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棉花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棉花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棉花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棉花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棉花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棉花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棉价走势的历史:从现货到期货,从国内到全球大宗商品 PAGEREFToc374802831\h41、国内棉花价格:当前棉价现货低于期货价格,期货价格低于收储价格 PAGEREFToc374802832\h4(1)2023年-2023年,低位稳定 PAGEREFToc374802833\h4(2)2023年-2023年3月,上涨阶段 PAGEREFToc374802834\h5(3)2023年3月至今,暴跌直至低位徘徊 PAGEREFToc374802835\h52、国外棉花价格:国内外价差持续扩大 PAGEREFToc374802836\h6(1)国外棉价走势:目前处在合理范围 PAGEREFToc374802837\h6(2)国内外棉价对比:价差持续扩大 PAGEREFToc374802838\h7二、棉价的决定因素:成本、供求、资金、政策共同作用 PAGEREFToc374802839\h91、棉花的供给面分析:国内生产、库存、进口共同作用 PAGEREFToc374802840\h10(1)国内供给:预计2023年产量下滑,成本收益处于历史低位 PAGEREFToc374802841\h10(2)国外供给:预计2023年全球产量下滑 PAGEREFToc374802842\h142、棉花的需求分析:预计2023年国内棉花需求下滑 PAGEREFToc374802843\h16(1)下游:国外棉纱大量进口积压国内企业,服装量价齐缓 PAGEREFToc374802844\h16(2)替代品:化纤价格受制于产能过剩 PAGEREFToc374802845\h183、影响棉价的政策分析:关注抛储时间和量价 PAGEREFToc374802846\h20(1)收储和抛储:抛储压力增大 PAGEREFToc374802847\h20(2)进口配额发放:增发滑准关税进口配额的可能性不大 PAGEREFToc374802848\h214、资金面:估计明年资金因素影响不大 PAGEREFToc374802849\h22三、棉价预判:明年一季度有望小幅反弹,3月后可能进入下行区间 PAGEREFToc374802850\h241、利空因素:库存高企、国内外价差扩大、抛储压力加大 PAGEREFToc374802851\h24(1)供需角度:全球库存再创新高 PAGEREFToc374802852\h24(2)下游需求未见好转 PAGEREFToc374802853\h27(3)国内外棉价差 PAGEREFToc374802854\h28(4)抛储压力增大 PAGEREFToc374802855\h282、利多因素:进口配额受限、成本端推动价格中枢上移 PAGEREFToc374802856\h28(1)进口配额受限 PAGEREFToc374802857\h28(2)成本端推动价格中枢上移 PAGEREFToc374802858\h28四、棉价走势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 PAGEREFToc374802859\h29一、棉价走势的历史:从现货到期货,从国内到全球大宗商品分析棉花价格,我们认为首先要认识到棉花经历的2个变化:(1)棉花“从现货到期货”的联动过程:2023年我国出现棉花商品期货,但由于电子撮合交易市场、外棉远期合同等方式存在,2023年之前棉花期货与现货关联度不大;(2)棉花“从国内到全球大宗商品”的联动过程:中国棉花进口量大增始于2023年,棉花的联动性低于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2023年开始上涨,期棉于2023年才开始上涨,这也与商品本身供求有关。1、国内棉花价格:当前棉价现货低于期货价格,期货价格低于收储价格2023年以前,我国棉花实行统收统购;自2023年,棉花开始实行市场化,2023年放开棉花收购,2023年出现棉花期货。市场化后,我国棉价走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参见图表1):(1)2023年-2023年,低位稳定8年中大部分时候棉价在15000元左右震荡,2023、2023、2023年出现过跌破10000元的情况;2023-2023年经历了一轮暴涨暴跌,主要由于2023年下游纺织服装出口大幅增长,而国内天气原因导致棉花减产、且进口配额不足;2023年棉花产量上升、前期大量囤货、国家大规模进口配额发放则使得棉价下跌。(2)2023年-2023年3月,上涨阶段2023年9月-2023年3月这一时期的暴涨(上涨到33000元)涵盖了印度限制棉花出口、美棉签约率较高、国家对棉花进行收储等诸多因素,但最关键的是2点:(1)供给因素:受阴雨天气影响,国内棉花产量大幅下降,且全球棉花2023、2023年均减产;根据图表2、3,2023年国内供需缺口高达544万吨,全球供需缺口高达44.81百万包(即761.77万吨)。(2)资金因素:国家4万亿投资政策下的充裕流动性使得资金因素在2023年四季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2023年以来,国际棉花期货介入,棉花国内外、期现货联动性提高。