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成矿带_第1页
大兴安岭成矿带_第2页
大兴安岭成矿带_第3页
大兴安岭成矿带_第4页
大兴安岭成矿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典型成矿带内成矿系列及典型矿床实例以大兴安岭北部区域为例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1.1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大兴安岭北部位于蒙古一兴安巨型复合造山带北东段,主体上处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额尔古纳一兴凯增生带与鄂伦春一喜桂图旗中华力西增生带结合部位。总体上由“两块一带一盆”组成,即西部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的北兴安地块和中部的鄂伦春晚古生代中期增生带及北部的上黑龙江盆地组成(图1-1)。前中生代属古亚洲洋构造域,中生代以来属滨太平洋构造域。额尔古纳地块:于古元古代末形成结晶基底,青白口纪一震旦纪形成早期盖层,古生代构成晚期盖层,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大兴安岭火山岩叠加在地块边缘之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建造特征,将额尔古纳地块划分为2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隆起和满洲里一克鲁伦浅火山盆地。额尔古纳隆起,为额尔古纳地块的主体,其结晶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盖层形成于青白口纪一震旦纪;早古生代一晚古生代早石炭世期间,发育间断性沉积,构成晚期盖层;中石炭世进入隆起阶段。满洲里一克鲁伦浅火山盆地,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南部,虽然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活动较强,但厚度不大,前中生代地层多出露地表,为额尔古纳地块边缘次级火山盆地。北兴安地块:于古元古代末形成结晶基底,震旦纪一早寒武世又有裂陷活动发生。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构成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鄂伦春晚古生代中期增生带:位于上述两地块之间,在早古生代一晚古生代早、中期形成了岛弧及深海盆地环境中的多宝山组、泥鳅河组、大民山组、莫尔根河组和红水泉组。中石炭世早期,洋盆闭合,形成了新伊根河组陆相地层,完成了从洋壳向陆壳的转化。局部出露的兴华渡口群可能为分布于古洋盆中的微小块体。上黑龙江盆地: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和北兴安地块的北部,主要由早一中侏罗世河流一湖泊一洪积相含煤碎屑岩组成,因分布于黑龙江上游而得名。盆地内的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主要沿得尔布干北延断裂分布,呈北北东向与盆地南部的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相连,侵入岩浆作用受蒙古一鄂霍茨克造山作用控制,而呈近东西向展布。二、构造特征综述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体,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以北东和近东西向为主(如下图)。北东向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断裂,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主要受得尔布干深大断裂控制;而近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上黑龙江盆地内,主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带和逆冲推覆构造,其形成与蒙古一鄂霍茨克中生代陆一陆碰撞造山过程有关。区内的褶皱构造不明显,依褶皱地层和褶皱变形程度可大致分为兴东期、兴凯一萨拉伊尔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五期褶皱。褶皱轴向基本均为北东、北东东向。从早期到晚期,褶皱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兴东期褶皱构造为紧闭线型褶皱,而兴凯一萨拉伊尔、加里东和华力西期为宽缓的背、向斜,燕山期褶皱则为一系列开阔短轴褶皱。对本区有色、贵金属矿床的形成起到主要控制作用的是断裂构造。表现在北东一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了中生代火山一侵入岩浆作用的展布,而次级断裂或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往往控制了火山一侵入穹隆构造及火山机构的发育,因而也就控制了矿床的形成。(一)褶皱构造区内的褶皱构造不如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形成于前中生代地层之中。兴东期褶皱构造兴东运动使古元古代兴华渡口岩群褶皱回返,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基底褶皱。该期褶皱主要为紧闭式或倒转复式向斜或背斜,被后期侵入岩分割破坏强烈,连续性很差。兴凯一萨拉伊尔、加里东等后期造山运动叠加其上,使其构造形式复杂化。该期褶皱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和北兴安地块的北部,主要的褶皱构造有札林库尔山南褶皱、白卡鲁山北褶皱、白郎河拉河褶皱、韩家园子背斜、兴安桥倒转背斜和凤皇山倒转背斜等。兴凯一萨拉伊尔期褶皱构造兴凯一萨拉伊尔造山运动使震旦纪一早寒武世的倭勒根岩群、兴隆群和额尔古纳河组发生褶皱。该期褶皱多为宽缓式褶皱,呈北东向延伸,规模较小,被后期侵入岩及断裂强烈破坏。该期褶皱亦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北部,主要褶皱构造包括白卡鲁山南复式褶皱、洪胜沟复背斜、531.8高地背斜和多雾山向斜。加里东期褶皱构造加里东运动使奥陶纪伊勒呼里山群褶皱。该期褶皱构造呈北东向延伸,以泉盛沟复向斜和二根河上游背斜为代表。华力西期褶皱构造华力西运动使位于额尔古纳一兴华地块和松嫩地块之间的洋盆闭合,形成了鄂伦春晚古生代中期增生带,伴随这次造山运动,泥盆系泥鳅河组、大民山组和石炭系莫尔根河组等晚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形成北东向展布的宽缓式褶皱。该期褶皱主要出现在乌奴耳和海拉尔地区,主要褶皱包括三包山复向斜、大砬子南东向斜、湾岭山向斜、嘎鲁河东向斜、坡永里山向斜和自仑里山背斜。燕山期褶皱构造燕山期褶皱构造主要出现在研究区北部的上黑龙江盆地内。中侏罗世末期,蒙古一鄂霍茨克洋盆在上黑龙江一带闭合,发生陆一陆碰撞,形成蒙古一鄂霍茨克造山带,并使早一中侏罗世额木尔河群褶皱。该期褶皱规模较大,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展布,主要为宽缓的褶皱构造,但在局部应力集中地段出现紧闭或倒转褶皱。1.2断裂构造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据已有资料结合地球物理及遥感影像特征,将区内的断裂构造划分为三级,即深大断裂、大型断裂和一般断裂。断裂的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研究区深大断裂包括北东向得尔布干断裂、塔源一乌奴耳断裂和近东西向的蒙古一鄂霍茨克断裂;大型断裂主要有北东向呼伦一额尔古纳断裂、北西向上黑龙江盆地南缘断裂和开库康一新华一白桦山断裂及近东西向老沟一二根河一双合站韧性剪切带、满归—西吉诺一塔河一十八站韧性剪切带、新林一兴隆一韩家园子韧性剪切带、塔源一四道沟韧性剪切带。一般断裂包括北东向的哈乌尔断裂、根河断裂、海拉尔一新账房断裂、吉尔布干断裂、帕英湖一八一牧场断裂、乌玛河断裂、龙河林场一满归断裂、东天山一交鲁山断裂、盘古河一西吉诺断裂、阎王殿一瓦拉干断裂和依西肯一呼源断裂等,还包括近南北向的毛河断裂、龙沟河断裂、霍洛台河断裂、劲涛镇一青林林场断裂、呼中镇一阿里河林场断裂、大提场山断裂、塔河一大乌苏断裂、希顶山断裂、哈拉巴奇断裂和新街基一古龙镇断裂及北西向富克山一雄关断裂等。现将研究区重要断裂简述如下:深大断裂得尔布干断裂系蒙古境内中蒙古深断裂之东延断裂,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经呼伦湖东缘、沿得尔布尔河谷,向北东经金河镇、阿龙山镇延伸至盘古镇一带,长约900km(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1;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1993)。构成了额尔古纳地块与鄂伦春晚古生代中期增生带的分界线。断裂起始于晚元古代,具有继承性和长期活动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1)。自古生代以来,深断裂一直控制着两侧前中生代地层、岩体的形成和展布;在中生代又强烈活动,控制了中生代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南西段以呼伦湖东缘一呼查乌拉深断裂为主体轨迹,北西盘地势低洼,构成呼伦湖坳陷的东南缘。遥感资料显示有较清晰的线性影像;物探资料表明断裂沿线的航磁异常、重力异常梯度线均有急剧的变化。中段呈40〜6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宽10〜30km,西北侧断裂构造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形成巨大的北东向展布的构造岩浆岩带,早白垩世西侧持续上升剥蚀,东侧不断下降接受含煤建造沉积,并形成了西部低山区及东部盆地区的地貌景观。北东段主要沿得尔布干河谷延伸。北西侧山峰陡立,沿河谷出现一系列断层三角面;南东侧为较平坦的二、三级阶地。据航磁等值线图表明断裂与磁异常梯度带相吻合。(2) 塔源一乌奴耳断裂南西端自蒙古延入研究区,向北东经头道桥、伊列克得、鄂伦春自治旗、塔源林场、兴华,延入俄罗斯境内,总体呈北东一北北东展布,区内长度为800km。