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选修课《英美文化与翻译》第4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2_第1页
西华大学选修课《英美文化与翻译》第4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2_第2页
西华大学选修课《英美文化与翻译》第4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2_第3页
西华大学选修课《英美文化与翻译》第4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2_第4页
西华大学选修课《英美文化与翻译》第4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物理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噪声与健康第二节高温与健康第三节放射性污染与健康第四节电磁辐射污染与健康第五节光污染与健康第六节热污染与防治第四章物理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噪声与健康乐声:振动源周期性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噪声(noise):无规则、非周期性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地无规律地组合,波形呈无规则变化的声音。凡是使人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声音的通称。一、噪声的来源及分类(一)生产性噪声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如织布机、球磨机、电锯、机床、推土机、搅拌机、打桩机等发出的声音。

2空气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压力的突变或气体中有了涡流,引起气体分子扰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通风机、空压机、汽笛、燃气轮机等发出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声音,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声音。

(二)交通噪声飞机噪声最强,在距飞机约300m处,噪声大约105dB。汽车是城市交通中较大的噪声源。一般公共汽车的噪声约为80dB。速度同噪声有很大关系,车速提高一倍,噪声增长6-10dB。当车速低于96km/h时,噪声主要是由轮胎造成的。发动机超载,公路路面粗糙,汽车在行驶中加速或制动,都会使汽车噪声增加。(三)生活噪声

家庭噪声、公寓噪声和娱乐场所的噪声。

二、噪声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听觉适应(auditoryadaptation):短时间接触较强烈的噪声,离开噪声环境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阈提高10dB以上,数分钟之内可以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一)听觉系统——特异性听觉疲劳(auditoryfatigue):较长时间或反复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引起听力进一步下降,听阈提高15dB甚至3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后需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才能完全恢复正常,称为听觉疲劳或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thresholdshift,TTS)。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deafness):在听觉疲劳发生的基础上,继续接触强烈噪声,听觉系统的感音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thresholdshift,PTS)。分为听力损失(hearingloss)和噪声性耳聋。初期低频段听力没有受影响,听力检查在高频段出现听力下降,多以4000Hz处最明显。随着螺旋器受损范围扩大,语言频段的听力逐渐受到影响,主观感觉听力障碍,正常谈话时表现耳聋,此时称为噪声性耳聋,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二)非听觉系统——非特异性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的系列变化。长期接触强噪声,主要有头痛、头晕、疲劳、耳鸣、心悸与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征。

1神经系统2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长期作用多为升高,外周循环阻力增加;心电图ST段和T波呈缺血型变化,对心脏收缩功能有不良影响,有报道接触噪声工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高。(二)非听觉系统——非特异性噪声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表现有胃肠功能紊乱,消化能力减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有报道噪声工人消化道溃疡患病率相对增高。3消化系统4其他系统在噪声影响下,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增多。性周期紊乱,妇女月经周期紊乱,流产率增高,胚胎发育受影响,有报道新生儿体重下降。全身免疫功能降低。突然而又剧烈的声响刺激,可引起惊恐反射。长期接触噪声,会影响工作效率,干扰谈话、妨碍休息或睡眠,使人产生厌烦、苦恼、心情烦躁不安等心理异常表现。5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三、防护措施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声的设备;是防制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2控制噪声的传播采用吸声、隔声和隔振等措施;增加噪声源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以及设立屏障,如建立绿化带等。3加强个体防护对于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可配带耳塞、防声棉、耳罩及帽盔等。4预防保健措施环境噪声监测,噪声应控制在85-90dB(A);健康监护与健康体检。第二节高温与健康热辐射:物体因自身的温度因素而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的热量。辐射热:热辐射主要是红外线和部分可见光,它不直接加热空气,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此热称为辐射热(radiantheat)。第一辐射源(primaryradiator):太阳和环境内热源。第二辐射源(secondaryradiator):吸收第一辐射源能量而变热的物体成为第二辐射源。一、高温作业及主要类型高温作业:生产和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的作业。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干热作业,高气温,强热辐射同时存在。如炼钢、炼铁、轧钢、铸造、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和锅炉间等。夏季车间内气温可高达40-50℃。3.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建筑、野外考察、军事训练等露天作业。特点是环境气温高,同时还受太阳和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一般作用时间较长。2.高温、高湿作业

