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加法的教学设计加法的教学设计加法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P86~P87)8加几的加法。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凑十”的合理性。2、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3、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不同算法。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加强礼貌教育。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教学难点:互相交流、体验8加几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视频图片,课件、花片。一、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好朋友大头蛙、蓝灵鼠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知识。二、师生谈话:我们先让大头蛙看看上节课知识学得怎么样,好吗?三、出示口算题课件六、指名说一说9+5的算法。七、继续播放课件:大头蛙夸奖同学们。学生认真地看图片。学生看课件,指名答。生齐答:等于14。生1:看到了9,要找1。5可以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生2:看到了5,要找5。9可以分成5和4,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生3:从9接着数5个数。10、11、12、13、14。学生们信心十足,情绪高涨。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由动画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步探索一、继续播放课件:蓝灵鼠说:这些题太简单了,我来出几道题。课件出示P86“算一算”小松鼠图。(左边8个,右边4个。)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为:8+4=□。让学生在9加几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地探索8加4的计算方法。二、谈话:1、你知道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你会列式吗?2、请同学们试着计算8+4=□(可以用学具),然后与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一下。三、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可以用实物展台演示,或用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四、师用课件演示并小结给8凑十和给4凑十两种方法,边讲解边板书。注意讨论:为什么把4分成2和2?五、播放课件:青蛙国王夸奖同学们。学生开始思考:有的学生可能摆花片;有的学生可能数手指;有的学生可能……学生们逐渐地开始交流。生1:从8接着数4个花片:9、10、11、12。生2:从4接着数8个花片。生3:给8凑十。看到了8,要找2。4可以分成2和2,8加2等于10,10加2等于12。生4:给4凑十。看到了4,要找6。8可以分成6和2,4加6等于10,10加2等于12。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亲身体验,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探索一、播放课件:蓝灵鼠:这道题你们会吗?课件出示P86“摆一摆,算一算”。二、请同学们边摆边算,然后小组交流算法。三、全班交流。四、播放课件:大头蛙再次夸奖同学们。学生小组交流8+5=□的算法。学生代表讲自己的算法。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8加几凑十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凑十”方法的特点。课间休息一、录音播放《小青蛙》这首歌。二、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想法?跟着音乐一起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很容易疲劳,安排课间短暂的休息,可以使学生重整旗鼓。同时,进行保护青蛙,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一、下面的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课件出示P87“试一试”。二、指名说一说8+7=□的.算法。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说出8+7=□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8加几“凑十”方法的印象。巩固提高一、播放课件:大头蛙: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如果你们能闯过下面的三关,那才说明你们既聪明又伶俐呢?用动画鼓舞学生的情趣。二、第一关:课件出示P87茄子图,看图列式计算。学生列式为:8+3=11或3+8=11把练习题赋予一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们上课伊始精神饱满,下课之时仍能兴趣昂然。三、第二关:课件出示P87一群小蚂蚁的彩图。问:一共有多少只蚂蚁?你能列式计算吗?鼓励学生的不同解法。学生列式可能为:6+8=148+6=143+3+8=148+3+3=143+8+3=14四、第三关:课件出示P87过河塘。1.师问:同学们,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2.播放课件:大头蛙问:9+6等于几?小老鼠边挠头边思考。师问:谁来帮帮小老鼠呀?6+8=?方法同上。3.推选两名学生,一个扮演大头蛙,一个扮演小老鼠。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4.最后,小老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了河塘,小老鼠随着音乐和同学们一起跳起来。5、大头蛙和蓝灵鼠夸奖小朋友们学得好。学生展开想象说:小老鼠想过河塘,大头蛙说:“你只有答对了荷叶上的题才能让你过河?”同学们积极发言。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加法的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综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图和加减法的含义,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在汇报算法。在列竖式计算时,可能分两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能列一个连写的竖式进行计算。教学设想:在出示了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列出算式之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并注意进位和退位。让学生认真审题,再计算中发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用竖式进行计算。(1)54+26+15=(2)90–58–24=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复习进行巩固,为列竖式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指导探索。1.创设情景今天,住在森林公园的小松鼠们可高兴了,大家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情境图那位小朋友根据情景图来讲个故事?学生讲故事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题?这是我编的题: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你能列出一个混合算式吗?46–28+35说一说,这道题与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与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何区别和联系?2.学生独立试做46–28+353生(2)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试着说做这种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推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讲故事、编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列竖式进行计算加减混合,并比较那种竖式计算的简便。我能行:3.我有22个气球,放走了16个,又买了18个气球,他现在有多少个气球?列混合算式进行计算?22–16+18=24(个)4.试一试、列竖式进行计算。38+47–65=53+40–37=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73–39+46=43+27–50=42+50–66=96–80+35=2.找书包。3.公共汽车上原有3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9名乘客下车,有12名乘客上车。汽车上现在有多少名乘客?4.公共汽车上原有2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13名乘客下车,有9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到了人民商场时,有16名乘客下车,有14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五、作业第9页第3、4题。板书设计加减混合运算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46–28+35=(颗)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限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混合运算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运算顺序、计算错误等情况,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并要强调:加减属于同级运算,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加法的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二)能力训练点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难点理解退位的道理。