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研究书籍《美的历程》读后感-中国历史审美和艺术沉淀探析目录TOC\o"1-2"\h\u8855摘要 132642一、引言 130043二、中国人审美意识理念的历史进程 228021(一)陶器和铜器 214825(二)诗和画 312598三、审美艺术沉淀 41152四、结论 5摘要作为美学研究的入门书籍,李泽厚先生所著的《美的历程》以其独特的美学观点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20世纪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本书引领了许多美学研究。《美的历程》理清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艺术美所形成的根基和特点,其“有意味的形式”等广为流传的美学概念即使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说认可和推崇。但此书对艺术历史现象的分析仅限于清代之前,对当代艺术没有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因此,在该书的理论指导下,分析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所传达的历史美学和中国艺术积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李泽厚;《美的历程》;历史审美;艺术沉淀引言《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先生以时间为线,论述了中国远古以来各个重要节点时期人类审美与艺术的进程。李泽厚先生不限于单纯讲述历代文化艺术产物,而是从每个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现状等角度分析。更多的是审视这些时期的审美和艺术的进程关系,揭示人类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的进化。从商周青铜器到唐诗宋词,再到山水画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涌现了无数辉煌灿烂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书名中"历程"两字用的恰到好处,因为这不是一部纪录片类型的记载,而是李泽厚先生独特而准确的见解。此书既给读者带来了灵魂的艺术美的体验,更让读者实切感受到中国历史审美和艺术的沉淀。中国人审美意识理念的历史进程文学、绘画和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是中国美学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体现。作为美的领域中最杰出的花朵,人类的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得到了确定。它使人的心找到了放松的地方,协调了人的感觉和理性,沉浸在永恒的记忆中。正如李泽厚所说,“这种永恒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人类传承下来的一种社会、共同的心理结构。它们不会永远改变,也不会消失。”[1](一)陶器和铜器在那悠远的历史年代便已经出现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萌芽。在那个遥远的时期,陶器和铜器中充满了奇怪的图像。这些图像存在着丰富的社会价值,人们通过这些形象来象征着他们的存在,反映着他们的感情,反映了社会的状态。这些符号之所以出现在今天,是因为它们凝聚了集体情感的意志,体现了人们的渴望、追求和意志。在这些充满中国特色的绘画和符号中,充满了神秘、庄严和浪漫的想象,具有巫术、宗教的性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简单思想和观念。所以,它们是感人的,美丽的。书中开始的"有意味的形式"一句仿佛是开启了中国人们审美意识理念的历史进程。克莱夫贝尔是一位英国文学评论家,他相信在每一部作品中,创造者都利用了线条、颜色和特定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感受。[2]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寄托于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效果上,李泽厚先生对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样由具象到符号抽象化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它们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装饰而已,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但是在那时候,却是极具意义的。”[3]站在今天来看,就会发现这种美是人类情感的原始结晶,同时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理观念和情感构成的集中体现,也为中国美学基本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中展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于鱼纹由具象到抽象化的演变的图像讲解,正是让笔者联想到现代设计中元素的提取过程与之极为相似。现代的建筑设计、装饰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往往需要达到两个重要目的:一是功能使用,二就是视觉体验。而在设计中如何把握视觉元素构成则是产生不同视觉体验的重要因素。在起初,笔者并没有把元素的构成与“有意味的形式”紧密地联系,只是更加追求功能的严谨,视觉上形状、颜色及光线的相互融合,从而忽略了这种“意味”[4]。因此这种设计没有情感寄托,无法激发起使用者的感情。反观现代的成熟设计作品,细细体味与分析其元素构成,则可发现既有形式上的表现也有激发感情的意味,这种设计中所使用元素构成一般都包含了该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或人文情感在内。通过提取简化等方式重新构成适合的元素构成来表现此设计作品,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诗和画诗歌最重要的原则是赋比兴原则。这一原则表达了艺术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必须是直面对象的,如果没有在特定场景中找到支持,人们就无法受到触动。[5]在《诗经》中,深沉的真挚之情打动着人们的心,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感情温暖。它是委婉的陈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中的巨大心理空间,使人们对它感受印象深刻。并且读起来有节奏之美,强烈地表达着某种情感。它有如此多的感人力量,让人们感觉场景就在你面前,美便渗透在当时人们的情感中。正如汉赋一般,其形式上的宽阔感正是由于其极度铺张和宽广的排比手法的大量运用。它表现了当时的朝气、自信和心境,在汉赋中显现出优雅、诗意的美学特点。这种真实的历史和大气威严,表明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坎坷衰落,形成了汉代艺术的独特活力。汉代的画像石、雕刻也充满了这样的特征,不求烦琐的细节装饰,着重于大的形体语言,夸张大的动作特征。即使在今天,深沉、凝重、大气壮丽,它仍然符合美的标准。唐代的诗歌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不仅是因为它们继承了汉代的壮丽特征,还因为它们展现了在新的时代里积极进取,豪迈不拘的性格。无论是李白杜甫的诗歌,还是颜鲁公、张旭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又或者是在盛唐壁画中的舞蹈场景,无一不反映出这一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和结构。