(3)2023年3月至今,暴跌直至低位徘徊2023年3-9月的下跌,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因素”。受欧债危机、美国主权信用级别下调的影响,海外经济持续低迷,纺织服装出口增速放缓,但全球和国内棉花却从2023年开始增产。虽然2023-2023年国家进行了收储,但收储价格仅作为底部支撑,并不构成上涨动力。当前棉价现货低于期货价格,期货价格低于收储价格。2、国外棉花价格:国内外价差持续扩大(1)国外棉价走势:目前处在合理范围历史上来看,大部分时间国际棉价期货和现货在50-100美分之间,目前CotlookA和NYMEX棉花分别为82.75美分和72.91美分;期货方面,2023年-2023年9月缓慢攀升,2023年9月从94美分开始暴涨至2023年4月的234美分。现货方面,从2023年的150美分暴涨至2023年3月的262美分,之后一直下滑至目前的85美分左右,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到港价略高于美国和巴西,印度最低(参见图表4、5)。(2)国内外棉价对比:价差持续扩大2023年9月之前,国外棉价高于国内,这主要受国外资金面因素的影响,最高价差为2023年3月时9190元/吨。而从2023年8月至今,由于国外棉价受经济低迷和棉花产量增加的影响处在下行通道,而收储给了国内棉价底部支撑,国内棉价始终稳定在1.8-2万元/吨之间,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目前国内外棉价差约为4396元/吨,最高时为2023年5月达4777元/吨(参见图表6)。(注:棉花进口成本=(进口棉基准价+滑准税)*(1+关税税率)*(1+增值税率)+港口费用。其中,滑准税粗略按照570元/吨计算,关税税率按照1%,增值税率按照13%,进口棉基准价=到港外棉价/100*汇率*2204.62。)国内外棉价差扩大促使我国棉花进口量大增,2023年我国进口棉花544万吨,同比增长110.85%;2023年5-10月仍保持在100%左右的增速。国内外棉价差扩大、但进口配额又受限的背景下,也有些企业直接选择进口棉纱,因此今年棉纱的进口量也大幅增长,增速在50%以上(参考图表7、8)。二、棉价的决定因素:成本、供求、资金、政策共同作用总的来说,我们分析,植棉成本决定棉价的中长期走势;而就短期走势来看,在经济上升期,供给面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在经济低迷期,需求面和资金面起决定性作用。1、棉花的供给面分析:国内生产、库存、进口共同作用(1)国内供给:预计2023年产量下滑,成本收益处于历史低位1)国内植棉面积有所下滑受棉价暴涨影响,我国棉花产量自2023年起恢复至正增长,2023年播种面积为503.8万公顷,增长3.9%;年产659万吨,增长10.53%(参见图表9);但USDA预计2023年我国产量下滑5%。我国前5大棉花生产区(新疆、山东、河北、湖北和河南)占到全国播种面积78%,其中新疆棉花质量最高,是全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地,播种面积占比33%,产量占比44%(参见图表10、11),从数据能够推测出新疆的单产量较高(1769公斤/公顷);而山东、河北、湖北、河南4省单产量较低,仅在1000公斤/公顷左右(参见图表12)。近几年,内地棉区产量和品质均不断下降,预计未来新疆将逐渐成为棉花产地重心。2023-2023年7年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下降了12%,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下降趋势(河南-58%,山东-29%),主产区中新疆、湖北仍为正增长(分别增长44%和20%)(参见图表13)。2)国内植棉成本收益:目前植棉收益处于历史低位,且低于其他农产品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3年我国棉花种植每亩种植总成本为1577.45元(包括每亩土地成本197.11元、每亩人工成本858.21元、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522.13元,即土地、人工、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占比12%、54%和33%),每亩平均出售价格为902.55元(市场价,不含政府补贴),每亩现金收益为568.6元,每亩净利润为202.49元,每亩成本利润率为12.84%,土地、人工、物质与服务费用2023-2023年7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13%和8%;而每亩平均售价仅上涨7%,每亩现金收益、每亩净利润和每亩成本利润率复合增速为7%、-1%和-11%。2023年作为植棉收益最高的一年,每亩平均出售价格为1238.26元,每亩现金收益为951.79元,每亩净利润为983.97元,每亩成本利润率为74.33%;2023年为植棉收益最差(净亏损)的一年,每亩平均出售价格为522.53元,每亩现金收益为288.53元,每亩净利润为-16.71元,每亩成本利润率为-1.54%。总的来看,虽然2023年的棉花售价和每亩现金收益不低,但考虑成本上涨等因素,2023年的每亩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已处于历史低位,仅高于最差的2023年水平(参见图表14-17)。如果国家不进行补贴,考虑近些年内地棉区面积、产量、质量下降的情况,棉花很可能成为继大豆、橡胶、铁矿石之后又一个失去话语权的品种。