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692-2022 公路桥梁纤维复材加固设计规程_第1页
DB36-T 1692-2022 公路桥梁纤维复材加固设计规程_第2页
DB36-T 1692-2022 公路桥梁纤维复材加固设计规程_第3页
DB36-T 1692-2022 公路桥梁纤维复材加固设计规程_第4页
DB36-T 1692-2022 公路桥梁纤维复材加固设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3.040CCS

P

28

DB36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36/T

—2022公路桥梁纤维复材加固设计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esign

of

fiber

reinforced

forhighway

bridges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6/T

1692—2022 前 言

............................................................................

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符号

..............................................................................

35

基本规定

..........................................................................

56

材料

..............................................................................

57

预应力复材板加固法

................................................................

98

复材网格加固法

...................................................................

139

复材筋嵌入式加固法

...............................................................

1710 复材与钢丝绳组合加固法

..........................................................

20附录

碳纤维复材网格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22附录

粘结树脂正拉粘结强度的检测方法.................................

24附录

纤维布层间粘结剪切强度试样制备方法.............................

27附录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树脂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方法.............

28附录

碳纤维复材网格锚固性能试验方法.................................

30附录

粘贴碳纤维复材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场检测方法...........

32条

.........................................................................

34IDB36/T

1692—2022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万阳、李莉、叶海新。IIDB36/T

1692—2022公路桥梁纤维复材加固设计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纤维复材加固公路桥梁的设计技术要求,其中包括预应力复材板加固法、复材网格加固法、复材筋嵌入式加固法及复材与钢丝绳组合加固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钢筋混凝土公路梁式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以恢复使用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和增强安全性为目的的加固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GB/T

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碳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量和纤维体积含量试验方法GB/T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钢丝绳

GB/T

增强制品试验方法第

3

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GB

钢结构防火涂料GB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技术标准JC/T

纤维增强塑料

短梁法测定层间剪切强度JG/T

数显式粘结强度检测仪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T

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TG/T

H21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J21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T

混凝土桥梁结构表面用防腐涂料CECS146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原构件

existing

members实施加固前的原有构件。1DB36/T

1692—20223.2承重构件

structure

members承受施加在结构上主要作用的构件。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连续纤维或纤维织物与基体树脂复合制备而成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纤维复材()。3.4纤维布

fiber

连续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形成的布状制品,简称纤维布。3.5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

reinforced

polymer

连续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形成的板状制品,简称复材板。3.6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片材

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s现场用浸渍树脂粘贴的纤维布和复材板的统称,简称复材片材。3.7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reinforced

polymer

单向连续纤维与基体树脂经拉挤成型形成的棒状制品,简称复材筋。3.8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网格

reinforced

polymer

grids用连续纤维制成的网格状制品,一般为正交双向形式,简称复材网格。3.9钢丝绳

steel

wire

ropes由高强不锈钢钢丝或高强镀锌钢丝制成的小直径钢丝绳。3.10钢丝-连续玄武岩纤维复合板

steel

wire-basalt

composite

plates由钢丝和连续玄武岩纤维叠层铺设,并在工厂经树脂浸渍固化而成的板状制品。3.112DB36/T

1692—2022基体树脂

用于浸渍纤维丝,并在固化成型后传递应力至纤维丝,是复材组成成分之一。3.12植筋胶

reinforcing

glue嵌入式加固时用于复材锚固的树脂材料。3.13浸渍树脂

粘贴加固时用于粘贴并浸透纤维布的树脂材料。3.14粘贴树脂

adhesive

resin粘贴加固时用于粘贴复材的树脂材料。4符号4.1 材料性能E ——E ——钢筋的弹性模量;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cu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加固层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复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复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抗剪加固采用的复材网格抗拉强度设计值; ——钢丝绳抗拉强度设计值; ——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受拉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受压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复材的拉应力设计值。4.2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弯矩设计值;——正常使用阶段的标准荷载组合下的弯矩值; ——剪力设计值;b,ca ——加固层混凝土承担的剪力设计值;b,f——达到受剪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复材网格承担的剪力设计值;b,rc——未加固构件的受剪承载力;con——预应力复材板的张拉控制应力;——复材应力;3DB36/T

1692—2022 ——预应力复材板有效预应力; ——预应力复材板的松弛损失;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e0 ——由于施加预应力引起的原结构预应力筋(束)的弹性压缩损失;——预应力复材板处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Δ

——先张拉的片材截面中心处,由后张拉的每一批复材片材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Δ ——原构件控制截面预应力钢筋重心处,由张拉的一批复材片材产生的法向应力;sk ——正常使用阶段受拉钢筋的拉应力;αEp——复材片材的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复材应变; ——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复材的有效拉应变; ——复材与混凝土界面产生剥离破坏时复材的有效拉应变。4.3 几何参数——加固层混凝土截面积; ——复材截面面积; ——嵌入式加固复材截面总面积;——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受压钢筋截面面积;se ——计算复材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变形时的换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a——筋型复材的厚度;a——矩形凹槽至邻近的梁侧面距离;a——相邻矩形凹槽之间的净间距;a——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受拉区边缘的距离;a′ ——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b ——矩形截面宽度或

T

形截面腹板的宽度;b ——筋型复材的高度;b——受压翼缘宽度;d——筋材型复材的直径;e——复材板到中和轴的距离;h ——截面的有效高度,即受拉钢筋面积重心至受压边缘的距离;h' ——受压翼缘高度;h ——受拉复材的面积重心至受压边缘的有效高度;h ——矩形凹槽的高度; ——计算跨度;l ——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s ——复材网格竖向肢之间的间距;t——嵌入式加固复材的等效厚度; ——矩形凹槽的宽度;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复材的配筋率; ——受弯构件加固前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b,f ——受弯构件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4DB36/T

1692—20224.4 计算系数及其他a ——受压区混凝土等效应力图形的折减系数。acf ————复材片材分批张拉的次数;r——松弛损失率; ——与受力条件有关的抗剪强度折减系数;——复材环境影响系数;——复材分项系数; ——年平均最高(或最低)温度与预应力复材张拉锚固时的温差;α——加固层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αcv ——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α——混凝土轴向温度热膨胀系数;α——复材板轴向温度膨胀系数。5 基本规定5.1一般规定5.1.1

