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目录TOC\o"1-2"\h\z\u第1章前言 11.1任务由来 11.2方案编制的依据 11.3方案适用的年限 21.4编制工作概述 3第2章矿山基本情况 42.1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42.2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62.3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9第3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63.1自然地理 163.2地形地貌 173.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83.4水文地质条件 223.5工程地质条件 253.6矿体(层)地质特征 283.7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28第4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94.1评估范围和级别 294.2现状评估 324.3预测评估 394.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预测评估分级、分区 52第5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545.1分区原则及方法 545.2分区评述 54第6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 606.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606.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616.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部署 63第7章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657.1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657.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85第8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898.1经费估算 898.2概算总投资结果 948.3进度安排 105第9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1069.1保障措施 1069.2效益分析 107第10章结论与建议 10810.1结论 10810.2建议 109附图1、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1:20002、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1:20003、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1:20004、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A-A′、B-B′、C-C′、D-D′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05、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部署图1:2000附件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审查申请登记表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人员培训证书3、《交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承诺书》4、采矿许可证副本5、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备案证明及评审意见书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专家评审意见书及评审备案登记表7、项目委托书8、野外验收意见9、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第1章前言1.1任务由来本矿山为延续矿山,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和《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云国土资办[2010]8号)规定: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受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委托,由我院承担“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为矿山办证、征地、开发建设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提供依据。1.2方案编制的依据1.法律、法规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⑹《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⑺《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云国土资办[2010]8号)。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⑼《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1号);⑽《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06]102号)。2.规范、标准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⑵《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⑶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国土资环[2004]267号);⑷云南省2006年制定《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地方标准。
⑸《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及设计标准》(DZ/T0239-2004);⑻《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⑼《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95);3.基础资料⑴《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云南三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2011年5月);⑵《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云南力合矿山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6月);⑶《云南省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古学幅)。1.3方案适用的年限根据云南力合矿山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6月提交的《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可采储量8.66万t,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矿山生产年限3年。方案综合考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延续性,工程养护阶段2年。因此,本次编制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年限和适用年限同为5年,即2011年12月-2016年12月。矿山在适用年限内,如采矿权人申请变更矿区范围、开采矿种、开采规模、开采方式,或矿山废石场等重要设施位置发生变化的,应重新编制或修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1.4编制工作概述我院与业主签订合同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开始收集资料,初步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开采特点,按照开拓方案,划定评估范围,确定评估级别,并编制评估工作纲要。后于2011年9月10日派出工作组进入矿区展开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野外工作采用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的工作方法。野外工作于9月15日结束,历时6天,随后转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2011年12月编制出“治理方案”送审稿。