通过对比主要农产品历年每亩成本利润率,我们发现:2023年植棉成本利润率(12.84%)已经低于大多数农产品,极大影响了农民的植棉意愿;而且,棉花不能享有其他粮食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而在2023年棉价暴涨时期,植棉成本利润率仅低于苹果和蔬菜;在2023年低谷时期,植棉成本利润率是所有品种中最低的(参见图表18、19)。而假设一名农民种10亩棉花,按每亩净利润202.49元算,全年收入仅为2025元,也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3)天气:近些年天气灾害增多棉花一年仅种一季,种植季分布在3-5月,新棉集中在9月上市。棉花原产于亚热带,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阴雨、洪涝天气对其影响最大。全球温室效应导致的光辐射量下降、水分分布不均匀、尤其是短期极端高温低温、短期极端干旱暴雨等天气对棉花生产产生显著影响。棉花生长期(4—11月)长达7个月,其产量品质形成关键期(7—9月)极易遭受多种极端天气条件,威胁我国的棉花安全生产。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分析,至今年9月末,全国棉区综合气候适宜指数为适宜,棉区大部分光温适宜,利于棉花裂铃吐絮和采摘晾晒;预计2023年全国棉花平均单产为1320公斤/公顷,较2023年增加0.9%。(2)国外供给:预计2023年全球产量下滑全球棉花种植面积自2023-2023年一直下降,这也直接促成了2023年棉价的暴涨;2023-2023年在棉价上涨的促动下,植棉面积有所回升,2023年为3013万公顷,下滑2%;产量为124.28百万包,增长6.8%;USDA预计2023年播种面积增长11%,但产量下降6%(主要由于中国下降5%、印度下降8%、巴基斯坦下降6%、巴西下降25%,但美国上升12%)(参见图表20)。全球主要棉花生产国为中国、美国、印度、巴斯和巴基斯坦,5大国植棉面积占比73%、产量占比78%。美棉、澳棉、西非棉及中亚棉等级较高,印棉、巴基斯坦棉等级略低。从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和巴基斯坦出口很少,美国是第一大出口国,出口全球占比32%,巴西和印度出口占比分别为11%、10%(参见图表21、22)。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棉花进口国,进口全球占比为30%,巴基斯坦和印度进口占比为7%和3%。1)美国:关注美棉国内签约率美国棉花质量相对稳定、交货及时、且美棉出口政策相对宽松,价格一般处于市场的中上水平,但美棉国内签约率较高的话则不利于出口。2023年我国从美国进口棉花97.98万吨,同比下降2.9%;进口金额为29.36亿元,数量和金额占比为29%和31%。2)印度:出口政策多变2023年中国进口的印度棉为101.26万吨,超过了美国(97.98万吨),但由于印度棉价偏低,美棉进口金额份额仍为最大。印度棉价格低,但出口政策历来多变,不过国内企业对此已有预防,西非棉、南美棉或中亚棉都可以代替交货,因此即使印度限制棉花出口短期对企业影响并不大。今年印度出现大面积的干旱天气可能影响2023/13年度的棉花出口,估计减少10-15%。2、棉花的需求分析:预计2023年国内棉花需求下滑(1)下游:国外棉纱大量进口积压国内企业,服装量价齐缓从全球角度来看,2023-2023年棉花需求增速放缓,其中2023-2023年为负增长。我们分析,这有棉花供给下降的原因,也有金融危机带来的下游低迷影响。2023-2023年棉花需求亦为负增长,USDA预计2023年全球棉花消费小幅回升3%,基本和2023年棉花消费水平持平,相当于历史平均水平(参见图表23);就我国棉花需求来看,国家统计局和USDA均预测2023年中国棉花需求增速为-7%左右(参见图表24、25)。从柯桥纺织总景气指数来看,2023年一季度达到了历史第二低点(1191.04),历史最低点在2023年一季度(1040.97)。二季度行业有所回升,但在库存高企、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依旧低迷。从纱线来看,2023年1-10月纱线累计产量为2675.2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4%,仍处于2023年高位回落阶段,10月纱线出口仅增长1.74%,国内纱线受进口纱线冲击明显(参见图表26、27)。从服装来看,今年经历了“量价齐缓”的过程,量增仅在个位数(参见图表28)。(2)替代品:化纤价格受制于产能过剩化纤作为棉花的替代品,在棉价格过度上涨时比例便会提高,2023年棉花的在全部纤维的消费量占比从2023年的35.7%下降至27.85%。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预计至2023年棉花的消费量估计在1200万吨以内,增长速度显著放缓;棉花占比由2023年的28%降到2023年的25%左右,化纤占比由2023年的70%提高到2023年的75%以上(参见图表29)。各种化纤品种中,粘胶短纤由于去库存较快在11月上旬迎来小幅反弹,粘胶价格高位运行也利好竹纤维,但总体来看粘胶价格仍缺乏下游好转的支撑;历史上看,粘胶短纤和棉花的价差在3000-4000元(参见图表30);从长期来看,与棉花走势相关性最高的是涤纶长丝,而且涤纶长丝产能扩张对于成本和技术投入的要求高于短纤,产能增速低于需求增速,2023-2023年国内长丝产能扩张复合增长率仅为7%。3、影响棉价的政策分析:关注抛储时间和量价(1)收储和抛储:抛储压力增大国家在棉花供过于求时往往实行收储政策,从而起到蓄水池的作用。