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指导和规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保障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1.2编制依据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家突发公共《非业性例〉实施办法》、《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急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1.3工作原则—1—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由天然气液化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可以致使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1.5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分级根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达不到Ⅳ级标准的原则上不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1.5.1(I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1.5.1.1在24小时内,我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人(含15人)以上。1.5.1.2在24小时内XX市范围内发生以下情况:(1)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0人(含3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25人(含25人)以上。(2)在所辖区域的8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区(市)县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1.5.1.3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本市特别重大非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5.2重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Ⅱ级形之一的为Ⅱ级。1.5.2.1在24小时内我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1.5.2.2在24小时内XX市范围内发生以下情况:(1)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50–29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5–24人。(2)在所辖区域的4个及以上(或全部)的区(市)县发生Ⅳ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5.2.3省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非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5.3较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Ⅲ级形之一的为Ⅲ级。1.5.3.1在24小时内我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5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6–9人。1.5.3.2在24小时内XX市范围内发生以下情况:(1数60–149人或死亡10–14人。—3—(2在其所辖区域的个及以上的市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5.3.3市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非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5.4一般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Ⅳ形之一的为Ⅳ级。1.5.4.1在24小时内,我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29人,或死亡3–5人。1.5.4.2区卫健局认定的其他一般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预警及响应2.1预警由区卫健局根据气象等部门的相关监测信息结合当地地理和建筑结构特点,按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出预警建议,并提请区政府发布预警提示。全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4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预警信息包括事件的性质、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波及的范围、提醒事项和应采取的措施等。—4—2.2预警响应预警信息一经发布由区卫健局立即报区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人员消除危险因素件已开始发生,应立即组织卫生应急队伍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控制事态发展必要时报请属地政府启动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报告与通报3.1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报告3.1.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1)责任报告单位:区卫健局及其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2)责任报告人:区卫健局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3.1.2报告时限、程序和方式区卫健局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报告机构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当2小时内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核实后向区卫健局报告。接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区卫健局应当2小时内向属地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5—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报告方式包括:电话报告、网络报告、书面报告。3.1.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严重程度事件进程。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措施。经调查确认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包括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3.2信息的通报与发布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处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属地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展和应急处置工作信息。4.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响应和终结4.1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原则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按照事件的级别,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根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响应级别。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要采取边调查、边处—6—制事态发展。4.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分级响应启动与终止4.2.1一(IV级应由区卫健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Ⅳ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政部门报告。4.2.2较大(III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动或终止Ⅲ级应急响应的建议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4.2.3重(II级应由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Ⅱ级应急响应的建议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4.2.4特别重大(I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应急响应由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或终止Ⅰ级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4.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的终结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突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危害源得到有效控制新发中毒患者出现连续3天达不到事件分级标准的;多数患病情—7—得到基本控制或无恶化的可能。4.4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后期评估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处理情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相关行政部门。5.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置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5.1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进入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的事故现场核心区域,或者现场快速检测一氧化碳浓度高于1500mg/m3(SCBA化碳报警器防护服无特殊要求域未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尾气等中毒事件现场须使用可防护一氧化碳和至少P2级别的颗粒物的全面罩呼吸防护器(参见GB2890-2009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对个体防护装备无特殊要求—8—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5.2中毒事件的调查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程,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一氧化碳浓度测定如通风切断火源和气现场指挥人员提出建议。调查中毒病人及中毒事件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及中毒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等情况。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救过程、临床救治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现场调查的资料应作好记录,可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5.3现场空气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一氧化碳的现场空气样品检测设备均带有采气装置争取采集中毒环境未开放前的空气样品必要时可模拟事件过程采集—9—相应的空气样品。检测方法可使用CO检气管定性或半定量测定,或使用不分光红外CO分析仪定量测定。5.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5.4.1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a)中毒病人有一氧化碳接触机会;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c和/或中毒病人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大于10%。5.4.2中毒事件的鉴别与急性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甲烷和氰化氢中毒事件相鉴别,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混合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5.5现场医疗救援现场医疗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早给予吸氧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进行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5.5.1现场检伤分类a)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昏迷呼吸节律改变(叹气样呼吸、潮式呼吸);休克;持续抽搐。b)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意识朦胧、混浊状态;抽—10—c)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头昏、头痛、恶心、心悸、呕吐、乏力等表现。d)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5.5.2现场医疗救援对于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观察病情变化。5.5.3病人转运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尽可能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6.中毒血液样品的采集和检验6.1采集样品的选择最好采集病人中毒8h内的血液液,可不受时间限制。6.2样品的采集方法6.2.1碳氧血红蛋白定性测定法采集1ml静脉血放入肝素抗凝试管中密封保存。6.2.2碳氧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法用采血吸管取末梢血约10µl直接注入小玻璃瓶(小玻璃—11—瓶事先加入5g/L肝素溶液保存。对死亡病人,用注射器抽取心腔血液5ml直接注入肝素抗凝的试管中,立即混匀,密封保存。注意:采集容器大小以放入血液样品后只保留少量空间为宜,以防止留置过多空气干扰检测结果。6.3样品的保存和运输血液样品置于冷藏环境中保存和运输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测,最好在24h内完成。6.4推荐的实验室方法6.4.1碳氧血红蛋白的定性测定6.4.2碳氧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参见GZ23-2002)。7.医院内救治7.1病人交接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收医院的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7.2诊断和诊断分级救治医生对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进行病史询问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分级。a)观察对象: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入—12—新鲜空气后症状可消失。b)轻度中毒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i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ii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c)中度中毒:除有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可高于30%。d)重度中毒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i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ii病人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化道出血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7.3治疗接收医院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观察对象可予以留观轻中度中毒病人收住院治疗重度中毒病人立即给予监护抢救治疗。7.3.1改善脑组织供氧a)氧疗: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条件允许时,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13—b)亚低温疗法:对中、重度中毒病人可采用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并可根据病情,结合采用人工冬眠疗法。7.3.2脑水肿治疗a)脱水剂:可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可静脉滴注甘油果糖,与甘露醇交替使用。b)利尿剂:一般给予呋塞米(速尿),根据病情确定使用剂量和疗程。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宜早期、适量、短程应用。7.3.3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出现肺水肿反复抽搐呼吸衰竭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绩效方案咨询验收
- 潮州工程安全员培训课件
- 滨州起航安全培训课件
- 女神沙龙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 活动策划方案美妆图片
- 2017建筑师方案设计
- 杭州年会活动策划宣传方案
- 测量安全技术培训课件
- 泵站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泵站安全用电生产培训会课件
- 2025四川蜀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招聘16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1课 认识工具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书法西泠版三年级上册-西泠版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内嵌视频)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体育模拟上课培训课件
- 2025年秋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标准件供货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广东茂名信宜市总工会招聘社会化工会工作者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纳税申报流程课件
- 2025年在线少儿英语培训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石油管道保护施工方案
- 《2025年9.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