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_第1页
基于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_第2页
基于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_第3页
基于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_第4页
基于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

论文摘要:三贾均市是唐京都诸市令管理商品交易市场货物价格的一项制度,但不仅在京都,而且在全国各地也普遍实行。唐代三贾均市是对前代物价管理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并对后世的价格管理制度产生影响。汉唐宋价格管理制度既相承又各具特色。三贾均市与悬平赃物也有密切的关系,并指出《唐六典》注文的一处有误。

物价管理制度是国家调控商品交易关系的重要手段。关于唐代的物价情况,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一些研究,并得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论断。日本学者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通过考察分析大谷文书中的唐天宝二年交河郡物价表,证明了唐代的市估是根据时价制定的公定市价,是官府交易和定赃的依据,并不制约一般的私人交易。并进一步指出,三等估所表现的并不是物品质量的优劣而是交易价格的高下。[1]齐陈骏认同这种观点,并据此对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相关的两个文书进行了分析介绍。(注: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吐鲁番发现唐代交易法文书》、日野开三郎《两税法与物价》也都对唐代的物价情况有过研究。)国内有陶希圣《唐代管理“市”的法令》,全汉昇《唐代物价的变动》等论文论着,或介绍唐代物价的情况,或对唐代物价管理、市场管理进行分析,或从考证说明考古发现出发来诠释唐代的物价体系,或从史出引用文书来补正旧说,这些研究对唐代物价管理制度的研究形成丰厚的学术积累,但由于研究重点和内涵的局限,许多内容也还有待深入。

《唐六典》卷二十: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凡与官交易及悬平赃物,并用中贾。《旧唐书》卷四十四:京都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新唐书》卷四十八:平货物为三等之直,十日为簿。《职官分纪》卷二十:以三贾均市。《古今事文类聚——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三十二: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序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司市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掌其卖价之事。委榷筦之务周有泉府之官,敛不售与欲得。以二物平市,以三贾均市。

上述史料记载表明唐朝由市令掌管物价,实行三贾均市,这一制度是如何形成,执行程度怎样,效果如何,有哪些特色,我们从前辈史家的研究以及史书和考古发掘文献中寻其端倪。

“贾”指价格,“市”是城市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市场上物价管理依产品质量高低优劣划分三种价格,均衡市场贸易价,即三贾均市,是唐京都诸市令管理商品交易市场货物价格的一项制度。唐代的城市商业繁荣,各地都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场。仅长安城便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构成以长安为经济中心的,北有洛阳、开封,南有扬州、苏州、杭州、洪州、广州、成都等各具特色的城市商业格局。除长安外,洛阳有南市,扬州有东市,淮南有西市,不仅较大的州治有市,而且中、小县城也几乎都有市,如富阳县市、临淄县市、禹城县市等等。城市商业的繁荣也要求市场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三贾均市应时而生。把市场上交易的商品按质量划分为三等,战国时期即已有之。

《越绝书》计倪曰:粜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伤末。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可三十。甲货之户曰粢为上物,贾七十,乙货之户曰黍为中物,石六十,丙货之户曰赤豆为下物,石五十,丁货之户曰稻粟,令为上种,石四十,戊货之户曰麦,为中物,石三十,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石二十。

不仅商品分上物中物下物,而且价格上也设定相应的限制,最高价与最低价的设置,使得市场交易更加符合商人、农民的需求,价格合理化,各得其利。

汉代不仅物品分等,同一商品的价格也分三等。

《初学记》卷二七引《范子计然》曰:“肃细文出齐,上价万二千,中价万,下价五千也。”《北堂书抄》卷一四六引《范子计然》:“酱出东海,上价二百,中百,下三十。”《太平御览》卷九三〇引《范子计然》:“柏枝脂出三辅,上价升七十,中三十,下十。”卷九四六引《范子计然》:“螵蛸出三辅,上价三百。”等等。资料记载表明汉代各地所出产品均存在上、中、下三等价格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应当也是按照质量的优劣粗细而定,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或者特例,而是非常普遍的了。王莽时,第一次明确了三等价格制度,《汉书·食货志》载“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价,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分等定价的制度化,使商品价格更加趋于合理,由诸司市掌管市场物价,实际上对品质优良的商品起了保护、倡导的作用,并进而有效的制止了商家间的不合理竞争。