JTG/T

H21、JTG/T

J21

性鉴定,并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确定原结构材料强度设计指标。5.1.2 结构加固设计应与施工方法紧密结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新旧构件连接可靠、变响。5.1.3 处于特殊环境(腐蚀、放射、高温等)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复材加固时,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5.1.4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5.1.5 在加固设计文件中应对结构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情形提出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5.2设计原则5.2.1 采用复材加固时,被加固结构经检测评定后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应低于其恒荷载和可变荷载频遇值组合下的作用效应设计值。5.2.2 应进行施工张拉过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和验算,并应考虑结构二次受力的影响。6 材料6.1 一般规定6.1.1树脂、表面防护材料等。6.1.2 粘贴树脂宜采用环氧树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可选用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和酚醛树脂等。6.1.3 碳纤维复材施工时应远离电气设备和电源,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施工过程应避免复材弯折。5纤维布类型和等级弹性模量(GPa)极限应变(%)碳纤维布

CFS高强型CFS2500≥2500≥210≥1.3CFS3000≥3000≥210≥1.4CFS3500≥3500≥230≥1.5高模型CFSM390≥2900≥390≥0.7玻璃纤维布

GFSGFS1500≥1500≥75≥2.0GFS2500≥2500≥80≥2.3玄武岩纤维布

BFSBFS2000≥2000≥90≥2.0复材板类型和等级弹性模量(GPa)极限应变(%)碳纤维复材板

CFPCFP2000≥1800≥140≥1.4CFP2300≥2300≥150≥1.4玻璃纤维复材板

GFPGFP800≥800≥40≥2.0玄武岩纤维复材板

BFPBFP1000≥1000≥50≥2.0DB36/T

1692—20226.1.4 粘贴树脂的原料应密封储存,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粘贴树脂的配置和使用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6.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6.2.1 结构加固用碳纤维,须选用聚丙烯腈基(PAN

基)12k

12k

以下的小丝束纤维,严禁使用大丝束纤维;结构加固用玻璃纤维,须选用高强度无碱玻璃纤维。6.2.2 单向纤维布应符合

GB

50608

4.2.3

条的规定。6.2.3 结构加固用纤维布须采用符合本规程第

5.2.1

条要求的连续纤维,并与配套

300g/

m或采用预浸法生

1

95%的保证率,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应取平均值。表1 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表1 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6.2.4 对符合第

5.2.3

a) 抗拉强度标准值;b)仰贴条件下纤维复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c) 层间剪切强度,按附录

C

规定的方法测定。6.2.5 复材板应符合下列规定:a) 单向复材板的抗拉强度应按板的实测截面面积计算;b)单向复材板的纤维体积含量不宜小于

60%。6.2.6 复材板的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 复材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表

2 复材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6.2.7复材筋应符合下列规定:b) 截面筋,名义直径为与之截面面积相等的光圆筋直径;c) 复材筋的纤维体积含量不宜小于

60%。6.2.8 复材筋的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3

的规定,抗拉强度标准值应具有

95%的保证率,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应取平均值。6复材筋类型和直径弹性模量(GPa)极限应变(%)碳纤维复材筋

CFBd≤10

mm≥1800≥140≥1.510

mm<d≤13

mm≥1300≥130≥1.0d>13

mm≥1100≥120≥0.9玻璃纤维复材筋

GFBd≤10

mm≥700≥40≥1.810

mm<d≤22

mm≥600≥1.5d>22

mm≥500≥1.3玄武岩纤维复材筋

BFB≥800≥50≥1.6复材网格类型抗拉强度标准值(MPa)弹性模量(GPa)极限应变(%)碳纤维复材网格

CFG≥1800≥140≥1.0玄武岩纤维复材网

BFG≥900≥45≥1.6DB36/T

1692—2022表

3 复材筋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6.2.9 复材网格的抗拉强度按网格的名义截面面积计算。复材网格的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4

的规定。复材网格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应按

GB

3 复材筋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6.2.9 复材网格的抗拉强度按网格的名义截面面积计算。复材网格的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4 复材网格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6.2.10 复材的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指标的测定方法应符合

4 复材网格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6.2.10 复材的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指标的测定方法应符合

GB/T

、GB/T

3356、GB/T6.2.11 复材抗拉强度的设计值应按公式

1

计算:

.........................................

(1)式中:——复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复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N/mm); ——复材分项系数,纤维布取

1.25;——复材环境影响系数,取值可按

GB

50608

4.2.13。6.3 钢丝-连续玄武岩纤维复合板6.3.1 钢丝-分为层铺层间混杂复合板、层铺夹心混杂复合板和层铺外纤维毡内混杂复合板。6.3.2 钢丝-

1两侧表面应各有一层纤维毡;内层的纤维粗纱和钢丝应均匀排列,钢丝应被树脂完全包裹。7DB36/T

1692—2022

BFRP钢丝环氧树脂基体

钢丝

树脂基体BFRP

BFRP片材a)

夹心混杂 b)

层间混杂纤维粗纱钢丝 树脂 纤维毡c)外纤维毡内混杂图

1 钢丝-连续玄武岩纤维复合板制品形式6.3.3 钢丝-连续玄武岩纤维复合板品种和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5

的规定。表

5 钢丝-玄武岩纤维复合板力学性能指标复合板编号 弹性模量(GPa)

屈服强度(MPa)

屈服后弹模(GPa)

极限强度(MPa) 延伸率夹心混杂复合板

A(钢丝含量

13.5%) ≥95.7夹心混杂复合板

B(钢丝含量

19.9%) ≥96.5层间混杂复合板

C(钢丝含量

21.6%) ≥99.8

≥1113

≥66.1

≥1656

≥1.84%≥1042

≥60.2

≥2009

≥2.32%≥1229

≥61.3

≥1739

≥2.24%6.4 粘贴树脂6.4.1 采用复材加固结构时,应采用配套的粘结树脂,包括粘贴树脂和浸渍树脂,相关性能指标应符合

GB

50608

4.3.2

条的规定。6.4.2 承重构件加固工程中不得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等作浸渍树脂。6.4.3 粘贴树脂的正拉粘结强度标准值不应小于被加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且不应小于

。粘贴树脂的正拉粘结强度标准值应按附录

B

的方法测定。6.4.4 粘贴树脂和基体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不应低于

60℃,且应高于结构环境最高平均温度

℃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按附录

D

规定的方法测定。在腐蚀环境下,粘贴树脂和基体树脂应选用耐腐蚀性树脂材料。6.5 表面防护材料6.5.1 采用外贴复材加固修复时,加固修复完成后的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8种类符号公称直径(mm)不锈钢钢丝绳镀锌钢丝绳材料分项系数(γr材料分项系数(γr1×19s3.0~7.016501.4715601.4717701.4716501.47类别弹性模量

