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一纵线北碚段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详细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纲要目录一、前言 -7-1.1工程概况 -7-1.2拟建道路信息 -7-1.3勘察目的与任务 -8-1.5勘察等级 -9-1.6前人工作程度 -9-二、自然地理概况 -9-2.1地理位置 -9-2.2气象、水文 -9-三、工程地质条件 -10-3.1地形、地貌 -10-3.2地质构造及地震 -10-3.3地层岩性 -11-3.4水文地质条件 -11-3.5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12-3.6临近重要建筑物 -12-四、勘察工作布置 -12-4.1勘察工作量 -12-4.2勘察技术要求 -14-五、项目施工管理 -15-5.1工作进度计划及工期保障措施 -15-5.2工程进度保障措施 -15-5.3勘察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质量保证措施) -16-5.4水文地质试验 -21-5.5波速测试 -22-5.6原位测试 -23-5.7岩、土、水样采集与测试 -24-5.8封孔 -25-5.9安全、文明施工 -26-5.10勘察质量薄弱环节的预防措施 -26-六、提交的勘察成果资料 -2617-一、前言1.1工程概况图1.1-1一纵线北碚段与区域路网衔接示意图1.2拟建道路信息名称里程桩号坐标(m)设计高程(m)长度(m)起点终点起点终点起点终点一纵线主线右线K0K6+401.101X=90213.070Y=46775.222X=95457.585Y=50109.950256.078244.456401.101左线K0K2+859.310X=93408.0924Y=48245.2544X=95457.585Y=50109.950214.582244.452859.31石盘立交A匝道K0+094..987K0+333.396X=91627.6258,Y=47538.4006,X=91813.5314Y=47410.4868244.658256.514238.409B匝道K0+151.834K0+413.337X=91754.4209,Y=47281.3461,X=91592.0995Y=47080.6759255.952243.998261.503C匝道K0+088.091K0+370.219X=91526.0437Y=47012.7087X=91303.8394Y=47088.7166243.647250.939282.128D匝道K0+092.268K0+391.369X=91281.4180Y=47124.7980X=91500.2720Y=47323.8394250.848244.675299.101E匝道K0+117.953K0+727.958X=91612.7022Y=47629.3292X=91518.1098Y=47191.2891243.161254.809610.005F匝道K0+115.782K1+040.331X=91887.1706Y=47372.9896X=91567.0383Y=47473.0670256.909243.992924.549G匝道K0+000K0+878.941X=91527.3681Y=46894.7225X=91908.0950Y=47432.0908243.205257.156878.941H匝道K0+120.509K0+377.520X=91664.3881Y=47312.2348X=91595.2719Y=47335.2671255.792244.675257.0111号简易立交A线K0+000K1+056.786X=93244.2579Y=48168.4398X=93936.7663Y=48922.7505217.858209.3821056.786名称里程桩号坐标(m)设计高程(m)长度(m)起点终点起点终点起点终点1号简易立交B线K0+000K0+908.669X=93417.4284Y=48229.2814X=93985.7042Y=48906.3921214.262209.271908.669C线K0+000K0+543.529X=93992.2554Y=48368.9045X=93578.3668Y=93578.3668209.159209.633543.529D线K0+000K0+536.471X=91281.4180Y=47124.7980X=94007.2055Y=48391.9858209.159209.633536.4712号简易立交A线K0+000K0+758.279X=94041.9343Y=49157.9836X=94526.2827Y=49131.8822207.612227.327758.279B线K0+128.846K0+622.173X=94474.3279Y=49102.3566X=94103.5664Y=49148.2202227.79208.132622.1733号简易立交A线K0+000K0+407.012X=94887.7748Y=49782.6340X=94526.2827Y=50036.0939229.309235.094407.012B线K0+000,K0+403.247X=94912.309Y=49754.9311X=94103.5664Y=50008.3117229.284233.453403.2471.3勘察目的与任务1.4勘察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规范: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6、《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7、《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10(2016年版)。