唐代三贾均市进一步典制化。可知三贾均市的制度是在前代市场价格管理机制运营下的经验积累,其适应了市场管理的需求,又适时地有所改进。唐代的物价管理机制与汉代的比较在后面详述。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有关唐代物价的文书有三件,其一是吐鲁番所出《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其二是吐鲁番阿斯塔那29号墓所出《唐五谷时估申送尚书省案卷》,其三是同墓所出《唐市司上户曹状为报米估市》。其中,特别是《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已成为唐代三贾均市的实证资料。(注: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胡如雷《隋唐五代经济史论稿》,张泽咸《唐代工商业》,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等。)据此,唐代西陲的交河郡已普遍实行了三贾均市制度,那么,在广阔的中原大地更应同样如此。唐三等估价制度在各地是广泛实行了的。史书虽没有像交河郡市估案一样详细记载各行不同商品的上次下三等价格,但在一些笔记中可以找到些许痕迹。

张鷟《朝野佥载》载:[睿宗时],导官署令姚泰盗用进米二十石,上米估四十五价,次估三十价。断绞,不伏。《海槎余录》:马产于海南者,时极俊可爱,然骑驶则无长力,上等价可四两,寻常不出二两。

米价的上估、次估,马价的上估、中估,在这些笔记里记录下来,虽不完整的表现当时市场上的价格情形,但也反映了各地三贾的执行情况。

又《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诸市署令丞职责所云“平货物为三等之值,十日为簿”,《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市司评物价不平条云:“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市司所定三等时价还要造为簿册,且所造策要符合市场行情,不得营私舞弊。足见三贾均市制度在唐是受法律保护并且规范执行的。

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物价高低主要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同时也受到供求关系等方面的较大影响。从根本上说,它决不是官府意志的表现,也不是官吏可以操纵的,更不是官府律令可以规定得了的。三贾均市只是一般价值规律的表现。市场交易还存在讨价还价的现象,只要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即可成交,官定物价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市场物价实施控制的框架,而不可能成为私人交易中一成不变的准则。

池田温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物价初探》[1]中指出三贾并不是依据货物的质量优劣,而是交易价格的高下,他的依据是市估可能忠实反映时价的各种原因,其中首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货物都可以用精次粗来划分,这一点有待商榷。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货物都可以用精次粗来划分,但是可以用的等量词来替换,因为所有的物品都有优劣之分。作者指出:“除了以上质量差别大的物品外,还有很多质量差别不大的物品。马和□用大练、小练来表示价格。却没有标明练的质量。如果意识到练有上次下的质量区别,就非标明质等不可。……但是市估案里大练、小练都注明上次下三等估。用没有意识精粗差别的练来表示价格,则价格差别显然和质量无关。这样一来,我们除了认为价格差只是表示旬间交易价格的高值和低值外,别无其他解释。”后文又有“在所有品目中,帛练行的絁、缦等属于上下价差最少的一计价类,但帛练的质量统一程度却是最高的。”[1]马并不是没有质量差别,不可以分等次的。《太平广记》卷二五三引《启颜录》曰:“陈朝尝令人聘隋,乃密令侯白变形貌,着故弊衣,为贱人供承。客问白曰:‘汝国马价贵贱?’报云:‘马有数等,贵贱不同。若从伎俩筋脚好,形容不恶,堪得乘骑者,直二十千已上,若形容麤壮,虽无伎俩,堪驮物者,直四五千以上。’”市估案中用大练、小练来标示马价,也是因为帛练的价格差最少,价格稳定,符合当时以绢类为基准的流通结构。池田氏的推理不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而对于古籍的记载就不能完全否定,因此,三贾均市分估定价依据的应当是货物的质量优劣高下。

三贾均市不仅反映了市场物价的基本情势,而且与官府悬平赃物也是紧密相连。唐律规定,各级市司制定三等时估要依照市场行情客观而定,若营私舞弊,上下其手,将受到法律处罚。

《唐律疏议》卷26《杂律》市司评物价不平条云: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其[疏]议曰:谓公私交易,若官司遣评物价,或贵或贱,令价不平,计所加减之价,坐赃论。入己者,谓因评物价,令有贵贱,而得财物入己者,以盗论,并依真盗除、免、倍赃之法。《唐六典》卷20云:凡与官交易及悬平赃物,并用中贾。”同书卷6云:“凡计赃者以绢平之。”注云:“准律以当处中绢估评之。开元十六年(728)敕:其以赃定罪者,并以五百五十为定估,其征收平赃并如律也。《唐会要》记载了这条敕令下发的原因:开元十六年五月二日,御史中丞李林甫奏:‘天下定赃估,互有高下,如山南绢贱,河南绢贵,贱处计赃,不止五百,即入死刑;贵处至七百以上,方至死刑。即轻重不侔,刑典安寄。请天下定赃估,绢每匹计五百五十为限。’敕依,其应征赃入公私依常式。”

