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_第1页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_第2页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_第3页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_第4页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篇:明城墙遗址公园调研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

10121117

陈未

10121118

袁永健

前言

伴随着现在全球气候的变化,灾难和我们每个人的距离并不是遥不可及,无论是印尼海啸,还是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抑或是日本8.8级特大地震,丧命于其中的人数不胜数,在这巨大的灾难背后,有多少双亲人的眼睛在伤心的流着那不可名状的眼泪,有多少家庭因为灾难支离破碎,父母失子心切,夫妻阴阳相隔,又有多少个无辜的生命被灾难的魔爪无情的带走,在每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都会给人类带来无比沉重的损失、付出惨痛的代价。在无情的灾难的面前,生命的弱小和脆弱,是你们无法想象的,冷酷无情的灾难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传达着一次又一次的噩耗,面对这样巨大的灾难,你,我,或者他,甚至全人类都束手无策„„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仅仅是让这样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本次报告的初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维一体的中心,又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我们怎样去保护我们的家园,怎样让这五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继续流传下去,让我们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全人类的文明在面对可怕的灾难的时候,并不会让悲剧在我们的家园上演,由此,便是应急避难场所的由来。——编者

应急避难场所之一——明城墙遗址公园

【历史背景】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到城墙,那着实应该说说城墙的由来,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公园简介】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东起城东南角楼,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西至崇文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总面积约:15.5公顷,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绿地面积12.2公顷。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彻底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修复城墙,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公园保护】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彻底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修复城墙,建设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绿化实施

方案是由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崇文区园林局组织施工,公园建设以保护城墙为主,通过营造沧桑、古朴的自然环境,充分展现古都城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建成后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简洁、朴素、大方,结合城墙遗址自然面貌和各绿化景区的风格特色,由西向东依次形成“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等景区。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以现状保护、排险加固为主,以少量补缺为辅,最大程度保存城墙的现状,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会油然而生。2002年8月17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整体绿化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目前,明城墙遗址公园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内土建工程及电信电缆、高压加空线、路灯照明等配套设施管线入地工作已经完成。在建设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原有的200多棵古树保留了下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内种植了以国槐为主,银杏、油松为点缀的乔木,以及花色淡雅的山桃、山杏、海棠等能很好地烘托明城墙气氛的树木品种。在跌宕起伏的微地形上,铺种了12.2公顷大片草坪,形成了开朗的透景线。【调研感悟】

对于北京这个应急避难场所而言,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疑惑。1、既然作为了应急避难场所,首先交通流线划分的极其不合理,对于灾难发生的时候,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明城墙遗址公园只能接收到公园以南的灾民,对于公园以北的来避难的灾民无法及时的到达避难区域,只能舍近求远,向更北边或者其他地方转移。2、作为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只有在最西面有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然后全长1.5公里再也没有类似的标志,这意味着疏散的人群,范围又降至一半,只有从西向东疏散的难民能有效地快速到达避难区域,而东向西疏散的人群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到达指定区域。3、应急避难场所的紧急饮水装置与地下中水相互连接,并不能让人饮用,一旦灾难真的来临将全部成为摆设,饮水成为一大问题。6.5万人的饮水并不是个小问题,仅仅是犹豫平常的不注意或者不关心,等到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那将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4、作为搭建临时帐篷的地方,种植的老树会给暂时居住在这里的人带来不便,因为昆虫都是以树木为栖息地,其次如若赶上雷雨天气,树下搭建的帐篷抑或是站在树下的人十分不安全,同样也会对人造成生命的威胁。应急避难场所之一——永定门公园

【公园概况】

永定门公园(崇文园区)建成于2004年,是北京“十字景观轴”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北起南纬路,南至永定门,东至天坛坛墙,西与永定门公园(宣武园区)相接。公园绿地面积6.7万平方米。永定门绿地是二环内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由于它有大面积的绿地,也成为了规划中的应急避难指挥中心。【调研结果】

我们前期在网上找到了许多南中轴线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例如有新浪网新闻如是说,“南中轴路应急避难场所开建,如果北京发生地震,救援飞机可直降南中轴路施救。”但是在我们实地走访了此处公园以后,发现许多设计还仅限于图纸阶段,在实地并没有任何的标示说明。甚至连一个告知此处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牌子都没有。永定门计划接受7万灾民,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发生地震后人们是否知道要来这里呢?就是来到了此处七万人流又怎么样安置,又怎么疏导呢?这里没有任何的饮用水和用电标志,人们又怎么在这里过夜呢?在现场我们没有得到任何答案,随后我们又随机采访了在公园中活动的游客,他们几乎全不知道此地为应急避难场所。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在此地设计的标志本身就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其次缺少宣传。如果发生大的灾难时永定门公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急避难场所之一——皇城根遗址公园