湿热作业,高气温与高气湿同时存在。见于纺织、造纸等工业和通风不良的矿井。夏季气温可高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85%-90%以上。二、高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一)热紧张(thermalstress)1.体温调节正常情况下,机体不断的产热,同时又将维持机体正常体温以外剩余的热量散发,通过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体温和各种生理功能。热负荷超过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易导致机体蓄热过度,引起体温调节障碍而发生中暑。

高温作业时,由于大量排汗,使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水溶性维生素大量丧失。如果大量丢失的水、盐,没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引起体内水盐代谢障碍,进而引起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严重时发生下肢腓肠肌对称性痉挛或肌无力。2.水盐代谢3.心血管系统高温环境导致大量排汗,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高温使内脏相对缺血,加重心脏负担,可引起心肌的生理性肥大。由于皮肤血管扩张,末梢阻力下降可引起作业工人血压下降,但重体力劳动又可导致血压升高。

4.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机体血液重新分配,引起消化道贫血,肠胃活动受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降低,淀粉酶活性降低。表现为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5.神经系统高温环境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致使注意力和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以及反应速度降低。易于发生工伤事故。

6.泌尿系统高温环境可使排汗增多,提高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经肾脏排出的水分明显减少,使尿液浓缩,加重肾脏的负担,甚至引起肾功能不全。

(二)热适应(acclimatizationtoheat)热适应是机体对环境热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需要若干世代的适应性作用,其建立不限于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遗传性。热适应反映了人对热的耐受性,体温调节能力增加,利于体内蓄热放散。如果超出耐受范围,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发生中暑。(三)中暑(heatillness)由于人体在高温环境和热辐射的长期作用下,或由于过强的生产劳动产热量大大超过机体的散热能力,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以致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循环衰竭和脑膜、脑组织受损所引起的一组急性过热性疾病。1.发病原因

高气温、高气湿、强辐射和劳动强度过大等是中暑发生的直接病因。2.临床表现⑴热射病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体内大量蓄热。临床表现有: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伴无汗,可伴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⑵热痉挛(heatcramp)

大量出汗,体内钠、钾丢失增加所致。临床表现:肌肉痉挛,以四肢、腹肌多见,尤以腓肠肌为最,对称。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⑶

热衰竭(heatexhaustion)

又称热晕厥或热虚脱,发病机制不祥,多认为与脑供血不足有关。临床表现:发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昏厥,体温不高或稍高。⑷日射病(sunstroke)

太阳辐射或强辐射直接作用于无防护的头部,吸收辐射热,使颅内组织受热,脑膜温度升高,脑组织充血水肿而引起。临床表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兴奋不安,面部潮红,体温略升高。3.中暑程度分类⑴中暑先兆有轻微的头晕、头痛、心悸、无力、体温升高、脉搏加快,但还能坚持工作者,称为先兆中暑。

⑵轻症中暑具有上述中暑症状而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的休息,症状消失即可恢复工作者。⑶重症中暑具有上述中暑症状,出现突然晕倒及热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者。

4.中暑的诊断与治疗对于中暑先兆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安静处休息,适当给予含盐清凉饮料,一般可以逐步恢复。

对于重症中暑,则要紧急抢救。

治疗原则是迅速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积极防治休克和脑水肿。

5.防暑降温措施⑴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过程,有热源的作业场所和无热源的作业场所隔开,同时作好热源的隔热、通风。⑵保健措施:补充饮料及营养,作好个人防护。⑶体检和职业禁忌症: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健康检查。凡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持续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如甲亢)、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4)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第三节

放射性污染与健康

一、放射性污染的概念

放射性物质是一种能连续自动放射射线(α、β、γ射线)的物质。放射性污染是指人类在利用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时释放的各种放射性核素。