参考规范: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2、其他现行相关试验规程及技术标准。1.5勘察等级该工程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根据现场踏勘,场地地形地貌复杂,场地类别为复杂场地,详见表1.5-1。表1.5-1工程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表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场地类别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有两种以上地貌单元,地形坡角大于30°√复杂岩层倾角(°)35~55°√岩土特征种类较多,较不均匀,有素填土√土层厚度(m)最大厚度为>15m√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相邻建筑影响程度工程建设对相邻建筑影响中等√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2.2规定,本工程的勘察等级为甲级。1.6前人工作程度1、1986年~1990年——原四川省地矿局二〇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测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重庆市幅H-48-94-A(1:5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重庆市幅”。2、1975年~1977年——原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说明书》重庆幅H-48-23(1:20万)”区域地质调查。3、1975年~1977年——原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作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说明书》重庆幅H-48-23区域水文地质调查。4、1981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作《1:20万重庆幅地质调查》。上述资料直接或间接的为本次勘察所利用或参考,对此次勘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二、自然地理概况2.1地理位置2.2气象、水文2.2.1、气象线路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迟,夏热冬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绵雨,冬季多云雾,霜雪甚少,无霜期长,日照少,风力小,湿度大。多年平均气温为18.5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50℃,最热(7月)平均气温28.0℃,极端最高气温42.90℃(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3.10℃(1992年1月16日);雾日一般从上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出现,年均为37.40天;无霜期年均为351天;日照年均时数为1168.88小时,风速年均数为1.10米/秒;夏季雷雨时常出现短时大于17米/秒的阵性大风。相对湿度年均为81%;年均降水量1187毫米,其中5~9月雨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50%左右,且多雷阵雨、大雨或暴雨。春秋二季降水量比较接近,占全年降水量20%左右,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6%。全境常年降水量有62%分布在夜间。一年内风向最高者为北风,1、4月份有东风,6~9月份有西南风,12月份有东北风。据历年观测统计,年平均风速为1.1m/s,最高为4月份达1.5m/s,最低为11月份仅0.9~1m/s,全年平均风速仅属一级风。2.2.2、水文三、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3.2地质构造及地震3.3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搜集的相关地质资料反映,拟建区内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泥岩与砂岩,现将各地层之岩性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1)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以杂色为主,主要为砂泥岩碎块石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硬质物直径0.1~11cm,含量在15~55%之间。分布于房屋、厂房及道路周边,填土为施工时回填,结构松散~稍密,回填年限约3~10年不等。(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紫褐色或紫灰色,呈可塑状,为中等压缩性土,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干强度较高。场地内广泛分布,局部段在素填土下缺失该层。该层在鱼塘地段时,受有机质浸染和长期饱水顶部变异为淤泥,中下部则呈流塑~软塑状态。2、基岩(1)砂质泥岩:紫褐色~紫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砂泥质胶结。砂质含量较重。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局部砂质含量较重为泥质砂岩。