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给药的吸收_第1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_第2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_第3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_第4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目的与要求掌握:注射给药、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肺部给药、皮肤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部给药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熟悉:影响非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了解:肌肉、口腔、鼻腔、肺部、皮肤、眼部黏膜的结构和生理特征。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第三节

第二节

第一节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第四节眼部给药口腔给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阴道给药直肠给药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直肠舌下腹腔吸入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皮肤口服皮下肌内第一节注射给药使用不便注射疼痛剂量不当时难以纠正或弥补优点缺点药效迅速作用可靠,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适于不宜口服、口服不吸收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诊断疾病第一节注射给药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静脉注射(intravenousinjection,iv)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im)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sc)皮内注射第一节注射给药1.静脉注射intravenousadministration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注射容量<50ml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最理想部位为前臂内侧的近端大静脉药物制剂常为水溶液或水醇溶液,有时为乳剂或脂质体第一节注射给药2.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administration起效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较iv更安全,较皮下注射刺激性更小有吸收过程:肌肉→血液循环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药物通过淋巴吸收注射容量为2~5ml制剂可为水溶液或油溶液、乳液或混悬液第一节注射给药2.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administration第一节注射给药3.皮下与皮内注射subcutaneous&intradermaladministration皮下注射后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有时甚至比口服更慢常用于疫苗和菌苗的预防接种、局部麻醉及某些药物的注射。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皮下注射或皮下植入注射容量1~2ml注射液不应有刺激性皮内注射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药物很难进入血液循环第一节注射给药4.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为使治疗药物或诊断药物靶向至特殊组织器官,但危险性大,极少使用腹腔内注射:以门静脉为主要吸收途径,肝首过效应明显,多用于动物试验鞘内注射:可克服血脑屏障。近年来,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节注射给药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性质剂型因素第一节注射给药注射部位血流状态的影响:

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油溶媒注射液药物促进吸收因素:按摩,热敷,运动减慢吸收因素:结扎、冷敷、与肾上腺素合用1.生理因素第一节注射给药2.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的药物由血管转运,分子量大的通过淋巴途径吸收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对注射剂的吸收影响不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第一节注射给药3.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各种注射剂中的药物释放速率有以下顺序: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第一节注射给药(1)溶液型注射剂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难溶性药物使用非水溶剂,稀释后析出沉淀pH值的改变使药物析出沉淀低渗时药物扩散速度增大;高渗时药物扩散速度减小以油为溶媒的注射剂缓释高分子附加剂使黏度增加可调节吸收速率第一节注射给药(2)混悬型注射剂注射后药物微粒沉积在注射部位药物被吸收前需经过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药物在组织的溶出是限速过程助悬剂影响药物吸收Iv、ia或ip注射含粒径为0.1~0.2μm固体微粒的水混悬液后,微粒被动靶向油混悬液一般采用im注射,药物的吸收可长达数星期至数月第一节注射给药(3)乳剂型注射剂O/W型乳剂(静脉乳)的乳滴粒径大小为1μm左右,iv注射后可被动靶向乳剂型注射剂im注射后,药物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适用于淋巴造影和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治疗长效作用第一节注射给药(4)微粒型注射剂主要是微球、脂质体和纳米粒等,这些微粒皮下或肌内注射后,通常具有缓释、长效的作用。第二节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皮肤给药常用的剂型有哪些?第二节皮肤给药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毛发皮脂腺汗腺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角质层细胞膜不是类脂质双分子结构,而是一种致密的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细胞内是大量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第二节皮肤给药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1)角质层和表皮→真皮→毛细血管→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的双分子层,药物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行转运。脂溶性越高越易透过皮肤。(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大分子药物及离子型药物主要通过该途径吸收。第三节皮肤给药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生理因素1剂型因素2渗透促进剂的应用3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4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5第二节皮肤给药皮肤的渗透性: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水化作用、疾病、温度)微生物、酶代谢——皮肤的首过效应积蓄:药物与角质层中的角蛋白发生结合或吸附(一)生理因素角质层受损的皮肤第二节皮肤给药(二)剂型因素分子大小:600脂溶性pKa值1.药物理化性质选择的剂型及基质种类—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分散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药物亲和力不同,影响锋芒毕露物在制剂与皮肤间的分配;pH的影响——皮肤可耐受5~9的介质给药面积大小第二节皮肤给药2.给药系统性质第二节皮肤给药①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卵磷脂;②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亚砜及二甲基甲酰胺;③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④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及月桂醇;⑤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及吡咯酮类;⑥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烯等。(三)透皮吸收促进剂第二节皮肤给药(四)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是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一些不解离药物如果能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如吸附或离子胶团增溶)亦可采用这一技术给药。第二节皮肤给药(四)超声导入技术超声波可能改变皮肤角质层的结构,使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超声波将皮肤附属器作为药物的传递通道。第二节皮肤给药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1、透皮扩散池扩散池由供给室和接收室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在扩散室一般装入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第三节皮肤给药2、扩散液和接收液(1)扩散液: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水溶液;对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于接收液浓度(至少10倍以上)。(2)接收液:最简单的接收液是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在接收液中药物的溶解性能小,可选用不同浓度的PEG400、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溶液等。(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第三节皮肤给药皮肤渗透性:小鼠>豚鼠>羊>兔>马>猫>狗>猴>乳猪>人>黑猩猩无毛小鼠、大鼠、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大多数动物皮肤的角质层厚度小于人体皮肤,毛孔密度高,药物透过较人皮肤容易。必须注意不损伤角质层。3、皮肤的种类和皮肤的分离技术(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第三节皮肤给药(二)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皮肤上后,间隔一定时间抽取血样,测定血药浓度,可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静脉注射相等剂量后所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进行比较,可求得经皮吸收的药物量。第三节黏膜给药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