该断裂曾被称为“头道桥一鄂伦春自治旗深断裂”(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1)、“兴华一塔源岩石圈断裂”(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1993)和“伊列克得一加格达奇深大断裂带”(李鹤年等,1993)。在地球物理场上表现为重力梯度带和负磁异常带。在头道桥一伊列克得一带,该断裂由数条呈北东向展布的逆断层组成断裂带,断裂通过之处,地表可见1.5〜2km宽的破碎带,带内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绿泥石化极发育。在鄂伦春自治旗和新林一带,有蛇绿岩零星分布,说明该断裂可能是一个古俯冲带(李瑞山,1991)。断裂形成于中一晚寒武世,在二叠纪中期活动达到高峰,中生代再次活动。泥盆纪至石炭纪,断裂控制了南东、北西两侧地质发展进程。石炭纪,北西侧处于海盆拉张的构造环境,形成细碧角斑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等,具深海相沉积建造特点,赋存有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南东侧处于整体上升隆起状态,发生陆相火山喷发活动,局部有残留浅海沉积。晚古生代期间,该断裂构成东乌旗早华力西增生带和喜桂图旗一鄂伦春自治旗中华力西增生带的界线;中生代时期,该断裂控制了中生代火山岩的分布,构成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盆地的东缘断裂。断裂北段北兴安地块内,有韩家园子、兴隆两个砂金矿集中区,岩金矿床1处,矿点多处;在南西部乌奴耳一带,该断裂控制了华力西期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的分布。是一条重要的控岩、控矿断裂。(3) 蒙古一鄂霍茨克断裂蒙古一鄂霍茨克断裂西起中蒙古地区的杭爱山,东到鄂霍茨克海的乌达海湾,西部呈北东向展布,在上黑龙江以东呈近东西向延伸,长达2750km(Zorin,1999)。该断裂主体位于蒙古和俄罗斯境内,仅研究区西北部的上黑龙江地区和额尔古纳地块西北部属该断裂的影响范围,但由于其控制了上述地区造山型金矿及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产的形成,是一条重要的控矿断裂。因此,加强该断裂的研究,对正确认识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该断裂是蒙古一华北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碰撞缝合断裂。早二叠纪初期,在中蒙古地区蒙古微大陆的西部与西伯利亚大陆碰撞;但在东部地区,两个大陆之间存在120°的夹角,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古太平洋海湾,即蒙古一鄂霍茨克洋,该洋盆内存在一个鄂嫩岛弧。在早、中侏罗世之间,西伯利亚和蒙古发生全面碰撞,主碰撞时期为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发生了逆冲、褶皱和岩浆作用,使蒙古一鄂霍茨克洋封闭,形成蒙古一鄂霍茨克构造带(Zonenshainetal.,1990;Zorinetal.,1995)。由于鄂嫩岛弧的存在,使蒙古一鄂霍茨克缝合带分成两支,这两条分支断裂控制了俄罗斯东后贝加尔地区金、钨、锡和稀有金属矿产的分布,也控制了研究区西北部造山型金矿及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的形成。大型断裂研究区内的大型断裂主要包括北东向呼伦一额尔古纳断裂、北西向上黑龙江盆地南缘断裂和开库康一新华一白桦山断裂及近东西向老沟一二根河一双合站韧性剪切带、满归一西吉诺一塔河一十八站韧性剪切带、新林一兴隆一韩家园子韧性剪切带、塔源一四道沟韧性剪切带。北东向断裂额尔古纳一呼伦断裂:北东位于中俄边境,沿额尔古纳河延伸,南西经呼伦湖西缘、克尔伦河延入蒙古,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于得尔布干深断裂之北西侧。该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对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又经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中晚期构造运动的多次叠加而强烈活动,对中生代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银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中段额尔古纳河东岸,该断裂在中侏罗世末期表现为韧性剪切断层,形成了长达120km,最宽处为4〜5km的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在七卡以北出露地表的为韧性域,而在其南为脆一韧性域。小伊诺盖沟金矿就位于该剪切带南端的黑山头地区。北西向断裂上黑龙江盆地南缘断裂:位于砂宝斯林场一塔河之间。北西西向展布,长约200km。是上黑龙江盆地的南部边界,控制了上黑龙江盆缘内中生代陆相碎屑岩的分布。开库康一新华一白桦山断裂:断裂带北北西展布、延长约250km,与金成矿有密切关系。在断裂上分布有宝兴沟岩金矿点,韩家园子和兴隆砂金集中区,旁开门岩金矿、白桦山岩金矿点和宽河岩金矿等。近东西向断裂老沟一二根河一双合站韧性剪切带:位于上黑龙江盆地中生代陆相地层中,近东西向展布。西起恩和哈达,东至依西肯,长约290km,南北宽约50km。在老沟一北红地区和塔河一双合站地区韧性变形特征明显;在龙沟河至二根河之间脆性变形特征明显。该带内还发育推覆构造。近年来发现的砂宝斯、老沟、老沟西、三十二站等金矿床、矿点均位于该韧性剪切带中。满归一西吉诺一塔河一十八站韧性剪切带:位于兴华渡口岩群、倭勒根岩群及早白垩世前侵入岩内。主要以糜棱岩带的形式出现,近东西向展布,断续长约300km。其内可划分出三条糜棱岩带,分别为四十二公里一扎林库尔山糜棱岩带;塔河一十八站一白银纳糜棱岩带;白马白坎一西吉诺山糜棱岩带。在白马白坎一西吉诺山带内有西吉诺金、多金属等矿点多处。新林一兴隆一韩家园子韧性剪切带:位于兴华渡口岩群、倭勒根岩群、伊勒呼里山群及晚侏罗世前侵入岩内。大致与早寒武世末形成的新林一韩家园子碰撞带相对应。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50km。在兴隆一韩家园子地区南北宽约60km,是一著名的砂金矿集区,已发现岩金矿(化)点多处。该带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高角度相互叠置的岩片及相伴的糜棱岩带或韧性断层。在韩家园子、兴隆等地均见有兴华渡口岩群叠置于倭勒根岩群、伊勒呼里山群之上。塔源一四道沟韧性剪切带:总体上近东西向展布,长约150km。其内糜棱岩带走向变化大,既有近东西向的,又有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带内已发现塔源二支线、四道沟东山小型岩金矿床2处,矿(化)点多处。一般断裂研究区内的一般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哈乌尔断裂、根河断裂、海拉尔一新账房断裂、吉尔布干断裂、帕英湖一八一牧场断裂、乌玛河断裂、龙河林场一满归断裂、东天山一交鲁山断裂、盘古河一西吉诺断裂、阎王殿一瓦拉干断裂和依西肯一呼源断裂等;近南北向断裂主要有毛河断裂、龙沟河断裂、霍洛台河断裂、劲涛镇一青林林场断裂、呼中镇一阿里河林场断裂、大提场山断裂、塔河一大乌苏断裂、希顶山断裂、哈拉巴奇断裂和新街基一古龙镇断裂。(三)环状构造研究区中生代的环状构造较为发育,主要包括火山机构和穹隆构造等。这些环状构造多与本区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穹隆构造主要有砂宝斯穹隆构造、门都里穹隆构造和富克山穹隆构造。与有色、贵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火山机构有:毛河火山机构、莫尔道嘎火山机构、页索库火山机构、马大尔火山机构、奥拉奇火山机构、大头卡河火山机构、1001高地火山机构、后勒山火山机构、干部河火山机构、柯多蒂河火山机构、雄关火山机构、瓦拉里火山机构和旁开门火山机构等。1.3区域岩浆岩区内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岩浆岩,且火山岩和侵入岩均较发育。其中在额尔古纳隆起和北兴安地块中侵入岩类大面积分布;而在鄂伦春晚古生代中期增生带和满洲里一克鲁伦浅火山盆地中主要分布着中生代火山岩及少量侵入岩;上黑龙江盆地内,除一些中生代火山岩外,还有少许侵入岩。根据构造岩浆旋回、岩石组合(系列)、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定年数据,将区内岩浆活动划分为六期,分述如下:一、 兴东期岩浆活动本区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经原岩恢复,下部以基性一中性一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为主,属钙碱性火山岩夹少量碱性玄武岩;上部以中酸性一酸性火山岩为主,形成于活动陆缘。相应的岩浆侵入活动有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和花岗岩的侵位。其岩石类型有辉长岩、橄榄紫苏角闪石岩和花岗岩类,后者多呈岩基分布于额尔古纳隆起东部和北兴安地块北部。该期花岗岩类呈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岩石一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S型花岗岩。该期侵入岩的同位素资料只有本文给出的2600Ma土和1888Ma土的时代信息(详见后述),其中1888Ma代表了古元古代末期的一次重要构造热事件(兴东运动)。此前有人指出兴华渡口群的Nd模式年龄集中值仅1000Ma土,其最大形成年龄不超过中元古代。因此,关于兴东期侵入岩的年龄尚需进一步测定。二、 晋宁期岩浆活动晋宁期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花岗岩的大面积侵入活动。该期花岗岩类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室韦一阿龙山以北和图强一劲涛以南,呈北东向展布。岩石类型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变形强烈、片麻理发育,属同碰撇型花岗岩。在三道梁地区获得了该期花岗岩的Sm-Nd等时年龄为997.3Ma(罗毅等,1997)。