(2)砂岩: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中等风化岩体内裂隙较少,多为无充填,部分裂隙裂面上有黑色、褐色附着物。该层在场内普遍分布,与砂质泥岩互层。3.4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沿线地表水体主要为大磨滩河、龙凤溪(两者均为梁滩河水系)及鱼塘、水田,塘内大部分均有积水。根据现场调查,大磨滩河位于一纵线主线右线K0+780处,横穿整个场地,河流主要为工厂、生活废水及地表雨污水排泄通道,河面宽度约70m。龙凤溪位于一纵线主线右线K4+300处,横穿整个场地,河流主要为工厂、生活废水及地表雨污水排泄通道,河面宽度约50m。场地内局部分布有农田、鱼塘。大气降雨、苗圃用水是该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表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汇入地势低的地方,最后汇入农田间的水渠、河流流出场地。2)地下水类型沿线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地表径流途径较发育,有利于雨水排泄。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决定地下水赋存条件。场区构造条件简单,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低洼地带的基岩裂隙和松散土层中,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残坡积层和人工填土层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小,动态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残积、坡积层中的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化度低,对混凝土无腐蚀性;人工填土层中地下水,化学成分较复杂,与堆填物成分相关,但多数水质较好,对混凝土存在微腐蚀性;其补给源多为大气降水和周边居民生活废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砂质泥岩相对隔水;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3.5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经调查,拟建场区无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周边无灾害性地质体发育,场地总体上稳定性良好。3.6临近重要建筑物拟建通道穿行于北碚区,沿线建(构)筑物较多,经我院专项探查,沿线重点探查的建(构)筑物有:(1)一纵线主线右线K3+940~K3+980道路下穿现状高架的轻轨6号线向家岗至龙凤溪区间。(2)一纵线主线右线K5+020~K5+100道路下穿现状渝武高速高架桥。(3)一纵线主线右线K5+720~K5+740与一纵线主线左线K2+180~K2+200道路之间为现状高压铁塔。(4)一纵线主线右线K6+080~K3+180道路下穿现状绕城高速高架桥。人类活动较剧烈,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四、勘察工作布置4.1勘察工作量(一)工作布置根据建设方提供的1:500地形图及拟建道路平面布置图,依据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勘察工作量的布置。1、勘察等级确认: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本工程属于城市快速路,工程等级为一级,场地类别为复杂场地,勘察等级为甲级。2、勘察布置方案:拟建道路范围内主要包括一般路基、高填方路堤、深路堑以及部分桥梁。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及《工程地质勘查规范》(DBJ50/T-043-2016)中市政道路勘察要求,一般道路每隔40~60m布设1条横断面,每条横断面布设3~5个钻孔,钻孔间距25~50.0m;挖方道路每隔35~550m布设1条横断面,每条横断面布设4~7个钻孔,钻孔间距20~50.0m;填方道路每隔30~50m布设1条横断面,每条横断面布设3~5个钻孔,钻孔间距20~40.0m;半挖半填道路每隔30~550m布设1条横断面,每条横断面布设3~6个钻孔,钻孔间距20~40.0m。桥梁段,按每间隔1~3桥墩布置钻孔,桥台3~4个钻孔的原则进行工作布置,钻孔深度进入预计桥墩桩基础持力层以下15.0~20.0m;挡墙段,钻孔间距30~40m,钻探深度预计进入预计持力层下10~15.0m。本次详细勘察阶段共计布置钻孔563个,其中控制性钻孔254个,控制性钻孔兼作取样孔,约占钻孔总数的1/3~1/2;一般性钻孔309个,约占钻孔总数的2/3。本次详细勘察阶段利用前期详勘钻孔个数约为396个。详见“详勘工作量汇总表”。3、勘察钻孔深度原则:满足《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及《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中关于详勘孔深的要求,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二)主要工作方法本次详勘阶段,主要采取的勘察方法有:工程地质测绘及地质填图、工程地质测量、工程地质钻探、各项试验(现场原位试验及室内试验)、收集区域相关可供利用的工程资料等。1、工程地质测绘及地质填图地质调查及填图范围主要以本次委托勘察范围为主,适当外延30m,局部因边坡稳定性等原因需要扩大勘察范围的,以现场具体情况,适当扩大范围。