[6]另一方面,在现代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却开始失去这样一种伟大的美感,在追求精致的同时也失去了力量,甚至走向了病态。宋代和元朝在绘画艺术上达到了巅峰,其山水画以其结构的威严与坚强加之内心对自然感受的细腻体会,形成了深沉雄壮的特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除了平正中和的形式美之外,在宋代的山水中也有着极为独特的时代美感。[7]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是一条永远前进的道路,并且充满曲折。秦汉时期的理性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为宗教的神秘美,这既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在品尝中国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它成长的背景,更好地理解它所蕴含的意义。审美艺术沉淀审美艺术沉淀是人类生而具有的主观意识融合后世人类对艺术的客观要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对原始图腾巫术礼仪有论述,在原始的早期人类也许并没有审美意识。远古人们的巫术礼仪活动里隐含着当时人们的观念、想象与理解,而经发展则慢慢成了人的意志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感情隐藏在“意味”中,而寄托于形式上。李泽厚先生在书中论述中国理性精神艺术,他认为‘实践理性’是理性导致了日常现实、伦理情感和政治理念世界中的生活,而不是抽象的和善,为上帝服务,为人民服务。[8]这一观念也为后来各朝代的人类思想产生永久影响,从而贯穿着整个历程的美的发展。这一理念在现代设计中尤为重要,其意义终究是为人类服务。从春秋时期的理性精神到汉末的浪漫主义,从佛陀的灾难世界到唐代的鼎盛生机,直至明清的文艺海洋。经过历史的长河,李泽厚认为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艺术的形式也随之变化,其“意味”情感也不相同。而在这些所有的美的形式当中都反映着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生活状态以及情感的展现。所有这些有意味的美都是创造者的真情流入。直至当今,无论是文学、画作、设计、还是音乐,其中的美始终来源于真实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美的形式来自自然,来自客观,有规律可循。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是一种积累内容情感的形式,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类客观性的结果。这种创造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产物。因此,在这种形式中必须有“理”的存在。这是因为它是自然的源泉,它不是虚构的,但它包含情感、想法、想象、意义等情感元素。审美的性格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华夏美学的特点往往是由观念、思想和心理状态决定的。儒家思想、禅宗思想、道家思想和西方思想构成了华夏美学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汉代朴实而慷慨的感情、魏朝的精神和风流、唐朝的健康和广袤、宋朝的正气和坚实、元朝的内敛和柔和、清朝的严肃和个体。[9]美的本质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从未被这些不同的人格所抛弃,导致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境界。儒的积极进取、生死刚正,释(禅)的玄出、寂静、指挥,道的洒脱不羁、放浪形骸。[10]从表面上看,现代艺术似乎与这些东西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仍然继承了这些思想。例如,当代绘画仍然强调构图的力量(人物的力量和情感)。然而,现代艺术倾向于对人性、个体意义和内在心理矛盾的追求和反思。结论总体而言,获得对等形式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实体性和突破性的过程,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内容,为了反映这种不同的精神内容,我们必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美的形式。形式和内容在艺术形式上是不可分割的。在艺术创作方面,只有创作者用熟练的技巧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创造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美的历程》这本书使人们感受到先人在艺术上的生命跳动,切实感受到中国古老深厚的璀璨文明。从遥远模糊的远古时期,到清晰可见的明清朝代,这一段人类历史、艺术历史和美的历史是独特的。中华文明饱经战乱变革、自然灾害,但每个阶段都不缺乏迷人的文化色彩。在《美的历程》匆匆巡礼之后,笔者作为华夏子女的一份子,对于这么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而骄傲。作为读者,对于美的定义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而美的历程还在继续,正如李泽厚先生在文末所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整体的问题,要考虑到每一个维度,才能在多角度分析后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蔡萍."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确立和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v.37;No.173(03):74-81.冯宇.从李泽厚《美的历程》中感受到的中国美学的性格[J].读天下:综合,2017(24):1.蒋信伟.在品与思中雕琢审美品质——《美的历程》整本书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3):3.李丹妮.《美的历程》中宋代山水画的美学观分析[J].美与时代:美学(下),2021(4):3.刘九零.《美的历程》读后感[J].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7
- 2024年设计师证书考试知识点精讲试题及答案
- 全球视野下的美术设计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检验员考试指导建议试题及答案
- 成人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4广告设计师职业定位与发展战略试题及答案
- 奥美招聘面试题目及答案
- 学前英语测试题及答案
- eda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康复听力测试题及答案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JT-T-1198-2018公路交通噪声防护措施分类及技术要求
- 畅销书营销分析报告
- 2024学年(上)厦门市九年级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及答案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郑州大学
- SYT 6169-2021 油藏分类-PDF解密
- 2024-2029年中国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交规记心中安全伴我行
-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 个人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