一般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和皮肤或粘膜侵入等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并蓄积,超过一定量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通常,每人每年从环境中受到的放射性总剂量不超过2mSv(毫希沃特),其中,天然放射性本底辐射占50%以上,其余是人为放射性污染引起的辐射。

二、放射性污染及防治(一)有关放射性的基础知识1、放射性的主要种类:(1)α射线:其本质是氦的原子核,具有高速运动的α粒子。因此,α射线是氦核流。其在空气中的行径很短,天然放射性物质释放的α粒子,一般射程只有2~10cm,最远不超过12cm,在固体或组织中只有30~130μm。它的穿透力虽弱,但电离作用很强。2、β射线:它是一种电子流。其粒子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万分之几。在空气中的行径最长可达十余米,在生物组织中可达数十毫米,它的穿透力较α粒子强,但电离作用则较之小得多。3、γ射线:它是波长在10-8cm以下的电磁波。运动速度等于光速(3×105km/s),不带电荷但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生物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大。(二)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全球第一座核电站于1954年在前苏联投入运行,并向工业系统供电,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目前,核电站已列为世界能源重大支柱之一,已有400余座核动力装置在运行,其装机容量占居世界总发电量的1/6以上。核能的优点:①能量高、耗料少、地区适应性强;②在发电的同时,还产生新的核燃料;③安全可靠而且清洁;④总体费用较低。(三)核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在环保及三废治理中的应用1、利用高能射线余物质间的作用,利用分子或原子的电离和激发,使物质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化的变化,导致物质的溶解、聚合、交联和改性,可处理用普通方法难以解决的解毒、降解或脱色去污等问题。2、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测定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运移规律;污染物在生物链中的转移规律;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的去污机理研究;以及全方位跟踪农药和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施加、吸收、转移、降解和积累等过程研究等。3、采用热中子活化分析法研究环境中固体物样品。如大气尘埃、植物样本等。4、在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污染趋势预测等方面,利用核技术判定污染物的来源与性质。(四)放射性污染的特点、来源与防治技术对策(一)放射性污染的特点:(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远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2)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器方可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4)射线的辐照具穿透性,特别是γ射线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二)核放射污染的来源(1)核工业产生的“三废”;(2)意外事故;(3)核试验;(4)同位素的应用:①各种污染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制品及劳保用品;②被玷污的工具设备;③各种低放废液的固化物;④用于实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⑤使用过的废放射源;⑥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三)放射性污染的事件(一)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与核冬天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造成毁灭性灾难与核污染。(二)核实验的悲剧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美国军方就把比基尼岛选为核试爆基地。(三)核能发电与核污染事故:

1942年12月2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点燃了世界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的原子之火后,人类进入了利用原子能的时代。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塞拉菲尔德核电站泄漏事故3、布朗斯费尔德核电站事故4、三喱岛核电站事故二、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1、引起机体细胞分子、原子电离(称电离辐射),使组织的某些大分子结构被破坏。如使蛋白质及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链断裂。

2、

全身大剂量的外照射会严重伤害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和系统,轻者出现发病症状,重者造成死亡。例如,全身吸收剂量达5Gy戈瑞时(致死剂量),1~2小时内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周后出现咽炎、体温上升、迅速消瘦等症状,第二周就会死亡,且死亡率100%。当吸收剂量为4Gy(半致死量)时,数小时后出现呕吐,2周内毛发脱落,体温上升,3周内出现紫斑,咽喉感染,四周后有50%受照射者死亡。

3、

辐射损伤还会产生远期效应、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远期效应系指人体受辐射后若干时期后才发生病变。躯体效应指导致受照射者发生白血病、白内障、癌症及寿命缩短等损伤效应。遗传效应指在下一代或几代后才显示损伤效应。