调查及填图范围需要满足本次勘察要求。本次地质调查及填图面积约为3.2km2,精度为1:500,主要调查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基本工程地质条件,重点调查场地不良地质发育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2、工程地质测量(1)钻孔定位:每孔初定测各1次。(2)剖面测量:进行野外实测,精度1:200。3、勘察手段本次勘察采用的手段主要有:野外工程地质钻探、野外地质调查(基岩露头、地表水分布等)、现场原位试验(重型动探、波速测试、抽水试验)、室内试验(土样及岩石样室内试验)、收集相关工程资料。1)、野外工程地质钻探主要工作方法是采用机械钻机钻进,采取岩心,鉴别和划分场地岩土层界面,采集岩土水试样及作现场试验。钻孔终孔口径不小于110mm,严格控制回次进尺,回次进尺不超过2m。完整基岩岩芯采取率不低于85%,松散地层、基岩强风化带不低于65%,无心段不超过0.5m;岩心按回次编录,统计计算岩芯采取率。2)、野外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方法是野外地质调查并填图,主要目的是调查场地内的土层及基岩的分布情况,测量出场地内的岩层产状,调查场地内地表水的分布及发育情况,调查场地内的与拟建工程相关的相临建筑物情况。3)、现场原位试验主要的工作方法重型动力触探,测试拟建场地内的人工填土的密实度等情况;原位波速测试,测试场地内的土层及基岩的剪切波速及声波波速;选取4孔做抽(注)水试验,目的了解各岩土层的渗透性。4)、室内试验样品采集、封存及送样:主要通过钻孔采集,岩样直接用岩心管采集,土样用薄壁式取土器压入采集,试样长度必须满足试验长度要求,样品采集后应立即腊封并尽快送试验室试验。室内土样主要进行试验项目包括干密度、密度、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固结不排水剪、固结排水剪),土的腐蚀性;室内岩石样试验项目包括(天然、饱和)物理性质、(天然、饱和)抗压强度、三轴抗剪强度及变形模量和泊松比;室内水样,取地下水(或地表水)3件作简分析及侵蚀性CO2分析。4.2勘察技术要求4.2.1钻探工程钻孔分为控制性钻孔、一般性钻孔及环境钻孔,控制性钻孔占钻孔总数的1/3以上,取样钻孔均为控制性钻孔。钻孔采用全站仪施测,孔口平面位置陆上钻孔误差<0.1m;孔口高程陆上钻孔误差≤0.01m;孔位确不能到位时,根据场地条件适当偏移。地质编录人员跟班作业,认真及时作好地质编录,岩芯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放置。土层岩芯采取率>70%,松散填土采用跟管钻进;基岩岩芯采取率强风化>75%,中等风化>85%;对重要部分岩芯进行拍照保留。钻探过程中现场采集岩、土、水样,取样方法、位置、样品数量均应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及勘察要求,并及时封装,配合现场见证人员做好见证工作。钻探结束后48小时内测定钻孔内地下水水位,并进行封孔处理;道路区域钻孔尚应进行路面修复。4.2.2现场试验据现场钻探情况,选择部分填土地段进行N63.5动力触探测试,实测触探击数,并进行分析整理。勘察过程中对每个钻孔进行了稳定水位观测,观测要求于施钻结束停机48小时后进行,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选择部分钻孔进行抽水试验,测定岩土渗透系数。4.2.3室内试验所采集岩、土、水样分组封装,及时送检。土样:粉质粘土厚度在3m以上的代表性钻孔中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原状土样,做天然含水量、密度、比重、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内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土固结实验、土快剪试验、固结快剪试验、三轴剪切实验、三轴压缩试验,填土的腐蚀性。岩样:在控制性钻孔中取岩样,做单轴天然(饱和)抗压强度、变形、直剪、抗拉。测试规程符合规范《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样品采集认真负责,按规程及时蜡封送检。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简分析,CO2侵蚀性分析。五、项目施工管理5.1工作进度计划及工期保障措施1.工作进度计划表1工作内容计划工日(天)备注工作准备1有关人员现场踏勘、钻探准备等编制勘察大纲1由各专业人员协作编制野外作业28测地形图、测放钻孔、钻探、野外测试、采样、地质调查等。室内岩土试验12交叉进行内业资料分析整理15外业工作期交叉部分内业工作;检校、审核5装订1总工期455.2工程进度保障措施为保障该项工程的顺利完成,拟从人员组织、仪器、设备、材料、资金配置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项目人员组成见表2。表2项目人员组成一览表职务职称人数在本工程中负责的工作内容审定人注册岩土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负责报告审定质量监督、检查审核人高级工程师1负责报告审核质量监督、检查项目负责人注册岩土工程师、工程师1负责项目全面管理项目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1负责报告编制项目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3现场管理及地质编录工程测量人员高级工程师2负责项目工程测量工程协调员工程师2负责现场协调、管理等钻探班长技师10负责钻探工作钻探记录员技术员10负责钻探班报表记录钻探辅助员技工20协助钻探工作设备维修人员技师2设备维修资料员技术员3CAD成图等实验员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5测试工作物探人员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3物探工作驾驶员技工1汽车驾驶炊事员技工2炊事工作安全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1安全管理现场看守技工2现场看守为保证勘察工程的顺利完成,拟投入地形测量、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取样、原位测试、抽水试验等所需的必备仪器及设备,以及手提电脑、台式电脑、照相机等设备。