2023年9月,国家启动了棉花收储政策,三级皮棉按照19800元/吨敞开收购。截至2023年3月底共收储313万吨,占当年棉花总产量的43%;再加上陈棉30万吨、外棉100万吨,合计442万吨。2023年2月29日,国家公布了2023年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三级皮棉收储价格为20400元/吨,比上年度提高了600元;执行时间为2023年9月1日-2023年3月31日。2023年11月15日,在受灾地区放宽收储质量标准到5级,即527级棉花每吨价格为17544元。截至2023年12月10日累计收储387万吨,9月抛储50万吨,国储库存合计779万吨(参见图表31)。我们分析,收储对棉价有一定的托底作用,但收储公布之后棉价往往下跌、巨量库存压制上涨空间;今年3月底收储结束后,棉价下跌直至9月的18500元/吨,目前现货价<期货价<收储价,收储对于企业来说是最优之选,大部分新棉进了国家储备。收储未明显收紧之前,新棉可能入市不多,从而抛储压力增大、但利好高等级棉花。而从抛储和收储均价对比来看,抛储亏损在2023元以上,因此我们判断未来抛储价格有可能上调;市场需求主要由低价的抛储供应,利好纺织企业,而不利于棉花收购加工企业。(2)进口配额发放:增发滑准关税进口配额的可能性不大我国的棉花进口配额主要包括:1%关税内配额和滑准税配额。国内对棉花的进口实行比例配额制,即对配额以内的进口棉花征收较低的关税(1%),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将不享受此项关税优惠(非配额部分以76%的进口关税征收,2023年减至40%)。由于国内外棉价差扩大,而发改委于9月叫停配额发放,今年配额尤为紧俏,一吨配额被炒至3000~4000元(往年在1000元左右)。在内外价差扩大的背景下,发放配额则冲击国内棉价;而不发放则使纺织企业受损,陷入两难。目前,我国棉花的实际年进口量在300万吨左右,棉花实际进口量远高于配额。从明年情况来看,根据发改委的2023年进口关税配额量,此次棉花的配额是89.4万吨(参见图表32);考虑2023年约5-10万吨配额可展期,则2023年配额合计仍不足100万吨。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缴纳40%关税清关进口棉花比重较高;我们判断,若ICE期棉主力合约持续低于70美分/磅,这一比例仍会大幅上升,从而估计2023年进口外棉的实际数量不会低于200万吨。2023年棉花滑准税配额已下发210万吨。由于国家对1%关税内配额申请企业资质要求较高,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中小纺织企业来说,棉花滑准税配额的发放对其影响更为重要。我们判断,从国家鼓励出口和国家储备棉总量高企来看,增发滑准关税进口配额的可能性不大。4、资金面:估计明年资金因素影响不大资金对棉价的影响可分为产业链囤货以及游资炒作2个方面。(1)产业链囤货则主要在于市场对棉价走势的预期,一般囤货2-3个月。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信息,2023年8月底时,企业棉花库存量在200吨以下的占60%,在1000吨以下的占80%。上市公司中,鲁泰A于2023年年初已采购低价棉花(囤货在一年左右)、华孚色纺在2023年9月涨价之前也已完成低价囤货(参见图表33、34)。因此,抢购囤货也是2023-2023年棉价暴涨的因素之一。(2)游资炒作受到宏观流动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2023年四季度是国内外资金对棉价推波助澜的高峰期(参见图表35)。目前美国陷于财政悬崖争端中、欧债危机依然持续、国内投资政策估计于明年10月左右推出,因此估计到明年上半年资金因素影响不大。三、棉价预判:明年一季度有望小幅反弹,3月后可能进入下行区间我们分析,2023年3月的收储、2023年进口配额预计不超过100万吨、国内和全球植棉面积大幅下降,这些将对短期棉价构成支撑,明年3月前有可能小幅反弹,但在下游需求尚未见底、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国内棉价上涨空间有限,预计在2023年3月收储后可能进入下行区间。1、利空因素:库存高企、国内外价差扩大、抛储压力加大(1)供需角度:全球库存再创新高1)全球:根据USDA11月供需报告,2023/1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116.83百万包,同比下降6%;全球棉花需求为1.06亿包,同比下降1%;全球棉花库存(80.27百万包,上涨1.5%)和库存消费比(75%,上涨12%)继2023年后再创历史新高,严重供过于求。根据1981/82至今的历史数据,32年平均棉花库存消费比为51.52%,平均库存量为48.21百万包(参见图表36、37)。2)中国:根据USDA11月供需报告,2023/13年度中国棉花产量为31.5百万包,下降5%;中国棉花需求为35.5百万包,下降7%;中国棉花库存为37.11百万包(上涨23%),库存消费比为104%(上涨32%),处于历史高位,仅次于1984年和1996-2023年(参见图表38、39)。此外,美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库存消费比为39%、34%和29%,库存压力不大,巴西为81%(参见图表40)。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的统计,截至9月底,国内棉花商业库存总量为147万吨(含外棉和进入流通环节的棉花,不含储备棉),同比增长83%;其中外棉库存比例为49.86%。