本次“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表1-1本次工作完成工作量序号工作项目计量单位工作量备注1资料收集份32调查面积km23.03各类地质调查点不稳定边坡个1弃渣堆放点个1溪沟个1坑道条44地质、水工环地质综合剖面测量m/条2159.96/45照片张306地形图数字化及成果图制作幅57室内综合整理与成果报告编制份1第2章矿山基本情况2.1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2.1.1矿山地理位置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位于香格里拉县城11°方向,平距61.6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乡翁水村委会管辖。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9°52′50″—99°53′30″,北纬28°24′17″—28°24′58″昆明至香格里拉县城公路里程为746km,经过大理、丽江等地。其中昆明至大理307km为高速公路,大理至丽江201km为一级公路,丽江至香格里拉县238km为二级公路;昆明至丽江铁路已开通。香格里拉县城至翁水乡为简易公路,里程107km,矿区在翁水村东约15km的山坡上,有简易公路至矿区,交通尚属表2-1矿区范围边界拐点坐标表54坐标系3°带坐标拐点编号XY经度纬度矿13144682.0033586283.00矿23144934.0033587098.00矿33144012.0033587377.00矿43143669.0033586789.0080坐标系拐点编号XY经度纬度矿13144620.98433586191.272矿23144872.98533587006.275矿33143950.98133587285.276矿43143607.97933586697.274矿区面积0.7955km2开采标高4500m—4300m2.1.2社会经济概况香格里拉县为边远山区,地广人稀,属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主要为藏族,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次之,只有少量地方工业。农产青稞、小麦、玉米及马铃薯等,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以养殖牦牛、犏牛及黄牛和羊为主,马、驴次之。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农村基础薄弱。
评估区内无村寨。附近格咱乡翁水村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15.25Km2,现有农户192户,人口1125人,其中农业人口1101人,劳动力607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07人。全村耕地面积1516.55亩,人均耕地1.4亩,林地0.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4.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2.2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2.2.1矿山开采历史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于2008年07月办理采矿许可证,证号C5300002008073120000507,有效期2008年07月21日至2011年07月21日。矿区开采对象为V1矿体,V1矿体依附于F1断层,穿越评估区地层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上亚段(T311—3)和中亚段(T311—2),开采深度4500m—4300m,开采范围一直未变(见表2-1)。2006—2008年间为民间开采,累计采出矿石量29562t,金属量2120.76t。2008年—2011年间,设计年开采矿石规模3.0万t/年。2010年下半年后,矿山对PD2沿脉向北东方向追索,摸清矿体在4350m标高上的变化情况,矿体产状由8°—10°∠62°—66°变为350°—352°∠52°—55°;厚度由薄变厚再变薄;矿体平均品位变化不大。矿山因技术及管理原因开采不正常,累计采出矿石量约9600t。采用平硐开拓,削壁充填采矿法,后退开采方式。本矿距离其它矿山较远,开采不会产生相互影响。2.2.2矿山现状矿山从开采至今,已形成部分采空区,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东侧—F1断层北部,高程在V1矿体4390—4500m之间,面积约为2917m2。据核实,目前未见地表变形。目前矿山剩余部分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及年生产能力等与前期基本相同;其剩余资源储量即为2.3.1节储量,剩余服务年限为3年。矿山开采过程中开采出的废渣与公路开挖产生的废渣连成一片(其特征见表2-2)。1、公路堆渣(QZ1):公路废渣高程从山脚4100m至山顶4450m。其中评估区内沿达波河的老公路长约为999m,目前边坡稳定,基本长满植被;沿矿部往矿山方向的公路长约为1799m,在公路开挖时,废渣就地堆放,形成不稳定边坡(见照片1),纵向长约500m,宽约130m,地表堆渣厚度为0.1-1.8m不等,平均厚度约0.4m,面积约为8.46hm2,方量约33840m3。2、老平硐堆渣(QZ2):老平硐包括PD1、PD2、PD3、PD4,废渣堆积高程从山脚4175m至山顶4440m。老平硐开拓过程中,废渣就地堆放于坑口外侧,形成不稳定边坡(见照片1),纵向长约360m,宽约120m,地表堆渣厚度为0-1.9m不等,平均厚度约0.4m,面积约为4.14hm2,方量约16560m3。不稳定边坡最高海拔约4480m,最低海拔为4100m,相对高差380m。斜坡坡度较陡,纵坡呈折线形,坡度从山顶到河谷为37→26→36→55°→34°→19°。坡体植被主要为乔木及灌木丛,以乔木为主,植被稀少。表层渣体废弃土石成分为块石、碎石、角砾及粘土等,结构松散,粒径从1mm—600mm不等,块石Ø=200—600mm约占14%;碎石Ø=20—200mm约占36%;粉质粘土及其它碎屑物约占50%,从照片可以看出,在公路外侧形成裂缝,雨季易形成渣体滑坡,公路堆渣稳定性较差。老硐开拓堆渣公路开挖堆渣不稳定斜坡体全貌老硐开拓堆渣公路开挖堆渣不稳定斜坡体全貌照片1公路及老平硐堆渣整体概貌公路外侧堆渣裂缝公路外侧堆渣裂缝公路外侧堆渣裂缝公路外侧堆渣裂缝照片2矿区新修公路外侧堆渣开裂照片3矿区新修公路外侧堆渣开裂公路外侧堆渣裂缝公路外侧堆渣裂缝照片4矿区新修公路开挖堆渣照片5矿区新修公路开挖堆渣表2—2渣堆积特征表编号位置形状长度(m)宽度(m)厚度(m)面积(m2)体积(m3)堆积物特征QZ1V1矿体北部扇形、台状约500约1300.1-1.88460033840分布于矿区内矿体北部,达波河右岸,顺坡堆积,底部为台地。主要由于公路开挖废渣堆积,弃渣呈灰色,砂状、棱角块状、松散、干凅、分选性差。块径一般0.1—60cm不等。成分为块石、碎石、角砾及粘土。现状稳定性差,易产生渣体滑坡及滚石等灾害。QZ2老平硐外侧扇形、台状约360约1200-1.94140016560分布于老平硐PD1、PD2、PD3、PD4坑口外侧,顺坡堆积,底部为荒地。主要由于老平硐开拓废渣堆积,弃渣呈灰色,碎块状、棱角块状弃渣呈灰色,砂状、棱角块状、松散、干凅、分选性差。块径一般0.1—60cm不等。成分为块石、碎石、角砾及粘土。现状稳定性差,易产生渣体滑坡及滚石等灾害。2.3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2.3.1资源储量概况根据《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矿区开采对象为V1矿体,V1矿体依附于F1断层,穿越评估区地层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上亚段(T311—3)和中亚段(T311—2)。矿截止2011年5月15日,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2b+333类总矿石量14.03万t,金属量7637.04t,平均品位Sb5.44%。其中122b类矿石量10.40万t,金属量6373.12t,平均品位Sb6.13%,占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的75.39%;333类矿石量3.63万t,金属量1263.92t,平均品位Sb3.48%,占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的24.61%。累计消耗资源储量:矿石量3.92万t,金属量2949.94t,平均品位Sb7.53%;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类总矿石量10.11万t,金属量4687.10t,平均品位Sb4.64%。其中122b类矿石量6.48万t,金属量3423.18t,平均品位Sb5.28%,占保有资源储量的65.14%;333类矿石量3.63万t,金属量1263.92t,平均品位Sb3.48%,占保有资源储量的34.86%。2.3.2采矿方法概述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开采对象为V1矿体,位于矿区东南角。该矿体产于近东西向横切背斜轴部的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受断裂控制,蚀变中等,矿物组成简单,以锑为主的矿床。断裂破碎带产状为352°-10°∠52°-75°,与地层产状70°∠55°呈正交,倾角比地层倾角稍陡。