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见表3。表3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名称型号单位数量测量全站仪GPS-602台2GPS仪器南方灵锐S82-2008动态(RTK)台2经纬仪D6型台2光电测距仪红外线RED2L台2地质测绘罗盘DQY-1个3数码相机Sony3打印机CanonBJC-4650部1手提电脑4台3皮尺卷3钻进设备钻机Y2、2PC台10柴油机台10水泵台10抽水机台10物探声波仪RSM—SY5台1测试标准贯入试验仪套2动力触探试验设备套3电子天平JGJ2000套1光学读数分析天平72452套2三轴剪力仪SJ-1A台2三联固结仪WG-1台若干剪力仪WI-1A台若干击实仪SJ南实处型台若干紫外线可见光度计752套2气压固结仪QGY-2台若干干燥箱XS-HD台若干抗折抗压试验机JES-300台若干其它车辆台1复印机台1组织后勤人员,专门负责施工用水泥、钢材、管材、合金、金刚石钻头,以及施工用水用电的供应,以确保野外作业的正常、顺利进行。5.3勘察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质量保证措施)5.3.1测量工作5.3.1.1作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监督局、建设部1993年颁发的《工程测量规范》;(2)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监督局1995年颁发的《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1991年颁发的《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5.3.1.2工作内容及方法1.剖面测量所有断面图全部实测。剖面测量采用经纬仪视距直伸导线测取。点与点间距1:200不超过5~8米。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应进行相邻构建筑物的关系评价,对拟建物相邻的构建筑物进行详细测量。具体要求如下:(1)沿线路的设计中心线实测纵断面线,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全部实测,并准确反映出相邻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2)实测线路经过区域现有建筑物、天上及地下管线,高压铁塔位置;(3)测量交接处原有建构筑物结构边线、高程等;2.零星测量零星测量采用支导线测取,施测必须变动仪高或觇高测取二次,计算两组坐标,取中数为正式成果。5.3.2、工程地质测绘5.3.2.1测绘范围、比例尺及精度要求本次测绘面积3.27平方公里,测绘比例尺为1:500。在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时,设置地质点的间距应保证地质界线在图上的精度,工程地质测绘观测点点间距按图面2~3cm控制。实测地质体最小尺寸为图上2mm,对于特殊地质体适当放大于图上表示。观测点定位误差在图上≤2mm。测绘地质点布置在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界线、标志层、地下水出露点等地质界线处,取样点处和地质现象位置。地质点的定位可采用目测和罗盘交汇定位,对特殊的和重要的地质点采用专门的测量仪器定位,以保证测绘图件的精度。5.3.2.2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1)1:200地层剖面,测绘以区域地层表为依据划分到组,根据岩层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或亚段。岩石单层厚度>2m者要单独分层描述,厚度≤2m者与相邻岩石合并描述。具特殊意义的岩层、标志层等,无论厚度大小,均应单独分层,厚度丈量误差,单层≤7%,全层累计≤3%。(2)工程地质剖面测绘,采用经纬仪视距法。地质界线点、构造点、水文点、勘察工程点均应采用仪器实测上图。(3)工程地质填图采用路线穿越法和走向追索法。填图单元到段或亚段,图上最小填图单元为1~2cm宽,采用经纬仪与半仪器法相结合,重要地质点与勘察工程点需要用经纬仪实测上图。(4)除常规的地质工作要求外,在确定填图单元和剖面测量划分岩性地层时,要充分考虑岩层的各种工程物理性质,以满足岩体分类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评价的要求。5.3.2.3工程地质测绘内容本次综合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结构确定,主要包括地貌测绘、地层岩性测绘、地质构造测绘、水文地质测绘、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测绘、第四系地层测绘、植物分布和植物土测绘。(1)地貌测绘①查明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类型确定场地的地貌单元,划分出地貌单元之间的分界线。②由于该场地属构造剥蚀地貌,要测出山体的相对高度和坡度。