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1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2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本文关键词:儒道,两家,环境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本文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对美的理想追求,尤其注重主体精神在审美认知当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并且由此及彼地表达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详细表现为对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秩序、个体人格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自然观、环境观的理解与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环境美学思想始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一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本文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对美的理想追求,尤其注重主体精神在审美认知当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并且由此及彼地表达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详细表现为对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秩序、个体人格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自然观、环境观的理解与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环境美学思想始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

一、儒家文化中的环境美学观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从源头上就有着其理性的、实用主义的一面,并且作为显学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直至如今。由于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社会消费方式和社会经济构造,形成了以稳定的地域环境为空间特点、以血缘联络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即便是社会政治秩序和制度的形成也难以分开这个根底。这造就了儒家文化以"仁";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伦理道德建立。因此,儒家文化对美的理解隐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寻常的社会秩序之中,美在日常生活之中。儒家文化与详细的社会历史严密结合的特点,使其对于环境的观念既不同于墨家的功能主义的主张,也不同于老庄的思想在对意象的追求中将自然和环境无限扩大。其对环境空间的看法是详细的、入情入理的追求(情感+理性,即出自情感本体的内在要求之上的理性自觉),对于美的理解、沉淀,扎根于全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之上,进而提出与天地同构的人格美追求。

一方面,环境美学观表现为某种对外部所处环境的理性自觉,其详细形式是"礼";的匹配与和谐。例如,?论语-公冶长?中,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儒家文化中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对个体、社会乃至自然天地的由情入理,由理升华为情的逻辑考虑和追求。这其中表达出对环境观与人格美相统一的认识,最为典型和戏剧性的莫过于孔子与曾子的对话情景了。如:子曰:"点,尔何如值得注意的是,影响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儒家传统美学精神所传达出的老而弥新的现代气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以普遍的情感真实为本,强调至诚不二的道德精神为根,即将"真";作为美学追求的根底。如"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以及到"仁先礼后,仁质礼饰";的"善";的理性确立,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何谓也二、道家文化中的环境美学思想

当人类最初面对不可知的宇宙洪荒时,看到的是浩渺无垠的时空中生命枯荣交替,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轮回不已。这种对宇宙运动和生命规律的感知、观察,直接导致了一种无法抗衡的、必然的、对生物本体命运的认知,这种终极认识带来了普遍的、宏大的、难以穷尽的悲情心理空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超越这种本体命运的思想观念,一方面表现为前文所述的儒家文化中的"不知生、焉知死";"制天命而用之";的发奋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人生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蓬勃充分、生生不息的环境观;另一方面,那么表现为以虚无主义面目出现的老庄哲学。事实上,从世界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文明初期当人类面对无穷宇宙时,对人生所处环境产生的空幻感是极为普遍的、相似的。

这不正是老子所言的"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的文化观念同构吗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和意境的追求

假设说,孔孟荀的儒学系统超越了人的生物体存在,进而走向理性的伦理层面,最终形成积极入世、发奋有为、生生不息的宇宙人生观,那么,庄子那么超然于物我之上,将主体的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这种泯物我、同生死的本体论思想,看似感性,实际却是理性根底之上的感性,是看似无情却是有情的感性升华。"同生死、一夭寿";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个体生物性存在的时空边界的终极考虑之上的。正是因为"生也有涯";才会有"行而有止";(不可打破的物理时空条件和生物行为边界),这才引发了打破主客体限制的对本体无限意象的追求。这种与自然同一的,超乎于物我之上的正是一种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对意境的追求,即以人的灵性去体味、用感性心理去把握的意境之美。这正是后世中国美学不断开展的主要方向和目的,诗、书、画、乐、建筑、园林莫不如此。

而这其中,空间是最详细、最直观的意境载体。在光阴的流逝中,空间的物理属性引发的行为运动、心理变化都指向了空间这一要素,对空间的丰富而统一、明晰或某种不确定的判断,恰恰是由想象去弥漫、发散、充盈和认知的。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从视觉认知角度证明了人的完形心理的科学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环境审美的认知详细表现为对空间意境的追求,这也是环境审美的方向。中国书画在构图经营上重视"布白";,诗那么注重"求空";,"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廖师?)是对心理空间和意境的追求。以自然景观来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其势犬牙参互,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洗练的文笔,不仅是对环境物理性状的描写,也不仅仅引起了丰富多变的视觉空间感受,更引起那清旷悠远意境的发端。再以园林来讲,竹亭草轩旁植芭蕉,匾题曰"雨打芭蕉";,这当然不是为了指明空间的位置,而是通过触发色彩、四时风雨乃至思绪变化等多种感官体验,来调动环境空间中多种意象存在的可能性,体察环境的意境之美。如假设换题"怡红快绿";,同样的竹亭芭蕉或许就是另一番体味了。

经历了魏晋时代的人格精神的觉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环境观念追求终于演化成为一种对浩浩汤汤、深沉悠远的空间意境追求,即环境美学的追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正是面对宇宙生命无穷轮回所萌发的怆然叹喟吗结语

往事越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合流是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融,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实际上正是一种来源于生活整体环境中的无所不在、又高于详细生活的审美意象追求。儒道之间虚实相生,这正是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所理解的,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断被表达和赋予新的内涵的美的生活质量不可分割的组成,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环境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审美主体精神的存在,所有物理的、功能的、生态的、行为的情景形式才能真正成为与人类深层体验相吻合的需求。"其意甚远,其命惟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美学思想将伴随着历史的步伐完成现代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美育书简-谈人[M].北京:中华书局,2022.

【2】阿诺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