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9说“木叶”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9说“木叶”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9说“木叶”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9说“木叶”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9说“木叶”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开卷有益】“木叶”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独特魅力,使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具体、形象性而著称于世。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生于北京。诗人,文学史家。主要从事新诗的创作和古代文学、古典诗歌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学术道路曾被概括为“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楚辞和唐诗研究方面。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同时提出了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林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先秦和唐代都是富有少年精神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最令人向往的时代。它带给人以空间的无限性与解放的精神,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一个富有少年精神的时代,才是最有希望的时代。——林庚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对唐诗意象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唐诗的可贵处就在于它以最新鲜的感受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启发着人们。它的充沛的精神状态,深入浅出的语言造诣,乃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完美的成就。3.相关知识“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简说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以后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少年精神”这个术语是林庚先生在讲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少年精神是中国文学最好的精神,它唤醒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什么是少年精神?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灵魂的追寻,敢于说“不”,敢于否定父辈,敢于发出赤子之音,少年的天真的声音足以感动无数人。《楚辞》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源头,其间体现少年精神的作品俯拾皆是,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的洒脱、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表现出的年少轻狂,以及儒家的规矩、道家的神游气魄,无不诠释着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布衣情怀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他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布衣情怀,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之外,又受墨家的影响,重一诺千金,乐解危济困。布衣精神还很重视布衣之操、布衣之礼:贫贱生杀不能去其志,抱着济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趋炎附势。语言建构与运用1.字音识记(1)袅袅

(2)萧萧

(3)翩翩

.(4)冉冉

(5)绵密

(6)缠绵

.(7)吟唱

(8)王褒

(9)皎皎

.

(10)灼灼

(11)亭皋

(12)柳恽

.(13)寒砧

(14)万应锭

(15)门闩

.niǎoxiāopiānrǎnmiánchán

miányínbāojiǎozhuó

gāoyùnzhēndìngshuān袅枭桅诡灼灼钓歧岐砧粘拈掂3.近义辨析(1)精致·精制这件

的根雕艺术品是他用一根老树根花了三年的时间

而成的。解析:二者都有“精细”的意思。区别:“精致”是形容词,表示制造精巧细致。“精制”是动词,指在粗制品上加工;精工制造。答案:精致精制(2)疾恶如仇·深恶痛绝①这个

的姑娘,最见不得邪恶和阴谋。②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

。解析:都含“厌恶憎恨”之意。异:如仇,如同仇敌;痛绝,厌恶、憎恨到了极点。后者语义较重。答案:①疾恶如仇②深恶痛绝4.词语解释(1)疏朗:

.(2)绵密:

.(3)缠绵: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言行、思虑)细密周到。①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②婉转动人。(4)相去无几:

.(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6)不落于言筌:

.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开头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差,相差。毫厘,“毫”和“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微小。谬,错误。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quán),捕鱼的竹器。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5.名句默写(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曹植《美女篇》)(2)九月寒砧催木叶,

