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暑假“胜人一筹”专题训练(三):酸碱之间的反应【含解析】酸碱之间的反应
1.氢氧化钴[Co(OH)2]受热易分解,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的干燥剂,制备方法是①Co+2HCl===CoCl2+H2↑,②CoCl2+2NaOH===Co(OH)2↓+2NaC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钴的化学性质稳定
B.氢氧化钴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C.可以用适量NaOH溶液除去NaCl中混有的少量CoCl2
D.Co(OH)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4
2.某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做常见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实验后的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组的一个废液缸中。研究小组对两个组的废液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不考虑酚酞和水)(A)
废液来源甲组乙组
检测方法与结果观察废液呈无色观察废液呈红色
A.甲组废液中一定含有稀盐酸和稀硫酸
B.乙组废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
C.直接将甲组的废液排入铸铁管下水道,可能腐蚀铸铁管
D.将两组的废液处理后再排放,防止污染
3.一定温度下,向含有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M点时溶液呈红色B.N点时溶液pH最小
C.该化学反应放热D.P点时溶液呈酸性
4.下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C.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证明该反应放热
5.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见下图。下图所加试剂①②③依次是()
A.稀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稀盐酸
B.稀盐酸、石蕊试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D.稀盐酸、酚酞试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6.向盛有50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7.如图所示,U形管中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分别同时逐滴滴加40克氢氧化钠稀溶液和36.5克稀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时左边溶液呈蓝色,右边溶液呈红色
B.开始时左边溶液呈无色,右边溶液呈红色
C.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可能呈红色
D.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一定呈无色
8.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B.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C.4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NaOH和NaCl
D.在20s到40s之间某一时刻,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9.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示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上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B.两个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10.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C.D.
11.将稀硫酸逐滴加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直至过量。如图是实验操作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的微粒是(填符号)。
(2)为验证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稀硫酸,可行的操作是。
A.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
B.取样,滴加少量CuSO4溶液
C.取样,加入少量Na2CO3粉末
D.取样,滴加少量Ba(NO3)2溶液
12.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2)要配制50克15%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0%的浓盐酸克。
(3)该兴趣小组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12,他的理由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13.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稀盐酸与NaOH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测定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1)如图1,用pH传感器测定两溶液混合时pH的变化曲线,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a点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aOH
C.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往c点溶液中加入Cu(OH)2,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方案二】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2)小金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___________的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3)小华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
【方案三】利用图3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4)实验过程中均无明显现象,则步骤Ⅱ中所加试剂为___________。
14.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g,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15.正常情况下人的胃液pH为0.8~1.5,相应含H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2%~0.4%,胃液中HCl过多与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某人出现反胃、吐酸水的症状,经检查其胃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1.495%(胃液密度约为1g/cm3)。
(1)正常情况下,人的胃液显性;
(2)若人的胃液总量为100mL,正常人胃液中HCl的质量范围为g;
(3)服用碱性药品可以治疗胃液中HCl含量过多,你认为该患者填(“能”或“不能”)服用氢氧化钠来治疗胃液中HCl过多,理由是;
(4)医生给患者开的药品为胃舒平【有效成分是Al(OH)3】,每片胃舒平含Al(OH)3的质量为0.39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箅该患者至少服用多少片的胃舒平,胃液才能恢复正常?(请写出计算过程)
16.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
(1)由图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B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填化学式)。
(3)ABC三点中,表示碱性最强的点是____。
(4)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答案及解析
1.C
氢氧化钴受热易分解,化学性质不稳定,故A错误;氢氧化钴是一种碱,能与酸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来干燥氯化氢气体,故B错误;C正确;Co(OH)2中OH-显-1价,则Co元素显+2价,故D错误。
2.A
A、甲组废液为无色,则甲组废液可能呈中性,不一定含有盐酸或硫酸,故A错误;B、乙组废液呈红色,说明乙组废液为碱性,一定含有剩余的氢氧化钠以及生成的氯化钠、硫酸钠,故B正确;C、甲组废液为无色,则甲组废液可能呈酸性,直接将甲组的废液排入铸铁管下水道,可能会腐蚀铸铁水管,故C正确;D、甲组废液为无色,则甲组废液可能呈酸性,乙组废液呈红色,说明乙组废液为碱性,将两组的废液处理后再排放,可以防止污染,故D正确。
3.B
解:A、M点的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从M至N的过程中温度升高,至N点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pH=7,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小于7,N点时溶液pH不是最小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从M至N的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化学反应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至N点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pH=7,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显酸性,则P点溶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D
【详解】
A、由反应前溶液pH小于7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
B、a点溶液pH小于7,说是盐酸有剩余,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不符合题意;
C、b点溶液pH等于7,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只能表示出反应时pH的变化,不能证明该反应放热,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解析】
由第二步烧杯中液体变为红色可知,①中试剂为碱NaOH溶液,②中为酚酞;加入试剂③后溶液变为无色,证明了碱被消耗,故可判断③是稀盐酸,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选C。
6.D