②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

③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

④无首过效应

⑤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给药特点①局部用药: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

②全身用药:舌下片,粘附片,贴剂剂型一、口腔给药第三节黏膜给药(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⑴咀嚼粘膜25%:硬腭和牙龈表面角质化上皮

⑵内衬粘膜60%:舌背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未角质化,渗透能力强

⑶特性粘膜15%:舌背部角质化和未角质化第三节黏膜给药角质化上皮:口腔的保护屏障颊粘膜、舌下粘膜上皮未被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其次是齿龈和硬腭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无首过效应,直接由颈内静脉进入心脏吸收途径:被动转运第三节黏膜给药口腔黏膜表面有胶状的黏液,覆盖于整个口腔内,与黏膜细胞表面相连。组成:糖蛋白、水分、酶、电解质、核酸唾液:pH值为5.8~7.4,代谢酶活性低。第三节黏膜给药上皮屏障:完整的黏膜上皮是阻止异物、药物和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酶降解屏障:酯酶、糖酶、磷酸酯酶。渗透屏障第二节口腔黏膜给药(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复层扁平细胞的屏障作用给药部位

被动扩散—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之间唾液的冲洗作用—药物保留时间短(影响最大)生理因素

舌下片保留时间短,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生物黏附制剂吸收促进剂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剂型因素第二节口腔黏膜给药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一)体外法人或动物的离体口腔黏膜扩散实验常用动物:狗、家兔、猪、恒河猴、豚鼠、仓鼠、大鼠实验装置:垂直或平行扩散池、流通扩散池(二)体内法第四节鼻黏膜给药多用于起局部作用,如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等。方中可加入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或以生物黏附、生物降解性微球给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鼻黏膜中血管多、渗透性大,无首过效应,也不受胃肠道酶及pH值影响速度快,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给药方便易行第三节黏膜给药二.鼻腔给药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开肝道过作用、消化道代谢和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给药方便易行(一)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第三节黏膜给药鼻腔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黏膜表面有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黏膜表面还有许多可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粘液中的主要成分为水分和蛋白酶,pH为5.6~6.5,是蛋白水解酶的最适pH鼻黏膜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有些药物鼻腔给药可避过血脑屏障(一)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第三节黏膜给药鼻黏膜:其上皮由一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药物吸收有效面积大,上皮细胞下面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黏液:通过鼻咽管进入胃,或被排出体外,清除异物和微生物;黏液的存在缩短了药物与吸收表面的接触时间;黏液中有肽酶和蛋白水解酶,pH5.6~6.5,是蛋白酶的最佳工作环境。(一)鼻黏膜的生理特性第三节黏膜给药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吸收途径鼻腔pH血液循环脂质通道和水性孔道成人5.5~6.5,婴幼儿5.0~6.0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生理因素活性最高的酶为氨基肽酶鼻腔分泌物纤毛运动缩短药物在鼻腔吸收部位滞留时间第三节黏膜给药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分子量:1000粒子径:>10μm吸收促进剂多肽蛋白质类的吸收关键是延长药物在鼻黏膜的停留时间(生物黏附性材料制成微球)溶液剂:扩散速度快,分布面积广混悬剂:粒子大小、保留位置与时间凝胶剂:黏性大,降低鼻纤毛清除作用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弥散度和分布面积广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因素剂型第三节黏膜给药第四节鼻黏膜给药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一)体外法装置:与透皮研究类似的扩散池动物:家兔、绵羊、狗介质:生理盐水或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关键:保持漏槽状态(二)在体法动物:大鼠,可避免药物从口腔或其他途径消除,最常用(三)体内法动物:人、大鼠、家兔、狗、绵羊、猴第三节黏膜给药三、肺部给药(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性质剂型因素123生理因素