9月纺织企业在库棉花库存量为79.45万吨,同比增加9.97%,(2)下游需求未见好转若以行业景气指数或出口增速为判断棉价的先行指标来看,根据上文分析,仍未见拐点信号。纱线产量和出口量仍处于2023年高位回落阶段,而且受进口纱线冲击明显。从服装来看,量增仅在个位数,且上市公司调低了2023年外延增速。(3)国内外棉价差由于国外棉价受经济低迷、以及棉花产量增加的影响处在下行通道,而收储则给了国内棉价底部支撑,国内棉价始终稳定在1.8-2万元/吨之间,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价差在4000-5000元/吨,不仅冲击国内棉花行业,也冲击国内纱线行业。(4)抛储压力增大目前现货价<期货价<收储价,收储对于企业来说是最优之选,大部分新棉进了国家储备。新棉入市不多,从而抛储压力增大。而从抛储和收储均价对比来看,抛储亏损在2023元以上,因此我们判断未来抛储价格有可能上调。从国家鼓励出口和国家储备棉总量高企来看,增发滑准关税进口配额的可能性不大。2、利多因素:进口配额受限、成本端推动价格中枢上移(1)进口配额受限因前期发放的进口配额逐渐消耗,且发改委明确表示今年后期不再发放,估计四季度棉花进口减少,对国内棉价压力有一定缓解;2023年进口配额发放合计不足100万吨。(2)成本端推动价格中枢上移根据籽棉和皮棉之间的比价关系(参见图表41),我们也可大致推算出皮棉的成本价。根据中国棉花协会加工分会2023年度棉花收购周报,截至11月16日,籽棉平均收购价格为8.48元/公斤,棉籽售价为2.02元/公斤,按衣分率38%、衣亏率1%、损耗率1%推算,皮棉成本价=【8.48-(1-38%-1%)*2.02】*1000/(38%-1.5%)+600=20457元/吨,高出国家收储价。四、棉价走势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棉花成本在棉纺公司中占生产成本比重不一,鲁泰在30%左右,华孚色纺在70%左右。在经济上升期、棉价上涨的情况下,相对有定价权的公司可以将成本转嫁给下游,特别是前期储备了低价库存的公司,毛利率可获得双重提升,“买涨不买跌”特征明显。目前2家棉纺上市公司保证棉花供应主要有两条途径:(1)进口配额:鲁泰和华孚色纺分别有2万和3万吨。(2)自有棉田:华孚色纺控股股东华孚集团在新疆自有8万亩棉田;鲁泰子公司新疆鲁泰丰收棉业在新疆自有13万亩棉田,自产棉花占比30%左右,抵抗棉价波动风险更强,也更利于控制成本,毛利率高于华孚色纺,且更加平稳(参见图表42)。此外,华孚色纺在2023年11月30日收到《新疆兵团有关棉花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师市辖区内的棉纺企业实施阶段性补贴政策,补贴时限为2023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补贴标准为在补贴时限内生产的棉纱,按销量每吨补贴600元。从而,公司在新疆享受此优惠政策范围内的工厂正常达产并实现销售的情况下,将有1.67万吨纱线享受每吨补贴600元的优惠,预计产生补贴收益约1000万元,其中第四季度500万元,2023年第一季度500万元。从棉价和股价走势、行业走势对比来看,股价往往提前反应(2个月左右)、滞后下跌(4-6个月):棉价从2023年11月的低点开始上涨,到2023年3月达到最高点,涨幅为185%;鲁泰和华孚色纺从2023年9月开始上行,分别于2023年7月和9月达到高点,涨幅分别为86%和497%,华孚色纺股价弹性更大。

2023年电梯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电梯行业的属性 4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 4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 6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9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0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 11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 13(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 14(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 14(3)电梯老化 14(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 15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 15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 15(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 15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 16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 16(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 172、民营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定位差异、风险和估值 18(1)民营企业的优势 18①股权结构 18②营销手段灵活 18③区域性优势 18(2)民营企业需要面对的困难 19①技术积累 19②安全风险 19③品牌定位与安全 19④保有量与售后服务 19四、投资策略 201、中国电梯行业:长期有价值,投资正当时 202、选股逻辑:三个条件,两种风格 21一、电梯行业的属性研究海外电梯公司的估值,目的是研究其估值背后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背后的行业规律与属性。