A.在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硫酸和氢氧化钡生成沉淀,溶质的质量是不断减少的,到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溶质的质量才会慢慢增加,故A错误;
B.稀硫酸的pH小于7,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的pH会慢慢的增大,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的pH会无限的接近氢氧化钡溶液的pH,故B错误;
C.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在不断的增加,故C错误;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D正确。
7.C
【解析】
充分反应只能说其一是没有剩余,而不能理解为两者就一定恰好完全反应。
A、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开始时左边为红色,不是蓝色,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开始时左边为红色,不是无色,故B错误;
C、充分反应后溶液可能呈碱性,故溶液可能为红色,故C正确;
D、充分反应后,由于加入的酸和碱的量没有明确说明浓度,所以不能确定此时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即溶液的酸碱性不确定,所以颜色不确定,故D错误。
8.A
解: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图,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40s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溶液中溶质为HCl、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20s到40s之间,溶液显酸性,稀盐酸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D
【详解】
A、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稀盐酸与氯化钠混合后,溶液的离子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碱性减弱,恰好完全反应变成中性;氯化钠中滴加稀盐酸,中性变成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
A、水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增加,但反应停止后,由于稀盐酸中有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还会增加,故错误;
B、溶液的pH值会随着稀盐酸的加入而减小,由于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水,pH不会小于或等于2,只会接近2,故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反应停止后不变,但是其质量分数由于稀盐酸的不断加入,又会减小,故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减小为0,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也会不断减小为0,故正确。
11.解:(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甲粒子与乙粒子的个数比为2:1,所以甲微粒为Na+;
(2)A、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以验证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故A正确;
B、取样,滴加少量CuSO4溶液,硫酸不与硫酸铜反应,不可以验证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故B错误;
C、取样,加入少量Na2CO3粉末,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故C正确;
D、取样,滴加少量Ba(NO3)2溶液,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中硫酸钠也会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可以验证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故D错误;
故选AC。
故答案为:(1)Na+;(2)AC。
12.解:(1)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升高,是把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盐酸中,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NaOH。
故填:NaOH。
(2)要配制50克15%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0%的浓盐酸质量:50g×15%÷30%=25克。
故填:25。
(3)该兴趣小组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12,他的理由是:由图2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12mL,说明此时放热最多,温度最高。
故填:由图2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12mL,说明此时放热最多,温度最高。
(4)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Cl和过量的HCl,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热蒸干所得固体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是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D
13.AC红墨水向右移动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无色酚酞溶液
【详解】
(1)A.由图1可知,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最后到小于7,说明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说法正确;
B.a点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aCl、NaOH,选项说法错误;
C.从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盐酸过量,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所示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其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HCl,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往c点溶液中加入Cu(OH)2,会观察到蓝色固体消失,溶液变成蓝色,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C。
(2)小金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所以此方法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4)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步骤Ⅰ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发生了反应,溶液中就不存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反应发生了。
14.(1)H2SO4(2)过滤
(3)解: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160
8gx
80?160=8g?xx=16g
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Na2SO4的质量为a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80142
16gya
160?80=16g?yy=8g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8g/(100g-60g)×100%=20%
160?142=16g?aa=14.2g
(4)设与H2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b
H2SO4+2NaOH===Na2SO4+2H2O
80142
60g×20%b
80:142=12g:bb=21.3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g+14.2g=35.5g
答:略。
【解析】(1)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D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根离子,E是蓝色沉淀,则是氢氧化铜,那么C是硫酸铜,D是硫酸钠;黑色固体为氧化铜,酸为稀硫酸;(2)操作1是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一种方法,是过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平面设计师技能认证考试模拟题集
- 2026届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化学高一上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保险公司招聘笔试备考资料及模拟题集答案
- 2025年高级工程师英语应用能力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物流工程师中级考试模拟题及备考建议
- 2025年财务经理面试必-备知识与预测题详解
- 2025年编程算法竞赛实战指南与模拟题解答
- 2025年监理《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交通)》考后答案
- 2025年财务会计主管招聘笔试指南及模拟题解析
- 2025年产品运营经理面试题及解析
- 2025版厂房装修施工安全责任合同模板
- GB 16808-2025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
- 医疗机构重点部门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WST860-2025解读宣贯
- 2025至2030中国制造仿真软件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退伍留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正式版)HGT 20656-2024 化工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详细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 住宅项目实测实量操作指引(图文并茂)
-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基本方程课件
- 房产无抵押情况说明及承诺书
- 粮油产品购销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