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12-7=20+4=35-3=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设疑导入: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例题。(板书:36-8=)操作探疑: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解疑明理: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归纳算法: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三)全课小结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例2、一共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了8个足球,还多少个?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36-8=2836-8=2816-8=810-8=220+8=2826+2=28加法的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4~5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锻炼数学思维,体验成功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孩子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在炎热的夏天,你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泳馆,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投影出示游泳馆场景)二、探究新知,落实目标1.引导学生直观地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或男生、女生)两部分。随即提出数学问题:池里有5个小朋友,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说明:进入情境,从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题意,直观地理解加法含义。学生列式后,再板书:5+3=8、3+5=8。[说明:先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2.引导:刚才我们应用加法计算出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池里有5个,池边有几个?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8-5=3,同时要求学生再次用手势表示题意,巩固减法含义。3.提问:刚才同学们把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两部分,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互相讨论、交流。[说明: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想法。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分类方法,提出不同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说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课堂能呈现出开放、生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新知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得到的,而是自己悟出的。]5.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思考问题很认真,明白了在求一共有多少时,是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在求其中一部分时,就用总人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森林里的聪明屋做客,那里有一位智慧爷爷,他的口袋里有很多的智慧星。如果想得到他的智慧星,就得回答智慧爷爷提出的问题。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出示小兔拔萝卜的画面。第一次呈现筐里2个萝卜,地上6个萝卜,要求看图列出四道算式。(板书:2+6=8、6+2=8、8-2=6、8-6=2)随后拖动课件中的.萝卜,依次使筐里的萝卜数为2、3、4、5、6、7、8,要求根据图意的不同,列出相应的算式。小结:根据小兔拔萝卜的故事,我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说明:培养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有条理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2.课间休息: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不错,我们休息一下。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吧![说明:通过课间休息,调整情绪,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学习。]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四、有序整理,深化思维1.每组准备0~8这九张数字卡片,要求用这些卡片摆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出的算式最多,速度最快?摆好后,引导学生按顺序整理这些算式。2.出示8-1、8-2、8-3,先要求算出上述各题的得数,再要求按规律接着往下编题。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尝试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之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整理这些算式。[说明:下课前五分钟,学生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因此,在课的结尾设计类似游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饱满的情绪。]加法的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生:想。师:听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猴子很笨。师:为什么?生:一天总数都是7个。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够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识破了养猴人的伎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生:有。二、亲历过程,探索规律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师: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样,3+7、4+6的和也都是10;这样就一共有四个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师: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生:喜欢!师: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生2: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生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生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师:同学们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生:等于45。师:17+28又等于多少?生:还是45。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生:结果相等。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生:能!(师板书例子)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生:举不完。(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生2:还有和也相同!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生:正确!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师:举不出来吧。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师:下面就请我们的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请听课老师帮忙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师:采访完了吗?哪个记者报导一下?师: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师: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生: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生回答。师:你们的表示形式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生:a+b=b+a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加法的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生:植树节。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生:想。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一)体验加法的意义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生汇报,师板书。①36+22=58(名)22+36=58(名)②60+44=104(棵)44+60=104(棵)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学生说想法。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二)教学加法交换律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生答,师板书:60+44=44+60)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生:38+56。