滘新路、康源街道路升级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书_第1页
滘新路、康源街道路升级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书_第2页
滘新路、康源街道路升级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书_第3页
滘新路、康源街道路升级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书_第4页
滘新路、康源街道路升级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滘新路、康源街道路升级改造工程LS-1说明书一、工程概述1.1地理位置南沙区榄核镇滘新路、康源街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位于南沙区榄核镇境内,本段道路为南北走向,起点接蔡新路,终点至镇南路沿线改造总长约1.46Km。项目地理位置图1.2设计依据(1)与建设单位签订设计合同。(2)测量电子地形图。(3)及其他与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1.3采用的相关规范、技术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DGJ08-96-2001/J10098-2001);4)《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14);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20-2006);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15);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D40-2011);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F10-2006);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TF30-2014);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F80/1-2004);1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 (JTGF80/2-2004)。1.4设计范围及设计内容1.4.1设计范围本工程为规划红线范围内道路,路线全长约1.46Km。1.4.2设计内容本工程设计专业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绿化、排水等。二、建设条件及现状分析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接壤;北以沙湾水道为界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水相连;南濒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枢纽,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2.1.2气候南沙区域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夏季时段超过6个月。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春常阴雨,秋高气爽。南沙地区年平均气温22.2℃,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为14.7℃。年平均雨量1646.9毫米,4—9月为雨季,10—3月为干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夏盛吹偏东南风,冬多吹偏北风。夏秋常有热带气旋影响,平均每年约有3~4个热带气旋影响南沙区;冬季会受强冷空气影响,平均每年约有1~2次强冷空气影响南沙区。南沙地区年雷暴日数为78.3天,属于强雷暴区,常出现雷雨大风、强降雨、强雷电等灾害性天气。2.1.3地形地貌南沙区地质基底由古生界变质岩系构成,最老的下古生界震旦系变质砂岩、板岩、片岩及硅质岩,分布在南沙街的塘坑至南沙林场鸢鹅山一带;加里东期的混合花岗岩分布在南沙街深湾;大面积的基岩是燕山期的细粒、中粒、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在黄山鲁、大山乸山一带;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的陆相砾岩、砂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分布大虎山和小虎山一带。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滩涂,其中低丘台地占总面积47%,平原占53%。区内最高点黄山鲁山海拔295米。本项目场区地形较平坦,交通便利。2.2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2.2.1建筑材料1)石料:周边石场生产的石料质地坚硬,强度较高,储量丰富,开采规模大,可满足工程需要。2)砂料:沿线一般构造物用砂应就近取用人工砂或天然砂。项目所在地周边有多个砂场,砂料丰富,质量较好,可用路基、路面基层、桥涵基础及其它砌体工程,运距在8km范围内。3)路基填料:本项目路基以填方为主,所需路基填料可取自山包土,取土时应先清除表层植被土。4)工程用水:本项目建设过程用水量主要用于制作和养护混凝土构件、搅拌水泥砂浆、清洗材料和构件、清洗施工车辆、防尘、生活、消防、绿化等。本工程的主要用水水源可直接采用三枝香水道,部分可由市政自来水提供。建成后的主要用水表现为绿化浇灌、路面防尘洒水和必要时的路面清洗,绿化浇灌主要靠自来水供水系统,路面防尘洒水目前城市主要依靠洒水车完成。5)工程用电:施工期间,该工程用电负荷较大,主要表现为工程设备、构件加工制作、照明及施工生活区等用电。工程建成后,主要用电为:道路照明、景观亮化、周边路口信号灯、汽车停靠站照明、绿地照明等。需要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做好管线埋设和预留、预设。6)钢材、水泥、木材、石油沥青:本项目所需的主材如钢筋、水泥、木材、石油沥青等均需外购,市场供应充足。2.2.2运输条件本项目可利用城市现有交通枢纽进行建筑材料及设备构件的运输,运输是十分方便。三、工程总体设计3.1总体设计原则1)以规划为依据,充分分析周边的交通特点,保证道路的服务功能及沿线单位的出行需求。2)在尊重建设现状和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交通功能及不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前提下,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对原有设计结构形式作合理的调整或补充,并进行深化,尽可能减少工程规模、减少用地,降低工程造价。3)路线交叉应以满足交通使用功能、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力求做到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行车安全流畅、节约土地资源、节约造价、造型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达到最大的投资收益。5)技术标准及指标均应满足各专业规范的具体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工程在使用年限内安全可靠。