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必备课件_第1页
古代文化常识必备课件_第2页
古代文化常识必备课件_第3页
古代文化常识必备课件_第4页
古代文化常识必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中國文化常識社會習俗「姓」的由來戰國時期以前,只有貴族有「姓」,平民並沒有「姓」,只有名。「姓」有「從女生」的意思,留下了「只知有母」的歷史痕跡。「姓」,是家族的族號,用來分別祖先的家族系統。同「姓」有血緣關係,不能通婚。後期,子女分散各地,因此有「氏」的出現來界定每支氏族

。「氏」的由來「氏」用以分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的命名方法為:

1.以先人的別號為氏2.以居處為氏

3.以先人的名為氏4.以邑名為氏

5.以官職為氏6.以職業為氏

7.以先人的謚號為氏只有貴族男子可以稱「氏」,女子只能稱「姓」。「字」、「名」的由來

「字」、「名」在周代出現,是別人對自己的稱呼。古代同姓同氏的人很多,「名」與「字」用以區分,作符號標記,方便人際交往。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時,他的祖父為他取「字」,女子則在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名」可能與出生的時辰有關,亦可能與出生時的特殊情況有關。「字」與「名」有著意義上的聯擊,有的是同義詞,有的則是意義相反的。「號」的由來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可分為五類,包括綽號、謚號、尊號、年號和廟號。綽號是根據一個人的身材、性格而生的,含有褒善貶惡的意味。謚號是古代的皇帝、諸候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行為給予一稱號,用來判別死者的功德。尊號和謚號差不多,分別是它可以在生前或死後給予的。年號是皇帝紀年的名號,始源於漢武帝。廟號是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堂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始源於商代。

生肖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來記人的出生年,就稱為生肖,又叫屬相。十二生肖分別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豬。原於春秋時期,但流行於唐代。鼠牛虎兔十二生肖圖龍蛇馬羊猴豬狗雞傳統節日春節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春節原指歲始,第一天稱為元未旦,也叫元日、正旦、元辰、端日,俗稱大年初一。「年」的最初概念,是與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元旦」期間,人們喜歡燃點爆竹,增添節日氣氛。陽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同時把陰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為「春節」。元宵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為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起源很古,相傳始於西漢,盛於唐、宋。中國「元宵節」的傳統風俗有扎花燈、猜燈迷、耍花燈、耍獅子、食湯圓等等。

寒食‧清明寒食與清明相差一、二日,但兩者屬不同系列。寒食為古代政制遺俗,清明為古代歷法中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開始寒食節漸淡,清明掃墓漸興。清明掃墓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活動,人們來到祖先的墓前打掃一番,以表他們尊敬之意。

端午戰國時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忠心救國卻被奸臣污陷,結果抱石投河而死。人民為了紀念這事,用粽子來祭祀他,把農曆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民間「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挂艾枝、挂蒲劍、酒雄黃水、帶荷包等風俗。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也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後世人把牛郎織女用為夫妻或情人相會的典故,又把七月初七定為「女兒節」。婦女會在「七夕」結彩縷,稱為「乞巧」。

中秋古代中國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自唐朝,人民開始每逢八月十五歡度中秋。中秋吃月餅(祭奉月神的供品之一),家人喜團圓已成為主習俗。此外,各地還有賞桂、舞草龍、堆寶塔等有趣的習俗。重陽每年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晉朝,人民有野餐、登高的習俗,還會佩茱萸,驅除惡氣,禦初寒。應節食品有「重陽糕」,以高粱、黏米所製。冬至冬至是一年廿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冬至白天的時間最短,日影最長,所以又稱至日、長至、長日。古俗以鞋襪獻給尊長慶賀冬至,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做節」與過年相近,有些人更認為「冬至大如年」。

元日-----人日-----上元-----社日-----寒食-----端午节---伏日-----七夕七巧----中秋-----重阳节---至日-----腊日-----除夕-----传统节日称谓正月初一正月初七正月十五农家祭祀祈年的日子春分前后清明前两天五月初五夏至三伏农历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冬至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年末

朔日晦日望日既望下九初阳

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末尾农历每月的十五农历每月的十六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古代天文