含锑断裂破碎带地表可见长约500m,矿体工程控制长285m,厚0.82-3.35m,平均厚度1.61m,倾斜延伸160m,总体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原采矿证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经分析比较,开发利用方案仍采用地下开采方式进行开采。采矿方法的选择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V1矿体产于近东西向横切背斜轴部的断裂破碎带中,断层性质为先张后压。断层破碎带宽1-20m,由构造角砾岩、糜粒岩及断层泥组成。岩石胶结较差,局部地段破碎,整体稳定性较差。矿体倾角较陡,平均倾角60°左右;地表允许陷落。经综合分析和比较,设计采用分层崩落法进行开采。地表移动范围的确定开发方案根据矿体赋存条件,矿体上下盘围岩中等稳固,结合类似矿山采用类比法,确定矿体上盘岩体移动角为60°;下盘岩体移动角当矿体倾角大于60°时为60°,当矿体倾倾角小于60°时为矿体倾角;端部岩体移动角当矿体倾角大于60°时为60°,当矿体倾角小于60°时为矿体倾角。依据纵、横剖面图,在地质地形图上标定出移动范围。.3据《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122b类资源量设计利用系数为1,333类利用系数为0.6,可采锑矿石资源量为86577t;矿石平均品位Sb4.83%。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矿山生产年限3.0a。2.3.3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的工程布局主要有采矿工程和辅助工程,下面分述如下:1、采矿工程:老平硐、设计中段、运输系统和通风系统。⑴老平硐:有老平硐PD1、PD2、PD3、PD4共4个井筒,均位于矿体南侧,井口占地面积共计约192m2。其中老平硐PD1硐口高程4450.36m,掘进约140m;PD2硐口高程4390.10m,掘进约198m;PD3硐口高程4350.14m,掘进约234m;PD4硐口高程4340.48m,掘进约34m。废渣就地堆放于硐口,与公路开挖形成的废渣连成一块,现状稳定性较差。根据开发利用方案资料,设计采用分层崩落法开采,矿体内的巷道不保留,因此,设计井巷为新掘巷道,设计报废现有平硐。⑵新设计中段:根据核实报告V1矿体赋存标高4450m~4320m,共计布置三个中段采矿,即4390m中段、4350m中段和4320m中段。4390m中段高度到60m,其它两个中段高度分别设置为40m和30m。⑶运输系统:4390m中段:本中段的采出矿石经矿溜井溜到4390m中段运输平巷装入0.5m3矿车后,用人力推车经过4390m①4350m中段:本中段的采出矿石经矿溜井溜到4350m中段运输平巷装入0.5m3矿车后,用人力推车经过4350m②4320m中段:本中段的采出矿石经矿溜井溜到4320m中段运输平巷装入0.5m3矿车后,用人力推车经过4320m分层矿石运输采用人工装矿,人推平板车至矿块矿石溜井。中段运输采用窄轨,人推0.5m3⑶通风系统:设计总的采用中段运输平巷进风,端部人行安全回风井或回风平巷出风的通风方式。2、辅助工程:包括原辅助工程和设计辅助工程。原辅助工程包括已修公路,炸药库、雷管库,矿部、选矿厂,尾矿库系统(主要为尾矿库、尾矿坝及引水渠);设计辅助工程包括设计公路、废石场、机修汽修、仓库、矿仓、空压机房、高位水池、截洪沟等。(选矿厂,尾矿库系统现场收集资料过程中,业主未能提供原设计资料;本报告所用数据及资料来源均为现场收集及业主口头表述。另外,选矿厂、尾矿库系统另有报告评估,本报告只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对选矿厂、尾矿库系统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选矿厂、尾矿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其本身或者非本矿山引起的灾害,本报告不作评估)1)原辅助工程⑴已修公路:评估区内已修公路位于断层F1北部,从矿山山脚约高程3992m至山顶高程4450m,长约2798m,主要用于物资等交通运输,面积约为11192m2。⑵炸药库、雷管库:位于矿区中北部,为矿山前期修建,占地面积约45m2。目前边坡基本稳定,植被较好。⑶矿部、选矿厂:位于矿区西侧,靠近废石场西侧,为矿山前期修建,占地面积约5365m2。目前边坡基本稳定,植被较好。⑷尾矿库系统:主要包括尾矿库、尾矿坝、引水渠,介绍如下:①尾矿库:位于矿区南西侧,即矿部南西侧河谷,为矿山前期修建。矿山采出矿石量为8.66万t,体重2.98t/m3,推算尾矿库库容小于2.91万m3,小于100m3,等别为五,堆积方式为逐层堆积。尾矿库引流主要通过引水渠将达波河河水引向尾矿坝下游。目前尾矿库未运行,库区未堆积尾矿,未见积水,现状稳定。②尾矿坝:位于矿区南西侧,即矿部南西侧河谷,为矿山前期修建的初期坝。坝长约80m,坝体坡度约45º,上部宽约2.5m,底部宽约20.5m,坝高约9m。底部有一方形涵硐,边长约0.5m,坡降约2%,作为将来运行期间防止库水滞留排泄用。尾矿库目前未运行,尾矿库上游渣体较少,仅为少量达波河常年累月运移至此的漂石、卵石、砂粒等,目前稳定,植被发育。③引水渠:位于坝体左岸,长约480m,底宽约0.9m,高约2m,顶部宽约2m,水流量约为9.6L/S,引水渠未进行砼浇筑,目前多长有植被,整个水渠有少量渗水。从运行情况看,部分水渠段有垮塌现象,但不严重,对水渠运行影响小。2)设计辅助工程⑴设计公路:设计公路位于矿区南部,从山脚约高程4310m至山顶4460m,长约876m,主要用于物资及矿体开采等交通运输,面积约为尾矿坝引水渠尾矿坝引水渠照片6达波河远距离概况尾矿坝选矿厂引水渠尾矿坝选矿厂引水渠照片7尾矿坝位置概况照片8尾矿坝达波河上游概况3504m2。⑵废石场:位于矿区中北部,高程4195m至4230m之间,容积2.5万m3,其上游设计有截洪沟,截洪沟长约202m。废石场占地面积共计约5544m2。⑶机修汽修:位于废石场北西侧,靠近废石场,面积约为326m2。⑷仓库:位于废石场凹槽上部,靠近废石场,面积约为194m2。⑸矿仓、空压机房:矿仓分别位于4320m中段、4350m中段和4390m中段北部靠近井口位置,面积均为96m2;空压机房位于4350m中段井口南侧,面积约48m2。矿仓、空压机房面积共计约336m2。⑹高位水池:位于矿体北东侧,占地面积约100m2。2.3.4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置情况1、固体废弃物根据《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废弃土石,集中堆放在矿体中南部缓坡沟谷内。矿山基建开拓和采切排出的废石量约5042.5m3(实方),生产期排出的废石量约8866m3(实方),合计13908.5m3(实方)。在矿区矿部附近4230m水平设置1个小型废石场。废石场容积2.5万m3,可以满足矿山正常生产需要。废石场设拦碴坝,坝底宽6m,坝高8m,坝顶宽2m,采用土石结构。废石场左右及上部修筑截水沟截洪,将水引出废石场以外。2、废水矿山废水主要是生产、生活用水,采用石灰乳中和、沉淀池澄清等工艺进行处理,经取样监测相关指标达标后排放。据云南省华西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区内矿石中不含放射性元素。矿井涌水有害成分含量不高,排放到地表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小;矿山开采废石的堆积、对环境、生态有一定影响。根据对矿区的水质进行肉眼观察,区内地表水受人为污染较小,一般水质无色、无味,无悬浮物,水质良好。第3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3.1自然地理3.1.1气象矿区内属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5.4℃,最热月平均气温13.2℃,最冷月平均气温-3.8℃,日照百分率49.6%。5-10月气候较为暖和,11月至次年4月为积雪期;年平均降雨量6水文矿区属金沙江水系,水系不发育。矿区位于山脊分水岭地带,区内无河流。仅在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溪沟——达波河,由南流向西,最后汇入翁水河,再由北向南西方向汇入金沙江。达波河属山地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见图3-1)。达波河在评估区内全长约为967m,由矿区南部流入,未流入矿区,沿南西侧在矿区西侧流出,两岸植被较茂盛,边坡稳定,一般不易产生垮塌。达波河流量一般约为10L/S,洪水期间水流量约为200L/S,河谷纵向坡度约为1°-3°,为“U”型谷,两岸坡度约为10°-36°不等,平均约28°。目前达波河河床堆积物较少,主要为靠近矿山一侧(右岸)原公路开挖留下的少量废渣,现状基本稳定。3.1.3土地类型及植被评估区的土地类型多数为有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等。土壤类型以暗棕壤、高山草甸土为主。淋溶淀积作用较强,土壤养份属中等。表层有机质较丰富,PH值一般5-5.6。评估区矿山建设及公路占一定的面积,其余大部分为乔、灌木分布,山顶多为荒草地,土地利用率低。区内无地质遗迹,无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植被以乔木为主,其次为寒温性灌丛、草甸等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约60%(见照片9)。3.2地形地貌香格里拉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在地壳上升的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属高山峡谷地形地貌区。