笔者对出露于阿木尔林业局绿林林场的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进行的SHRIMP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了800〜900Ma的残留锆石年龄和892Ma的变质年龄,表明研究区确实存在晋宁期的岩浆热事件。根据该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笔者认为它可能是克鲁伦、额尔古纳、马门等地块碰撞、拼合成为统一地块时期的产物,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时代相近。表明新元古代初期,该区存在一次大规模陆壳生长过程。三、 兴凯一萨拉伊尔期岩浆活动本区震旦一寒武系嘎拉山组变质岩系原岩亦为火山岩一碎屑岩建造,主要为流纹岩、夹玄武岩和安山岩;倭勒根群上部为细碧一角斑岩建造及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反映为优地槽或不成熟洋盆环境下的产物。兴凯一萨拉伊尔运动使洋盆闭合、碰撞,伴随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和花岗岩类侵入。在塔源附近有顽辉角闪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金云母角闪石岩等,其金云母K-Ar年龄为539.0Ma,有人称其为蛇绿岩套(李瑞山,1991)。花岗岩类侵入体多呈岩基及岩株产出,主要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角闪辉长岩等,亦见正长花岗岩,其岩石一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属I型花岗岩,为俯冲一碰撞环境下的产物。重要岩体有霍洛台河岩体、门都里河岩体、老槽河山岩体和洛古河岩体等,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654土46Ma(单颗粒锆石U-Pb年龄)、638Ma(Sm-Nd等时线年龄)、614Ma(Sm-Nd等时线年龄)和517〜504Ma(SHRIMP锆石U-Pb年龄)。四、 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区内加里东期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南部早中奥陶世多宝山组中酸性火山岩组合,有安山岩、英安岩及潜火山相安山玢岩等,为一套火山岛弧环境下的海底喷发产物。同期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区域中东部及邻区东南部多宝山一带,岩体多呈岩株产出,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等,在多宝山一带尚见辉石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其岩石一地球化学特征属I型花岗岩,已知同位素年龄有458Ma(Rb-Sr等时线)、445.3Ma(单颗粒锆石U-Pb)和450土15Ma(SHRIMP锆石U-Pb)。其中450±15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笔者采自阿木尔林业局绿林林场一带的细粒花岗闪长岩小岩体的年龄,表明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在研究区北部亦有反映。五、 华力西一印支期岩浆活动区内整个晚古生代几乎是自始至终均有火山岩浆喷溢活动。如前所述,下一中泥盆统泥鳅河组下部夹火山岩,大民山组有海相中基性一酸性火山岩,石炭系莫尔根河组亦为海相火山岩,甚至迟至二叠纪陆相沉积建造尚夹有中性一中酸性火山岩。本期岩浆侵入活动亦主要在额尔古纳隆起区和北兴安地块内,鄂伦春晚古生代中期增生带内出露较少,可能是中生代火山岩覆盖的缘故。岩石类型以花岗岩类为主,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泥盆纪出现少量辉长岩、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二叠一三叠纪则以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居多。岩体多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中基性岩体规模较小。按地质产状和同位素年龄可分为华力西早期、中期、晚期和印支期。华力西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一斜长花岗岩组合(375〜350Ma)主要分布于乌奴耳和多宝山地区,前者形成于弧后盆地的引张环境,后者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海西中期的花岗闪长岩一二长花岗岩组合(390〜310Ma)主要分布于多宝山地区,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抬升环境;海西晚期的二长花岗岩一正长花岗岩组合(290〜240Ma)形成于晚造山和后造山期的伸展环境(许文良等,1999);印支期花岗岩在额尔古纳地块和北兴安地块均有出露,多呈岩基产出,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有少量花岗闪长岩,其Rb-Sr等时年龄为211±21〜225.4±7.9Ma(秦克章等,1998)。笔者在绿林林场亦获得了251〜193.4Ma(SHRIMP锆石U-Pb)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亦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可能存在大量印支期花岗岩。从形成的构造环境看,华力西一印支期花岗岩类可辨别出同造山同碰撞和晚造山后碰撞类型,其中以I型花岗岩为主,A型和S型花岗岩类较少。石炭系莫尔根河组海相火山岩是重要的含矿层,常形成海底热水喷流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如六一牧场含铜硫铁矿和谢尔塔拉铁(锌)矿床。当海西晚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侵入到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时,在两者接触带常发育矽卡岩,并形成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如,梨子山和神山矽卡岩型矿床。六、 燕山期岩浆活动区内燕山期岩浆喷发活动最为强烈,以燕山中晚期(晚侏罗一早白垩世)为主。火山岩以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玄武粗安岩)、玄武岩类较少,多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及橄榄安粗岩系列,主要反映为伸展条件下的产物。从同位素年龄看,本区中南部火山岩形成于140〜120Ma期间,而在北部则为122.2〜116.7Ma,即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从南到北,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延迟到早白垩世,这与其所处地质构造环境的发展演化历史密切相关。根据形成时代及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关系,研究区燕山期侵入岩可划分为中一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中一晚侏罗世侵入岩形成于大兴安岭火山岩喷发之前,已知可靠同位素年龄为167〜164Ma(单颗粒锆石U-Pb),在研究区均有出露,多呈岩株状分布,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其次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属于后造山期花岗岩类,代表性岩体有八大关花岗闪长岩体、乌努格吐山二长花岗岩体和恩和岭中粒钾长花岗岩体,上述岩体构成了八大关、八八一和乌努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的赋矿围岩。早白垩世侵入岩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密切伴生,主要分布于上黑龙江盆地和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内,呈小侵入体出露,主要为浅成相斑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及辉绿玢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斜长斑岩、花岗斑岩、英安斑岩等,主要为造山期后的岩浆活动产物。笔者采自上黑龙江盆地西部似斑状细粒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29.8〜126.0Ma(SHRIMP锆石U-Pb年龄)。早白垩世浅成相斑岩类与研究区金、银、有色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得尔布干成矿带内的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浅成低温热热型金银(铜)矿床均受该期次火山岩和斑岩体控制,其不但为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而且还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第二章.区域内典型矿床介绍2.1造山型金矿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相继发现了砂宝斯大型金矿床和老沟、砂宝斯林场、二根河等小型金矿床及三十二站等多处金矿点(权恒等,1998;武广等,2000;齐金忠等,2000;赵春荣等,2000),同时,在额尔古纳隆起区发现了小伊诺盖沟和下吉宝沟金矿床(张炯飞等,1999;祝洪臣等,2000)。上述矿床、矿点的发现,表明上黑龙江盆地和额尔古纳隆起区是重要的岩金成矿区,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对于上述金矿的成因,先后有“新类型”金矿(权恒等,1998;武广等,2000)、蚀变砂岩型金矿(齐金忠等,2000;赵春荣等,2000)和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张炯飞等,1999)等观点。