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呼吸道直径影响药物粒子沉积的部位黏液层巨噬细胞与代谢酶

脂溶性分子量粒子大小吸湿性

处方组成吸入装置构造第三节黏膜给药四、阴道给药阴道黏膜上皮固有层:分布着大量血管上层:复层扁平细胞,可不断增殖和脱落中层基底层周期性变化避过首过效应pH4~5、7.0~7.4第三节黏膜给药(一)阴道的解剖与生理(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黏膜给药1.阴道给药部位的特点阴道血供丰富,表面积大,可作为全身给药的应用部位。阴道对许多药物,包括多肽和蛋白,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激素类避孕药采用阴道给药效果更好些应用受限(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黏膜给药2.药物吸收生理因素阴道上皮具有多层细胞,形成吸收屏障周期性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尤其是亲水性药物微生物影响制剂稳定性辅料的亲水性与黏度—铺展性制剂处方—药物剂量及药物的停留时间药物溶出速度影响吸收速度—水性凝胶剂>固体状阴道片剂避孕药经阴道给药(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黏膜给药2.药物吸收剂型因素(二)阴道给药的药物吸收第三节黏膜给药3.子宫首过效应药物经阴道黏膜吸收后直接转运至子宫的现象。相同剂量雌二醇阴道给药后血清雌二醇水平是口服的10倍,子宫内膜的雌二醇水平是口服的70倍。五、直肠给药(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上皮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由排列紧密的柱状细胞构成,分布着可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分布有浅表小血管由平滑肌组成,分布有较大血管长12~20cm,最大直径5~6cm,液体2~3ml,pH7.3第三节黏膜给药2.直肠的血液循环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直肠中、下静脉和肛门静脉→髂内静脉→下腔大静脉局部用药及全身治疗作用第三节黏膜给药二、影响吸收的因素吸收位置:2cmpH(7.4)直肠液少粪便保留时间非离子型表活脂肪酸、醇、酯羧酸盐胆酸盐氨基酸环糊精及衍生物灌肠栓剂溶解度与粒径(非溶解性药物)脂溶性与解离度基质类型生理因素剂型因素吸收促进剂第三节黏膜给药第四节眼部给药一、眼的结构与生理眼睑眼球眼附属器外层:纤维膜,角膜+巩膜中层:血管膜,虹膜+睫状肌+脉络膜(组成眼色素层)内层:视网膜结膜,球结膜+睑结膜+穹隆结膜泪腺结膜腺第七节眼部给药二、药物吸收途径主要途径:脂溶性药物经角膜吸收局部作用-药物→房水→虹膜→睫状肌经角膜渗透途径全身作用:亲水性药物主要通过该途径吸收药物→结膜→巩膜→眼球后部→体循环结膜内血管丰富,结膜和巩膜的渗透性比角膜强经结膜渗透途径第七节眼部给药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溢出眼外经鼻泪管流失角膜前因素增加制剂黏度减少给药体积pH、渗透压和表面张力新剂型的应用刺激性渗透促进剂聚乙烯醚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C12~C14麦芽糖衍生物)EDTA牛磺胆酸药物作用部位给药方法表面给药难以治疗眼后部组织疾患结膜下注射玻璃体内注射球后注射角膜的通透性角膜的组成角膜厚度约0.5~1mm由脂质结构的上皮、内皮及两层之间的亲水基质层组成药物应具有适宜的亲水亲油性能第三节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2大考点书法大家启功自传赏析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偏‘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赏析】寓幽默于“三字经”,名利淡薄,人生洒脱,真乃大师心态。1.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表现的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2.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3.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考点一分析文体特征从哪些方面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一、选材方面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

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

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

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知能构建]二、组材方面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

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

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

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三、句段作用和标题效果类别作用或效果开头段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明情感。结构: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与下文某处文字呼应,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与结尾呼应。中间段内容:如果比较短,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照应下文;如果比较长,它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结构: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结尾段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启发思考。结构: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标题①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表现了传主的精神或品质。④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⑤运用修辞,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四、语言特色角度分析鉴赏传记的类别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语意和句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切入点。修辞的角度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语言风格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即学即练]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1.一般和具体结合我们在对文本的一般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富有个性的“具体”的特征。[思维建模]分析文体特征2要领2.注意效果解读