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学生齐读一遍。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三)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生汇报,师板书: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甲+乙=乙+甲△+○=○+△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四)加法的应用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生:验算加法时。三、练习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300+600=()+()257+()=474+257()+55=55+420a+15=()+()()+65=()+35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270+380=380+270b+800=800+b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25+49+75=()+()+()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总评】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加法的教学设计7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二、教学目标: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b)+=+(b+c)125+38+75=(125+)+382、计算并验算。480+547456+358789+457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二)探索发现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2、解决问题。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3、组织交流。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汇报预设:方法一:115+132+118+85=247+118+85=365+85=450(千米)方法二:115+132+118+85=115+85+132+118=(115+85)+(132+118)=200+250=450(千米)4、比较算法。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5.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57+62+138(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6、凑整训练。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83159725347164317403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三)检测评价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60+145+40+355372+42+258146+143+54+257(四)评价反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五)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六、教学后记加法的教学设计8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卡片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二)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三)出示自学指导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四)学生自学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一)调查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二)全班汇报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39+34+2和34+2+39(2)(39+34)+2和39+(34+2)。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学生可能出的情况:(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例如:(39+34)+2=39+(34+2)(3470+1210)+790=3470+(1210+790)。(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生汇报:(35+63)+15=35+(63+15)(325+82)+18=325+(82+18)…(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1)游戏:找朋友。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加法的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学情分析:虽然在1年级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有关“多一些”“少一些”的估计的'初步渗透,但是在本课时教学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口算和笔算,不仅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且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当面对现实的估算问题时,学生首先就会调用精确计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近似数”,同时还未形成“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的认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4。想一想,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再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交流估算方法。[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加法的教学设计10课题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教学目标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公园里举行花卉展,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电脑演示)教学过程说明:结合教材,精心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2、这么多漂亮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苗圃里去看一看。(电脑演示)(二)探究新知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到什么?学生汇报:苗圃里有3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等。(电脑出示10、20、30。)1、整十数加整十数。看着这些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板书。(1)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2)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3)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板书:10+20)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板书20+10)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数的方法:10、20、30。(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3)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4)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5)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6)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汇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2、整十数减整十数。(电脑演示)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需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小朋友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还有多少盆紫花?原来有30盆紫花,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想一想,要算还有多少盆紫花,怎样列算式?板书:30-10=20你怎么知道30-10等于20?给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说明:借助苗圃有许多鲜花的场景图,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爱可以……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三)巩固练习小猫花花要去钓鱼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钓鱼?听说花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钓鱼,猫妈妈可不放心了,(电脑演示)“花花,钓鱼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难题,你和小朋友们能解决吗?”“能!”“好!我要出几道题考考你们。”电脑演示:1、40+20=60-20=2、口算:3+2=4+5=6-4=30+20=40+50=60-40=3、+=+=注意:若有学生把右图的算式列为4+3=7,教师应让学生讲清道理。电脑演示: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住你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希望你们能钓到许多许多的鱼!不过,你们可要牢牢的记住,只有得数等于40的路,才是回家的路!花花拿着鱼竿和水桶来到了小河边,一条大鱼游了过来。