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电梯是地产基建的派生需求,中国电梯市场第一品牌是上海三菱,其母公司上海机电过去一年的PE在10倍附近。估值隐含的假设是,电梯行业属夕阳行业。如果电梯行业在中国是夕阳行业,那么在保有量较高的欧美,电梯行业应该接近深夜。根据全球最大的电梯公司OTIS预测,2020-2021年几乎所有的新机销量来自于金砖四国,也意味着欧美市场的保有量已经接近饱和。全球市场份额来看,奥的斯、迅达和通力是最大的三家电梯公司,合计市场份额接近45%。我们很惊讶地发现,三家公司的市值合计接近人民币3600亿元。我们也一度怀疑,是否欧美电梯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市场份额很高,贡献了主要的利润和估值。但是:1、占全球新机2/3份额的中国,领先的独立品牌是三菱和日立;2、从主要欧美电梯公司2022年营收的地域分布来看,亚太区域只贡献1/4至1/3的收入,但却足以支撑其千亿市值。市盈率往往与行业长期成长空间挂钩,而欧美电梯企业市盈率普遍高于国内企业,而市净率超出更多。换言之,欧美三大电梯公司市值超过3600亿元,但是他们主要收入来自于比中国更“夕阳”的欧美市场。尽管这三大电梯公司在占全球2/3新机市场的中国并未取得领先地位,但是资本市场仍然给予了15~23倍的市盈率。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联合技术UTC是位列美国道琼斯30家成份股的多元化制造企业,旗下子公司包括开利空调、汉胜宇航、奥的斯电梯、P&W飞机发动机、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联合技术消防安防公司和联合技术动力公司(燃料电池)。如果按照A股流行的逻辑,无疑联合技术的军工、发动机、通用航空、燃料电池和安防都是高壁垒且性感的业务,只有电梯是大家心目中既缺乏壁垒又夕阳的板块。有趣的是,联合技术五大业务板块中,电梯却成为营业利润率最高的板块。为什么看似技术壁垒远低于其他业务的电梯板块,反而定价能力最强?只有少数产品客户在购买时,会把安全作为购买的前提要素——例如食品、药品等。用巴菲特的话来讲,消费者对于放进嘴里的东西特别慎重。如果客户关注安全感,价格不再成为品牌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品牌厂商可以通过定价获得超额收益。机械行业里,“安全感”成为购买关键要素的产品不多,主要是民航飞机和电梯。尽管民航业在大部分国家是资本杀手,但波音和空客垄断了全球民航客机的制造。我们认为安全感商品对行业属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价能力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如果客户重视安全感且无法通过直观感受判断产品的安全程度,往往可以推动品牌集中度的提升。但与食品不同,涉及安全感的电梯,由于购买者地产商与使用者购房人的分离,有品牌的电梯厂商定价能力和毛利率往往不如食品,但是仍然可以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尽管我们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得到电梯行业集中度高和利润稳定的判断,但是从实证角度观察中国电梯市场,尚未表现出海外市场的普遍规律。中国电梯行业将走向某些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哀结局,还是走向符合产品自身属性和成熟国家普遍规律?我们倾向于乐观,原因将在后面展开讨论。电梯行业的“产品+服务”属性——收入结构的生命周期电梯与手机、自行车甚至挖掘机等其他制造业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期望电梯的安全使用寿命与房屋的寿命(70年)接近;电梯故障会影响人身安全,起码造成巨大恐慌。因此,尽管大多数机械产品都有售后服务的概念,但是电梯的独特性在于——电梯售后维护保养和更新业务的规模,可以与新机销售媲美。海外四大电梯公司售后的维护保养和产品改造服务占收入的45-55%。欧美电梯公司的收入结构呈现了售前和售后的“产品+服务”特征,对于企业的盈利稳定性和估值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以奥的斯为例,2022年欧洲营建支出比07年下滑了接近19%,但是奥的斯欧洲的服务收入仍比07年保持正增长。根据欧洲电梯协会的估计,欧洲电梯目前70%梯龄超过10年,45%梯龄超过20年。欧洲人口密度较美国高,电梯占全球存量接近50%。存量大且梯龄老,是电梯服务市场壮大的必要条件。必须指出,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电梯由小型服务公司提供维保,电梯主机厂商及其经销商提供维保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的同行。如果只有新机制造并且只专注于国内市场,长期来看,中国机械行业大部分子行业都会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而见顶。