(四)放射性废物的防治技术对策(1)重视放射性废气的处理:和设施排出的放射性气溶胶和固体颗粒,必须经过滤净化处理,使之减到最小程度,符合国家排放标准。(2)强化放射性废水处理。(3)妥善处理固体放射性废物:废矿石应填埋,并覆土、植被作无害化处理。3.累积作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通常所说的人体承受力---内抗力),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小,频率很低,也可能会诱发想不到的病变,应引起警惕。(五)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原则减少泄漏合理布局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六)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方法p251~2521、屏蔽法:即将电磁辐射的影响局限再指定的地域内。分主动或有源场屏蔽、被动或无源场屏蔽。2、接地法:是将辐射源的屏蔽部分或屏蔽体通过感应产生的射频电流由地极导入地下,以免成为二次辐射源。3、吸收法:是根据匹配、谐振原理,选用适宜的具有吸收电磁辐射能的材料,将泄漏的能量衰减,并吸收转化为热能。4、加强城市规划,实行分区控制5、个人防护对电磁辐射区内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1)推测或检测到射频功率密度超过50W/cm2的区域,应认为是电磁辐射潜在危险区。(2)人员容易误入的危险区域应设有警告标记。除非有紧急情况,凡经计算或用场强计测量超过50W/cm2的区域,不允许人员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3)应防止大功率信号发生器在试验过程中放电,因为它将对其周围区域内产生大于50W/cm2的电磁辐射。在做此类操作时,应用假负载或其它吸收材料吸收其输出能量。(4)应利用保护用品使辐射危害减至最小。必须保证在发射天线射束区内工作的维护人员穿好保护服装。(5)应该禁止身上带有金属移植件,心脏起搏器等辅助装置的人员进入电磁辐射区。(6)应给受到辐射源,电磁能和高压装置辐射的人员作定期身体检查。为了加强对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环境管理,摸清我国电磁辐射污染设施的分布情况、运行功率、频率分布等情况,从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在广播电视、通信、交通、电力、公安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在全国进行了首次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源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台湾除外)的五大类电磁辐射设施;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和通信发射设备、交通、电力以及工业、科研和医疗电磁辐射设备。调查结果显示:(1)广播电视发射台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电磁辐射污染源。目前全国共有广播电视发射设备10235台,总功率为13万千瓦。其中包括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和电视广播。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许多大城市都相继在市区内修建了高大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安装了上百千瓦的发射设备。其中发射塔高度超过300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京、青岛、大连、成都等城市。(2)通信系统发射设备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全国各类通信系统发射设备共有8万余台,总功率为5万千瓦,其中包括长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地球站、专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寻呼通信网、雷达及导航设备等。(3)以电力为能源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较快,全国电气化铁路、有轨及无轨电车通车总长度为4800公里,已修建电气化地铁和轻轨交通的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在一些电气化铁路沿线,居民收看电视受到影响。(4)高压送变电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全国目前共有高压变电站3801个,总功率为3.6亿千瓦;在许多大城市的周围已建设了500千伏的高压电力环线系统,110千伏和220千伏的变电站在一些城市市区也比比皆是。三、电磁污染的防治

1、制定标准

2、限制电磁辐射源

3、采取防护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

四、电磁辐射防护10技巧

对于电脑的电磁辐射的危害,目前可采取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两种方法。被动防护法:就是除了改善工作环境和注意使用方法外,采取给经常接触和操作电脑的人员配备防辐射服、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等措施,以减少或杜绝电磁辐射的伤害;主动防护法:则是从电脑电磁辐射的“源头”-显示器和机箱等部件下手,将其消灭或屏蔽。

1、少用会儿

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

2、别让电器扎堆,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特别是电视、电脑、电冰箱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中。

3、勿在电脑身后逗留,电脑的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

4、离远点儿

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微波炉要离开一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手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5、弄几瓶水吸电磁波

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洁的空气、合适的阴离子浓度和臭氧浓度等。因为水是吸收电磁波的最好介质,可在电脑的周边多放几瓶水。不过,必须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绝对不能用金属杯盛水。

6、减少待机

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让它们长时间(一个小时及以上)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7、及时洗脸洗手

电脑荧光屏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集聚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部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等。因此在使用后应及时洗脸洗手。

8、吃补充营养

电脑操作者应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还可多饮茶水,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