评估区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最高点为东部山峰,海拔标高4620m,山脊从东部山峰沿北部向北西延伸;最低为南西侧的达波河河谷,海拔约3985m,即为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670m,地形坡度一般24°-58°,平均坡度约32°,属高原中高山切割地貌。采区位于评估区南侧,整体为斜坡地貌。边坡坡向约为214°(见照片9)。采区附近可见冰川地貌痕迹。采区整体位于雪线4600m(近年来雪线有上移趋势)以下,近于雪线附近。在原始地貌的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冰蚀作用携带岩屑物质,以及冰川谷两侧山坡上因融冻风化、雪崩等作用所造成的坠落堆积物在坡脚堆积。照片9矿区地形地貌及植被概况3.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3.3.1地层岩性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喇嘛哑组二段(T31m2)、喇嘛哑组一段(T31m1)、拉纳山组二段(T312)、拉纳山组一段(T312),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矿区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T311)、第二段(T312)和第四系(Q),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据现场成因分类,可分为冰碛物(Qgl)、残坡积(Qgl+dl)、冲洪积(Qal+pl)。冰碛物、残坡积、冲洪积物总体厚度一般0-5m,主要由角砾岩、沙砾及卵石等组成。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分别介绍如下:⑴冰碛物(Qgl):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物质。由白色砂砾粘土层、泥砾层组成,堆积物主要在坡脚堆积,厚度一般0-2m,多数与残坡积连在一起,主要分布于达波河两岸坡脚。⑵残坡积(Qgl+dl):基岩遭受风化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及在重力作用下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起来的风化产物,由角砾岩、沙砾等组成。其上部覆盖层主要为冰碛物(Qgl),厚度0.5-2m,多数与冰碛物连在一起,主要分布于达波河两岸坡脚。⑶冲洪积(Qal+pl):冲积为达波河堆积,由砂砾粘土等组成,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内;洪积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由砂、卵石等组成,主要分布在达波河两岸山谷口或山前平原地带。厚度0-2m,部分与冰碛物、残坡积连在一起,主要分布于达波河河谷及两岸坡脚。2、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T312)分为两个亚段,即上亚段(T312-2)、下亚段(T312-1)。分述如下:⑴上亚段(T312-2):从东侧F1附近至北东侧及南西侧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为灰—深灰色薄层状,页片状砂质板岩为主,夹薄层泥质板岩及细砂岩,板岩中偶见黄铁矿晶体及细微韵律构造。板理与层理具一定角度相交,厚334.03m。⑵下亚段(T312-1):从南东侧至北侧靠近北东侧及南西侧达波河左岸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为灰—浅灰色块状英安质凝灰岩、黑云安山岩,岩石风化后常为深灰,灰褐色。厚433.45m。3、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T311)分为三个压段:上亚段(T311—3)、中亚段(T311—2)、下亚段(T311—1)。分述如下:⑴上亚段(T311—3):从图幅南东侧至北侧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为灰—褐灰色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绢云板岩互层。厚168.92m。⑵中亚段(T311—2):从南东侧靠近南侧至北侧靠近北西侧成条带状出分布,岩性为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大理岩、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厚338.68m。⑶下亚段(T311—1):从南东侧靠近南侧至北侧靠近北西侧成条带状出分布,岩性为深灰色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与灰色薄—中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单层厚1.5—2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318.7lm。3.3.2地质构造区域构造区域构造位置属松潘—甘孜褶皱带。翁水地区处于南北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交切部位,翁上断裂及其以西地层呈南北向展布,以东地区则以数条褶皱轴线和断裂面呈北西走向平行排列。该矿床位于纳通牛场向斜的南东扬起部位的次一级背斜轴部的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中(图3-2)。矿区构造矿区位于纳通牛场向斜南东扬起部位的次级背斜中,向斜轴向北西向,长约5km,核部为上三叠统拉纳山组一段(T311),两翼为上三叠统拉纳山组二段(T312),核部为上三叠统喇嘛哑组(T31m),西翼地层产状为,东翼产状为。在矿区中部,发现一条横切背斜轴部的近东西向断层F1,断层产状15°∠62°—75°。可见长度约500m,断层破碎带宽1—2区内地质构造为中等复杂类型。新构造运动与地震1、新构造运动该区域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不均衡的间歇性急剧上升,引起强烈的地震活动与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强烈下切。如主要河谷两侧的峡谷地形,冲积阶地的发育,悬崖、迭水,第三纪与第四纪地层的微弱挠曲、断裂等。2、地震香格里拉县地处香格里拉、大理地震带北端。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秒,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波及香格里拉县;2010年4月3日又发生了3.1地震。经查询相关地震档案资料,历史地震活动较频繁,曾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加速度0.15g,抗震分组为第一组,地壳稳定性属次不稳定区。3.4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特性根据地下水赋存空间类型,将矿区地下水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⑴孔隙水:主要为第四系冰川堆积物,残坡积、冲洪积物,冰川堆积物、残坡积主要堆积于达波河谷坡位置,由白色砂砾粘土层、泥砾层组成,厚度一般1-5m;冲洪积物主要分布于河床两岸,主要由角砾岩、沙砾及卵石等组成,厚度0-2m。其连通性和透水性好,含水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地表未见泉水。河床两岸的冲洪积物在河水涨洪期间,河水淹没处,富水性较好。总体富水性较差。⑵裂隙水:①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上亚段(T312-2)、下亚段(T312-1);第一段上亚段(T311—3)、下亚段(T311—1)。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板岩、安山岩、凝灰岩、长石石英砂岩等,地表裂隙发育。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和植被发育情况的影响明显,坡上植被稀少,沟谷比山坡的富水性要好,植被发育地段富水性较好。同时,富水性受季节的影响明显,因为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雨季比旱季的富水性要好。基岩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受地表风化裂隙发育深度与季节性影响较大,裂隙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深部岩石渐变为隔水层,含水性较弱。地下径流模数0.7-2L/S.Km2。②破碎带裂隙水: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仅有断层F1(其特征见节介绍)。穿越矿区所有地层,围岩破碎,断裂带内裂隙发育,且相互连通,呈网状分布,为裂隙水提供了储存空间,裂隙一般张开,延伸短,有利于降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运动、储集。矿体赋予断裂带上,采矿过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断裂导入采场,造成涌水灾害。但据现场调查,目前开采的平硐中,延伸较远的平硐一百多米,已施工的PD1、PD2、PD3、PD4(标高4390m,长度已达191m)涌水量仅为0.5—1L/S,可自然排放流干。