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第一节)_第1页
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第一节)_第2页
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第一节)_第3页
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第一节)_第4页
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第一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药剂科周于禄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帕金森病癫痫老年性痴呆等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一、短暂脑缺血发作(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

动脉硬化和动脉炎等各种原因致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严重狭窄,在此基础上血压的急剧波动导致原来靠侧枝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

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一、短暂脑缺血发作(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微栓子学说(Fisher,1954)微栓子主要来源颈内A狭窄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小动脉常导致其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小栓子溶解&血管再通→临床症状缓解3.其他血液成分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低血压\心律失常脑外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椎动脉受压一、短暂脑缺血发作(二)临床表现

50~70岁多发,男性较多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历时短暂,不超过24h,恢复完全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一、短暂脑缺血发作(二)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TIA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瘫&感觉障碍)&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一、短暂脑缺血发作(二)临床表现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眩晕\平衡障碍,大多不伴耳鸣,少数伴耳鸣(内听动脉缺血)跌倒发作(dropattack):

患者转头&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张力跌倒,无意识丧失,很快自行站起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双眼视力障碍二、脑血栓形成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1.动脉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

常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相互促进。高脂血症、糖尿病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等血管病损的发展。二、脑血栓形成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血流速度减慢。3.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压改变《9.3kPa或》高于24kPa。二、脑血栓形成

(二)临床表现起病突然,但症状体征进展较缓慢,常需数小时,甚至1~2天达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清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单瘫,以及失语等。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如果起病时即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可能。大脑半球较大区域梗死,缺血、水肿影响间脑和脑干功能,可于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三、脑栓塞(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各部的栓子,通过颈动脉或椎动脉,阻塞脑血管,使其供血区缺血、坏死,产生脑功能障碍,又称栓塞性脑梗死。

各种不能溶解于血液中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如血凝块、脂肪滴、空气泡等均称为栓子。栓塞以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多见。(二)脑栓塞临床表现青壮年多见活动中急骤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发病最急骤的卒中常见大脑中动脉受累大面积时易合并出血常有局限性癫痫发作如病人有心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脏肥大、心律失常或多灶性脑梗死等体征,提示心源性栓子四、治疗超早期(指发病1~6小时以内)、急性期(发病48小时内)、恢复期3个阶段一般治疗原则1.严格卧床,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头高位但不超过30°。2.严密监察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大小和意识状态等变化。3.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吸痰,兼并低氧血症患者应给予吸氧。4.积极控制高热和抽搐。5.适当调控血压、血糖。6.防治继发感染(呼吸道、泌尿道),加强护理。7.维持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8.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置。四、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早期溶栓治疗,恢复血氧供应;要改善脑循环,降低脑代谢,减轻脑水肿;纠正高血糖;降低血黏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要预防脑栓塞再发,阻止脑梗死发展,减轻神经功能缺失;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治疗药物分类(表12-1)药物分类代表药作用机制溶栓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血块溶解尿激酶(urokinase)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抗凝药肝素钠

(heparinsodium)含有大量负电荷,能与抗凝血酶Ⅲ(ATⅢ)分子上带正电的赖氨酸结合,激活ATⅢ,ATⅢ使凝血因子失活,发挥抗凝血作用。可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降纤药巴曲酶(batroxobin)分解纤维蛋白原,促使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释放,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凝集,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脱水药甘露醇(mannitol)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引起脑组织脱水,使脑组织缩皱血容量扩充药低分子右旋糖酐(lowmoleculardextran)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aspirin)抑制环加氧酶,从而减少PGG2、PGH2及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易于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保护脑功能抗氧化剂维生素E、维生素C、银杏叶制剂清除自由基其他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通过血脑屏障,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增强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损害有保护作用表12-1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药物分类(二)治疗药物的选用脑缺血溶栓病例选择标准:①头颅CT扫描能排除颅内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②无出血素质和出血性疾病;③年龄小于75岁;④时间≤6小时;⑤患者家属签署同意书。1、超早期(指发病1~6小时以内)(二)治疗药物的选用常用药物(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必须在发病3小时内和3~4.5小时应用,推荐剂量为0.7~0.9mg/kg,总量的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90%静脉滴注,60分钟滴完,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2)尿激酶发病≥6小时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1、超早期(指发病1~6小时以内)(二)治疗药物的选用用药注意事项:①溶栓治疗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