Erw伸长率(%)不锈钢钢丝绳1.10×1051.6镀锌钢丝绳1.40×1052.1DB36/T

1692—20226.5.2 当复材应用于特殊环境条件的结构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面防护材料,表面防护材料的性能应符合

JT/T

821

的规定。6.6 钢丝绳6.6.1 高强钢丝绳抗拉强度标准值()不应低于表

6

的规定。表

6 高强钢丝绳抗拉强度标准值)6.6.2 高强钢丝绳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表

6 高强钢丝绳抗拉强度标准值)6.6.2 高强钢丝绳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表

6

的强度标准值除以材料分项系数(γ r)确定。表

7 钢丝绳弹性模量、伸长率6.6.4 高强钢丝绳强度、弹性模量、伸长率等的试验方法及截面面积计算应按表

7 钢丝绳弹性模量、伸长率附录

A

执行。当对试验结果有争议时,应按

GB/T

8358

规定的仲裁试验方法执行。6.6.5 高强钢丝绳的应力松弛性能试验方法应按

GB/T

5224

的规定执行。6.6.6 高强钢丝绳不得涂有油脂。7 预应力复材板加固法7.1 一般规定7.1.1 预应力复材板加固可采用碳纤维复材板或钢丝-连续玄武岩纤维复合板。7.1.2 本章适用于采用预应力复材板加固混凝土桥梁结构,且端部配套设置永久性的机械锚固或其他可靠锚固措施的抗弯加固应符合本章的规定。7.1.3 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对混凝土构件进行抗弯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按

JTG/T

H21、JTG/T

的规定对原结构进行检测及鉴定,未进行预应力加固结构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加固后结构的准永久荷载组合效应;2) 被加固的混凝土构件的实测推算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宜低于

;3) 应采用

CFP2300

或以上级别的碳纤维复材板,在板材与混凝土之间应采用树脂进行粘结;4) 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的宽度不宜大于

;5) 应采用连续的碳纤维复材板进行加固。7.1.4 采用预应力复材板进行抗弯加固时,应进行施工张拉过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并考虑结构二次受力和超静定结构次内力的影响。7.1.5 预应力复材板的中间区段宜采用横条粘贴或机械锚固的构造措施,保证粘贴有效。7.1.6 端部机械锚固采用锚栓时,应对其进行防腐防护。9DB36/T

1692—20227.2 锚具要求7.2.1 采用预应力纤维复材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锚固区设计应满足

JGJ

45

的规定。7.2.2设计应对所用锚栓的抗剪强度进行验算,锚栓的设计剪应力应不大于锚栓材料抗剪强度设计值的

倍。7.2.3 采用预应力复材板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加固时,其锚具分为张拉端和锚固端(图2

和图

3)。端部机械锚固采用栓锚时,应对其进行防腐防护。761

5

42

31

5

7

4

3图

2 张拉过程示意图图中:1——复材板;23——固定端锚具;4——张拉端锚具;5——夹具;6——千斤顶;7——千斤顶顶压装置。1 42

31

4

3图

3 张拉完成示意图图中:1——复材板;23——固定端锚具;4——张拉端锚具。7.2.4 预应力板的锚固系统由锚杯,夹片组成(图

4),且锚杯通过粘贴树脂、化学螺栓和植筋胶与原构件连接成整体。10DB36/T

1692—2022

4 预应力复材板的锚固系统图中:1——锚杯;23——化学螺栓;45——环氧树脂;67——原构件。7.2.5 锚杯和夹片所用钢材应经过热处理。夹片与复材板触一侧应粗糙,夹片与锚杯接触一侧应光滑。7.3预应力损失计算7.3.1 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的张拉控制应力宜取碳纤维复材板抗拉强度标准值

0.45~0.65倍,不应大于

0.70

倍。7.3.2 锚具变形和复材板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应按公式

2

计算:

.........................................

(2)式中:a——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第

6.2

节的张拉措施时可取

1

;l——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

l

取半个结构长度;E ——N/mm)。7.3.3 由季节温差造成的温差损失

应按公式

3

计算:l3=

f

e

Ef

....................................

(3)

........................................

(4)Δ ——年平均最高(或最低)温度与预应力复材张拉锚固时的温差(°C);α ——复材板轴向温度膨胀系数,可取

1.0×10/°C;α ——混凝土轴向温度热膨胀系数,可取

×/°C。7.3.4 预应力复材板的松弛损失

应按公式

4

计算:

r式中:r ——松弛损失率,对于碳纤维复材板可近似取

2.2%;——预应力复材板的张拉控制应力()。7.3.5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应按公式

5

计算:

30+8

.......................................

(5)le Eple Ep

.....................................

(6)Δ

——在先张拉的片材截面中心处,由后张拉的每一批复材片材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式中:——预应力复材板处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cu——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复材的配筋率;其计算公式为:=(E/E++a),

为混凝土截面面积,a

为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边缘的距离。7.3.6 分批张拉的预应力复材板,后张拉的预应力对前批预应力复材板产生弹性回缩损失应按公式

6

计算:式中:α

——复材片材的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应力;

——复材片材分批张拉的次数。预应力复材板有效预应力

应按公式

7

计算:fpe

con

(l1

l3

l4

l5

le)

.............................

(7)7.4 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7.4.1采用复材进行抗弯加固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a)截面符合平截面假定;b)不考虑混凝土及加厚部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c) 混凝土受压应力与应变关系应按

GB

的有关规定执行;d) 纵向钢筋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应按

GB

的有关规定执行;e)计值,同时其极限拉应变不应大于

0.01。7.4.2 受弯构件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b,f可采用公式

8

0.85

倍:b,f=0.85........................................

(8)式中:b——为结构加固前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除按GB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补充规定:a) 结构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复材应变

f应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设确定;b) 复材应力

f取复材应变

f与弹性模量

E

的乘积;c) 坏。7.4.3 矩形或

T

形截面受弯构件进行抗弯加固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应按

GB

50608中第

6.2.5

条~第

6.2.8

条执行。7.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7.5.1 采用预应力复材板加固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 加固后受弯构件总挠度变形的计算值,应符合

GB

50010

的规定;b)加固后受弯构件的总挠度应包括加固前已产生的挠度和加固后增加荷载所产生的挠度;12DB36/T

1692—2022c) 加固后荷载增加所引起的挠度变形,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增加情况,按

GB

拉钢筋截面面积可按公式

9

计算:

..................................... (9)式中:se ——计算复材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变形时的换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复材截面面积();E——钢筋的弹性模量(N/mm)。7.5.2挠度变形应按

GB

50010

的规定计算。挠度变形计算尚应扣除施加预应力时产生的反拱变形。反拱变形

可按公式

10

计算:

a

,p04

I

.....................................