⑶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中亚段(T311—2),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及长石石英砂岩。该地层成窄条带状分布,受上下地层其它岩性阻滞,限制地下水运移。断层F1穿越矿区所有地层,受断层F1裂隙影响,断层F1附近岩溶裂隙较发育,为岩溶裂隙水。岩溶裂隙是地下水储贮、运移的有利场所,其含水层富水性受岩溶裂隙发育程度控制,该地层为矿体主采地层,对矿体开采的充水影响较大。地表未见泉水,地下径流模数1-3L/S.Km2。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补给:矿区处于山脊地带,处于补给区和迳流区区域。达波河高程远低于矿区,故矿区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矿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地表风化裂隙发育,利于大气降水补给,地表径流微弱,本区地形属于高山峡谷地形,切割强烈,山坡陡峭,地表径流迅速,不利于垂直向渗入补给。地下水径流:径流方式以容隙流为主,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其径流方向受构造、地貌控制,水动力特征为骤变流,部分为缓变流。地下水总体流向高程较低的南西侧河谷,进而向金沙江河谷汇流。地下水排泄:地下水排泄受地形、地貌、侵蚀基准面控制,由补给区、径流区向南西侧达波河排泄区运移,在低洼处的达波河边缘排泄。3、矿床充水因素矿区地处山脊地带,最低开采标高4320m高于达波河河床在矿区最高高程4065m,达波河对矿床开采基本无影响;矿区采空区小,无积水。故综合各方面因素,矿床充水因素主要为老窑水、大气降水、断裂带及岩溶充水。老窑水:矿区从开采至今,已形成部分采空区,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东侧—F1断层北部,高程在V1矿体4390—4500m之间,面积约为2917m2。从现场资料收集看,原开采为平硐开拓,硐内部分硐段潮湿,偶见滴水现象,未能形成流水,全部渗于地下,故未见老窑水。大气降水:矿区内属寒温带气候,5-10月气候较为暖和,11月至次年4月为积雪期;年平均降雨量619.9mm,雨季(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大气降水将沿断裂带渗入,造成积水量增大,对采矿造成影响。断裂带及岩溶充水:矿体依附于断层F1断裂带上,矿体穿越矿区地层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T311)的三个压段和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中亚段(T311—2)为碳酸盐岩地层,断层F1通过处,岩溶较发育,但仅限断层F1及其附近。在采矿过程中,地下水可通过断层F1疏干标高4320m以上地下水,但F1断层为小型断裂,地表可见延伸长度约500m,断层破碎带宽1-2m。因此,疏干地下水主要以漏斗形式,影响范围也仅限于漏斗区域。附近没有居民居住,矿山用水也未受到影响,故影响较小。4、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矿体依附于断层F1,故其附近裂隙发育,有利于降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运动、储集。采矿过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断裂导入采场,造成涌水灾害。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中亚段(T311—2)为碳酸盐岩地层,其余地层为非碳酸盐岩地层,从整个矿区看,碳酸盐岩地层成条带状分布,受上下其它地层岩性阻滞,限制地下水运移,故其岩溶不发育,仅在断层F1及其附近发育少许岩溶裂隙。矿区充水因素老窑水几乎未见,岩溶不发育,故岩溶水也较少,达波河河床水位远低于矿区开采高程,故河水不会对矿区充水。矿区充水因素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及断层F1外界充水而对采矿造成影响,矿山附近没有居民居住,矿山用水主要来自达波河抽水自用,因此也未受到影响,故影响较小。综上所述,该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类型。3.5工程地质条件3.5.1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依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将评估区分布地层划分为松散土体(Ⅰ)和岩体(Ⅱ)两大类。其中松散土体(Ⅰ)岩组为砂、砾石、粘土等多层土体(Ⅰ);岩体根据其强度、结构及岩性又细分为:较硬薄-中厚层状浅变质板岩、砂岩岩组(Ⅱ1)、较硬薄-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灰岩、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组(Ⅱ2)和坚硬块状结构英安质凝灰岩、黑云安山岩岩组(Ⅱ3)。各类工程地质特征如下:1、砂、砾石、粘土等多层土体(Ⅰ)为第四系(Qgl)地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粘土层、泥砾层及角砾岩、沙砾和卵石等,结构松散,局部含水潮湿至饱和,粘土可至硬塑状,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易发生人工边坡坍塌和建筑物地基沉降等工程问题,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大。2、较硬薄-中厚层状浅变质板岩、砂岩岩组(Ⅱ1)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上亚段(T312-2)、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上亚段(T311—3)和下亚段(T311—1)中的板岩、砂岩等。岩石较坚硬,力学强度较高,一般较完整,稳定性较好。但在矿体附近为断裂错动,岩体较破碎,对采矿影响大。3、较硬薄-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灰岩、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组(Ⅱ2)由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中亚段(T311—2)组成,岩性岩性为灰岩、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地面岩溶裂隙发育,岩溶特征较明显,在断破碎带附近尤为强烈,富含岩溶裂隙水,但含水性不均一。岩石致密较坚硬,力学强度较高,岩体一般较完整,稳定性较好。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崩塌,其次为宽大溶蚀裂隙充填物垮塌和岩溶塌陷。对采矿影响较大。4、坚硬块状结构英安质凝灰岩、黑云安山岩岩组(Ⅱ3)由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组成。岩性为灰—浅灰色块状英安质凝灰岩、黑云安山岩,岩石强度高,地表浅部风化裂隙面较发育,一般0.5-2.5m深,多呈土状、砂土状,强度较低,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往深部岩体强度高,岩体稳定。矿体有少部分附于该地层,对矿体开采影响较大。3.5.2矿体顶底板围岩稳定性评价据《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区内可采矿体为V1矿体,顶底板岩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V1矿体依附于F1断层,穿越评估区地层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上亚段(T311—3)和中亚段(T311—2),岩性分别为英安质凝灰岩、黑云安山岩;板岩、砂岩和灰岩、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分别属于坚硬块状结构英安质凝灰岩、黑云安山岩岩组(Ⅱ3)、坚硬-较硬薄-中厚层状中浅变质岩岩组(Ⅱ1)、较硬薄-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灰岩、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组(Ⅱ2)。在断层F1穿越处,岩体破碎,裂隙呈网状发育,且相互贯通,采矿过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断裂导入采场,造成涌水灾害;矿体埋藏浅,岩体风化较强烈,如支护不及时或未支护时,可造成塌顶等地质灾害,其稳定性差。3.5.3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据前所述,矿区属寒温带气候,5-10月气候较为暖和,11月至次年4月为积雪期;年平均降雨量619.9mm,雨季(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评估区分布较广泛的地层岩性可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岩组,矿体附于F1断层穿越评估区三个地层,岩层多呈不等厚互层状产出,在矿体附近有灰岩、大理岩条带状分布,受其它岩体限制,岩溶不发育,仅在F1断层发育少许岩溶裂隙,加上矿区有冻土的热胀冷缩,岩体风化较严重。矿区地形陡峻,利于大气降水渗入,采场开采期间易造成冒顶、塌方等地质灾害。