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将我国上黑龙江地区与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划归得尔布干成矿带,并认为这些矿床的形成均与大兴安岭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有关(张炯飞等,1999;张炯飞等,2002),这一传统成矿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区的普查找矿工作。实际上,上述金矿床与得尔布干成矿带内产于大兴安岭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四五牧场、莫尔道嘎和奥拉齐等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赵财胜等,2002)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质特征,而与蒙古一鄂霍茨克成矿带内的达拉松、卡里、克留切夫和基洛夫等金矿床(Zorinetal.,2001;段瑞焱等,1990;沈存利,1998)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研究表明,上述金矿床的形成与蒙古一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作用有关,为造山型金矿床。下面就一典型金矿床做介绍。砂宝斯金矿砂宝斯金矿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砂宝斯林场西南8.5km处,北极村河东岸,是由武警黄金三支队于1990至1991年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发现的,后经进一步勘探,查明矿床规模达大型。(一)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寒武统额尔古纳河组大理岩及硅质大理岩,下泥盆统泥鳅河组板岩、结晶灰岩和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陆相砂岩、粉砂矿区分布最广泛,金矿体和矿化体均产于其中。矿区构造矿区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漠河推覆构造呈近EW向横贯矿区,为成矿前构造;近NS向断裂为控矿、容矿构造,矿体均赋存于这些NS向构造破碎蚀变带中。NS向断裂按产状可分为两组,即陡倾角断层和缓倾角断层。矿区岩浆岩砂宝斯矿区未发现有岩基和岩株出露,仅在矿区北10km附近有一燕山期花岗岩岩株,其面积约3〜4km2。但矿区出露有较多的岩脉,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脉,其次为石英斑岩脉、霏细斑岩脉和闪长玢岩脉等。规模较大的是花岗闪长斑岩脉,该岩脉长大于150m,宽0.5〜1m,走向为NS向,III号矿体即位于该脉岩的接触带附近,在脉岩边部侏罗系砂岩明显有被烘烤变质而产生角岩化的现象。据遥感解译结果,花岗岩株正好处于砂宝斯环形穹隆构造的中心部位,显示了砂宝斯环形构造为一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热环”。值得注意的是已发现的砂宝斯金矿、老沟岩金矿和三十二站金矿点均处在该热环的边缘。显示了穹隆构造对金矿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砂宝斯矿区共圈出3条金矿化带,各矿化带总体走向南北,大致平行产出,地表出露以I号矿带最长,达1050m,矿带之间相距200〜400m,各矿带及其主要矿体的地质特征分述如下:I号矿带:位于矿区东部,矿化体主要由致密块状的硅化砂岩组成,内部可见硅化条带。该矿带中共圈出3个矿体。矿体以透镜状或板状为主,均为南北向展布,与矿带总体走向一致,倾向东,倾角5°。单个矿体长100〜350m,宽6.8〜34.2m,垂深5〜6m,品位最高13.06g/t,最低1.03g/t,平均3.88g/t。II号矿带:位于矿区中部,带内共圈出4个矿体,以II—1号为主(占已探明储量的70%),该矿体长260m,延深150m,在平面上呈向南分叉、变窄直至尖灭;在剖面上呈向西分枝直至尖灭。在中部厚达28.38m,平均厚14.02m,品位最高9.88g/t,最低1.22g/t,平均4.00g/t。矿体主要由硅化砂岩组成,总体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5〜20°,呈似层状顺层产出,受缓倾角的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I号矿带:位于矿区西部,矿化体主要为强烈硅化的蚀变砂岩、粉砂岩和碳质砂岩、泥质岩等。已圈定矿体16个,形态均呈脉状,倾向240〜280°,倾角一般为60〜70°,最大可达81°,其中最大的I-1号矿体长400m,垂深大于200m,在南段较薄(平均厚3.29m),品位较低(3.31g/t);在北段变厚大(厚达9.89m),品位较高(4.81g/t),矿体有向南侧伏趋势。该矿带实际是一条近南北向的构造破碎蚀变带,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极为明显。矿石特征矿石类型矿石类型有两种,即蚀变砂岩型和构造破碎角砾岩型,前者为主要类型。I号和II号矿带的矿体以蚀变砂岩型为主,较少见构造破碎角砾岩型;I号矿体矿石主体为构造破碎角砾岩型,矿体主要位于断层的上盘,远离断层面,逐渐过渡到蚀变砂岩型矿石。蚀变砂岩型矿石:根据砂粒粒度的大小可分为中粗粒砂岩型、细粒砂岩型和粉砂岩型。品位最低为0.25g/t,最高为13.06g/t,平均为3.99g/t。蚀变砂岩型矿石呈灰至灰黑色,致密块状构造,普遍具有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化及强烈的硅化和粘土化现象,砂屑主要为石英和长石,近地表的蚀变砂岩型矿石受强烈氧化作用,氧化带厚度3〜5m。构造破碎角砾岩型矿石:矿石以断层角砾岩为主,角砾的成分主要是砂岩,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无定向性,大小悬殊,胶结物主要是石英、黄铁矿和泥质等,硅化强烈并呈致密块状。品位最低为0.25g/t,最高为15.28g/t,平均为4.15g/t。矿物成分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很少,占矿石总量的1.44%〜1.95%,但种类复杂。主要金矿物有: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褐铁矿和白铁矿等。主要的贵属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铜金矿和自然银等。脉石矿物种类也很丰富,主要的脉石物包括石英和长石,其次尚有方解石、绿泥石、重晶石、黑云母、白云母、绿帘石等较多的粘土矿物,粘土矿物主要成分是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等。(3) 矿石结构、构造原生矿石可划分为以下构造类型: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团块构造、脉状构造、束状或发状构造和霉球状构造。氧化矿石中还可见蜂窝状及晶洞构造风化严重者可见土状构造等。主要结构类型有:自形一半自形晶结构、它形结构、包结构、共结结构、填隙结构、交代结构和碎裂结构等。(4) 金矿物赋存状态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其次有少量的银金矿和铜金矿等。所有金矿物均以微细粒主,中粗粒者罕见。金在氧化矿物中嵌布形态以粒间金为主,多嵌布在脉石矿物的粒间而在原生矿石中,则以包容金为主,包容矿物主要有石英、黄铁矿和毒砂等,粒间金之,一般包裹金粒度相对较细,而粒间金较粗大。围岩蚀变矿区围岩蚀变极其发育,且各矿带蚀变特征相似,最主要的有硅化、黄铁矿化和土化。其中硅化在区内广泛发育,形成带状分布的致密坚硬的硅化砂岩,或沿砂岩节理裂隙形成石英细(网)脉;黄铁矿化是本矿最重要的矿化蚀变,以细粒和微细粒浸染状黄铁矿化为主,局部呈脉状或团块状,与脉状石英共生并显示多期次性;粘土矿化在本区也特别发育,在断层破碎带附近形成较宽(可达20m)的粘土化带,在局部形成细粘土矿脉,沿节理裂隙分布。粘土矿物一般为长石蚀变形成,其主要矿物组分为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等。围岩蚀变的分带特征较为明显,按距离断裂面由近及远可分为泥化一粘土矿化带、硅化一黄铁矿化带和绿泥石一绢云母化带(图3-3),各带之间为渐变过渡,矿体主要赋存于硅化一黄铁矿化带中。成矿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砂宝斯金矿床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一石英阶段:表现为相对较粗的石英和黄铁矿呈脉状穿插于砂岩之中,该阶段黄铁矿自形程度高,但含矿性差;硫化物一石英阶段: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闪锌矿和白铁矿等,是本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该阶段硫化物一般呈细粒浸染状分布,与之相共生的石英呈团粒状或细脉状分布;细粒黄铁矿一石英一粘土矿物阶段:表现为胶状黄铁矿和石英呈细脉状穿切早阶段的细脉,该阶段黄铁矿含量很少,粘土矿物多为高岭石,矿化也差;石英一方解石阶段:矿物组合为石英和方解石,金属矿物少见,为热液活动晚期产物,不含矿。(三)流体包裹体研究本次研究对砂宝斯金矿中的金矿石、蚀变岩石和成矿晚期辉锑矿阶段石英脉和石英细网脉采集7件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工作。流体包裹体类型根据镜下观测,砂宝斯金矿包裹体全部为液体包裹体。包裹体由液、气两相组成,气液比小于50%,大部分此类包裹体的气液比在10%〜20%之间,加热后均一到液相。其单个包裹体大小多在5〜10以m之间。流体包裹体温度、盐度砂宝斯金矿7件样品中125个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结果见表3-2。其中样品Hj1S1、HJ1S1-1和HJ1SD8B为砂宝斯金矿石样品,样品Hj1S1-2、Hj1D3和Hj1D5为金矿化蚀变岩石,样品16-5为成矿晚期辉锑矿阶段样品。对砂宝斯金矿金成矿期、含金蚀变岩石和成矿晚期辉锑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做直方图(如下)。