(10)式中: ——计算跨度();E——混凝土弹性模量(N/mm);acf ——复材板层数影响系数,1

层时取

1.0;2

0.95;3

层时取

0.9;e ——复材板到中和轴的距离()。7.6 构造要求7.6.1 对于平夹片锚具(见图

5),其锚杯的厚度和长度宜分别不小于

120mm。7.6.2 对于波形夹片锚具(见图

6),其波形曲面的曲率半径宜大于

,避免对复材板造成损伤。7.6.3 为防止波形夹片锚具将预应力复材板剪断,该类锚具在尖齿处应进行倒角处理。7.6.4 锚具的开孔位置和孔径应根据实际工程确定,孔距和边距应符合

的规定。图

5 平夹片图

6 波形夹片8 复材网格加固法8.1 一般规定13xna’xhfeh0DB36/T

1692—2022xna’xhfeh08.1.1 复材网格加固可选用碳纤维复材网格()、玻璃纤维复材网格()和玄武岩纤维复材网格()。8.1.2 复材网格对混凝土桥梁结构抗弯加固宜使用水泥基材料和锚固件将复材网格固定于桥梁的底面或上表面。8.1.3复材网格对混凝土桥梁结构抗剪加固宜使用水泥基材料和锚固件将复材网格固定于桥梁的侧面进行加固。8.1.4 当对复材网格采取有效锚固措施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由以下三部分叠加计算:原钢筋混凝土构件、加固层水泥基材料和复材网格。8.1.5复材网格的纵横向单肢应具有一定的刚度且节点不应错动,复材网格的有效锚固应不多于三个节点。8.2 复材网格抗弯加固计算8.2.1 矩形或

T

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小于

0.8h,且大于

h'时(见图

7

、计算:A

AA

AA

y

s

y

s0

af,mdf

0

a1c

0

a1cff

0

......

(11)ff a

ab'

-bh'

=-

'

'

+A

.....................

(12)式中: ——弯矩设计值(·m);b——矩形截面宽度或

T

形截面腹板的宽度();h ——截面的有效高度,即受拉钢筋面积重心至受压边缘的距离();h ——受拉复材的面积重心至受压边缘的有效高度();b' ——受压翼缘宽度();h' ——受压翼缘高度();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a'——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 ——受拉钢筋截面面积();14xna’xhfeh0DB36/T

1692—2022xna’xhfeh0 ——受压钢筋截面面积();——复材截面面积();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受拉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受压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复材的拉应力设计值();a——受压区混凝土等效应力图形的折减系数。1)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小于

h',且大于

时(见图

8),应按公式

a1

c f

a1

c f

0

ys 0 f,md f fe 0

.................

(13)

a

a

b'

=-

'

',md2)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x

小于

2a′时,应按公式

计算:

............................

(14)

ysh0

a'

f

,mdf

hfe

a'

.............................

(15)3)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受拉复材网格的拉应力设计值应按公式

ffe,m1

..................................

(16)式中: ——复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 ——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复材的有效拉应变,按第

7.2.2

条计算;E ——复材的弹性模量(N/mm)。4) 当

E>f时,受压区混凝土等效应力图形的折减系数应按公式

17

计算:a=0.5+0.5

/Efe,m1

....................................

(17)8.2.2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碳纤维复材网格的有效拉应变,可按

GB50608

9.1.3

条计算。8.2.3 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2)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x

不宜大于

h

GB

50010

的规定计算;3) 加固后受弯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宜超过未加固梁的

50%。15DB36/T

1692—20228.2.4 采用复材网格对受弯构件进行加固时,可参考本规程第

6

章对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8.3 复材网格抗剪加固计算8.3.1 使用复材网格进行抗剪加固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公式

计算:b

b,rc

b,f

b,ca

..................................

(18)式中: ——剪力设计值;b,rc ——未加固构件的受剪承载力,按

GB50010

的规定计算;b,f ——达到受剪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复材网格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按本节

7.3.2

条的规定计算;b,ca ——加固层混凝土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按本节

7.3.3

条的规定计算。8.3.2 使用复材网格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时,达到受剪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复材网格承担的剪力设计值

Vb,f应按公式

计算:fb,f

ψvb

fvAhfg

/

sfgf

....................................

(19)式中: ——与受力条件有关的抗剪强度折减系数,当均布荷载时,取

;当集中荷载剪跨比λ≥3时,取

0.8;当λ≤

时,取

;当

1.5<λ<3

时,按线性内插法确定;——抗剪加固采用的复材网格抗拉强度设计值,取

0.5;——复材截面面积();h——复材网格最上肢和最下肢之间的间距;s ——复材网格竖向肢之间的间距。8.3.3 使用复材网格进行抗剪加固时,加固层混凝土承担的剪力设计值

应按公式

20计算:b,ca

αcvαc

tc

.....................................

(20)式中:αcv

αcv为

1.75/(λ+1),λ为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可取λ=a/h,当λ小于

1.5

;当λ大于

3

时,取

3;a

为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的距离;α ——加固层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α=0.7; ——加固层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加固层混凝土截面积()。8.3.4 加固后受剪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宜超过未加固时的

50%。8.4 构造要求8.4.1 加固层可使用聚合物砂浆、灌浆料、混凝土或细石混凝土,加固用水泥基材料的抗压强度应至少高于原混凝土一个强度等级。8.4.2 加固层水泥基材料的厚度不宜小于

。8.4.3 复材网格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8.4.4复材网格距被加固结构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8.4.5 以保证加固层与原结构的共同工作。16DB36/T