【公园简介】

皇城根遗址公园,建在了明清北京城的第二重城垣之“东皇城根”遗址上,西邻南北河沿大街,东依晨光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全长2.4公里,平均宽度为29米。【调研成果】它是东城区一个极为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因为它临靠王府井商业区和故宫**景区等人流量较大的观光游览区,所以它的应急避难意义更显重要。在皇城根遗址公园的每一个路口两旁都有明显的绿色标识,写明此处为应急避难场所,这使人们更容易发现此处避难场所,不会像永定门那样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避难功能。在调研时随机询问的15位路人中,其中有13位都知道此处是应急避难场所。但当我们进一步询问灾后怎样使用此避难场所时,接受采访的路人均表示不知道。纵观狭长的公园一共有十余块应急避难的绿色牌子,但没有一块使用指导性的牌子。例如,饮水区,帐篷区的标识。诚然,灾后人们的常识一定是跑到一个空旷的地区,皇城根公园应该不会被周边居民忽视。而人们最需要的实际是怎么使用避难设施:哪里可以领取物资,哪里可以喝到干净的水,哪里可以搭帐篷,这一切都没有给予任何的指导信息。而这样导致的后果必然是灾后大量人流涌入皇城根公园,而人们又得不到进一步的疏导与指引,很容易发生混乱。公园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大树较多,地震后的余震是否会使树木倒塌而引发二次伤亡等。还有公园中有公厕两间,其中一间是位于地下,地震后公厕能否继续使用,也将成为问题。总之,皇城根公园中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而灾后的具体利用还有待规划,不然此处也只能作为一个紧急避难地,很难作为临时避难、收容场所来使用。第2篇:西安城墙东南角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城墙东南角城市景观调研报告

一、研究意义与调研方法调研目的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一座城市的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去城市街道景观,街道是联系城市生活的纽带,是城市文化的体现,不同性质的街道赋予人们不同的景观体验,形成了一幅幅流动的厕面,是城市景观的生动体现。通过学习城市景观研究这门课程,根据课程学习的有关知识,对西安城墙东南角周围街道景观进行调研分析,从而对西安城墙东南角周边区域城市景观进行评估和建议改进。调研方法

整段调研采用乘车感知,累计用时两个小时。调研路线

调研路线为和平门沿着城墙至长乐门,然后到交通大学。整段街道是西安城墙东南角外沿及延伸,体现的西安作为古都的城市街道风貌,极具代表意义。图-1西安环城路东南角及环城南路东延伸线局部图-2西安环城南路和平门段

二、环城南路及环城东与太乙路交口立交段分析评估

环城南路位于西安城墙南部,环城东路位于西安城墙东部,它们形态空间是以线性以线形空间形式为主导空间联系,和平门交叉口及长乐门交叉口为次开放空间,把整条街道贯穿起来。和平门至与太乙路交口立交段北侧及长乐门至太乙路交口立交西侧为西安城墙、环城公园、护城河,形成了以古城墙为主体,搭配道路行道树及远景的现代高层建筑物的城市轮廓线,体现了西安作为历史名城及十三朝古都的地域文化特色。环城南路及环城东路作为西安东西方向一条主要道路,车流量很大,环城公园以及沿护城河滨水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室外休闲游憩活动空间,但是西安地铁四号线的修建使得道路两旁的高大梧桐树枝叶都修剪砍断,只剩下很少主干,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街道道路两侧视线层次感。街道空间结构没有系统的布置,导致交叉口的建筑及景观的处理并没有特定的强他,局部景观环境也没有经过精心的布置,使变叉口的空间围合性不强。所以显得松散,联系并不紧凑,更使街道空间序列没有明确的起伏,松散的空间形态也使得街道空间领域感不强。图-3环城南路街景1

图-4环城南路街景2

图-5环城南路街景3

环城南路南侧及环城东路东侧为人行道以及沿街建筑,建筑一层多为商铺及餐饮饭馆等,街道旁的人行道树种植了高大的落叶乔木毛白杨,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旁的梧桐树应为砍伐修剪,调研时间正好是北方冬天时间,缺乏植物的造景效果,因此街道上只能看到来往的车流,道路旁的建筑、架设电缆的电线杆、指示灯、标识牌等,虽然体现了北方冬天街道的自然景观,但缺乏常绿植物作为街道行道树使得街道视觉景观效果单调乏味。街道旁的建筑广告牌形式各样,缺乏一定的整体性。街道的建筑形态及街道立面都形态各异。很多为受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建筑形态多为现代的建筑形式,少部分为老式建筑,各种形态的建筑形成了无一定地域特征的街道立面。作为西安城墙南段外围的街道建筑,直接与西安城墙遥相呼应,作为西安特殊的地段街道,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和地域独特性,使得街道景观并无与其他北方城市的特殊区别性和标识性。街道人行道旁缺乏停车区域,因而很多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都选择将车直接开到人行道上,导致了很多狭窄的人行道路段行人通过空间狭窄,影响了人行道行人的通行。环城南路、环城东路与太乙路交口立交为城墙外围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人流、车流在此交汇,也是一处重要的景观节点。立交上布置了木质花坛及木质小乔木种植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路交口人流车流拥挤的视觉感受,同时美化了交叉口的道路景观。图-6环城南路交口景观