。(沈佺期《古意》)(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高树多悲风,

。(曹植《野田黄雀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十年征戍忆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海水扬其波思维发展与提升一、合作讨论1.浏览课文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明确:①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②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几乎不见“树叶”?③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2.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明确:我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原因如下。①“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②“木叶”比“树叶”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艺术的暗示性。所以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3.“木叶”与“落叶”“落木”“黄叶”等有什么样的区别?明确:“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落叶”则饱含水分,繁密;“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二、合作讨论4.“木叶”与“落叶”“落木”“黄叶”等意象为什么会有概念相近而文学形象却一字千里的情况?明确: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角度一如果我问大家,在杜甫的《登高》中“落木”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落叶”。但如果我继续问大家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再继续问大家“落木”与“落叶”有什么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抱怨:较这个真干吗?有必要吗?我说,有必要!你看人家林庚,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就弄清楚了古诗文中“树”与“木”和“叶”的细微而又重要的区别;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在古诗文的理解鉴赏方面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朋友,当你学习不进反退时,当你工作庸庸碌碌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我“较真”过吗?请以“较真”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写作示例】社会需要较真,因为较真能维护人的权益。美国有一名妇女在麦当劳买了一杯咖啡,不小心倒在大腿上导致烫伤,原来麦当劳的咖啡温度过高,于是,该妇女将麦当劳告上了法庭。看到这里,国人定又要与妇女说番道理了,“您干吗这么较真呢?”“算了吧,人家可是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化大公司,您较真能成吗。”“这是您自己打翻的,还是别告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麦当劳输了,它赔偿了妇女七十万美元,并对这个问题作了改进。所以我们要较真,有了一个较真者,后来者便不受同一个问题的困扰,如果没有较真者,怎么会有产品的改进,服务的改进,设施的改进,乃至社会的进步呢?角度二诗意的生活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唱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白雪皑皑的冬季……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2.在名句中选择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②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③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⑤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⑧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木兰花》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二)素材这样运用“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这是去年北大自主招生的作文题,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心里一动:精彩!虽然是寥寥的几个字,却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百多年来,这篇文章以它昂扬的激情、炽热的爱国意识感动了无数人。那样一个“东亚病夫”的时代需要这样昂扬的文章,那样一个动乱扰攘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激情。现在确实是和平的时代,但是学生不同样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少年精神”吗?不同样应该有这样一种胸怀天下的抱负吗?因为我们的祖国归根结底属于“少年”;祖国能否繁荣昌盛,社会能否和平稳定,归根结底取决于少年。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希望的花朵怎么能撑起具有希望的民族?恍然间,我的耳边又回响起润之激越的吟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胸怀,他才能够担当起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正是少年润之满腔的激越、昂扬、自信之豪气,才有他在以后的无数岁月中能够投身革命,戎马倥偬。“少年精神”是什么?少年的精神应该是自信,是昂扬,是豪气满怀;是爱国,是正气,是民族意识。少年的精神不应该是颓废,是懒惰,是老气横秋;更不应该是狭隘,是自私,是邪气横生,是缺乏道义,是胸无怀抱!而少年的精神取决于谁?一是父母,二自然就是老师。语文老师更是特殊的群体,语文教师担当着人文教化的特殊任务,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该引导学生多一些“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考试很多时候却好像只是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闭门造情,闭目塞听。我们是否教学生太多关注自我的发展,而缺乏胸怀天下的意识?我们的学生是否又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越来越自私狭隘,越来越世故麻木?我欢迎这样的作文:就“忧患意识”写一篇论述文。我欢迎这样的作文:以鲁迅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我欢迎这样的作文:有腐败分子说,腐败能促进和谐,经济发展,购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要求批驳这种观点,并在文中恰当运用5个古诗词句。这样的作文,在熏习渐染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从内心强化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一个有才能的坏人比一个笨蛋要可怕无数倍,所以,什么最重要,必须是道德,一定是道德!