1692—20228.4.6 对于混凝土桥梁结构应在两端加密区布设不少于

16

的铆钉。加密区的范围按照

GB50010

执行。锚固件的约束机构应能同时双向限制网格节点的位移(见图

9)。复材网格的锚固性能按本附录

E

2

13

4图

9 复材网格锚固件示意图图中:1——复材网格;23——铆钉孔;48.4.7 对于复材网格连接接头,可采用在应力传递方向交叉三点及以上的搭接接头或对接接头(见图

10),但应在搭接位置增设锚固件。三交叉点a)搭接接头 b)对接接头图

10 9复材筋嵌入式加固法9.1 一般规定9.1.1 璃纤维复材()和玄武岩纤维复材()。9.1.2 采用复材筋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桥梁结构时,应采用配套的粘结材料将复材嵌入预先开凿的矩形凹槽内,并应与混凝土变形协调、共同受力。9.1.3 采用复材筋嵌入式抗弯加固混凝土桥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筋型复材的高度方向应垂直于被加固结构的受拉表面;2) 筋型复材的表面应带有粗糙表层,筋材型复材应为带肋筋材;3) 配套的粘结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宜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两倍。9.1.4 采用复材筋嵌入式抗弯加固混凝土桥梁时,其构造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图

11):1) 筋型复材的厚度

a应不小于

1

,高度

b应不小于

4a,筋材型复材的直径

d应不小于

6

;, ,2) 矩形凹槽的宽度应不小于max{3.0a

d},高度h应不小于

1.5d, ,3)

a应不小于

,4.5b,4.5d};17DB36/T

1692—20224) 采用复材筋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梁时,矩形凹槽至邻近的梁侧面距离

a

应不小于max{50

3.0b,3.0d}。

a

a

a a

a a

a图

11复材筋嵌入式加固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构造示意图图中:1——箍筋;23——复材筋;45——粘结材料。9.2复材筋嵌入式抗弯加固计算9.2.1

7.2.1

条~第

7.2.4

条进行设计计算,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复材与混凝土界面产生剥离破坏时复材的有效拉应变应按本标准第

8.2.2

条进行计算;2)进行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时,应采用本规程第

8.2.6

条规定的复材筋等效厚度

t。9.2.2 复材与混凝土界面产生剥离破坏时复材的有效拉应变可按照公式21进行计算,且不宜小于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复材的有效拉应变的

0.5

倍:

0.3

0.2

A

.............................

(21)式中:E——复材的弹性模量(MPa); ——复材的截面面积);——矩形凹槽的宽度;h——矩形凹槽的高度;

——复材环境影响系数:对于一般室外环境,、

分别取

。9.2.3

GB

50608

中第

条的规定计算。9.2.4 在荷载标准组合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力不应大于其抗拉强度标准值,可按公式

22、23

计算:

k0f

s

...................................

(22)18 f fa0

fA0

s s0

A

DB36/T

1692—2022.................................

(23)式中:sk

——正常使用阶段受拉钢筋的拉应力(N/mm);k——正常使用阶段的标准荷载组合下的弯矩值(ka——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受拉区边缘的距离();——受拉钢筋截面面积();E ——);f

——)。

∆T

∆T.......................................

(24)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

GB

50608

5.2.10

条的规定计算。9.2.6 嵌入式加固复材的等效厚度

可按公式

24

计算:A式中: ——嵌入式加固复材截面总面积();b ——

T

形截面腹板的宽度()。9.2.7 采用复材筋嵌入式抗弯加固混凝土的桥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加固后受弯构件总挠度变形的计算值,应符合

GB

50010

的有关规定;2) 加固后受弯构件的总挠度应包括加固前已产生的挠度和加固后增加荷载所产生的挠度;3) 加固后荷载增加所引起的挠度变形,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增加情况,按

GB

50010面面积可按公式

9

9.3 构造要求9.3.1 在受拉区侧面采用复材筋嵌入式加固时,复材应布置在距受拉面

梁高的范围之内,h应考虑复材形心离受拉面的距离。9.3.2 对于复材筋嵌入式加固端部纤维布

U

型箍的设置,应采用本标准第

8.2.6

条规定的复材等效宽度和厚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梁(见图

12),嵌入式加固复材宜延伸至支座边缘,并应在端部设置一道

斜向或竖向的同种纤维布

U

型箍,U

型箍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45°斜向纤维布

U

型箍的宽度应不小于

0.8

倍梁高或

0.5

倍嵌入式加固复材等效宽度,厚度不小于嵌入式加固复材等效厚度的

;——竖向纤维布

U

型箍的宽度应不小于

倍梁高或

倍嵌入式加固复材等效宽度,厚度不小于

0.5

倍嵌入式加固复材等效厚度;——在其他部位也宜适当设置宽度不小于

的竖向同种纤维布构造

U

宜不小于

和梁侧高,净间距宜不大于梁高的

3

倍。2)对板等受拉粘贴面宽度大于

贴不小于

宽的横向纤维布压条。19DB36/T

1692—20223) 要该复材抗力截面处的距离加

,且对板不应小于跨度的

,对梁不应小于跨度的。1

2

3

456

端部设置竖向U型箍b)

端部设置斜向U型箍图

12

U

型箍构造图中:1——柱;2——端部

U

型箍;3——板;4——复材片材;5——其他部位构造

U

复材片材机械锚固构造 b)复材片材压条构造图

13板受弯加固时复材片材端部锚固措施图中:1——梁;2——锚板;3——复材片材;4——压板;5——梁;6——压条;7——复材片材;8——板。10 复材与钢丝绳组合加固法10.1 一般规定10.1.1 复材包括复材筋和复材片材。复材可选用碳纤维复材(()。10.1.2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可采用高强不锈钢钢丝绳和高强镀锌钢丝绳。10.1.3 对于腐蚀环境的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时,应采用高强不锈钢钢丝绳。10.1.4效的防锈措施。10.2 组合加固10.2.1 合使用。10.2.2规程第

6

7

8

拉复材筋和纤维布的拉应力设计值可参考

GB

50608

4

章。10.2.3 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x

不宜大于

h

GB

50010

的规定计算;2) 加固后受弯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宜超过未加固梁的

50%。20DB36/T

1692—202210.2.4 第

7

8

章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10.3组合加固构造措施10.3.1 复材与钢丝绳组合加固法的构造要求除应满足本规程第

7.4.1、7.4.2

7.4.5

的规定外,还应满足

CECS146、JGJ/T

GB

等相关规范的规定。21DB36/T

1692—2022A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碳纤维复材网格拉伸性能试验方法A.1 复材网格拉伸性能试验的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试验机应符合

GB/T

1446

的规定;b) 引伸计的精度不应小于标距的

0.002%;c)

、10×10和

。A.2 复材网格试件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所取的试样应未经任何处理。在试样的取样和准备过程中,应避免因变形、加热、紫外线照射等能改变材料特性的外界条件;b)

3

格单肢间距且不应小于

。单侧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引伸计应平行于试件的纵轴线安装在试件的中部,距锚固端的距离不应小于

(见图

A.1)。c) 从复材网格中截取试样时,宜保留

~3mm

的横向网格。试样的纵向网格不应有任何的机械损伤和磨损;d) 每组试件数量不应少于

3

从锚具中滑出时,则需从同一批次中补做相应数量的试件。图A.1 复材网格单轴拉伸试件示意图图中:1——堵头;23——环氧胶填充;45——复材网格。A.3 复材网格拉伸性能试验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线重合;b) 在试件中部安装应变测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应在试验开始前数秒钟启动;c) 之间,整个加载过程不宜超过

分钟;d)试验加载时应使用自动记录装置绘制荷载-应变曲线,加载至试件受拉破坏,记录最大荷载值及破坏形式。A.4 复材网格拉伸性能试验结果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22u

u

......................................