3.2本工程采用的坐标及高程系统本工程平面采用广州城建坐标系统,高程为广州城建高程系统。3.3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计算行车速度:30km/h(3)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4)标准轴载:BZZ-100(5)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5年(6)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年3.4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3.4.1路线走向综述本次设计道路为南北走向,起点接蔡新路,终点至镇南路,沿线改造总长约1.46Km。3.4.2主要控制点沿线主要的控制点有:道路交点及规划路交点。3.5道路平面设计3.5.11)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并符合相应道路等级的技术指标。2)平面设计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同时应与相交的现状道路接顺。3)规划坐标控制及规划红线。3.5.2本道路的中心线设计根据规划线位进行。3.6道路纵断面设计3.6.11)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道路填挖方之间的高差,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过于频繁。2)在保证平、纵面各自线形平顺、流畅的前提下,设计中尽可能使二者的技术指标保持均衡和协调,力求使路线与地形、景观和视野相协调,以保证舒适、安全的使用功能。在视觉上能自然的诱导驾驶者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合成坡度组合应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3.6.2道路纵断面方案设计结合现状道路情况,设计标高参照现状路面标高。3.7道路横断面设计3.7.11)道路用地范围首先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内解决;2)道路横断面应结合道路的等级、功能、设计车速、现状道路条件等综合考虑;3.7.2道路横断面1)滘新路主车道为双向两车道,其横断面布置为绿化带(按实)+人行道(2.5m)+机动车道(8m)+人行道(2.5m)+绿化带(按实)。2)康源街主车道为双向两车道,其横断面布置为绿化带(按实)+人行道(2.5m)+机动车道(9m)+人行道(2.5m)+绿化带(按实)。四、路基工程4.1.1设计原则1)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应保持中湿状态,其土基设计回填模量不小于30Mpa,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采取处理措施。2)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和边坡坡度,并设置必要的路基防护措施。3)路基设计要经济耐用,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景观协调。4.1.2路基填土本路段所经路段主要地貌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全线路基基本为挖方为主。路基基底处理1)路基设计时对填方路段考虑平均清除30厘米厚的地表腐殖土,并清除路基范围内的树根和草皮,清表后应在填筑前进行夯实;若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20厘米时,应翻挖再回填分层压实。2)若路提底范围内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等措施,或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碎石或砂砾等透水性材料。3)当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均应把原地面挖向内倾斜2%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路基填料1)路床和上路堤应优先采用砾(角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砾土作为填料,当其路床土的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粘土或最小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换填或土质改良措施;当土的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时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严禁采用强膨胀土、淤泥和有机土填筑路堤;路基压实路基填土应分层摊铺、分层压实。路基压实度(重型)、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符合下表要求。路基压实度(重型)、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cm)填方路基0~80≥9261080~150≥91410>150≥903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261030~80-410注:填方高度小于80cm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五、路面工程1、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车速:30km/h;(3)设计标准轴载:BZZ-100;(4)设计使用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10年。2、既有路面结构及分析根据我院对现状水泥路面块状况的踏勘调查,现状路面使用强度不大,路面基本状况良好,部分路段砼面板存在破损,出现了一定范围的破碎、开裂,伴有砼板纵、横向开裂,板角断裂、挤边及填缝料失效。根据旧路调查结果,针对上述病害情况进行处治后,可利用现状路面板进行沥青罩面。罩面实施前,需对既有路面进行修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破碎板处理对于裂缝将板块分成三块或三块以上的板,均认为破碎板(板块局部破碎除外),采用换板处理,换板采用抗折强度4.5Mpa砼板;并作如下要求:1)恢复接缝2)基层损坏时按新铺筑砼板的方法处理。3)破碎、清除旧混凝土板过程中不得伤及基层、相邻面板。2.2断角板、啃边处理1)对于板边轻度剥落,将剥落的表面清理干净,用接缝材料修补平整。2)当板边严重剥落时,参照“断缝板处理”方法进行全深度补块处理,材料采用C35砼。3)对于断角板,参照“断缝板处理”方法进行全深度补块处理,材料采用C35砼,修补完后对应原板块纵、横缝切割填缝。2.3断缝板处理采取全深度补块方法,采用C35砼修补。2.4坑洞处理深度大于3CM坑洞采用C35砼填补2.5错台处理错台高度大于1cm的采用磨平方法处理。2.6基层补强处理补强材料采用C35砼,施工基层补强时注意以下事项:1)破碎旧基层应挖除切割成矩形。2)应严格整平,基层补强层顶面标高应与基层顶面标高相同。2.7罩面前缝灌缝在罩面前对既有路面进行清缝,并重新灌缝,灌缝材料采用纯乳化沥青。2.8接缝失效处理1)原砼路面填缝料失效,未填,填法不当或纵缝张开的病害处理方法:a.