巷道局部有滴水现象,遇水后其强度相对降低,岩体稳定性变差,井口及往井巷里巷道0-20m多出现冒顶现象,目前基本采取木支护。矿区前期巷道开拓的废渣就地堆放于井口,与公路开挖的废渣连成一片,地表节理裂隙发育。综合全区工程地质特征,区内地形、地貌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故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3.6矿体(层)地质特征该矿床产于近东西向横切背斜轴部的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受断裂控制,蚀变中等,矿物组成以锑为主。断裂破碎带产状为98°—92°∠52°—75°,与地层产状70°∠55°呈正交,倾角比地层倾角稍陡。含锑断裂破碎带地表可见长约500m,宽1—20m。圈定工业矿体一个(V1),分布在矿权区南东部,工程控制长285m,厚0.82—3.35m,厚度变化系数为23.2%;倾斜延伸160m,总体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含锑平均在0.5—20.8%之间,品位变化系数为25.2%,矿体两侧虽有较弱的锑矿化,但矿体与围岩界面较清楚。3.7矿山及周边其它人类工程活动情况评估区及其附近无居民区。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前期矿山公路开挖就地堆放的废渣、采矿坑道形成的就地堆放的废渣等,改变了区内的部分原始地形地貌景观,人类工程活动较强。评估区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为:传统农业耕种、矿山(距离矿山较远,没有相互影响)开采和矿山公路的营运等。附近农业活动以耕种为主,现状无垦荒造地现象,对地质环境影响小;矿区乡村简易公路的修建,对周围环境造成局部危害和影响。第4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4.1评估范围和级别4.1.1评估范围本评估区范围以划定矿区范围及其开采区为中心,综合考虑矿区活动影响范围和周围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区范围(据业主介绍,尾矿库、选矿厂内容另有报告评述,故本报告仅对其遭受矿山产生的危险性作评估,其自身危险性不作评估,本报告的治理费用也不包含其内容)一般自矿界外延至矿山开采影响范围,评估区范围地理坐标分别为:东经,北纬。评估面积约为1.241km2。本方案只针对矿山现有划定范围的开发利用方案内容及其影响区域进行评估,扩大矿权范围或增加其它内容后应另行编制。(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4.1.2评估级别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中表A(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的有关规定,结合矿区实际,确定评估级别的依据如下: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的确定根据本次现场调查结果,按《规范》(DZ/0223—2011)附录B要求,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为重要区(见表4-1)。表4-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评定表确定因素确定指标重要程度评定结论集镇与居民无一般区重要区重要交通与建筑无一般区保护区与风景区处于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红山片区重要区较重要水源地无一般区破坏有林地15.20hm2(见后4.3.4表4-5)较重要区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中的表C.1(井工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依据如下:⑴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矿坑进水边界条件中等复杂,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差,补给条件差,与区域强含水层、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矿坑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排水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可能性小。⑵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岩层或松散岩层发育,蚀变带、岩溶裂隙带发育,岩石风化强烈,地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m(第四系部分地段厚大于30m),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围岩稳固性差,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差。⑶地质构造中等复杂,矿层(体)和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发育有F1断层,断裂切割矿层(体)和围岩覆岩,断裂带对采矿活动影响大。⑷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少,但危害较大。⑸采空区面积和空间较小,重复开采较少,采空区部分得到处理,采动影响较强烈。⑹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为24°—58°,平均坡度约32°。相对高差较大。综上所述,确定该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t。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附录D表D(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本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为重要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A表A(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综合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精度为一级。据上述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建设规模,结合《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附表2中的划分标准,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定为二级。4.2现状评估4.2.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据实地调查,评估区内未发现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主要为BW1潜在不稳定斜坡。现状地质灾害及特征位置:BW1潜在不稳定斜坡(见照片1-5)位于矿区南部。形态及规模:纵长约636m,宽约216m,地表堆渣厚度约为0-2m不等,面积约12.60m2,方量约50400m3。最高海拔约4480m,最低海拔为4100m,相对高差380m。斜坡坡度较陡,纵坡呈折线形,坡度从山顶到河谷为37°→26°→36°→55°→34°→19°。坡体植被主要为乔木及灌木丛,以乔木为主,植被稀少。结构特征:表层渣体废弃土石成分为块石、碎石、角砾及粘土等,结构松散,粒径从1mm—600mm不等,块石Ø=200—600mm约占14%;碎石Ø=20—200mm约占36%;粉质粘土及其它碎屑物约占50%,现状稳定性较差。形成原因:BW1潜在不稳定斜坡表层渣体废弃土石,主要由于前期公路开挖及施工巷道产生的废渣就地堆放于边坡外侧。基岩地层为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及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上亚段(T311—3)、中亚段(T311—2)、下亚段(T311—1)。地表基岩中—强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三组:第一组、第二组205°—220°∠50°—60°、第三组30°—50°∠40°—66°。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中亚段(T311—2)以上高程的表层岩体岩体属强风化基岩,被切割成块状,稳定性较差;该地层以下基岩中等风化,其稳定性则相对较好。滑坡综合分类:人工堆积、浅层、切层式中小型。稳定性与发展趋势:现状稳定性较差。渣体在雨季易形成渣体滑坡滚落坡脚;地表基岩中—强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在雨水、本身重力及在震动等外力作用下,节理相互切割,裂隙贯通可能产生下滑。主要危害对象:其威胁对象主要为废石场、选厂、矿部、尾矿部及下游河床。总体而言,BW1潜在不稳定斜坡基岩稳定性较差,粒径较大的渣体易沿坡面滑落或滚落坡脚,表层废弃土石易产生渣体滑坡;地表基岩风化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易产生切层滑坡。危险性危害性中等-大。