(A.1)DB36/T

1692—2022u

u

......................................

(A.1)a) 抗拉强度应按式(A.1)计算,并应取每组试件的算术平均值及三位有效数字:FA式中: ——拉伸强度();F——拉伸弹性阶段的荷载最大值(); ——试件的横截面名义面积()。b)弹性模量应通过

取每组试件的算术平均值及三位有效数字:

F

A

......................................

(A.2)式中:E ——弹性模量(MPa);——20%F和

60%F的荷载差值();——对应

20%F和

60%F的应变差值,无量纲; ——试件的横截面名义面积()。c) 伸长率应按式(A.3)计算,取每组试件的算术平均值及三位有效数字:

FuA

.......................................

(A.3)式中:——伸长率(%);F——20%F和

60%F的荷载差值();——弹性模量(MPa); ——试件的横截面名义面积()。23DB36/T

1692—2022BB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粘结树脂正拉粘结强度的检测方法B.1 适用范围和试验原理B.1.1 FRP的质量。B.1.2 此时所测得的最大拉应力值,即为该试样在某种破坏形式下的正拉粘结强度。B.2 试验设备B.2.1 试验时所用的夹具应能使试样对中、固定,不产生偏心和扭转作用。B.2.2 号碳钢制作。)钢标准块 b)钢夹具图B.1 试样夹具及钢标准块尺寸示意图B.3 试样B.3.1 试样为复材片材与混凝土试块的组合件。测定正拉粘结强度的试样由受检测的粘结树脂、被粘结的复材片材、混凝土试块和金属标准块相互粘结而成(见图B.2)。24DB36/T

1692—2022图B.2 试样组成示意图图中:1——粘结树脂及

片材;2——金属标准块;34——混凝土试块;5——钢夹具。B.3.2 试样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 对于常规试验,每组试样不应少于

5

个;b)对于仲裁试验,试样数量不应少于

个。B.3.3 试样组成部分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技术条件和工艺说明书的要求施行。b) 试样(见图

B.3)尺寸应为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预切缝深度宜取

2mm~3mm,缝宽度宜为

~2mm,预切缝边长应为40mm×40mm,并位于试块的中心。图B.3混凝土试块尺寸示意图图中:1——预切缝c)

B.1

a

45

面粗糙化处理,完全清除粘结面上的胶层或污迹。d) 出尺寸为

的试件,试件外观应平整,无弯曲、歪斜等变形,粘结面应洁净、无油脂等污染物,表面应粗糙化处理。B.3.4 试样的粘结和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25DB36/T

1692—2022a) 在混凝土试块的中心位置,按规定的粘结工艺用受检的粘结树脂粘贴

片材的尺寸应与混凝土试块中部预切缝尺寸相同。b) 当为多层粘结时,应在胶层未干燥时立即粘贴下一层,然后将金属标准块粘贴在

片材表面,每一道粘贴工序均应保证各层之间对中。c) 粘贴完成后的试样,宜在温度

23℃±2℃,相对湿度

60%~70%7d

后检测。B.4试验条件和步骤B.4.1 试验环境应保持在温度23℃±2℃,相对湿度60%~70%。B.4.2 将制备好的试样(见图B.2)放入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中,并调整至对中状态后加紧。B.4.3 拉力试验机宜以~载值并观察破坏形式。B.5试验结果B.5.1 正拉粘结强度的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式(B.1)计算:

PA

........................................

(B.1)式中: ——正拉粘结强度();P ——试样破坏时的荷载值(); ——钢标准块的粘结面面积()。B.5.2 试验结果的表示与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破坏形式分为下列几种类型:——内聚破坏:应分为混凝土试块内部发生破坏,以

CFS

表示和粘结树脂胶层内部发生破坏,以

CF

表示;——粘结失效破坏:应分为粘结树脂胶层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破坏,以

表示和粘结树脂胶层之间的界面破坏,以

表示;——混合破坏:粘结面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破坏形式,以

MF

表示;b) 破坏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当破坏形式为

形式的破坏面积占粘结面

85%以上时,可判定为合格;——当破坏形式为

CF

AF

AF

破坏形式所占面积大于15%时,应判定为不合格;c) 每组被测试样不应少于

5

值与该组试样算术平均值的误差不超过±15%

3

个有效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正拉粘结强度的试验结果;d) 试验结果用正拉粘结强度的试验结果和破坏形式共同表示。26DB36/T

1692—2022CC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纤维布层间粘结剪切强度试样制备方法C.1 裁取尺寸

纤维方向×200mm的单位面积质量规格为

的纤维布

求平整、不含有任何外观缺陷。C.2 将

的隔离薄膜放在

钢板上,然后在隔离薄膜上用刮板和罗拉将

层纤维布逐层均匀涂敷粘结树脂。C.3 各层纤维布的纤维方向应保持一致,铺纤维布和涂浸渍树脂的过程中应保持纤维丝的完浸渍树脂后,将其上放置

隔离薄膜。C.4在四角垫上

30cm×40cm

100kg

23℃±2℃环境下固化

7

60℃环境下再固化

。C.5 将纤维布复合材料板沿纤维方向用机械加工法截取层间剪切强度试件,应在距纤维布复合材料板边

×宽度×尺寸厚度的尺寸为

数量应为

10

个有效试件的数据。27DB36/T

1692—2022DD附 录D(资料性附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树脂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方法D.1 用的动态力学分析仪应符合下列规定:a) 动态力学分析仪的温度测量应精确至