所以,请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把目光从故纸堆中抬起,从厚厚的镜片后投射出来,投射世界,关注未来,毕竟我们的祖国刚刚经历过地震的灾难,又在承受旱灾的侵袭;毕竟房价上涨,腐败常有;毕竟很多市民国家意识淡薄,公平正义欠缺有力支持;毕竟台湾还在远方,日美依然虎视眈眈……让孩子尽早担当起来吧,语文教师,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吧!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同时并见,要说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作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晩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选自《唐诗综论》,有改动)鉴赏《青与绿》对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两种颜色进行品评和玩味,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是绿色的,可是为什么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呢?在概念上,作者认为“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在意味上,也就是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作者认为“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并由此推想开去,意识到“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拓展阅读《西游记漫话》(节选)林庚《西游记》既是以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本不过是全书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曲,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这只要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相比一下就可以明白。显然,《西游记》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将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在《取经诗话》中,唐僧还是一个传统的主角,至少是与猴行者不相上下的。因此,猴行者当年偷吃王母仙桃的旧事仅仅只是在两人的对话中插叙到: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猴行者曰:“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这偷吃西王母仙桃的情节其实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搅乱西王母蟠桃会的原型。然而在这里却只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并没有加以展开。到了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大闹天宫尽管得到了正面的表现,但是全剧共有二十四出,孙悟空却是到第九出方才出场,前面的篇幅都用来表述唐僧的身世和奉诏取经的前后过程,可见在取经故事的旧有结构中,唐僧原占有一个最突出的位置。在传说演变中,孙悟空虽然在实际上逐渐有了出色的表现,却仍然不免因为这既成的故事结构而受到相当的局限。直到《西游记》才真正彻底改变了这样一个传统的格局,扩展和丰富了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并且将它突出地摆在全书的开始部分,这样便在结构上颠倒了《取经诗话》及《西游记杂剧》中原来有关唐僧和孙悟空的两部分内容,而开门见山地写到了孙悟空奇异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壮举。这情形正如同《水浒传》的前半部中,闯荡江湖的英雄好汉依次出场,都分别有一个有声有色的亮相。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徒手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他们一出场便不同凡响,引人入胜,而他们此后在江湖上的生涯也因此受益无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轰轰烈烈的出场也正是给了他全面表现和充分施展的机会,从一开始就为孙悟空树立起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便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上的新的考虑与安排。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在大闹天宫这一故事情节中,偷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手段,并由此而派生出种种的场面与细节描写。在《取经诗话》中甚至连唐僧也积极地怂恿偷盗行为。当然在大闹天宫的一场戏中,除去能偷善变的本事,孙悟空还显示出了非凡的武功。正像神偷懒龙也擅长于“与人相扑,掉臂往来,倏忽如风”,他的同行芦茄茄“探丸白打最胜”,市井神偷原也离不开这样一些武功作为后盾。而白玉堂的夜闹开封府,与南侠比武,自然更是以武功取胜的。这些都正是他们闯荡江湖的资本,英雄好汉的本色。而孙悟空的那根如意金箍棒在这方面就更是八面威风。《西游记》第三回写孙悟空到龙宫取得那块一万三千五百斤的神铁,唬得东海龙王只得对他百依百顺。其他三位龙王本要点兵拿住孙悟空,老龙道:“莫说拿!莫说拿!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单凭着它的分量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威慑力。所以孙悟空又凭藉它扰乱了冥府,抵抗过十万天兵天将,完成了一个英雄好汉的登场亮相。后来在狮驼洞,孙悟空装扮成巡山的小妖,只提到孙悟空正在磨他的金箍棒,便已吓跑了满山的妖怪。平顶山的银角大王从远处看见孙悟空手执金箍棒走在唐僧的身边,也不禁说道:“‘孙行者神通广大,那唐僧吃他不成。’众怪道:‘大王,你没手段,等我们着几个去报大大王,教点起本洞大小兵来,摆开阵势,合力齐心,怕他走了那里去?’二魔道:‘你们不曾见他那条铁棒,有万夫不当之勇,我洞中不过四五百兵,怎禁得他那一棒?’”正像孙悟空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是老孙海口,只这条棒子,揝在手里,就是塌下天来,也撑得住!”(见第六十七回)这就是孙悟空的力量所在,而他也正是因此而有了压倒所有对手的一往无前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孙悟空所以永远是乐观的,充满自信的。他不仅有金箍棒,可以纵横驰骋,叱咤风云,而且还有一副铜头铁额,金刚之躯,能够经受住最严峻的痛苦与考验,这就使得他在任何场合都不曾被打垮,被征服。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就领教过严厉的惩罚,但是,“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老君的炼丹炉,不仅没有将他化为灰烬,反而是炼就了他的一双“火眼金睛”。看来西行途中在车迟国与羊力大仙赌下油锅洗澡,在平顶山被装进宝葫芦,在狮驼洞又给密封在阴阳二气瓶中,都有如八卦炉的重演,考验着孙悟空的英雄品格。因此大闹天宫正是第一次为孙悟空提供了这样一个全面展示其英雄品格的机会,成为西行故事的精彩的序曲。而这也便是它的意义所在了。至于大闹天宫的情节,就是在《西游记》中也不只见于孙悟空一人,《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写孙悟空装扮成总钻风,在与小钻风的对话中,也曾引出狮子精当年大闹天宫的旧事:行者道:“你既是真的,大王有甚本事,你可晓得?”小钻风道:“我晓得。”行者道:“你晓得,快说来我听。如若说得合着我,便是真的;若说差了一些儿,便是假的。我定拿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