)路下涵 φ90×14m 4座4)输变电线路 10KV 2.6km第6章施工组织设计6.1施工条件6.1.1地理位置及对外交通条件外迁的洋口外闸位于原洋口外闸下游,交通条件较差,无通道直接到达洋口外闸,但原洋口外闸交通条件较好,九圩港通栟茶运河至洋口外闸上,为较好的水路通道,陆路可利用公路苏317线将材料运输至洋口外闸上,能满足施工最大件的运输需要,在水闸施工前,首先做围堤封闭,在拟开挖的引河一侧筑一条简易泥结石路面,为施工机械及建筑材料进场提供通道。6.1.2气象与水文条件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梅雨、台风等地区性气候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最高气温38.6℃(1978.7.9),极端最低气温-10.6℃(1969.2.6)。最高月平均气温为30.8℃,最低月平均气温为-0.9℃。年均日照时间为2100~2200小时。霜期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年均无霜期为203天,雪期一般在12月至次年3月。除梅雨季节,月平均施工期达25天左右。从全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主宰,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到冲击热带海洋气团主宰,盛行偏南风,气候高温湿润。春秋季为过渡期,以偏东风为主。台风多发生在7~9月份,平均每年2.27次,台风风力一般为6~8级,最大为12级。年均大于7级风的天数为23.5天。6.1.3建筑材料(1)土料:围堤工程土料用量大且线路长,拟利用围堤内侧滩地就近取土,规划土料场考虑应有足够的取土安全距离,不小于堤脚50m范围,根据现场地质钻探资料,滩面土质以粉土、粉砂为主,cu一般大于2-3,都可作为堤身填筑土料。取土后取土区作内框河或海洋养殖场。(2)石料:本工程共需石料6.0×104m3,目前如东县海堤护岸石料均来自苏南江阴、苏州等地采石场,采石场石料可自九圩港船闸经九圩港、栟茶运河由水路运至原洋口外闸,目前九圩港河能通行50-100吨自航船,护坡石料可从原洋口外闸闸上采用陆运的方式运至护坡现场。(3)其它:本工程其它材料如水泥、石子、钢材、黄砂等均可从当地购买或从南通购买,土工织物根据不同的土质选用不同的规格,可从南通、盐城、无锡等地购买。6.1.4施工交通、水、电及通信等本工程施工环境、条件较为恶劣,需分步实施相应的临时工程及永久工程:6.1.5施工交通根据地质资料,在挡潮、降水条件下适当抬高路基,可修筑临时公路,前期临时公路采用简易泥结石路面,方案一、三临时公路总长1507m,方案二、四临时公路总长2461m,施工建筑材料由临时公路运进。6.1.6施工用水考虑排水需要,围内需开挖引河与原排水系统沟通,引水河可用着非结构施工用水,结构施工及生活用水考虑临时管道供水。6.1.7供电工程临时供电:考虑吹填土施工机械设备容量较大,设10kV线路1条,总长11kM,临时变压器200kVA3台。6.1.8永久性供电考虑开发需要,规划10kV线路5.3km,,200kVA变压器一台。6.1.9施工期内排水方案一、三围堤内集水面积最大2.0km2,需设临时排水涵洞1座,排水量5m3/s,方案二、四围堤内集水面积最大1.0km2,需设临时排水涵洞1座,排水量2.5m3/s。6.1.10通信前期采用集团无线电话通信,后期设专供电话,考虑防汛网络通信需要,电话不少于3门。6.2项目实施6.2.1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建立项目建设法人制,具体负责项目规划和实施,严格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6.2.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及关键技术1)进度安排a)2006年元月~4月 完成项目设计、编报;b)2006年5月~6月 完成项目施工设计及招投标工作;c)2006年7月~9月 完成河道开挖护砌。d)2006年10月~12月 完成机耕路、路下涵建设及输变电线架设。6.2.3项目建后的运行机制项目建成后办好移交手续,由公司落实好管护责任制,统一使用管理。6.3施工技术、施工设计提纲6.3.1明确施工标准、规范本可研报告已作部份说明,为确保工程达标,相应的其它有关材料、设备标准、施工规程需搜集、整理、全面给予明确。6.3.2临时工程、临时措施设计包括供电、供水、排水、主堤第一年汛期防护、施工道路等需在施工图设计前搜集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进行专项设计。6.3.3施工程序设计临时工程应结合永久工程进行规划,开工前应进行规划,各分布、分项工程需研究网络、主线路、关键线路。施工程序设计应由相关部门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分析研究。第7章环境影响评价7.1环境状况7.1.1自然环境洋口外闸外迁主要涉及栟茶运河流域,及洋口外闸附近海域,地貌以沿海冲积平原为主,总体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决大部分地面高程在4.0~2.0m之间。本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阴湿多雨,冷暖交替,间有寒潮;夏季梅雨台风明显,酷热期短;秋季受台风低温影响,秋旱或阴雨相间出现;冬季寒期短,雨日较少。多年平均气温14.8℃,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0.6℃。最高月平均平均气温30.8℃,最低月平均气温-0.9℃,多年平均日照2050.5小时,平均无霜期22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063.0mm,最大年降水量1560.9mm(1960年),最小年降水量469.9mm(1978年)。该项目附近目前为尚未开发利用的滩涂,区内无集中工业区和有污染工业项目,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总悬浮微粒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入海口河水总体水质符合地面Ⅳ水类标准。海水总体水质除无机氮外,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一类标准,现有海岸线为防护林带,外滩近堤处茅草、芦苇密布,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较为理想。(1)大气环境质量根据如东县环境监测站1990年3-5月份监测结果,在各项污染指标中,二氧化硫指标未检出,氮氧化物五日平均浓度为0.015mg/m3,此两项指标均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85-82)一级标准,总悬浮微粒五日平均浓度为0.157mg/m3,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拟建工程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海水环境质量拟建工程区的海水环境质量主要受入海河流水质和沿海各渔港排放物的影响。目前如东县境内栟茶运河因沿途受纳工业污水较多,水质较差(大致为Ⅳ类水质)。渔汛期间到港作业渔船较多,污染物的排物的排放量也较大,对海水环境质量有些影响。