谁能帮花花算出鱼身上的得数,谁就能钓出这条鱼。电脑演示:70+2020+3070-300+8080-50100-20不知不觉,太阳就快落山了,让我们和花花一起赶紧回家吧!哪条路才是回家的路呢?花花正在犯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妈妈的话,得数是40的路就是回家的路。请同学们算一算,哪些式子的得数是40?(学生活动。)20+30100-600+4030+040-1090-5030+1070-2050-1020+3070-3040+3010+3060-40教学过程说明:运用多媒体把“小猫花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了小猫花花出发、钓鱼、回家的连续场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四)评价体验你学到什么?反思:运用多媒体把“小猫花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了小猫花花出发、钓鱼、回家的连续场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课题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教学目标4、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5、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第61页例1情境图)、小棒若干。四、教学过程(五)复习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40+2040+250+3050+32、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教学过程说明: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课本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六)新授3、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境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a)数学书有多少本?b)语文书有多少本?c)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d)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5、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a)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各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35+530+835+308+3(2)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3)35+3、35+30得多少?先独立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4)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计算方法。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发言,屏幕上出现各种计算方法。计算35+3利用小棒帮助解答。i.先摆5根小棒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i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根、36根、37根、38根。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iii.先算5+3=8,再算30+8=38。iv.用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计算35+30利用小棒帮助解答。v.先摆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v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0:35、45、55、65。vii.先计算个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课件演示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计算方法的声音。)(5)小组讨论: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6)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如:35+3=35+30=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6、尝试练习。40+17=2+36=可以把他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7、完成课本第61页“做一做”。a)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b)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七)巩固练习1、练习十一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挑选若干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2、练习十一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3、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八)小结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课题三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一、教学目标1、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1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录音机、磁带、写有算式的26个大苹果、六棵智慧树、2张写有算式的楼梯图、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1张写有思考题的智慧王国图。学具:写有口算题和思考题的练习纸(每人一张);每组准备1块小黑板、1支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四、教学过程(一)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一班的“小小玩具店”正式开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玩具,好吗?[教师出示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大赛车(40元)、小轿车(2元)、飞机(6元)、布娃娃(30元)、小狗熊(3元)、大花猫(20元)。]师:都有哪些玩具,价格是多少?(学生回答,要说明礼物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2、这些玩具都有自己的价格,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怎么办?(生:用钱买)在每个组的信封里还有一样东西,倒出来看看是什么?(生:人民币)师:数数看,有多少人民币?(学生合作数人民币,并报总数。)1组:35元2组:35元3组:29元4组:87元5组:64元6组:38元师:你们小组商量一下要买哪种玩具?3、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总数,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提出数学问题:)生1: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辆小轿车要用2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2: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只大花猫要用2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3:我们组一共有29元,买一架飞机要用6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4:我们组一共有87元,买一个布娃娃要用3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5:我们组一共有64元,买一辆大赛车要用4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6:我们组一共有38元,买一只小狗熊要用3元,提出的数学问题足:还剩多少元?4、要想解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5、展示大家列的算式:请每组的代表把小黑板放在前面。1组:35—2=2组:35—20=3组:29—6=4组:87—30=5组:64—40=6组:38—3=(二)交流合作学习新知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1)我们先来帮l算一算。挂起1组的小黑板:35—2=(2)那么35—2得多少,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3)请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可随机进引导。(生:先不看十位,先看个位,5—2=3,再把3和3()合起来,就是33。)(4)你的这种方法很好,说得也很明白。(这时,教师再征求一下其他组的意见,如果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再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5)这个过程大家都明白,谁能用上先算……再算……比较简单地说一说。(先算5—2=3,再算3+30=333。)师:×××说得好不好?鼓励一下。你们能不能学着他们的样子说给同学听一听呢?(6)先请一名中等生说,再请一名学困生说。(7)教师根据出现的算法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教师板书口算过程(略)。(8)拓展练习。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算出了这道题。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生:29—6=和38—3=同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订正。2、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1)过渡:我们再来看2组的这个题“35—20=”。小组讨论一下。(教师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学习。)(2)请小组汇报学习情况。xkb1.com生1:先不看个位,先看十位,30—20=10,再用10加上个位的5就是15。