分析文体特征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而必须懂得去对它们做“效果”分析。对“效果”的分析不外乎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这个方面去考虑,看他采用这样的方式会给他的表达带来怎样的好处;二是从阅读者这个方面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咀嚼经典高考题目提升审题答题技能高考曾经这样考品答案,悟技巧,不丢分1.(2014·辽宁卷)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5分,4点给6分)2.(2013·福建卷)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那一种遥远的幽默》)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2012·新课标全国卷)12(1)选项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谢希德的诚与真》)本选项考查对文体特征的理解,涉及文章的选材、文本的主要内容与主题等内容。(正确选项,3分)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达技巧比较接近于小说和散文,可以说文学类文本的表现手法都与传记相通。由于传记的文体特征,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引用和议论等方面。考点二分析表现手法3题型(一)叙述1.顺叙的作用(效果):思路清晰,结构条理。2.倒叙的作用(效果)[知能构建](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3)表达了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4)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5)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3.插叙的作用(效果)(1)内容上:①(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或是传主自己的话、书信等)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更充实。②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等就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传主的……⑤(如果插叙的语段拿传主和其他人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了传主的……(2)结构上:①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加紧凑集中。②对……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二)描写(主要是细节描写)1.描写的三种作用(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2.两种答题方式(1)如果是写人物的细节,可以这样:①思维趋向:写人物的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②答题方式:通过描写……细节,……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①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②答题方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三)议论的作用1.内容上:对主题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评论性文字既是对

事实的阐释,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2.结构上:①用在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

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②用在文章

的结尾,一般是为了加深对所写人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

题思想,凸显所写人物的品格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

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1.从侧面表现传主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的道德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写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等。3.由点及面,深化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传主再加上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4.增强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用内容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即学即练]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合文章第③⑤⑥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钤,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章两次提到大雨分别在第①段和最后一段。应注意从内容、结构和表现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开篇写雨是为了引出人物,结尾写雨是为了营造落寞氛围,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力地表现了传主。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的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两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思维建模]分析传记表现手法及作用4角度1.传主角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文化底蕴。3.结构角度: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映衬,总结上文,深化主旨,彰显品格。4.读者角度: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答题模板: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咀嚼经典高考题目提升审题答题技能高考曾经这样考品答案,悟技巧,不丢分1.(2013·福建卷)13题D项: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本选项考查传记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文中的描写意在表现王文显当年的住处如今已发生巨大变化,并非“肃杀悲凉”,表达的情感是“深切怀念”而非“沉痛哀悼”。(错误选项,2分)2.(2011·广东卷)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梁宗岱先生》)(1)夸张手法。(1分)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强健的体格。(1分)(2)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擅长且喜欢辩论,辩论的技巧出众,辩论时激情洋溢的性格特点。(1分)3.(2011·湖北卷)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才子赵树理》)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从,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意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每点3分)一、品悟经典课文:《贝多芬:握住命运的咽喉》以本为本,知能迁移——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经典聚焦]手法运用作用及效果精雕细刻肖像烘托传主个性,为写命运做铺垫。大量的内心独白细腻地展示传主内心情感,直接体现人物精神,使文章具有真实感。引用传主书信直接展示传主精神,增强感染力。他人的话从侧面突出传主性格,使作者的评述更加客观全面、真实可信。对比以传主一生的种种不幸突出其性格的坚忍执着。以与歌德交往相处不和谐突出传主倔强的个性。叙述中插入议论抒情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深化作品的主题,使作品更加真实深刻、更具表现力。细节描写:陌生的手替他阖上眼睛暗示不认识他的人也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二、重温经典手法1.本文是一篇由传主本人口述的自传,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巧妙,富有特色。作为党的领袖和政治家,毛泽东在叙述经历的过程中,把革命斗争中一些常用的政治术语融入家庭琐事的描述当中,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而幽默。如:①“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的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地发展着。”反映了毛泽东的叛逆精神,而且体现了他反抗意识的不断提高。②“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内战”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件事体现了毛泽东在反抗父亲时已经开始采取一定的策略,与父亲交换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取胜利。这种策略性的反抗也反映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斗争中。2.本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事件更真实可信;自传贴近人物心灵,字里行间流露着自然、亲切与真实,传主在回忆中叙述饱含情感,易打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语言个性色彩更浓厚,所叙事情多含自谦意味。3.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试找出两三例与传主逃学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逃学的细节:①关于小孩子打架的细节;②关于爬山、翻筋斗的细节;③关于划船的细节;④关于下河洗澡的细节;⑤关于赶场集的细节。(2)这些细节描写,把传主逃学中所经历的人和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在“饱览”了如此丰富多彩而又新鲜的生活的同时,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4.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①一上来就抓住读者要急于了解杨振宁何以会获此大奖的心理;②通过演讲的内容透出杨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