接缝张开宽度在10mm以下时,清除干净原缝中的失效填料和杂物,用高压鼓风机吹干净,然后用热橡胶沥青灌缝,要灌实、灌满。

b.

接缝张开宽度大于15mm时,采用沥青砂填缝。

2)

道路全线原胀缝填料全部更换,填料采用聚氯乙烯胶泥或沥青马蹄脂。

3、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本工程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荷载100KN(BZZ-100)作为标准轴载。针对现场实际条件和当地筑路材料供应情况,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参考近年来广州地区修建的多条道路路面结构情况,拟定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方案。(1)改造部分道路原有路面为混凝土路面,需进行加铺沥青罩面处理,其路面结构布置如下: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5~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原水泥路面结构层(平均铣刨1cm)加铺沥青路面平均厚度10cm。(2)现状破损砼路面修复及新建砼路面结构布置如下:面层:23cm厚C35水泥砼面层基层:18cm厚含6%水泥石屑稳定层路面总厚度41cm。(3)新建人行道路面结构布置如下:面层:30*30*5cm人行道彩色面砖粘结层:3cm厚1:3干硬水泥砂浆调平基层:15cm6%水泥稳定石屑调平层4、沥青路面结构技术指标及材料要求见下表(1)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计算参数,见表5: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计算参数表5结构层材料规格适用层位抗压模量(MPa)(20℃抗压模量(MPa)(15℃劈裂强度(MPa)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上面层140020001.4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120018001.0(2)沥青面层对原材料的技术要求1)沥青面层用基质沥青采用道路重交通沥青AH-70,沥青应满足下表6要求重交通沥青AH-70表6试验项目技术指标针入度25℃,100g60~80延度15℃100软化点TR&B不少于(℃)46运动粘135℃(㎜²实测记录动力粘60℃180闪点不少于(℃)260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2密度(15℃)(g/㎝²实测记录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大于(%)99.5薄膜加热试验163℃质量变化不大于(%)0.8针入度化不小于(%)61延度10℃6延度15℃152)改性沥青原则上改性沥青应在施工现场加工生产,改性沥青应满足下表7的技术要求,设计建议采用通过权威部门认可并有生产经验的生产厂家的改性沥青。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7技术指标AC-13C备注针入度25℃,100g30~60延度5℃30软化点TR&B(℃)最小≥60闪点(℃)最小230溶解度(%)最小99弹性恢复25º最小753)沥青面层用粗集料粗级料必须使用坚韧、粗糙、有棱角的优质石料,必须严格限制集料的扁平颗粒含量;粗集料采用优质玄武岩轧制的碎石,各沥青结构层用矿料级配组成要求如表8,粗集技术指标应满足表9要求矿料级配组成要求表8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面层其他层次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Τ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Τ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²2.602.50Τ0304吸水率不大于%2.03.0Τ0304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4Τ0616坚固性不大于%1212Τ0314针片状粒含量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不大于%1518Τ0312%1215%1820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11Τ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3Τ0320粗集技术指标表94)沥青面层用细集料应满足下表10技术指标要求沥青面层用细集料技术指标表10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2.50Τ0328坚固性(>0.3㎜部分)不小于%12Τ0340含泥量>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3Τ0333砂当量不小于%60Τ0334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Τ0345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Τ03465)沥青面层用矿粉应满足下表11技术指标要求沥青面层用矿粉表技术指标表11指标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视密度不小于(t/m³)2.50Τ0352含水量不小于(%)1Τ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0.15㎜(%)<0.075㎜(%)10090~10075~100Τ0351外观无闭粒、不结块亲水系数不大于1Τ0353塑性指数不大于(%)4Τ0354(3)沥青面层混合科技术要求对于沥青路面各沥青结构层,除要求其使用的重交沥青或改性沥青、矿料等原材料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外,施工单位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关于热拌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拌铺验证的三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提供满足设计参数要求的沥青混合料。上面层AC-13C采用改性沥青砼,下面层AC-20C为重交沥青砼,其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见表12。对于改性沥青混凝土要求马歇尔试验温度提高10~20℃。同时,要求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能等试验,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3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表12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备注AC-13CAC-20C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双面)次7575稳定KN>8.0KN>8.0KN空隙率VV%3~63~6沥青饱和度VFA%65~7565~75流值0.1㎜15~4020~40矿料间隙率VAM%>13->12马歇尔试验有关技术指标表13试验项目技术指标备注AC-13C水稳定性试验:残留马歇尔稳定度冻融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