2003年4月、7月、11月,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在洋口闸外侧于枯水、平水、丰水三个时期进行采样分析,结果如表8-1:表7-1洋口外闸外海水质检测成果表单位:均值mg/l(除PH、盐度外)时间全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PH值7.90-8.197.90-8.047.96-8.098.16-8.19盐度29.5230.9827.2130.38浊度11733196122溶解氧指数8.28.310.16.3高锰酸盐指数1.21.31.01.2活性磷酸盐0.0410.0380.0120.072氨氮0.0190.0260.0200.010亚硝酸盐氮0.0070.0040.0020.015硝酸盐氮0.1700.1090.2040.198铜0.0030.0040.0020.004铅0.0010.00050.00050.003汞0.000020.000060.000020.00002油类0.0080.0060.0120.007表7-1数据说明,尽管洋口外闸闸外海水受到一些污染,但其环境质量仍然是好的,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一类标准。(2)生态环境工程建成后新围海堤内种植防护林带,并在闸管区内建成花园式公园,根据规划,项目区海堤防护林和青坎绿化、河道绿化林带、,路边、丰产沟鱼池绿化、覆盖率可达19.4%。7.1.2社会环境如东县东濒南黄海,南近长江口,西接苏中腹地,北通欧亚大陆桥,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如东县先后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百家明星县、全国科技百强县行列。自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以来,如东县积极实施开发开放战略,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推进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已初步形成化工、机械、纺织、建材、食品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有一批电子、化工、轻纺、丝绸、饮料、生化为主体的重点企业。7.2环境影响预测评价7.2.1对自然环境影响对地表水的影响:洋口外闸外迁后,排涝过流能力加强,可以改善栟茶运河的水质。对地下水的影响:海岸线进一步向东迁移,从而可以改善原洋口外闸以内地下水的水质,降低地下水位。对土地资源影响:洋口外闸外迁后,可以增加陆地面积,对农业和养殖业有积极的影响。对水生物的影响:本工程实施对附近海域水温、水质、泥沙以及透明度基本没有影响,因而对围堤外水生物完全没有影响,围堤内因水环境变化较大,对海洋生物影响较为明显,但围堤内面积占整个如东县滩涂面积0.5%,对整个如东县沿海的海洋生物的生态系统不会有明显的影响。施工期筑堤建闸、施工采料、防护林种植、防汛公路的建设等施工活动,对苏317交通干线、施工人员生活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7.2.2对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生产、群众生活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洋口外闸外迁后,改善农业灌排及生长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洋口外闸外迁后,改善水质,便于控制瘟疫扩散,有利于灭螺工作的开展,为血吸虫的防治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提供安全保障洋口外闸外迁后,防洪、防潮战线进一步缩短,大大减小防洪、防潮压力,台风高潮破堤,海水倒灌、破坏内陆的生态系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洋口外闸外迁后,可促进当地渔业、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给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安全保障。7.3环评结论总之,工程实施后后,对项目区水环境总体来说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仅对局部时段,局部地点有不良的影响,但这总影响是有限的,是暂时的,且是可恢复的,本工程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正效益是主要的,且具有长效性,因此,本工程建设是可行的,有利于项目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8章工程的投资估算8.1基本资料主体建安工程数量:根据本院提供的设计图纸确定。8.2定额依据:定额:《江苏省水利工程概算定额》(第一册建筑工程)、(第二册安装工程)(2003年)》取费标准:执行苏水基(2000)110号文《关于颁发〈江苏省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2000年修改本)。8.3主要材料、设备及工资单价1、人工预算单价:建安工程人工综合单价为22.04元/工日。2、主要材料单价:建安工程主要材料到工价为地方价。3、机电设备价格,主要机械设备价格根据调查分析确定,一般性的辅助设备根据市场价格参列。8.4投资投资估算序号名称单位数量规格单价(万元)总价(万元)1排水沟开挖及护砌KM1.8口宽8米97.21752机耕路KM2.659米路基6米路面26.4703路下涵座4φ90×14m144输变电线路KM2.610KV25655预备费36合计350经济评价10.1经济效益通过项目配套可新增种植区3200亩,预计年可生产粮食3850吨,约合580万元;新增养殖面积1500亩,净水面约1200亩,以每亩5000元计,约合600万元;紫菜、河蟹、贝类育苗及加工区产值约1亿元,合计新增产值1.118亿元,利润约1000万元。10.2社会效益1)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改善洋北垦区(二期)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投资硬环境,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有效土地6400亩,其中耕地3200亩,有效促进耕地动态平衡。2)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能推动滩涂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壮大沿海滩涂优势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3)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引导,能吸引“三资”投入。该项目的实施,预计近期可吸纳“三资”5000~10000万元。4)加快沿海经济板块形成,培植新的经济亮点,推进“江海联动”战略实施。10.3生态效益1)通过项目工程措施,有利新围滩涂土地治理改造,排咸降渍,加快土壤熟化。2)通过项目实施,能促进围区内水土保持,抑制水土流失。3)有利改善环境质量。目录第1章综合说明 1第2章水文 22.1流域概况 22.2水文气象 22.3水系概况 4第3章工程地质 93.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93.2水文地质条件 113.3闸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