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经络论_第1页
中医学的经络论_第2页
中医学的经络论_第3页
中医学的经络论_第4页
中医学的经络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

李诚宾针灸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针刺的萌芽--砭石灸的发明--火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针具最早为砭石。砭:《说文解字》云:“以石刺病也。”即以尖锐的石具切痈肿,刺痛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竹针(箴字的由来)、骨针、铜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现代主要使用不锈钢针。灸则由各种树枝灸发展为以艾为主的灸法。

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中国经络学泰斗——祝总骧祝总骧,江苏吴县人,生于1923年,中国著名经络学家。1943年,祝总骧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化学系,后供职于中国石油公司。1947年转入北京医科大学后任生理学讲师,1956年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任教并在心脏生理和高血压发病原理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1973年以来,他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与合作者经过二十年长期艰苦攻关,发表论文110篇。写成专著《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他们运用电子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声学和形态及动植物等多种学科检测和独特的实验法,准确地揭示人体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高度科学性和客观存在。以后又提出”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的理论。这一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之中,取得神奇效果。因此获得国家科委首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特等奖。此外还10次荣获国家卫生部、市科委等科学进步奖。

有关经络的历史公元前100万年,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利用火烤、砭石按压身体某部位来减轻病痛。久而久之,按压部位被固定下来,形成“穴位”的初步认识。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岐伯、黄帝为传说中的医学始祖,“岐黄之术”是中医的尊称。有关经络的历史公元前5~4世纪,名医扁鹊发现了病邪沿经络循行的规律,据称,他能返观内视,看见人体经络。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黄帝内经》问世,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其用超过六成的篇幅论述经络。有关经络的历史公元16年,我国在汉朝曾开展大规模人体解剖活动,结果发现人体的血脉(血管)和医典中的经络不相吻合。因此,中国的医学领域放弃了人体解剖。有关经络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傅尔发现,活人皮肤上有一些“点”电阻比周围区域低很多,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结果与中国古代经络高度一致,震惊了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代表团实体参观了针刺麻醉下的开心手术,美国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此后,中医正式被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承认。经络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与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病因学说等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的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确定方法。经络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二、腧穴功效的总结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经络学说的发展

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络的记载。

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三、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四、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和分布概况。掌握经络的基本作用。2.熟悉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熟悉经络学对临床的指导意义。3.了解其由来、理论形成和发展概况。

一、经络的概念意义:1、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的通路。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3、相互关系:主干和分支的关系;深与浅的关系。一、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正经和奇经。络脉:别络、浮络和孙络。

经络系统的组成:

正经: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特点: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的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经络系统的组成:

奇经: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正经和奇经的区别:“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脉。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布:分别起自于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体内后,与表里经相合。作用: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络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十五别络(十二经、任、督、脾之大络)。加强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曲伸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经络的功能与作用《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二、阐释病理变化:发生病变时,经络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为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症状部位---经脉病变;循行压痛---反映疾病。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

四肢部:阳(三阳)在外,阴(三阴)在内。

阳明、少阳、太阳前→后太阴、厥阴、少阴前→后

头面部:阳明经---面部、额部

太阳经---

面颊、头顶、后头

少阳经---头侧部

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

躯干部:手三阳---肩胛部;足三阳---阳明行于前,太阳行于后

少阳行于侧面阴经: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腹部。

腹部: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内→→→→→→→外

十二经脉: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记忆要点:

1、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2、起止点:胸(手三阴);

3、背诵口诀。

十二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均在四肢末端交接,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所以,在生理上是互相配合,在病理上是互相影响的。

十二经脉: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记忆要点:肺与大肠相表里三焦与心包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脾胃相表里肝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十二经脉: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奇经八脉:

一、概念: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二、特点: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筋

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六)十二皮部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疾病传变层次皮-络-经-腑-脏疾病反应于皮部经络的组成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一、循经传感现象与规律的研究二、经络实质的几种主要观点与假说

1、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说

2、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3、第三平衡系统说

4、其他假说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感觉异常

均系病理状态下,机体“自发”出现的一种经络现象,亦有人称之为循经性感觉病。循经性疼痛的性质为钝性轻痛或压痛,有时疼痛难忍。疼痛区域边界模糊,不伴红、肿、热等现象。循经性感觉异常的性质多种多样。

对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一、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

有些学者指出,经络的物质基础就是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神经系统起着主导的作用。二、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而与之又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

有一些学者认为,经络现象以及古典医籍中对经脉的循行路线和血气运行规律的描述,用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尚难加以解释。他们设想,人体中可能还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三、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古典医籍描述的经络概念出发,结合近代生物科学的进展,用目前已知有关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可以解释经络实质的一些问题,在这一点上,他们同意上述第一种观点。但是,这些学者也指出,以已知结构的功能,还不能对各种经络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因而认为人体内可能还存在与经络现象有关的某些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或者是某种未知结构的未知功能。手太阴肺经【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注释】(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2)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3)肺系: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4)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手太阴肺经【注释】(5)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9)廉:指侧边而言。

手太阴肺经【注释】(10)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11)鱼,鱼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