其它环境地质问题据现场调查,本矿山其它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老井口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土流失等,分别叙述如下:1、老井口:位于矿体南侧,有老平硐PD1、PD2、PD3、PD4共4个井筒(见照片10),均位于矿体南侧,井口占地面积共计约192m2。其岩性均为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中亚段(T311—2)灰岩、大理岩、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浅部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层之间力学性质存在差异,抗压、抗风化能力弱,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目前井口多出现小坍塌。2、水土流失:本矿区属于构造侵蚀高原中高山切割地貌,坡度较陡,矿区内新修公路,其废渣就地堆放于公路外侧,其开挖和弃渣堆放对植被的破坏较严重。矿区年平均降雨量619.9mm,雨季(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1%,一旦连续下雨或遇到暴雨,将加剧新修公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较严重。4.2.2含水层影响程度现状评估据储量核实报告资料,2008年—2011年间,原设计年开采矿石规模3.0万t/年,开采对象为V1矿体,开采深度4500m—4300m,开拓方案采用平硐开拓,有老平硐PD1、PD2、PD3、PD4共4个井筒。到目前为止,老平硐PD1硐口高程4450.36m,掘进约140m;PD2硐口高程4390.10m,掘进约198m;PD3硐口高程4350.14m,掘进约234m;PD4硐口高程4340.48m,掘进约34m。V1矿体依附于F1断层,穿越评估区地层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上亚段(T311—3)和中亚段(T311—2)。断层F1穿越处,岩体破碎,裂隙呈网状发育,且相互贯通,采矿过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断裂导入采场。老平硐PD4硐口位置较低,高程4340.48m。从现场调查结果,洞内仅有部分平硐偶见滴水现象,其它硐室潮湿。由于矿山水流量小,不能满足矿山使用,故饮用水主要从矿区外围引到山上使用,故矿体开采对矿山饮水影响小。综上所述,矿山含水层影响程度现状评估为较轻。4.2.3地形地貌影响程度现状评估评估区内由于矿山公路的开挖及平硐开拓,废渣就地堆放于公路和平硐口外侧,对植被破坏面积大,约为12.60hm2。矿区附近无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距离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较远,基本无影响。综上所述,矿山地形地貌影响程度现状评估为严重。4.2.4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现状评估1、评估区土地利用类型根据业主提交的资料,结合实地勾绘,采用CAD描绘,估算格咱斯各锑矿厂锑矿评估区面积124.1hm2。其中,荒草地占17.85hm2,灌木地占54.77hm2,乔木林地占51.39hm2,工业用地占0.60hm2,公路用地占1.12hm2。(详见评估区土地利用统计表4-2和评估区地类划分图)表4-2评估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面积()比例(%)农用地林地131有林地51.3941.41132灌木林地54.7744.13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221工业用地0.600.48交通运输用地262公路用地1.120.90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311荒草地17.8514.382、土地植被资源破坏现状现状下矿山对土地、植被的占用或破坏包括:矿山已有地面设施主要包括尾矿库系统、矿部、选矿厂;炸药库、雷管库;老平硐井口及矿山公路。另外,BW1潜在不稳定斜坡体由于公路开挖及平硐开拓而堆渣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这些设施共占用有林地7.30hm2、灌木林地6.93hm2,综合测算矿山建设占用或破坏的土地、植被资源类型及面积见表4-3:综上所述,现状下,矿山占用破坏林地、灌木林地面积14.23hm2,根据评估分级就上原则,现状下土地破坏严重。表4-3矿区占用或破坏土地、植被资源情况序号项目名称用地面积(m2)有林地灌木林地合计1矿部、选矿厂536553652炸药库、雷管库45453尾矿库系统326632664老平硐井口1921925老矿山公路84702722111926BW1潜在不稳定斜坡(扣除公路及建筑物面积等)5586766391122258总计73013693131423184.2.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影响程度现状评估结果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0223-2011)附录E分级标准。将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划分为严重、较严重和较轻三个级别,相应归属于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Ⅰ)、较严重区(Ⅱ)和较轻区(Ⅲ)。1、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Ⅰ):包括采空区、老平硐、潜在不稳定斜坡(BW1)以及该区域的老公路等,面积约0.183km2,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的14.75%。该区现状地质灾害主要为BW1潜在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较差,危险性危害性中等-大。含水层受到断裂切割,对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地形地貌影响程度现状评估为严重;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综合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为严重。2、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Ⅱ):包括尾矿库系统、选矿厂、矿部、雷管库和炸药库以及该区域的老公路等,面积约0.131km2,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的10.56%。该区没有现状地质灾,危害性危险性小;含水层受到断裂切割,对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地形地貌主要受公路开挖影响,影响程度现状评估为较严重;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综合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为较严重。3、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Ⅲ):即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Ⅰ)、较严重区(Ⅱ)之外评估区以内的区域。矿山开采和建设过程中影响的区域面积0.927km2,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的74.69%。矿山无现状地质灾害,危害性危险性小;含水层环境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现状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对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综合矿山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4.3预测评估4.3.1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矿业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矿业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⑴地下采矿V1矿体依附于F1断层,穿越评估区地层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二段下亚段(T312-1)、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上亚段(T311—3)和中亚段(T311—2),在断层F1穿越处,岩体破碎,裂隙呈网状发育,且相互贯通,采矿过程中,外界裂隙水可沿断裂导入采场,造成涌水灾害;矿体埋藏浅,岩体风化较强烈,如支护不及时或未支护时,可造成塌顶等地质灾害,其稳定性差,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在矿山开采后,采空区可能引发上覆岩层的变形,通常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随着矿区的继续开采,其采空区可能引发岩石变形。