图-7护城河滨水空间景观

图-8道路交口立交景观

道路交叉口西北面为西安城墙,城墙外围是环城公园和护城河,护城河畔是城市滨水空间,有开阔的活动场地,行人可以再次驻足观赏游憩,调研时间为周末下午时段,有很多在此观赏游憩的居民,有的驻足观赏,有的放风筝,有的闲谈,其中以老人和带孩子的家长居多。滨水空间休闲座椅偏少,很多在此休息的居民,都选择坐靠在花坛上,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适当增加休息座椅。道路交叉口往东方向两侧为高层建筑,两边大多数都为商业建筑,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经融、餐饮等活动。因为两边很多都为现代的高层建筑,而且街道远景也为高层现代建筑,高层现代标志性建筑物所形成的视线走廊引导人们视线一直往前行进,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强化了街道视线,但是街道交叉口也存在建筑形态各异,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整体性的空间序列,使得远处的现代高层建筑物显得有些突兀,近处的建筑物不能有效吸引人的视觉注意力,因为交叉口街道两旁的沿街立面需要进行一定改造来提高整条街道的视觉景观形象。咸宁西路与太乙路交口至兴庆公园南门与交大北门段分析评估

沿着道路交口立交往兴庆公园南门和交大北门段两侧多为居住建筑,建筑形态各异,各种建筑年份相差不大,多为刚建设使用几年的高层建筑楼盘。因为有道路交口立交桥,因为沿立交往下路段两旁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较窄。周围居住区停车场不足,因而人行道上有车辆停放;横穿道路立交的区域较远导致非机动车道上有逆行的非机动车辆。整个沿道路交口立交往下段非机动车及人性交通拥挤混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在视觉景观上和街道两边的沿

图-9咸宁西路立交下段景观

图-10咸宁西路街景1

图-11咸宁西路街景2

街建筑立面和行道树形成了较差的没有地域特色的视觉景观效果。因而需要对道路交口立交段进行交通改进和景观提升。其次,作为从西安城墙东南角向外的街道空间,缺乏一定的时空上的连续,既人们心理认知上的连续。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演进,时间并合了季节、气候、植物的生长、水的流动、景观的历史变迁等诸多方面,空间则涉及韵律与平衡、统一和变化、协调与对比、整体与局部等。街道设施的色彩、质感、比例、风格、图案、造型等均应与地方文化和历史文脉相协调,力求保持自然和历史遗留在街道景观中的延续性,即时间性。四、结语

西安城墙作为明代城墙遗址,一直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承载了西安人对自然和历史重要记忆,无论是出城墙往外还是进城墙向内都在街道穿行过程中都需要给居民和游客一定的时空连续性,才能让人们更好的铭记历史和时间,从而更能发挥西安城墙作为历史遗址的作用。调研路段整条街道缺乏体现当地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街道设施,因而需要对该路段进行景观提升。据文献记载,那时的朱雀大街宽约150米,长5020米。唐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街东归万年县辖,街西归长安县辖。以此为界线,从城南正中的明德门(今明德门小区)延伸出去,一条笔直的大路直达南山石砭峪。这条大路,唐人叫它为天门街,简称天街,唐朝皇帝城南祭天走的街道。这个说法也与皇城的承天门有着密切的关联(承天门位于今天的莲湖公园)。到了宋代,这条威武的天街还存在着,宋张礼《游南城记》说:“自翠台庄由天门街上毕原。”下边解释说:“翠台庄不知其所以,庄之前有南北大路,俗曰天门界,北直京城之明德门,皇城之朱雀门,宫城之承天门。”文中的翠台庄就是今天韦曲西北塔坡附近,今翠家庄所在地。可见当时长安的南大门决不是像今天人们认为的长安路和大南门是西安的南大门,而是由皇城朱雀门延伸开去,由廓城明德门作为长安城的第一南大门的。朱雀大街在当时的长安城,是唯一进入长安内城的大道。每天,来自世界许多个国家的使臣和商人,都要经过明德门进入长安城。经过1300多年的沧海桑田,今日的朱雀大街瘦弱得只剩下30多米宽度了,现在的总长度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行走在今天的朱雀大街上,在种满国槐的道路两旁,唐代遗留的千古风流痕迹依然在轻轻的诉说着昔日的盛大和繁华。在朱雀大街的子午路附近,我们可以去拜谒建于隋唐的大兴善寺。从朱雀大街子午路什字东方大酒店东侧的兴善寺西街入口处东行约5分钟就到了大兴善寺的外门。外门分为三个部分,中门为大兴善寺正门。相传,此寺建于晋武初(公元265年)原名遵善寺,是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重建,改名为兴善寺。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大唐诏惟宽禅师主持寺院,为弘扬佛法,仿天竺国佛堂形制建成了唐转轮藏经殿,当时沿着朱雀大街前来朝拜的人达数万众之多。大兴善寺占地面积相当大,我自南寺门一路曲折蜿蜒前行观览,愈走愈深,大寺以大雄宝殿为中轴左右分开,两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