0.5℃;b) 动态力学分析仪的频率测量值应精确至±1%;c) 动态力学分析仪的力测量值应精确至。D.2 树脂材料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树脂材料在硅橡胶、铝或钢等平板模腔内按要求固化成型;b) 固化成型试件的厚度宜控制在

;c) 固化试件切割成矩形试样,长宽宜为

,厚度为成型试件的原始厚度。D.3纤维复合材料试件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片材、型材等宜切割为

矩形试件;b) 超过

。D.4 玻璃化转变温度试验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 试样尺寸及夹具间距测量应精确到

;b) 对树脂材料试件,可采用拉伸、抗弯或单/双悬臂梁模式;c) 对纤维复合材料试件,可采用抗弯或单/双悬臂梁模式,加载方向为垂直于纤维主要取向方向;d) 测试升温速率宜为

,测试频率宜为

1Hz。D.5 玻璃化转变试验的结果,应按下列规定处理:a) 以储能模量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作图(见图

D.1);b) 通过选取储能模量曲线的拐点(见图

Tg;c) 每组检测试件的数量不宜少于

3

个。图D.1 根据储能模量确定树脂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试样的玻璃化温度图中:1——玻璃态;23——橡胶态;4——玻璃化转变温度

g(oC)28DB36/T

1692—2022D.6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 受检树脂或纤维复材的名称、批号和来源;b) 试样制备的工艺条件或方法;c) 试样编号和数量;d) 动态力学分析仪的型号、测试方法、升温速度与频率;e) 试样的动态力学曲线及基于储能模量确定的玻璃化温度; 试验日期和试验人员。29DB36/T

1692—2022EE附 录 E(资料性附录)碳纤维复材网格锚固性能试验方法E.1 复材网格锚固性能的检验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试验设备主要由液压千斤顶、测力传感器、夹具和钢垫板等组成(见图

E.1);b) 测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应达到±1.0%20%~80%之间;c) 测定拉拔过程的位移时,应配备位移传感器和力-位移数据同步采集系统。图E.1 复材网格锚固长度测定装置示意图图中:1——锚固钢套筒;23——测力传感器;4——液压千斤顶;5——钢垫板;6——混凝土;7——复材网格。E.2 复材网格锚固试件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界条件。b) 复材网格锚固性能试件应由测试部分和锚具部分组成(见图

E.2)。锚具长度

不宜小于

。测试部分应由自由拉伸部分和锚固部分组成,其中自由拉伸部分长度

不宜小于

,锚固部分长度

宜为网格单肢间距的整数倍。c) 宜使用强度等级为

C30

的混凝土锚固复材网格,并应保证混凝土试件的边缘与复材网格的最小距离

不小于

。d) 试件宜设置

PVC

套管,其中的复材网格应与周围混凝土脱空。图E.2 复材网格锚固长度测定试件示意图30 图中:1——钢套管;23——PVC

套管;4——复材网格。E.3 复材网格锚固性能检验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 根据所使用的加载装备,试验可采用连续加载或分级加载;b) 当连续加载时,应以均匀速率控制试件在

载值及破坏形式;c) 当分级加载时,应按预估的破坏荷载均分为

10

级,每级持荷

,直至试件破坏,记录最大荷载值及破坏形式。E.4 复材网格锚固性能检验结果,应按下列规定处理:a) 复材网格的最大拉应力按式式(E.1)计算:FA....................................... (E.1)式中:σ ——F——最大荷载值(); ——试件的横截面名义面积()。b)材网格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锚固性能;c)每组试件数量应不少于

3

批次中补做相应数量的试件。31DB36/T

1692—2022FF附 录F(资料性附录)粘贴碳纤维复材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场检测方法F.1 适用范围、试验设备和试样F.1.1 粘结强度检测仪宜符合JG/T

507的有关规定,粘结强度检测仪应每年检定一次,发现异常时应随时维修、检定。F.1.2 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a) 现场检验应在已完成复材片材粘贴加固的结构表面上进行;b) 按实际粘贴复材片材的加固结构表面面积计,

m3

个试样;500

m~1000

m工程应取两组试样;1000

m以上工程每

1000m应取两组试样;c) 试样应由检验人员随机抽取,试样间距不得小于

。F.1.3 现场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 被测部位的加固表面应清除污渍并保持干燥;b)从加固表面向混凝土基体内部切割预切缝,切入混凝土深度

~,宽度1mm~2mm。预切缝形状为直径

的圆形;c) 应采用取样粘结剂粘贴直径为

的圆形钢标准块(见图

定。图F.1现场粘贴强度检测方法图中:1——读数表;2——3——钢标准块;4——碳纤维布;混凝土;6——取样粘结剂;7——

。F.2 试验步骤F.2.1 钢标准块应按粘结强度检测仪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连接。32

.........................................

.........................................F.2.2试验时,应以~匀速加载,并应记录破坏时的荷载值,及观察破坏形态。F.3 试验结果F.3.1正拉粘结强度应按下式()计算:P式中: ——正拉粘接强度(MPa);P ——试样破坏时的荷载(kN); ——钢标准块的粘接面面积(mm);F.3.2 试验结果的表示应符合下列规定:a) 破坏形式应分为下列类型:——混凝土破坏:混凝土试块破坏,以

AF

表示;——层间破坏:粘接剂与混凝土间复合涂层界面破坏,以

BF

表示;——复材片材破坏:复材片材内部破坏,以

CF

表示;——粘结失效:复材片材与钢标准块之间的界面破坏,以

DF

表示。b) 每组取

3

个被测试样,以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正拉粘结强度的试验结果;c)试验结果应包括破坏形式、3

个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值和每组正拉粘结强度的试验平均值。F.3.3 施工质量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 当破坏形式为

AF

时,施工质量判定为合格;b) 当破坏形式为

BF、CF、DF

时,当符合每组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小于

,且其中单个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

的规定时,施工质量应判定为合格;c) 当破坏形式为

BF、CF

时,不能符合每组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小于2.25N/mm

工质量判定为不合格,或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加大样本数量重新检验;d)当破坏形式为

DF

时,如不能满足每组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小2.25N/mm,且其中单个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

的规定时,应重新制备试样和检验。33DB36/T

1692—2022条

文 说 明4.1

一般规定4.1.2

级差要求,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这些级差要求在现行有关国家标准中均有相关规定。性能。4.1.4

鉴定或设计许可。4.2

设计原则4.2.1

余承载力,以避免被加固构件严重破坏。4.2.2

主要包括裂缝和变形验算。5.1

一般规定5.1.1

应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应用。5.1.2

用于粘贴纤维布和复材板等的粘贴树脂材料是指纤维布现场手工涂刷成型所用的浸基体树脂材料。5.1.3

维丝会引发电器设备的短路,因此,当施工现场有电器设备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5.2