欧洲人将璀璨的星空想象成十二个美妙星座,而拥有超群智慧的中国人不但将满天繁星分成四大类(“四象”),而且将它们与广阔的疆域联系起来,发明出独特的名词——“分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笑牵牛”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秦观古代地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传说大禹治水,将全国分成九个州,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古代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古代纪月序数纪月法地支纪月法时节纪月法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时节纪月法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孟冬”:指农历十月古人纪日

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朔日晦日望日既望下九初阳

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末尾农历每月的十五农历每月的十六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古代纪时法天色纪时法地支纪时法五更报夜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关系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明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代纪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夜间时辰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明五更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现代时间19-21点21-23点23-1点1-3点3-5点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两小儿辩日》《陈太丘与友期》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王羲之《兰亭集序》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古代名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名(父亲起的)弱冠仪式后起的自己起的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古代礼仪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凶礼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如:古代的“五服”制度古人对“死”的讳称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等

2、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

4、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等军礼指军事活动中的礼节规范。包括出师祭祀、誓师等宾礼[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二为“时揖”;三为“天揖”。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婚冠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成为婚冠礼。[座次]:见课本P96襁褓------------孩提------------始龀------------垂髫------------总角------------束发------------豆蔻------------及笄------------二八------------加冠、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耋-------------耄耋----------九秩----------人瑞----------古代年龄的专用名词:婴儿2-3岁幼儿、儿童刚刚换牙齿的儿童时代八九岁到十二三岁的少年、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的少年男子十五岁,女子13-14岁到15岁指女子15岁女子16岁指的男子20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70到80岁

80、90岁的老人

90岁的老人特制百岁老人。

令尊:---令堂:---令爱:---令兄:---令婿:---令郎:---令妹:---令正:---府上:---跨灶:---高足:---别人的父亲别人的母亲别人家的女儿别人家的兄长别人家的女婿别人家的儿子别人家的妹妹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庭院别人贤能的儿子别人的学生贤侄贤弟仁兄等等1

:称谓前加“令”“贤”“仁”等表示对他人尊称2:其他别称:同窗、同门、同砚--寒窗----门生--东床、东坦、娇客外父---外姑------季父:----冢子:----庶子:-----良人、良君:-----细君:--------同学学校学生女婿岳父岳母叔父长子妾生的儿子丈夫妻子

家父、家严、家君-加母、家慈:------寒舍:家兄:------舍妹:------舍弟:------犬子:------内子、内贤:---3:称谓前加上“家”或者“舍”表示对自己的谦称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自己的兄长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妻子。4: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大母、先帝5:加“太”表示对方是长辈如:太母太公

“家大”,“舍小”,“令他人”。古代授官常用词语

拜:拜官授职,某种官职或名位,如“于是辞相印不拜”《张衡传》除: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征: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连开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荐: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加封:五人得封于大堤之上起:起为太使令点、简:选:赠:补:拔:擢:进:加:陟:迁升、迁授、迁叙拜官授职:官员提拔贬官降职1:迁削、迁谪、左迁,2:放3:出官4:出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罢免官职官员特殊的专用名词(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9)下车:指官员刚刚到任工作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10)视事:做官古人称谓习惯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朋友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贫贱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君子交”;古人称谓习惯1:【称籍贯】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2:【称郡望】

韩愈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

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3:【称官名】《琵琶行》:“江洲司马春衫湿”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4:【称爵名】

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6:【兼称】

1:《游褒禅山记》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2:《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古人称谓习惯古人称谓习惯7:【直呼姓名】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厌恶的人:不幸吕师蒙构恶于前用于给人作传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8:【称号、字、斋号、谥号】称号:青莲居士、东坡居士字:王子安,白乐天,斋号:聊斋先生谥号;乡先辈左忠逸公欧阳文忠公【谦称】【谦称1】(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谦称2】(2)古代帝王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

(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

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谦称3(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对别人称自己家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在下-----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晚辈或地位低的人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老人;妾------女子;寡君----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敬称】【敬称1】表示尊敬客气,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使节--------节下;【敬称2】(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丈、丈人专指岳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8)对尊长者\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