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企业的成长周期就会大大地延展——电梯行业具有天然的属性,显然符合这一条件。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国电梯格局未来十年,将继续“劣币驱逐良币”,还是回归全球电梯行业规律,实现品牌的集中、价格的回升和品牌厂商提供维保服务的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电梯行业的现状给社会和居民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随着制度带来的技术风险逐渐暴露,监管层的认识逐渐提高,电梯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中国拥有电梯生产许可证的厂商接近500家,不过我们调研访谈的专家估计,剔除代工产生的重复统计等因素,估计实际品牌数约200家。表面上看,中国电梯新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和全球差别并不显著。全球市场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75%,而中国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65%。但考虑到全世界大部分非领先企业生产的电梯都是在中国生产,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市场集中度差异很大。中小品牌对领先品牌的负面影响关键不在量,而在于价格。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市场电梯新机销量和金额的市场份额差异,以及营业利润率和ROE观察到这一现象。海外电梯利润率普遍比国内高,而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更为显著,我们分析的原因在于——由于维保业务属于轻资产模式,随着电梯企业维保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电梯企业的ROE也会随之提升。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从全球经验看,电梯行业集中度高,且售后服务主要由主流品牌厂商完成。而中国目前的情况与发达国家市场差异显著。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已经给消费者和厂商造成巨大的风险,未来几年风险可能会逐步暴露。我们建议投资者看完我们的报告后,即使不认同我们的投资逻辑,起码在购房时切记关注电梯的品牌,因为涉及您和家人十年后的人身安全。在典型的成熟市场欧洲,约45%的电梯超过十年,20%超过20年。目前中国接近15%的电梯梯龄超过10年,预计2016年接近25%,并且该比例将持续上升。谁知道200多个品牌10年甚至20年后剩下多少个?如果某家厂商消失,备件和维保怎么办?太多的电梯品牌给购房者和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长期风险在于:十年或二十年后难以购买备件。电梯并不是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因而不同品牌的备件互换性低。电梯型号每年都在更新,有些厂商十年后消失了,幸存者中的部分厂商可能无力维持十年前型号备件的生产,甚至图纸已经丢失。部分中小厂商无力建立和长期维持服务网络。如果说新机生产具有规模效应,那么存量机器售后服务的规模效应可能更明显。我们估计前十大品牌以外的厂商,平均年销量只有1000多台,而厂家要长期维系全国服务网络,必须要很大的保有量做支撑。目前中国大部分电梯由第三方电梯维护公司提供维保服务,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服务模式同样隐含了巨大风险:第三方服务公司技术专注程度不够。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第三方服务公司往往同时维护多品牌电梯,不利于专业能力的积累和风险的防范。第三方服务公司难以维持多品牌备件体系。第三方服务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品质难以保持和监管。第三方服务公司规模小,承担赔偿能力弱。一旦出事故,往往迫使政府出于维稳需要而出面解决。如果未来中国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自然会逐步对于品牌厂商维保和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异定价,削弱第三方服务公司目前的价格优势。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电梯行业集中度较低导致了利润率较低,继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估值。中国空调行业07年之前四年与之后七年,年化内销增速恰好都是11%。但是07年之后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格力电器的净利润率从06年的2.7%上升到13年的7.5%。我们认为电梯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以及OEM(厂家提供维保),道路漫长但是方向确定。由于涉及人身安全并且风险会随着梯龄而增大,电梯集中度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度比家电更甚。