可以看出,金矿石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80〜380°C之间,众值在220〜320°C之间,均值为266.5°C,表明成矿流体以中温热液为主;蚀变岩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20〜280C之间,众值在140〜220C之间,均值为190.1C;成矿晚期辉锑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60〜230C之间,众值在170〜200C之间,均值为182.2C。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砂宝斯金矿从金矿石到蚀变岩石和辉锑矿成矿阶段,矿床经历了从中温到中低温的演化过程,低温矿物辉锑矿的出现,标志着矿床已转入成矿晚期阶段。表3-2砂宝斯金矿均一温度倒试结果矿石类型样品号测定旷物测次最小值(TC)最大值("C)主要温度区间均一温度矿床温度("C)金矿石Hj】Si石英19230.4267.9230.4-2(57.9243.2(19)金旷石HjiSbl石英27245.93154.9280-320300.127)金矿石HjiSDss石英25155.5347.5180-260248.1(25)蚀变岩HjiSi.a石英22145.22715.5145.2-240199.7⑵)血.5蚀变岩HjiD3石英121M.3353.2130-250214.5(71)蚀变岩HjiD5石英22149.22313.3180-220193.4⑵)辉镣旷阶段16-5石英20164.1223.fi170-200182.2(20)注:刑试使器型号:LINKAMTH能-6W型冷热台:洌试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流体实验室:括号内敷值代表均—温度计算时采用的包裹体敏量:矿味温度为3个金由石祥品中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平均值.图3-4砂宝斯金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1一成矿期皿2一蚀费剧噂3-ffWPfraMM据Potteretal.(1978)提出的计算盐度公式,求得砂宝斯金矿流体包裹体盐度范围为5.4〜11.23wt%NaCl,主要集中在5.4〜8.0wt%NaCl之间(图3-5),表明成矿热液为低盐度流体。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根据邵洁涟(1990)计算成矿压力的经验公式P1=P0XT1/T0(其中初始压力P0=219+2620XS;初始温度T0=374+920XS;T1为实测均一温度)计算出砂宝斯金矿25个流体包裹体的压力范围是36.91〜68.95MPa之间,均值为54.11MPa。成矿深度的确定是造山型金矿类型确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评价热液矿床成矿深度时,主要通过地质学方法进行定性估算和通过所测流体的成矿压力值进行定量计算。为准确计算出成矿深度,孙丰月等(2000)强调了成矿深度与成矿的压力是非线性关系,指出既不能简单地用静岩压力梯度计算,也不能用静水压力梯度计算,并得出了计算成矿深度的新方法,即在小于5km(或流体压力小于40Mpa)时,可以用静水压力梯度计算成矿深度;在大于16km(或压力大于370Mpa)时,可近似用静岩压力梯度来计算成矿深度;而在5〜16km(或压力在40〜370Mpa)之间时,流体压力和深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并依据Sibson的断裂带流体垂直分带曲线,用计算机分段拟合求得深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式,即不同压力段计算成矿深度的公式如下:⑴当x<40MPa时,y=x/10;⑵当40MPaWx<220MPa时,y=0.0868/(1/x+0.00388)+2;⑶当220MPa<xW370MPa时,y=11+e(x-221.95)/79.075;⑷当x>370MPa时,y=0.0331385x+4.19898式中:x、y分别代表流体压力值和成矿深度,单位分别为MPa和km。根据上述成矿深度计算公式,笔者对砂宝斯金矿25个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成矿深度计算,计算结果显示砂宝斯金矿成矿深度介于3.69〜6.72km之间,平均为5.88km。为浅成造山型金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流体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被俘获的成矿热液,其成分基本上代表了成矿流体的组分。本次研究工作对砂宝斯金矿中热液石英进行了包裹体成分分析,测试结果见下表。成矿流体液相中阳离子主要为Na+和K+,而Ca2+和Mg2+呈痕量。总体上看,碱金属离子含量远高于碱土金属离子含量。Na+/K+为15.895。阴离子有F-、Cl-和SO42-,主要以Cl-离子为主,其次为SO42-离子,而F-离子含量较低,SO42-/C1-比值为0.049。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C2H6和CH4,另外有少量的CO、02和H2S气体,见图。CO2/H2O比值为0.141。构成了H2O—CO2—N2—C2H6—CH4—O2—CO—H2S体系。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表明,砂宝斯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既非典型的岩浆热液,也不是典型的热卤水。成矿热液总体上反映出岩浆热液与大气水中等混合热液的特点。(四)矿床成因模式根据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我们认为砂宝斯金矿的类型属Grovesetal.(1998)提出的浅成造山型金矿。其矿床成因模式如下:在早一中侏罗世时期,上黑龙江盆地属蒙古一鄂霍茨克洋活动大陆边缘,其内形成了一套陆相快速堆积的含煤碎屑岩建造。中侏罗世末期,在蒙古一鄂霍茨克洋自北向南封闭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地层褶皱和逆冲一推覆作用,形成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使金元素初始富集。同碰撞期和造山晚期的花岗岩类侵入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热动力条件,使深部热液沿主干断裂带上升,并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在次级断裂中沉淀并富集成矿。综上所述,砂宝斯金矿床产于侏罗系砂岩中,赋矿地层对矿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NS向断层为矿体的赋矿构造,它分别控制了陡倾及缓倾矿体。造山期及造山及缓倾矿体。造山期及造山晚期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部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为混合水,成矿温度为中温,属浅成造山型金矿床。2.2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是当今全球最主要的金、银矿床类型之一,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大型、超大型金、银矿床的主要类型。如在环太平洋成矿区带中,近20年来国外先后发现了20多个超大型矿床(戴自希,1996;戴自希,1998;戴自希,1999;戴自希等,2004),其主要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斑岩型铜金矿和热液脉型铜金矿床,并显示出已知成矿区带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据资料计算(Singer,1996),全球已经探明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金总储量为11750吨,占已经探明金总金属量的6.748%,是金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该类型矿床主要与中、新生代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少数与前中生代火山作用有关。前者在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区已经发现一些赋存于其中的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但仅台湾金爪石矿床达到超大型规模,福建紫金山金矿(张德全等;1991;张德全等,2001;张德全等,2003)和古利库金(银)矿床(朱群等,2001a;朱群等,2001b;朱群等,2004a;朱群等,2004b;杨芳林等,1999;杨芳林等,2000)的砂金达到大型规模外,其它矿床规模较小;后者在西天山晚古生代陆相火山岩系中发育有阿希大型金矿床(刘洪林等,1994;李本海等,1994;母瑞身等,1996;毋瑞身等,1999;沙德铭,1998;沙德铭等,1999;沙德铭等,2003;翟伟等,1999;廖启林等,2000)。大兴安岭北部虽具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良好成矿地质背景,但直到现在仍未发现一个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仅发现四五牧场、古利库、奥拉齐和莫尔道嘎等小型金矿床及矿点,这固然与该区地处边疆,加之森林、草原覆盖有关,但研究程度不够、勘查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影响该区找矿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以四五牧场金(铜)矿为例,对大兴安岭北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进行简要叙述。四五牧场金(铜)矿位于海拉尔市北45km,哈达图牧场六队附近。金(铜)矿床产于根河一海拉尔中生代火山盆地与晚古生代断隆之间的帕英湖一八一牧场断裂带的北西侧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断陷区内,矿床成因类型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目前已探明金资源量(333+3341)481.63kg,伴生银792.77kg,伴生铜148.8t,为一小型金(铜)矿。虽然四五牧场金(铜)矿的规模较小,但其对在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地层中寻找类似矿床提供了依据,值得深入研究。(一)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地层主要出露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安山岩、气孔一杏仁状粗安岩、粗安质含角砾凝灰岩和粗安质凝灰岩。矿区外围出露早白垩世上库力组流纹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英安质角砾凝灰岩。地层倾角一般为10°,局部地段可达30〜40°。矿区构造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北东向断裂为主构造方向,较大的断裂有F1、F2和F3,北西向断裂次之,并错断北东向断裂,主要有F4、F8和F9(如下图)。其中北东向断裂控制了超浅成英安玢岩、隐爆角砾岩筒和矿体的产出;北西向构造为后期构造,错断北东向断裂,但破坏程度不大。