5.2.1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2K12K提供途径。结构加固用的玻璃纤维布、玻璃纤维增强复材筋中的玻璃纤维,仅限使用高强型(S)或无碱型玻璃纤维,不得使用中碱或高碱玻璃纤维。中碱及高碱玻璃纤维的长期耐水性和耐腐蚀性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工程结构耐久性的要求。5.2.3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等,本标准中分别用、、、表示。34DB36/T

1692—2022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T3354测定,试件宽度取,表1中所列碳纤维布的指标主要依据日本T700S结构加固要求的选择,尽量降低成本。布抗拉强度弹性模量≥390MPaCFSM390。定。指标,对双向或多向纤维布的性能指标未予列出,可以参照单向纤维布的指标采用。纤维布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95%状态的计算和验算,各状态表征材料性能的基准值为标准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纤维布的强度标准值取不小于95%的保证率的性能指标值。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应按纤维布的净截面积计算,净截面积取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为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纤维密度。5.2.5

复材板的主要力学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T3354测定。单向复材板的抗拉强度应按板的截面(含树脂)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含树脂)取实测厚度乘以实测宽度。复材板过厚或研究表明,纤维体积含量在60%~70%时性能最好,故本标准规定复材板中的纤维体积含量不宜小于60%。5.2.6

复材板按纤维种类不同,主要分为碳纤维复材板、玻璃纤维复材板、玄武岩纤维复材板等,本标准中分别用CFP、、表示。抗拉强度标准值应具有95%的保证率,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应取平均值。试验研究表明,复材板的力学性能检测时,试样总长度为,可保证工作部分为100mm,宽度为,检测的数据准确率较高,离散性较小。表2中所列复材板的指标主要依据国内外大量检测结果及其频率分析。复材板的分级命名由复材板的种类及指标参量组成。例如:碳纤维复材板(CFP),抗拉强度,等级命名CFP2000。5.2.7

本条对复材筋做出了规定。1.

单向复材筋的抗拉强度应按筋材的截面面积(含树脂)计算,截面面积(含树脂)按名义积相等的光圆筋的直径。2.

60%~70%维体积含量不宜小于

60%。5.2.8

筋等,本标准中分别用

CFB、、、

表示。本条规定了复材筋的主要力学性能35DB36/T

1692—2022构的检测结果,在本标准表

3

中对复材筋进行了分级。的数据。5.2.9

须使用抗拉强度和交叉结点刚度经过确认的复材网格。

A

给出了复材网格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检测时应采用不经过表面处理的复材网格进行。积均按网格单肢中纤维体积含量

测的截面积。厂商应提供对应名义截面积下的材料力学性能检验报告。方法进行力学性能测试。5.2.11

具有

95%的保证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对材料标混凝土构件的可靠性指标与现行国家标准

GB50010

一致,并考虑复材材料破坏的脆性特点确定的,对纤维布加固,取

1.40;新建结构中的复材筋及其他工厂预制的复材制品取

。的系数给予折减,环境影响系数是根据我国试验研究成果并参考了

相关标准和国外学者的试验研究数据确定的。环境影响系数

GB50608

4.2.13

材保持一致。5.4

粘贴树脂5.4.1

粘结材料。本条强调必须使用与复材片材相配套的经检测合格的粘结材料。5.4.3

正拉粘结强度是反映树脂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一个指标,其检测按本标准附录

B

的规定进行。种类的纤维布的层间剪切强度参考此方法进行,但纤维布的层数应调整。36DB36/T

1692—2022层间剪切强度按现行行业标准

JC/T773

的规定测定。试件的尺寸为

(由

300g

℃±2℃下固化7d

℃下再固化

2h,层间剪切强度的试样制备见本标准附录

C。5.4.4

对于在使用环境温度较高的场所,要求粘贴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应低于

60℃。()提高复材的耐腐蚀特性,应根据其服役的化学环境,选用对其具有高耐腐蚀特性的树脂。5.5

表面防护材料5.5.1

协调。5.5.2

料的选择,可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GB50608第

5

进行防火处理。根据高温下防火涂料的涂层变化情况,可分为薄型防火涂料(又称膨胀型防火涂料)和厚型防火涂料(又称非膨胀型防火涂料)家标准

GB14907

的相关规定。原则上不建议单独采用薄型防火涂料保护加固构件,因为薄后仍然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延缓内部混凝土/钢材的温度增长,从而提高构件的耐火性能。当所采用的厚型防火涂料厚度较大时(如大于

,建议在靠近涂层外表面

涂料的开裂和脱落。火板和高密度防火板,防火板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协会标准

CECS200

板材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为不燃性材料;2.受火时不炸裂,不产生穿透裂纹;3.防火板材方便采用自攻螺丝或者高强胶粘剂与构件力学连接,相关安装过程应在厂商的指导下完成。除防火涂料和防火板外,也可采用

C20

混凝土、灰砂砖、轻质混凝土砌块或金属网抹MS

性能及高温下的力学性能。5.6

钢丝绳37DB36/T

1692—20225.6.1~5.6.3

本规程规定采用的高强钢丝绳是按现行行业标准

YB/T5004

1×19

结构钢绞

TB/T5343

量的试验选出了适用于本规程所规定的锚固技术的钢丝绳,直径范围

,其标准值是经实验室大量材性试验统计得出的。

6

JGJ/T325附录A.3材料分项系数按普通预应力钢丝的材料分项系数取值,本规程取

1.47。5.6.4

JGJ/T

附录

A

规定的试验方法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GB/T8358

中推荐的第二种测试方法改进的,该方法方便简单,推荐使用。5.6.5

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应在

48h

5.6.6

6.1

一般规定6.1.2

也应可靠粘贴于构件表面使两者能共同工作。锚具的锚固能力指标和疲劳荷载指标均是针对永久固定在构件上并发挥锚固作用的锚胶粘剂固化后将端部碳纤维板切断,移除工具锚保留工作锚。针对此工艺的研究还不充分,并在工程中容易出现预应力损伤和滑脱失效的风险,通常不建议使用。6.1.3

为保证未加固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即使加固体系失效,也不会导致结构倒塌。混凝土强度过低,其锚固承载力和与复材板的粘结强度也必然较低,易发生脆性剥离破坏,据试验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经验建议不大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