我们估计中国电梯行业变革的路径和催化剂包括:(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业内有传闻政府在酝酿未来只有厂家认证的服务商才能提供更新和维保。从政府角度,可以降低其自身承担的社会风险。但是目前的障碍是,中国维保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品牌厂商在维保服务市场份额极低,缺乏成熟的服务团队。因此,尽管“厂家认证维保”可以增加厂商的收入,但是厂商出于风险考虑,未必会积极推动此事。政府和厂商各有考虑,而住户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行动力。(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如果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自然会对原厂维保、原厂认证维保和无认证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别化定价,从而提高原厂维保的价格竞争力。(3)电梯老化随着多品牌电梯老化,重大事故经过媒体传播改变消费者观念,推动政府立法;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路径,但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低和拿地不规范,大量不考虑长期品牌的项目公司在市场上,也是电梯品牌集中度低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注意到,大型地产公司早已高度重视电梯问题。例如中海地产与上海三菱,万科与广日电梯的合作。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出现了长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但是对于电梯这样一个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我们还是倾向于判断,未来十年可以象家电行业那样实现集中,象海外那样70%以上的电梯由厂商提供OEM维保和设备更新。从投资角度,这只是一种推测,需要观察和跟踪。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欧美四大品牌包括奥的斯、迅达、通力和蒂森克虏伯,这也是全球四大电梯企业。日系的三菱和日立的全球市场份额均低于欧美四大品牌。然而,三菱和日立却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导者。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初步认为,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导致了两个体系在中国市场的差异。(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我们访谈的数位电梯行业专家,均指出欧美品牌有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往往又无法摆脱对职业经理人的“短期业绩压力”。但是电梯的“安全感属性”,导致短期业绩与长期成长未必目标一致。这种行为特征,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欧美品牌不仅收购中国小品牌厂,还与不同的中方成立合资公司。这种广泛收购与合资策略有利于快速形成产能,但未必有利于品质管理和品牌定位;而三菱和日立在中国,均只选择了一家合作对象,且不管是上海机电还是广日集团,均有军工制造背景和多年的电梯研发制造经验。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欧美体系具有更进取的文化,其优势更多地体现在营销和管理方面。而日系重点在于研发和制造。以上海三菱为例,生产线工人收入长期高于同行,但是营销体系收入反而低于同行。两种体系各有利弊,但是需要强调,电梯是“安全感品牌”;中国电梯行业没有格力空调那样具有世界一流自主技术的企业。因此,电梯技术掌握在外方手里,所以客观地讲,中方的话语权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电梯这种每年产量50万台的大宗机械行业,往往中国经理人更有能力理解中国市场的成功要素。我们观察到,上海三菱很早就消化了日方转移的技术,并且通过变频技术崛起。而广州日立的董事长潘总则在退休后被日方以“电梯行业最高薪的高管”,返聘为日立电梯中国公司的总裁,这在日系企业里极为少见。即使在欧美系电梯企业中,我们也观察到中方能力较强的西子奥的斯,在奥的斯中国四家企业中表现最突出。(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没有一家跨国电梯企业会轻视中国市场,但是日系只有全力押注中国市场,才有生机和发展。由于电气技术的深厚积累,日本电梯企业的技术能力在80年代已经跻身全球一流。但是日系电梯企业错过了欧美城镇化的高峰,由于在欧美保有量太低,无法在营销和售后网络方面,在欧美与当地企业竞争。因此,中国成为日系企业唯一可以押注的大市场。其中日立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决心较大,日立研发中心转移到了广州,数十名日本工程师举家搬迁。但是对于欧美企业,客户忠诚度极高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