D2DD4DDm5492D2DD4DDm5492四五牧场矿区具有一套特殊的隐爆角砾岩。这套粗安质隐爆角砾岩主要分布在北矿化蚀变带,本身已强烈蚀变,构成蚀变带的核心。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构成金矿体的主体部分。该套隐爆角砾岩主体上与石英一迪开石(高岭石)一明矶石化带(亦称硅化核)基本一致。这种隐爆角砾岩虽然受北东向F1断裂控制,但并不是沿断裂呈条带状展布,其总体形态呈倒置的“喇叭”状,延伸近百余米,其深部宽度不足1m,而地表最宽达20余米,并向南西、北东方向延深渐浅呈“蛇状漂浮体”,其南东界陡倾,而北西边界倾角在40〜50。左右,这种形态的产出特征显然不是构造角砾岩,而是隐爆角砾岩。隐爆角砾岩硅化强烈,具明显的角砾状构造特征,角砾的成分为粗安质。可见强硅化的粗安岩角砾、强硅化的凝灰岩角砾和火山碎屑岩角砾。角砾与角砾间基本是由细粒岩粉胶结而“镶嵌”在一起,亦见有水热成因的粘土矿物(高岭石或迪开石)呈团块状和细脉状沿间隙和裂隙分布,这种胶结特征显然不是火成(岩浆)角砾岩,肉眼和镜下均未见熔岩物质胶结的踪迹,显示隐爆成因特征。矿区侵入岩四五牧场金(铜)矿区内侵入岩不发育,仅在北矿化蚀变带南西段塔木兰沟组粗安岩中见一小型的英安玢岩岩株,以具有粗粒的长石和石英聚斑晶为特征,与围岩呈构造接触,显示被动侵位的特征。在矿区东部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中有一正长斑岩岩株。(二)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蚀变带特征四五牧场金(铜)矿床内共发现北、南和II、W、IX号五条矿化蚀变带(图3-17)。北矿化蚀变带:长2000m,宽20〜200m,局部膨大部位为含矿有利地段。走向北东50°转为70°,倾向南东,倾角75〜80°。此矿化蚀变带南西段含矿好,发现三个矿体,而北东段含矿性较差。矿石为蚀变的隐爆角砾岩。南矿化蚀变带:地表出露长度近700m,总体走向45°,宽10〜30m,总体倾向北西,倾角75。左右。此带含两个金矿体,岩石蚀变类型以硅化、绢云母化和弱粘土化为特征,蚀变类型不同于北矿化蚀变带;II号带:位于南、北矿化蚀变带之间,规模小,走向30°左右。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为主。含矿性差;W号蚀变带:位于南矿化蚀变带的南西,控制长度120m,走向近东西向,岩石蚀变以弱硅化和碳酸盐化为主,局部含金达1g/t;IX号蚀变带:位于北矿化蚀变带的南西方向,长度近200m,最宽达40m,岩石蚀变以硅化和粘土化为主,含矿性差。矿体特征四五牧场铜(金)矿共圈出5个金矿体,编号为11卜1、111-2、111-3(北成矿带)和I-1、I-2(南成矿带),矿体赋存在塔木兰沟组粗安岩类岩石中。各矿体特征见下表。表3-8四五牧场金(铜)矿金矿体特征一览表矿带矿体编号延长(m)延深(m)形态产状矿体水平厚度(m)矿体品位(g/t)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北111-145100140°Z80°2.20.4981.2331.811.021.48矿111-2120190脉状140°ZS0J15.3410.96155.7524.41151.103.23带111-39012脉状走向对.正直立3.6旺13913.03S3.1091.022.371-12312.5透镜状320°Z7S°4.700.5772.2133.1251.242.791判可宙1211040脉状320°Z75°5.S91.15573.179S.9931.6575.77矿石特征北矿带矿石具明显的块状和角砾状构造特征。金属矿物呈浸染状和细脉状分布。岩石具明显的交代结构,形成石英交代岩、石英一迪开石交代岩和石英一明矶石交代岩。南矿带矿石呈角砾状,具构造破碎带特征。矿石由破碎石英角砾和粘土矿物组成。四五牧场矿床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自然铜、自然银、硫砷铜矿、兰辉铜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辉银矿、碘银矿和方铅矿。表生矿物可见铜兰和孔雀石等。围岩蚀变四五牧场金(铜)矿区南、北两个矿化蚀变带的蚀变类型明显不同。北矿化蚀变带具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蚀变特征,可见5种蚀变类型。即,①石英一迪开石(高岭石)一明矶石化带;②硅化一迪开石(高岭石)化一明矶石化带;③弱硅化一碳酸盐化一绿泥石化一绢云母化带;④明矶石一高岭石一硅化蚀变带和⑤石膏化带。蚀变类型和组合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具有分带性。南矿化蚀变带主要发育在塔木兰沟组地层中。岩石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和青磐岩化为主,除在局部见有少量迪开石(高岭石)外,未见明矶石化,但地表可见黄钾铁矶。蚀变仅具水平分带,以硅化石英脉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出现硅化一绢云母化带和绢云母一绿泥石一碳酸盐化带。(三)流体包裹体特征据关继东等(2002)资料①,四五牧场金(铜)矿床硅化石英脉中包裹体基本是气液包裹体,气液比绝大多数在10%〜20%左右,个别的小于10%或达50%〜60%。68个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显示,温度明显集中于3个区段,即205〜255°C峰值区,280〜300°C和320〜340C峰值区及120〜160C峰值区。其中205〜255C峰值区主要分布在含矿破碎石英脉中,是主成矿期热液的反映;280〜300°C和320〜340°C峰值区主要分布在致密块状石英中,应是早期高温热液的反映;120〜160C峰值区是一种浅灰色胶状石英,应是晚期低温残余热液的反映。四五牧场矿区为低盐度流体,且盐度值变化不大(2.6〜5.8wt%NaCl),主要集中在3〜4wt%NaCl之间,表明热液流体来源的单一性。这种低盐度流体特征可能与大气水混入有关。矿床成因模式四五牧场金(铜)矿赋存于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粗安质火山岩中,矿区发育石英一迪开石(高岭石)一明矶石化等蚀变带。金矿化与隐爆角砾岩关系密切。结合同位素资料,认为该矿床类型为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其成因模式如下:中生代时期(J3-K1),北东向帕英湖一八一牧场断裂活动,控制了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的展布,其后的火山一岩浆热液沿次级断裂上侵,并混入有部分大气降水,在塔木兰沟组粗安质火山岩地层中沉积成矿。第三章.成矿系列自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形成以来,得到了地质工作者广泛认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王世称等(1994)将成矿系列理论纳入矿产资源预测工作中;对于复成叠生矿床的系列划分问题,翟裕生(1987a;1992)提出了“多主体复合成矿系列”的概念,并认为不同时期的成矿系列的复合可能是造成“多成因、多矿源、多阶段”复成矿床的原因。有关矿床成矿系列级别和序次问题也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案。程裕淇等(1983)按成矿作用与三大岩类之间的联系将成矿系列划分为岩浆成矿系列组合、沉积成矿系列组合和变质成矿系列组合三大类,并提出以区域构造基本特征、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岩浆组分构造岩浆演化特点、围岩条件、岩相古地理、原岩建造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对成矿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的诸多因素作为进一步划分系列和亚系列的依据;翟裕生(1987b)则认为热液成矿系列、风化成矿系列虽与岩浆、沉积和变质三大类成矿系列有密切的联系,但因其独特的成矿作用和重大经济价值而应该独立划分出大类,从而提出成矿系列的五分法;陈毓川(1994)对程裕淇等(1983)的成矿系列三分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将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矿床成矿系列组合、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类型、矿床式和矿床成因类型等七个层次级别。其中,矿床成因系列类型指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构造单元、地质条件相似时可重复出现的矿床成矿系列。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和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原则,笔者将大兴安岭北部划分为5个成矿系列、20个矿床式。见表3-1和续表3-1。现将各成矿系列产出的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式、矿床类型和主攻矿种简述如下:一、与晚古生代火山一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该成矿系列的矿床发现于鄂伦春中华力西期增生带内,以六一牧场VHMS型含铜硫铁矿床和谢尔塔拉VHMS型铁锌矿床为代表。