上文表明悬平赃物用中估,由于绢为流通等价物,取中绢估。又有取上绢估例。

《唐律》卷4“诸平赃者,皆据犯处当时物价及上绢估”条,《疏》议曰:赃谓罪人所取之赃,皆平其价直,准犯处当时上绢之价。依令:“每月,旬别三等估。”其赃平所犯旬估,定罪取所犯旬上绢之价。假有人,蒲州盗盐,嶲州事发,盐已费用,依令“悬平”,即取蒲州中估之盐,准蒲州上绢之价,于嶲州断决之类。纵有卖买贵贱,与估不同,亦依估价为定。”

张泽咸先生认为“这一判例表明,按蒲州盐的中估价折成蒲州的上绢价,判决是在嶲州。此例亦可表明,各地物价确是存在上、中、下三等时估。”

冻国栋先生认为“也就是,按偷盗者原来所在州的中价赔偿。”在该条后注释中进一步指出,“按《册府元龟》卷616‘刑法·仪献门’:李明为刑部员外郎,宣宗大中六年闰七月奉敕,准条例律,诸平赃者,皆据犯处当时物价物上绢估。平物以上绢估与《疏议》不合。”

据上可以确定,悬平赃物取中估,是取所判之赃物的中估,而其估价是按当时绢价定,并非一概按绢价中之中估价而定,《唐六典》注文有误。

《唐会要》卷四〇《定赃估》进一步记述了宣宗朝的定赃方法,可作辅证。“大中六年十月,中书门下奏:‘其犯赃人平赃定估等,其外州府者,虽准律文,取当处上估绢定赃平估,或有不出土绢处,纵有出处,亦虑结狱之时,须为堪估,因其贵贱,便生异端,兼州府绢价,除果阆州外,无贵于宋亳州,上估绢者,则外州府不计有土绢及无土绢处,并请一例,取宋亳州上绢估,每匹九百文结计。如所取得绢已费使,及不记得当时州土色目,即请取犯处市肆见货当处中估绢价平之。如不出绢处,亦请以当处见货杂州中古绢价平之,庶推劾有准,断覆无疑。’从之。”

唐政府对于物价的管理法规及其执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对发展正当商业有积极作用,而悬平赃物,对于保证各级市司公平廉政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法律法规存在的本身,对交易中的价格违法行为和管理中的价格违法行为就是一种威慑力量。但从根本上说,三贾均市依然是为了满足唐政府统治上的需要,稳定物价,进而求得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税收的增加。

唐代的三贾均市既是汉代的物分上中下三等价格的继承,又影响了宋朝物价管理机制。

汉唐物价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评定价格的时间差异。汉王莽规定每季中月,按商品质量分上、中、下三等标准价格,叫平市。即每年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四次平市。东汉有月平。(注:《周礼·小宰》:“听卖买以质剂”,郑玄注,“质剂谓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也”。)每月评定一次价格,一年十二次。而唐代则是“每月,旬别三等估。”一年定三十六次价格。唐代的价格制定更能准确的反映市场行情和交易趋势,进而指导和调整市场物价。”第二,国家对市场价格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汉代在城市设立专官治理,各级大小城市,皆有等级不同的市官,大市设市长及辅佐的属吏,小市设市令,边远偏僻小市则由县官兼领。唐代规定由市司所定三等时价,还要造为簿册。贞观十年,下令规定现任五品官,不得入市。第三,唐代建立了物价评估法律责任制。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目的在于督导市场官吏秉公评价,兼顾买卖各方利益,不能营私舞弊,促进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公平合理。

宋代也有三贾均市,“每月旬别三等估”(《宋刑统》卷一《名例》),但与唐代“市估”相比,实已形同而质异,从唐后期开始的虚实估更为彻底的影响到宋朝的物价管理。唐代“市估”是市价,即民间交易价格,而宋代“时估”不是民间交易所用价格标准,而是官府向各行征购货物时所用价格。时估之外,自有市价。也就是说,唐代的物价还是由国家限价,官府一直是对商品直接定价的中心,而从宋代开始,物价则从国家宏观控制转为市场自行调节。

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指导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种宏观的调控并非只能被动适应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价格的调整,也可以刺激或限制商品供应量的增加,促进供需平衡。唐代以三贾均市为基准的物价管理制度在继承旧制的基础上,更加规范化、合理化,适应了唐代的市场发展速度,对唐代商业繁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A].日本学者研究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