(3)师:你说得非常好,淮能比他说得更简单一些。生2:先算30—20=10,再算10+5=15。师:和他们方法—样的同学起立,进行表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征求学生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其他方法了,让学生集体说,教师把刚才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略)(4)拓展练习:师:我们旧来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生:87—30=和64—40=)对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指两名学生说,进行集体订正。(4)知识应用:师:前两天,鹿老师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生:老师遇到的难题是:钱不够了,还需要带多少钱?师:谁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呢?生:还需要带16元。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从书的价格26元里面去掉老师已经带的10元,就是还要带的钱数。我列的算式是:26—10=16,所以还需要带16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师: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16元去买这本书。3、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同学商量一下。生:第一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第二组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师:大家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1:都是减法,被减数都是两位数。生2: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如果减数是一位数,就从一位数里减去,然后再和整十数相加;如果减数是整卜数,就从整十数里减去,然后再和一位数相加。(这一点如果学生找不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师:在今后的.口算中,大家只要掌握了规律,相信你一定能算得又对又快。(三)巩固反馈1、算练习。(共两组)才应学生自评和互评两种评估形式。在做完第一组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行算式的异同,这有利于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76—4=57—3=68—5=99—6=85—2=76—40=57—30=68—50=99—60=85—20=(二)99—50=87—40=98—5=66—20=36—3=76—2=48—4=77—60=58—6=89—20=2、综合练习:玩“摘苹果”的游戏。教师出示贴有苹果的六棵智慧树(每棵树上贴有6个写有本课所学两种算式的苹果)。如图:并说明游戏要求:每个组的小黑板上贴有一个得数,是这个得数的苹果有6个。请小组同学合作根据自己的得数接力摘苹果,最后教师评定。全对的小组可获得合作星。(学生按要求玩游戏。)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获智慧星。4、思考性练习:去智慧王国做题。学生随音乐做小燕子飞的动作来到智慧王国。教师打开智慧大门出示思考题。想一想:下面每个()里可以填什么数?39—10>()95—()<5564—()=84—()(这一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完成。)(四)课堂总结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除法。2、师: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言。3、结语: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生1:5+8=1320+13=33生2:25+5=3030+3=33……(3)练习: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类题?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二)分小组活动1、谈活明确任务、要求。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总结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小朋友合作完成。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的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3、交流汇报。师:谁愿意把你们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队又快。(四)作业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反思:在和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学会了这么多知识,效果很好。课题四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三、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实物玩具、卡片、投影等。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出示口算卡片)11—5=36—4=29—3=16—8=12—4=13—6=(二)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老师带来—些玩具,大家看看(出示实物玩具,并贴好商品价格。)洋娃娃(45元)玩具小熊(6元)恐龙模型(5元)绒毛小兔(3元)电动狗(24元)玩具汽车(36元)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要是有—些零花钱想买这样的玩具,你想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三)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减法算式。师:小明只有8元钱,他可以买些什么?生1:可以买玩具小熊。生2:可以买恐龙模型。生3:可以买绒毛小兔。生4:还可以买一个恐龙模型和一个绒毛小兔。师:可他想买一辆单价是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6—8=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6—4、29—3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生:36—4、29一3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师:不够减怎么办呢?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教师巡视。)(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师:谁来跟大家说说摆小棒的方法。学生在投影上展示并说算法。算法一: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算法二: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算法三:8—6=2,30—2=28。算法四:把36根小棒分成20各和16根,16—8=8,20+8=28。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6—8=28教师:在计算时,有很多的算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的又对又快就可以了。(指题)这样的减法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四)练习反馈1、基本练习:(出示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其中指定两题说出自己的算法。32—5=46—9=57—8=40—5=2、实际应用: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玩具,小明只有8元钱,如果想买一个价钱是45元的娃娃,还要攒多少元呢?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3、游戏:摘苹果。秋天到了,苹果熟了,同学们到果园里摘苹果,树下放着三个筐,筐上分别写着73、56、48。同学们把带有算式的苹果,算出结果,然后摘下放到响应的筐里,每个小组里讨论出结果后派一名代表上前。4、应用体验:借乒乓球。学校开展乒乓球比赛,老师有一盆乒乓球,一共46个,同学们可以借球进行练习。每组同学共同商量各派一名代表,借几个,要算出剩几个?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教师板书算式。如46—3=4343—6=3737—5=3232—4=28…(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课题五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5、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6、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7、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4页。三、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四、教学过程(六)组织教学,创设情境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师:小朋友们,掌握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师:你知道吗?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6下比4下多2,6-4=2,4下比6下少2下,6-4=22、摆一摆。(1)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生:○和△同样多。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他们同△△△△△样多。师:小朋友们真聪明!(2)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比△少几个?列式:7-5=2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七)探索学习1、课件出示下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小组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1组:2组:3组:4组:生1:我看出了1组同学得红花最多,他们表现最好。