奥陶纪一石炭纪时期,在额尔古纳一兴华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陆间海槽沉积盆地,细碧角斑岩系发育,是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有利部位(武殿英,1999)。在海拉尔地区,主要为泥盆系下一中统大民山组和石炭系下统莫尔根河组及红水泉组火山一沉积建造。大民山组主要由酸性凝灰熔岩、角砾凝灰熔岩、凝灰岩夹砂岩和灰岩组成;莫尔根河组由一套海底喷发的基一酸性火山岩组成;红水泉组位于莫尔根河组之上,为杂砂岩、砂板岩、碳酸盐岩和凝灰岩组成的海相碎屑岩建造。其中莫尔根河组细碧角斑岩建造与该区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关系密切。该成矿系列有两个矿床式,其一是六一牧场式,其二是谢尔塔拉式。六一牧场式矿床是指产于鄂伦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与下石炭统莫尔根河组火山一沉积建造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含铜硫铁矿矿床,包括大型六一含铜硫铁矿矿床和六一铜矿点。六一牧场大型含铜硫铁矿矿床赋存于海相火山岩中,矿体呈似层状产于下石炭统绢云母石英片岩及片理化中酸性凝灰熔岩中,围岩蚀变强烈,有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叶蜡石化等(赵明玉等,2002)。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型,伴生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和辉钼矿等。(二)谢尔塔拉式矿床指产于鄂伦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与下石炭统莫尔根河组海相火山一沉积岩系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铁锌矿床。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两个阶段。包括谢尔塔拉(Fe、Zn)矿床和红旗沟(Fe、Zn)矿床。为大兴安岭北部主攻矿床类型之一。谢尔塔拉铁锌矿床位于鄂伦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的喜桂图复背斜与海拉尔拗陷北东缘交汇处,为一中型矿床。矿体赋存于晚古生代火山拗陷带的下石炭统莫尔根河组海相中基一中酸性火山熔岩中,近矿岩浆岩为华力西期石英斑岩。近矿围岩蚀变发育,主要有石榴石化、钙铁辉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硅化等。以矿体为中心,前三种蚀变形成一个不完整环带,即自内向外依次为石榴石化、钙铁辉石化和绿帘石化。矿体受北北西向次级张扭性裂隙与层间复合构造控制,铁矿化主要分布在石榴石岩中。矿床成矿过程分火山喷发沉积赤铁矿期及火山热液富集、改造、交代成矿期,前人认为该矿床属于火山气成热液交代矿床(杨殿文等,1978)。笔者认为该矿床虽有后期热液交代作用,单主要矿体形成于海底火山喷发阶段,属典型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二、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该成矿系列的矿床发现于鄂伦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主要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主要矿床有梨子山铁(钼、多金属)矿床和神山铁(铜、金)矿床。表3-1大兴安岐北邰刨坪成何踪列矿床成矿系列矿床式成矿组分构造背景赋矿地层侵入岩"2J代七要成因类型代&性矿床】•:要次要1.与晚古生代火山一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六一牧场式硫铁矿Cu鄂怆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的海相火山岩石炭系下统安山质火山岩和碎屑岩黑忐母二长花岗岩华力西期VHMS六-牧场硫铁矿、六…铜矿谢尔塔拉式FeZn部噌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的中生代断隆区石炭系下统莫尔根河组火山岩花岗岩华力西期VHMS谢尔塔拉红旗沟2.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梨K山式FeMo鄂怆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的隆褶区下一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大理岩和角岩花岗岩华力西期矽卡岩堕梨广山神山式FeCu、Au鄂怆春早中华力西期增生带内的隆褶区卜’:叠统中酸性火山岩、砂板岩和大理岩花岗闪长岩华力西期砂卡岩型神山3.与中%代陆一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铐、锡、钥、多金属成矿系列砂宝斯式Au上黑龙江中生一代陆相盆地侏罗系中统陆相碎屑岩花岗岩类135.6〜15D.9Ma造山型砂宝斯.■:I-1站老沟式Au上黑龙江中生代陆相盆地中的韧性翦切带侏罗系中统陆相碎屑岩花岗岩类135.6-15D.9Ma造山型老沟:根河砂宝斯林场式Au上黑龙江中生一代陆相盆地侏罗系中统陆相碎屑岩辉绿岩脉135.6〜15D.9Ma造山型砂宝斯林场小伊诺盖淘式Au额尔古纳隆起下寒武统额尔占纳河组白云质结晶灰岩、变砂岩和板岩花岗斑岩165M&(张炯飞等,1999)造山型小伊诺盖沟F吉宝构黑龙沟式Au北黑安地块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片岩和奁粒岩钾长花岗岩中生代造山型黑龙沟瓦拉里二十一站式CuAu上黑龙江中生代陆相盆地侏罗系中统陆相碎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37〜112Ma斑岩型:十-站河龙沟河洛古河式W、Sn.MdPtuZn.Ag上.黑花江盆地基底隆起下寒武统额尔占纳河组大理岩、板岩和砂岩花岗岩、石英闪长斑岩135.6〜15D.9Ma矽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洛古河续表*1大兴安岭北部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系列矿床式成矿组分构造背景赋矿地层侵入岩侵入时代也要成因类型代表性矿床(点)11要次要4.与中生代板内中、龙岭式Au、CliPb,Zn满洲里一克鲁伦浅火山盆地内次级基底隆起区泥盆系中统乌奴耳组碳酸盐岩花岗岩燕山早期矽卡岩型龙岭的铅、锌、银、桐、金成矿系列F护林式Pb、ZnAg额尔古纳隆起边缘的次级火山拗陷带中侏罗统万宝组含砾砂岩、凝灰质砂岩、泥岩及大理岩透镜悻钾长花岗岩燕山早期矽卡岩型F护林甲乌拉式Pb、ZnAg火山断陷盆地内的基底隆起边缘、隆起区边缘的火山断陷盆地株罗系上统塔木兰濯组中基性火山岩长石斑岩行英斑岩133-HOMa(秦克章等(1990;潘龙驹等,1992)热液脉型甲乌拉查于布拉根得耳布尔西苫诺5.与中%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钥成矿系列鸟努格吐山式Cu、Md隆起区边缘、火山断陷带内的基底隆起额尔A纳河组白云质结晶灰岩、变砂岩和板岩二长花岗斑岩13SMa(王之田等,1998)斑岩型乌努格吐山"大关额仁陶勒盖式Ag.Pb、岛Mn火山断陷带内的断隆边缘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濯组安山质火山岩布英斑岩流纹斑岩120Ma(李鹤年等,1994)浅成低温热液型额仁陶勒盖四五牧场式AuCu根河一海拉尔火山断陷带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构组安山岩英安布岩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四五牧场莫尔道嘎式Au隆起区边缘的火山断陷盆地白理系卜'统上库力组流纹岩流纹斑岩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莫尔道嘎奥拉齐式Au上黑龙江盆地中部的火山断陷带白垩案下统_L库力组中酸性火山岩次英安岩粗面安山岩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奥拉齐%马大尔、页索库塔源式CuvAuAg隆起区边缘的火山断陷盆地白垩系下统上库力组中酸性火山岩斜长花岗斑岩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塔源鄂伦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古板块在早石炭世末期沿二连浩特一贺根山一黑河一线碰撞形成的,该增生带南部地区于中石炭世复又裂陷成海,早二叠世末的晚华力西运动使该次生海槽闭合(范书义等,1997)。华力西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一斜长花岗岩组合(375〜350Ma)主要分布于乌奴耳和多宝山地区,前者形成于弧后盆地的引张环境,后者形成于火山弧环境;华力西中期的花岗闪长岩一二长花岗岩组合(390〜310Ma)主要分布于多宝山地区,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抬升环境;华力西晚期的二长花岗岩一正长花岗岩组合(290〜240Ma)形成于晚造山和后造山期的伸展环境(许文良等,1999)。当华力西期花岗岩,尤其是华力西晚期花岗岩类侵入到下一中奥陶统多宝山组或下二叠统大理岩地层时,在两者接触带形成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该成矿系列有两个矿床式,其一是梨子山式,其二是神山式。(一) 梨子山式钙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床指产于鄂伦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的隆褶带,控矿地层为下一中奥陶统多宝山组角岩和大理岩,在花岗岩与地层的接触带内的钙矽卡岩型铁^目、多金属)矿床。梨子山矿区内主要为含钼磁铁矿矿石,在矿区外围(东部)还有矽卡岩型铅锌铁矿点分布,因此,梨子山矿床实际上是一个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床。