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影响_第1页
网络舆论的影响_第2页
网络舆论的影响_第3页
网络舆论的影响_第4页
网络舆论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2007年12月第6期(总第69期)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ofAdultEducationofGansuPoliticalScienceandLawInstituteDec.2007No.6(GeneralNo.69)收稿日期:2007-10-11作者简介:魏文欢(1981-),女,**嘉峪关人,**政法学院助教,传播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舆论学。基金工程:本课题得到**政法学院青年工程资助。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魏文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730070)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开展,网络舆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很多重大事件的讨论中来,进而形成对该事件的网络舆论,但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其影响力既有正面积极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因素,大量的网络舆论也充满着非理性的声音,使人们失去对事件的正确的判断,本文试图从正面和负面效应这两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关键词:网络舆论;正面影响;负面效应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开展,它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日益成为群众生活的一局部,这其中,网络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多能通过网络引起群众对这些事件广泛的参与和讨论,使网络成了一个意见的公开的自由市场。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的一种舆论形式。如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天涯论坛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最近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展剧烈的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使得很多不为传统媒体所关注的事件浮出水面,进而对事态的进一步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来自各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立性的看法和观点,也会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在网络舆论显示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大量的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将网络言论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甚至外国媒体将中国的网民冠之于网络暴民,这也不能不让我们正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问题。一、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表现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泼已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到达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无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那么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目前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舆论能够传达民意我国目前反映民意的渠道主要有传统媒体的批评性的舆论监视,如!焦点访谈∀节目,媒体所写的内参,政府上报的材料及信访办等机构,这些途径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官与民的互动性较差,很多百姓的想法、呼声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反应。但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形成,其开放式、低门槛的传播方式,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反映民意的通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事件被群众关注,主要源自于网友持续不断在有影响力的留言和发文,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与参与,形成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之后,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场介入其中进展采访与深度报道,于是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友评论的交互作用,马上会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这个过程大致如此:网络媒体传播事件###网友留言###初步形成网络民意###大范围的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影响政府决策。如**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被卖到黑砖窑做苦工,他们的家人们倾家荡产,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大山深处寻找孩子。两个月来,他们先后营救出40余人,从中得到一些珍贵线索,可当他们找到有关部门遇到的却是互相推诿,400多位绝望的父亲于是在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孩子被卖**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这篇帖子6月5日发在**的大河论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截至6月12日,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万。6月7日,这篇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参与讨论,所造成的舆论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深度报道,并促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而网络舆论在这一事件正是起到了传达民意的作用。2.网络舆论会促使事件公开化、透明化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的最正确方式,为民众和权力机构架设起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舆论监视,民众可以了解国家事务,机构运作,同时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活动进展评价。这种监视与被监视的关系在网络舆论中表达的尤为明显,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的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或内幕,有效的监视权力机构对事件的操作过程,这样,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一个事件在经过网民的热烈讨论后,逐渐形成了大多数人的公开的意见表达,即网络舆论。由于网络舆论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它的出现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和决策者,特别在一些重大事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上更是如此。如有华人网络第一大案之称的黄静案,尽管在2006年这一事件已经有了最终的审判,但回忆这一网络事件的历程,我们注意到网络舆论在案件的审判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黄静案现身网络之后,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强,很多人参与到事件的讨论当中,使得一个个案变成了司法公案,最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舆论。很多司法专家认为,更多的团体、个人通过网络参加到社会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最终的决策将更加公正。二、网络舆论影响力的负面效应1.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网民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互动,也是一种情绪的蔓延和互动。而且,网民的不满情绪往往是从网络批评开场的,并能随着批评的深入进一步扩散和加重,有时更能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网络批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监视式网络批评,一种是攻击式网络批评,这两种不同方式的批评都有可能成为不满情绪的导火索。一般地说,监视式网络批评是正常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监催促进社会的良性开展,维护公众的合法利益。对待这类批评,需要相关部门重视网民的意见,并给予真诚的回应和沟通,这种不满情绪就会慢慢消除,但如果对网民的批评置假设罔闻,不做任何沟通和回应,网民的不满情绪就会加重。如果遇到的是那些引起民愤的事件,还可有可能引发事端,将网络不满涉及到现实生活中来,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攻击式网络批评那么带有一种强烈的颠覆欲望,它不仅仅是监视,而是置被批评的对象于死地而后快。如铜须门事件,很多网民把对现实生活中感情的不满,直接发泄到对铜须的讨伐身上,很多网友采用发帖,在游戏中集会、谩骂、自杀等方式声讨24岁在校生铜须,并有网友发布江湖追杀令,呼吁社会封杀铜须,网络舆论中充满着许多非理性的声音,成为很多网民不满情绪的排气筒。2.网络舆论有时会导致虚假信息的扩散和舆论的误导首先,由于网络是个开放性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我国许多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都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不管是自身管理缺位也好,还是管理者为增加点击率而置之不理也好,网民在论坛或个人博客中所发布或的信息让人很难区分其真实性。网络论坛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利益背景的人聚集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任何人注册ID成为论坛网民或拥有个人博客后,都可以随时发布和相关信息,这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提供了可趁之机。其次,在网络论坛,确实有很多高水平的理智型的探讨,这种争论让人长见识,人们通过争论能从中受益。但更多的是一些非理性的,凭自身经历所描绘的琐碎的争论,更有一些人参与网络争论并不是为了通过讨论明辨事理,促成问题的解决,完全是为了争论而争论,他们一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就不打算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且也没有系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理屈词穷,他们也不甘心。这种气氛使一些网民在争论的过程中容易走路极端,当他们在理性探讨中不能说服对方,甚至有可能被对方驳倒时,就采取狡辩、谩骂、人身体攻击或无休止纠缠等极端的做法,从而使争论变成了无聊的争吵,这与舆论引导本身的功能相背离。再次,网络公共空间假信息、谣言的传播者当中,既有怀着个人目的制造假信息、谣言的,也有无事生非搞恶作剧的,还有不明真相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出现在网络论坛后,往往能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可以催生某种恶意的网络舆论的产生,而这种基于虚假信息和谣言产生的网络舆论,进而又在更广的范围导致信息误导,有时更能在现实中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今年七月网上流传着一个!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帖子称**鄱阳县一名六岁女童遭后妈陈彩诗毒打,口吐鲜血,六块脊椎断裂、尿失禁,生命垂危。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很多网友对事件当事人进展谩骂,指责,并以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等有罪推定式标题传播此事,给当事人身心安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后来随着众多传统媒体的介入,事实的真相被提醒出来,但此事件所折射出来的无疑就是关于网络的冲动及不负责任的弊端等。总之,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我们无视,对其积极的影响,需要我们更好的利用,发挥其价值,但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