生2:3组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生3:我知道了1组共得了11朵红花,2组得了8朵,3组得了6朵,4组得了10朵。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组得红花的数量。生4:我看出了1组的红花比2组多3朵。2、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摆出1组和2组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1组比2组多得了几朵。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如下图形。1组:2组:生:1组比2组多摆了3朵。从图上可以看出,1组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2组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2组多的3朵,所以说1组比2组多摆了3朵。师:你回列式吗?生:11-8=3(朵)。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四个小组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学生提问、回答、活动。3、比较关系。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1组比2组多几与求2组比1组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1组比2组多几,2组就比1组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八)巩固练习1、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森林中发生的一件事(电脑出示):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图。)(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几下?(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几下?3、看到咱们比赛这么好玩,小猫们沉不住气了,它们每人拿来一只小桶,一根钓杆,你猜它们要比什么吗?对,钓鱼比赛。现在看图,你能提出问题吗?小组比赛“星级合作小组”评选,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解答得好?讨论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评选出“星级合作小组”。(九)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反思: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课题六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8、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9、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十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三、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四、教学过程(十)分类整理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25+839+4036+759+250+1621+642+347+30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一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种:a.25+82l+636+759+242+3b.50+1639+4037+40第二种:a.21+642+3b.25+836+759+2c.50+1639+4047+30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板书:两位数家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2、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突出进位加法。加法的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教学活动一、复习旧知按规律填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动画演示: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3、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三、合作交流,探索发现1、小组合作,2、探索多种算法2、全班交流算法。四、学习加法算式(1)由原来的4只鸟,又飞来1只鸟,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2)教师说明:把4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5。(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4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5)读加法算式。4+1=5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6)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加法表示的事例。五、分别学习4、3、2的加法算式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用加法算式表示六、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加法的教学设计12学习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习难点: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习方法:合作交流学习准备:主题图挂图学习流程设疑导入情景图导入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预习提纲1、如何列式。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结果是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6、例2的式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有几种方法。7、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8、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9、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展示互动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1、将讨论的式子的关系向各组同学展示。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探究提升(△+☆)+○=△+(☆+○)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归纳反思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达标测评1、填空(69+172)+○69+(+28)300+=600+A+B=++36=25+2、P28/做一做P31/4、1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a+b=b+a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加法的教学设计1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一、创设情境上星期老师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各年级的借书情况,制成了一张表,看: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年级一本数: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边问边板书:加法)学生提问题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活动策划方案大全
- 2025年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创新对接策略分析
- 2025年中职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四川内江市隆昌市市场化选聘市属一级国企业总经理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0-2025年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 2025北京市燃气集团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10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内蒙古华宸信托限责任公司员工招聘1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修水县城镇建设科技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中铁十四局集团招聘20名大学毕业生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中煤航测遥感集团限公司招聘58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大班语言课件《彩虹色的花》课件
- 北京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手册
- 初一期中家长会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共勉模板
- CJ/T 83-2016 水处理用斜管
-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含听力)
- 2024回弹法检测岩石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 患者走失的护理应急预案及程序
-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2022学年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 【口才训练】第1课 讲述《岳麓山书院》小学四年级 课后服务
-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