(二) 神山式钙矽卡岩铁(铜、金)矿床指产于鄂伦春华力西中期增生带内的中生代断隆带,控矿地层为下二叠统中酸性火山岩、砂板岩和大理岩及其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中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伴生金。内接触带的花岗闪长岩普遍有褪色蚀变现象,形成碱质交代岩带。三、与中生代陆一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钨、锡、钼、多金属成矿系列该成矿系列的矿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上黑龙江盆地区和额尔古纳地块及北兴安地块内,矿床的形成与中生代蒙古一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密切相关。矿床类型以造山型金矿为主,其次为斑岩型铜(金)矿及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典型矿床(点)有砂宝斯金矿、老沟金矿、小伊诺盖沟金矿、黑龙沟金矿、二十一站嗣金)矿和洛古河钨锡钼多金属矿点。该成矿系列是大兴安岭北部近年来新发现的成矿系列,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蒙古一鄂霍茨克造山带西部碰撞发生在晚三叠一早侏罗世,东部闭合在中侏罗世,代表北亚克拉通与黑龙江超地体及中朝克拉通的碰撞(Zorinetal.,1993;Zorin,1999;Parfenovetal.,1999;Lietal.,1999;Sorokinetal.,2004a)。陆一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及后碰撞阶段形成大量中酸性花岗岩类及逆冲一推覆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碰撞早期形成了中酸性侵入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是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母岩;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酸性程度增高,形成钾长花岗岩,该期花岗岩有利于形成中高温热液脉型钨、锡、钼矿床;造山过程中的深大断裂为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液通道,其派生出的次级张性断裂和裂隙往往是造山型金矿的赋矿空间。该成矿系列包括7个矿床式。(一) 砂宝斯式、老沟式和砂宝斯林场式造山型金矿床矿床均位于上黑龙江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内,主要以中生代陆相碎屑岩(额木尔河群)为容矿岩石,金矿与构造关系密切,NEE向逆冲断层控制了矿带的展布,而矿体多赋存于NEE向逆断层派生的近SN向、NE向张性和张剪性次级断裂中,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绢云化和高岭土化,矿区内常见辉锑矿、锑华、辰砂和毒砂等金属矿物。三个矿床式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容矿构造和赋矿地层的不同。砂宝斯式金矿的矿体主要赋存在张性断裂构造中;而老沟金矿与韧性剪切带关系更为密切,有些矿体就产于韧性剪切带中;砂宝斯林场金矿矿区内发育辉绿岩脉,金矿石既可产于砂岩的破碎带中,又可产于蚀变的辉绿岩脉中。(二) 小伊诺盖沟式和黑龙沟式造山型金矿床矿区内发育韧性剪切带,金矿体均产于韧性剪切带派生的次级张性和张扭性断裂中,金品位较高,个别地段可达100g/t以上。两个矿床式不存在明显区别,只是小伊诺盖沟金矿位于额尔古纳地块,围岩主要是下寒武统额尔古纳河组白云质结晶灰岩、变砂岩和板岩;而黑龙沟金矿位于北兴安地块,围岩主要是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片岩、变粒岩和海西期花岗岩。(三) 二十一站式斑岩型铜(金)矿床指处于上黑龙江盆地樟松顶一二十一站复背斜内,矿体赋存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体内的小型斑岩型铜(金)矿床。二十一站铜(金)矿中的矿体及矿化体呈北西向展布,基本上平行排列,构成矿带,不同矿化体间空间分布也有一定规律,以铜矿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铜矿化体一金、铅、锌矿化体一金矿化体。其中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组合大体有两种,一种为硅化一钾长石化组合,大范围发育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之中,与铜矿化密切相关,呈脉状和细脉浸染状产出;另一种组合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冰长石化,有时叠加碳酸盐化,主要沿构造带发育,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四) 洛古河式矽卡岩与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式指产于上黑龙江盆地基底次级隆起区,成矿与中生代鄂霍茨克造山期花岗岩及花岗岩与早寒武世额尔古纳河组大理岩接触带内矽卡岩有关的钨、锡、钼、多金属矿床。矿化表现为两种。其一为矽卡岩型矿化;其二为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化。四、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金成矿系列在空间上,该成矿系列虽与第五成矿系列(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伴生,且都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但笔者认为,这两个成矿系列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可能完全不同,前者形成于燕山早期,主体上处于挤压或挤压向伸展转化的过渡阶段,该系列分布区主要为侵入岩浆作用,未发现火山岩;而第五成矿系列形成于燕山晚期早阶段,以发育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为特征,表明该时期研究区主要处于伸展环境,因此,将与中生代板内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划分出第四和第五2个成矿系列。该成矿系列主要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可划分出龙岭式和下护林式2个矿床式(一)龙岭式矽卡岩型金、铜、多金属矿床指处于满洲里一克鲁伦浅火山盆地内的北西向哈尼沟成矿亚带的基底隆起中,矿体赋存于燕山期花岗岩与围岩泥盆系碳酸盐岩接触带内的矽卡岩型金、铜、多金属矿床。(二)下护林式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床指处于得尔布干断裂的西北侧额尔古纳隆起边缘的次一级火山拗陷带部位,矿体赋存于中侏罗统万宝组含砾砂岩、凝灰质砂岩、泥岩及大理岩透镜体与燕山早期钾长花岗岩接触带中的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床。五、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该成矿系列形成于燕山晚期早阶段,矿床均受得尔布干断裂带控制,矿床产于中生第三章典型矿床及成矿系列代火山断陷盆地内的基底隆起边缘或隆起区边缘的火山断陷盆地中,矿化与火山活期的次火山岩和斑岩关系密切。该成矿系列的主攻矿种为铅、锌、银、铜、金和钼要矿床类型为热液脉型、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前人所称的“得尔布干成矿带要指该成矿系列。是大兴安岭北部最重要的成矿系列,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该成矿系列划分出7个矿床式。(一) 甲乌拉式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甲乌拉式矿床产于得尔布干断裂带北西一侧中生代火山盆地与前中生代隆起渡部位,矿体呈脉状赋存于成矿期长石斑岩体、石英斑岩体边部及旁侧构造破碎带斑岩体常构成矿体的下盘,矿体的围岩为侏罗系中统南平组凝灰质砂岩、砂板岩和罗统塔木兰沟组安山岩及下白垩统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矿体以脉状产出,而且多于NW向张扭性断裂破碎带中。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以绢英岩化和青盘岩化为主,矿化围绕次火山岩体呈现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带,上部(或边部)以银为主,下部中部)以铅锌(或铜)为主。该类型矿床常形成大、中型铅锌银矿床,代表性矿床乌拉、查干布拉根、得耳布尔和西吉诺等。(二) 乌努格吐山式斑岩型铜、钼矿床该矿床式主要分布于得尔布干成矿带北西侧,常位于隆起区边缘或火山断陷带次级基底隆起区。典型矿床有乌努格吐山、八大关和八八一。乌努格吐山铜、钼矿浅成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八大关和八八一矿床均为中深成相斑岩铜、钼矿床(李长1999),其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与内接触带中。(三) 额仁陶勒盖式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银(锰)矿床指处于满洲里一克鲁伦浅火山盆地中的基底隆起边缘的火山拗陷带和得尔布裂附近的北西向次一级断裂的旁侧,矿体赋存于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安山质火山岩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Ag(Mn)矿床。矿化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演化晚期的浅成体(石英斑岩)有关(陈祥等,1997)。地表发育有隐晶质硅化带,以银为主,深部铅锌矿化,矿床总体表现出垂向分带。(四) 四五牧场式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