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之北京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之北京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之北京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之北京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之北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岸一块地势高燥的黄土台地上,又称“蓟丘” 岸一块地势高燥的黄土台地上,又称“蓟丘” O贵州师范大学校级公选课考查作业封面作业(论文)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之北京 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地理 任课教师姓名: 周承 学生姓名: 张宝 学号: 130401010021 年级: 2013级 专业: 经济学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任课教师签名:2015年10月10日中国历史地理之北京摘要:主要从北京的历史发展开始叙述,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到明清讲述北京城的大致发展变化,将其连成一条线。再通过对北京的地理进行分析。通过查找资料,资源整合,并做删改。关键词:蓟燕北京历史发展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社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是我国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和金融中心,是一座拥有 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充满了东方神韵与现代风采的国际大都市。北京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交通、电力、通讯、能源设施完备,是全国铁路和航空的枢纽。北京处于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并且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城市群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高端的电子科技产品和良好的商品信誉对全国具有强大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领导、示范作用,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是智力资源聚集地,具有极其丰富的科研资源。以驰名国内外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校共80余所,在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占全部院士总数的二分之一,北京市的专利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的历史一、先秦时期商朝时期,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蓟城建在永定河北、秦至唐秦至唐北京地位的变迁大概是:广阳郡治——燕国都城——幽州、广阳郡,燕郡治——涿郡、运河终点——幽州、范阳郡。具体如下:(一)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蓟城成为广阳郡的治所。始皇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二)汉:西汉时期,燕地或为国,或为郡,其治所都在蓟城。这时已广泛地使用铁器。铁农具的使用,使北京的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都得到了发展。汉武帝时封其子旦为燕王。旦在蓟城建万载宫、明光殿。公元前73年,宣帝刘洵即位,立旦之子建为广阳王,改广阳郡为国,仍以蓟为都城。(三)三国:三国时,广阳郡属于魏国。汉建安十一年,曹操为了打通蓟城附近地区的海运,以作进攻乌桓的准备,曾经从洵河口邺渠入潞水,名泉州渠。它可以与通海的平虏渠连通,并为以后开凿隋朝大运河北段创造了条件。蓟城被漯水和高梁河从南北夹流。(四)晋:西晋时,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当时蓟城地区佛教开始流行,北京现存的最早佛寺潭柘寺即建于晋代。(五)南北朝时期:后赵永宁元年鲜卑族的前燕君主慕容傀从辽西地区南下,分兵由今冀东、喜峰口、居庸关三路攻进蓟城,后从龙城迁都蓟城。这是继燕之后,北京第二次成为都城。也是北京历史上由方国的都邑、北方重镇,变为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重要转折。北魏统一北中国后,燕郡属幽州。州、郡治所俱在蓟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发幽州等地10万人,筑畿上塞围,东起上谷,西至黄河,广袤千里。(六)隋: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代初年废燕郡存幽州,大业初年又改幽州为涿郡,均治蓟城。公元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运河南段的通济渠。公元608年,又开运河北段,即自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从而完成了南起余杭、北达华北平原北端门户——蓟城的大运河。(七)唐:公元618年,唐兴隋亡。原控制涿郡、自称幽州总管的隋将罗艺,归附于唐。唐改涿郡为幽州,仍治蓟城是一座不大的藩镇城。据《元和郡县志补志》载,幽州城南北7里,周长32里,城墙坚实而高大。它的东城墙在今宣武门大街西侧,南城墙在今白纸坊大街以南,西城墙在今莲花池东岸,北城墙在今新文化街一线稍南,共12门。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用兵辽东,往返都经过蓟城。为追念阵亡将士,安抚军心,唐太宗下诏在蓟城修建佛寺。寺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建成,赐名悯忠寺。该寺曾几度隳毁和重修。清雍正十二年修葺时赐名法源寺。它是北京城区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总之,从秦汉至隋唐,蓟城一直是燕山南北各民族相互角逐的疆场。而从魏晋十六国北朝将近400多年间,蓟城的政治形势变幻无常,尤其是当汉族的统治濒于崩溃,以至边防不守的时候,游牧民族便乘虚而入,进据蓟城,并从这里进一步入侵中原腹地。这种情形本身就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的进程。三、唐朝以后(一)辽金元辽朝的陪都南京城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统治者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不久,便改国号为辽,建都临潢府,并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因为这个陪都位于它所统辖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又称燕京。辽把北京定为析津府,开始在今广安门一带扩建城池,城周36里,高3丈,共8个城门:东面为安东门、迎春门,南面为开阳门、丹凤门,西面为显西门、清普门,北面为通天门、拱辰门。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金天德三年三月,金主完颜亮命梁汉臣、孔彦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金贞元元年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从此,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了。扩建结果——内城27里;外城扩为75里,城门12:正东面为宣曜门、阳春门、施仁门,正西为灏华门、丽泽门、彰义门,正南为丰宜门、景风门、端礼门,正北为通玄门、会城门、崇智门。也有13门一说,北面再多一光泰门。大汉之城元大都北京城的基本框架是元朝建大都城时奠定的。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草原移都燕京,以便挥兵南下,统一中国。由于金中都城依托的莲花池水源不足,并且已在战乱中成为一片废墟,他放弃了金中都旧城,改在东北郊外另建新城,命名“大都”。首行在湖泊东北的高地确定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中心台,划定城市的南北中轴线,沿着中轴线兴建皇城“大内”;皇城后面的湖泊积水潭是治运河北来的漕船停泊处,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二)明清明朝定都于南京,之后迁都北京,使北京再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交通中心。明朝废弃了元朝的大内宫殿,在元代延春阁旧址筑万岁山以表压胜前朝之意,从而突出城市几何中心的视觉效果。这也使得北京在历史上的地位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提高了北京在全国政治地位上的改变。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万寿山清漪园和畅春园、圆明园。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概括而言,以辽为界,北京的性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辽之前,先秦之际的蓟、燕,十六国之慕容儁、唐之安禄山与五代刘守光虽均曾先后立都北京,然这些政权,或为诸侯之国,或为割据势力,尚不属全国意义上的都城,北京的城市性质从总体上看应为我国北方重镇。自辽始,北京的政治地位开始抬升,逐渐由北方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转化。先是辽立南京为陪都,但并未成为正式国都。 金虽立都北京,但也只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元代才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始,而后,除明初与民国短暂时期之外,北京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至今不改。北京经历沧桑的改变,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不断发展,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在世界历史上堪称一大奇迹。北京的地理北京位于北半球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华北平原北端。东经 115°到东经120°,北纬40°左右。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 地形以平原地貌为主,山地为辅。平均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8平方公里,占38%。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河,面积 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到-4摄氏度,7月25到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常住户籍人口1312.1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2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3%。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9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80,384人。北京市95.69%人口为汉族,除汉族外,满族、蒙古族、回族人口均超过万人。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 100多处。2014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30.8亿元,同比增长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99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278美元)。从创新驱动看,2014年北京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28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3%,为全国第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2700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12.1%提高到13%左右。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7.9%,服务型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截至2014年11月底,北京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超 4.7万亿元,占全市的45.2%,集聚化发展特征愈加明显。其中,以高技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表现最为突出。2014年北京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增值税646.7亿元,增长12.5%;营业税1068.6亿元,增长3.3%;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915.8亿元和383.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4.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510.5亿元,增长8.1%。其中,用于节能环保、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农林水、城乡社区的支出分别增长54.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