开发方案根据矿体赋存条件,矿体上下盘围岩中等稳固,结合类似矿山采用类比法,确定矿体上盘岩体移动角为60°;下盘岩体移动角当矿体倾角大于60°时为60°,当矿体倾倾角小于60°时为矿体倾角;端部岩体移动角当矿体倾角大于60°时为60°,当矿体倾角小于60°时为矿体倾角。依据纵、横剖面图,在地质地形图上标定出移动范围。据《工程地质手册》,地表移动盆地最大变形值按以下公式计算。①最大下沉值ηmax(mm)ηmax=q·m·cosα;q——下沉系数,此处取0.95;m——矿体开采厚度(m),V1矿体平均厚度为1.61m。α——矿体倾角矿体倾角平均64°。由此可以计算出各矿体最大下沉值为ηmax=670.5mm②最大倾斜值imax(mm/m)imax=ηmax/rr——地表影响区半径(m),可按下式计算r=H/tanβH——开采深度(m);V1矿体开采深度为130m。β——移动角(度),由此可以计算出该矿体最大倾斜值新保矿段imax=8.93mm/m③最大曲率值Kmax(mm/m2)Kmax=±1.52ηmax/r2由此可以计算出矿体最大曲率值Kmax=0.18mm/m2④最大水平移动值ξmax(mm)ξmax=bηmaxb——水平移动系数,取0.3。由此可以计算出各矿体最大水平移动值ξmax=201.2mm;⑤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mm/m)εmax=±1.52bimax由此可以计算出矿体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4.07mm/m。矿山开采跨落带、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Hm=(1-2)∑MHh=100∑M÷(1.6∑M+3.6)+5.6式中:Hm——跨落带高度(m);Hh——裂隙带高度(m);∑M——矿层开采平均厚度(m),取1.61m。由此可以计算出跨落带高度Hm=3.22m,裂隙带高度Hh=31.67m。表4—5地表移动盆地参数计算结果矿体编号最大下沉值ηmax(mm)最大倾斜值imax(mm/m)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mm/m)最大水平移动值ξmax(mm)最大曲率值Kmax(mm/m2)V1670.58.934.07201.20.18采空区除此连续变形外,还可能诱发非连续性的破坏现象。由于矿体倾角较陡,随着地表移动值增大,地表有产生地裂缝的可能,又计算最大水平变形值超过2-3mm/m的临界值,发生地裂缝的可能性较大。地裂缝一般分布在井巷及矿体附近。部分地段还可能产生塌陷坑。同时,区内矿体分布在山体斜坡上,地形变化较大,加之在矿层采动作用下,斜坡应力状态改变,故有诱发山体滑坡及崩塌的可能性较大,危险及危害性大。随着采场的不断延伸和时间的推移,矿体采空后,采矿活动将破坏岩体自身的平衡性,降低顶板岩体强度及稳定性,增加地裂、塌陷的发育程度和强度。故地下采矿可能产生冒顶、片帮、地压集中、滑坡、崩塌、塌陷、地裂甚至采场垮塌等地质灾害,对采场的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其威胁对象主要为采矿作业人员。故须对地表移动区范围内做好监测和管理,发现塌陷、地裂等迹象时,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事故扩大酿成灾害。根据矿区的开采规模、矿层围岩结构特征,预测可能产生中、小型塌陷及地裂等,其危害性危险性大,应通过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危害性。⑵设计废石场基建开拓和采准排出的废石量约5042.5m3(实方),生产期采准及后期排出的废石量约8866m3(实方),合计13908.5m3(实方)。开发设计在矿区中南部矿部附近4230m水平设置1个小型废石场,废石场容积2.5万m3。废石场设拦石坝,坝底宽6m,坝高8m,坝顶宽2m,采用土石结构。排渣前应对废石场不良地基进行处理,清除植被和腐质土。废石场左右及上部修筑截水沟截洪,将水引出废石场以外。废石场台阶上部必须有2~5%的反坡;废石场废石场汇水面积约为0.239Km2,随着未来矿山产生废石渣量增多,如拦渣坝清基、墙体加固、防渗和截洪沟等施工处理不到位,废弃土石在强降雨作用下可能产生溃坝,造成渣体滑坡,渣体滑入河床,形成泥石流,威胁下游尾矿库;其次废石场上部为BW1潜在不稳定斜坡的一部分,一旦BW1潜在不稳定斜坡造成滑坡或渣体滑坡,将威胁废石场,废石场溃坝最终威胁下游尾矿库的安全,其危险性及危害性大。故建议业主另行选址,如果废石场另行选址,在将来设计中,费用另行计算,同时在缴纳保证金中扣除废石场设计治理费用内容。开发方案根据其设计内容,在废石场上部围绕废石场周围设计有截洪沟;在废石场坡脚设计有拦渣坝。废石场上游汇水面积较大,为防治采矿过程中雨水对废石场的影响,需在开采境界外围修建截洪沟及拦渣坝,但开发利用方案已设计有截洪沟及拦渣坝,考虑到其下方为尾矿库,故本方案考虑再设计一道挡土墙,其它只需配合开发修建完成即可。但在运行过程中需对截洪沟、拦渣坝做好维护日常工作。⑶井口、中段井口:根据开发方案资料,矿山设计有4390m中段、4350m中段和4320m中段及总回风平巷,井口均位于矿体南侧,其岩性均为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第一段中亚段(T311—2)灰岩、大理岩、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浅部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层之间力学性质存在差异,抗压、抗风化能力弱,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易产生小型滑动、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危害性中等。根据现场需要,对井口采取挂网喷砼支护措施。照片10井口概况中段:矿区井巷岩性基本与井口同,井巷从井口向深部延伸,岩石风化逐渐减弱,岩体逐渐变得完整,岩体稳定性提高。但在节理裂隙发育地段,易引发小型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一般以木架支护。其危险性危害性中等。据现场调查,一般中段从0到10-15m硐段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随巷道延伸逐渐稳定,在节理裂隙发育硐段,基本以木架支护。中段井口目前部分中段掘进超过100m,从运营情况看,中段木架支护基本能满足矿山生产需求,且木架支护施工方便,故无需做其它支护。⑷建筑场地矿区主要建筑有矿部、选矿厂,炸药库、雷管库,机修汽修、仓库,矿仓、空压机房,高位水池等。矿区的矿区建筑场地地面设施总体布置简单,多为轻便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体强度一般能满足拟建物的荷载需要。边坡缓,较为稳定,植被好,建筑基本处于缓坡地带,汇水面积较小,占地面积小,切方边照片11矿部、选矿厂概况坡高度一般1—5m,局部地形较陡,有可能诱发中小型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故建议酌情支护,其危险性危害性中等。⑸尾矿库系统主要包括尾矿库、尾矿坝、引水渠,根据现有资料评估如下:①尾矿库:位于矿区南西侧,即矿部南西侧河谷,为矿山前期修建。矿山采出矿石量为8.66万t,故其尾矿应该小于8.66万t,为小型尾矿库,其堆积方式为逐层堆积。尾矿库上游达波河流水主要通过引水渠引向尾矿坝下游。目前尾矿库未运行,库区未堆积尾矿,未见积水,上游渣体较少,仅为少量达波河常年累月运移至此的漂石、卵石、砂粒等,植被发育,现状稳定。②尾矿坝:位于矿区南西侧,即矿部南西侧河谷,为矿山前期修建的初期坝。坝长约120m,坝体坡度约45º,上部宽约2.5m,底部宽约20.5m,坝高约9m。底部有一方形涵硐,边长约0.5m,坡降约2%,作为将来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公民报告2025下半年发展报告监护类器械
- 车辆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大数据行业营销策略创新方案可行性分析报告
- 智能家居市场消费者需求洞察报告2025
- 委托中介转让专利合同书6篇
- 【正版授权】 ISO 16355-3:2025 EN Applications of statistical and related methods to new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 Part 3: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for the acquisition o
- 2025年垃圾焚烧发电与生物质能发电协同效益分析报告
- 2025年抽水蓄能行业储能系统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地热能供暖在智慧城市2025年应用的创新驱动与发展报告
- 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交易与版权保护2025年市场分析报告
- 白鹿原名著导读读书分享
- 定密理论与实务3定密的依据课件
- 同济大学信纸
- 交通运输工程施工安全监管台帐(参考)用表样表分享
- 建筑消能减震设计技术及工程实例讲解
- 电梯控制技术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国开电大《工程数学(本)》形成性考核作业5答案
- LS/T 1201-2020磷化氢熏蒸技术规程
- HY/T 053-2001微孔滤膜
- GB/T 4798.5-2007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5部分:地面车辆使用
- GB/T 4513-2000不定形耐火材料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