了解地貌形态与构造运动、剥蚀作用的关系,了解构造剥蚀地貌并存的局部堆积地貌的分布、类型和特征。③在进行地貌测绘时,应注意人类活动对地形地貌带来的变化和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工程建设的时间、施工方法、开挖面的高度、土石方数量、开挖面与地层的关系和工程的运行情况。调查已有建筑物的地基基础类型和建筑物变形情况。(2)地层岩性测绘经过附近区域地质资料,场地附近主要地层为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以及下伏基岩为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基岩主为沉积岩,在进行岩性方面的地质测绘时,主要测绘下列内容:①研究勘察区基岩的沉积环境、沉积韵律、单层厚度、层理特性、层面构造、化石特点和类型。②了解基岩的沉积类型、形成年代、岩石名称、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坚硬程度、完整程度、风化程度、岩层厚度、岩相变化、岩层产状和上下接触关系。③场区出露的砂质泥岩的颜色、层面构造、胶结情况、风化特征和工程开挖后吸水崩解、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干裂现象等。④对砂岩在地质测绘时应描述碎屑成分、颗粒大小、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层理特性、层面构造。⑤场地范围内的第四系地层属于残积成因,应描述地层年代、地层成因、分布厚度、物质组成、土体性质、土的分类、工程特性;对粗粒土应描述颗粒组成、分选程度、密实度胶结程度;对粘性土应描述湿度、可塑性、状态、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等;对填土应描述堆积年代、堆积厚度、填土分类、物质组成、松散程度和湿陷性。(3)地质构造测绘①在进行地质测绘之前,应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地质构造在场地工程中的位置,分析地质构造该工程中的展布关系,特别是断裂带与场地工程的关系,了解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分析断裂带的活动性,为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和地质构造验证提供初步资料。②查明褶皱类型、褶皱形态、两翼岩层产状;组成褶皱的年代、岩性和岩相的变化;褶皱的规模、形态特征;褶皱中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③查明断层的位置、产状、规模、性质、延伸情况和力学关系;断层破碎带的宽度、充填情况和胶结情况;断层破碎带的构造分带、断层岩的物质成分和力学性质;断层上下盘的岩层层位、构造特征、擦痕方向、测定断距;分析断层的形成时期、发育过程、错动方向、活动次数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4)水文地质测绘①了解地表水体如河流、沟谷、渠道、水塘的分布,查明水量、水深、水质,分析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②查明泉水的出露位置、泉水高程、泉水类型、水量大小、泉水温度、流动方向、水质特点、所处的地貌部位;判定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泉水流量随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判定泉水是否受到污染和污染程度。③泉水出露处的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④取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泉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⑤井水的位置、井深、井水位埋深、井口高程、水质特征、水位变化幅度;根据水位降深及恢复情况估算涌水量;取样分析井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⑥根据泉水和井水及地表水的测绘,初步判定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变化、补给关系、径流和排泄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测绘拟建场区主要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区,可能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等。查清滑坡的规模、分布、类型、地形地貌条件、植被覆盖情况;分析评价滑坡、崩塌发生的频次、活动规律和发展趋势。5.3.3、工程地质钻探5.3.3.1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要求工程地质钻探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及《工程地质钻探标准》(CSCE240:2008)的相关要求执行。钻探工作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不同的钻进工艺。(1)工程地质钻探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保障人身安全和钻探工作正常运行,保证钻探质量和孔内测试质量。能鉴别岩土名称和性质,确定其埋藏深度;能采取符合质量要求的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能查明钻探深度内地下水的赋存情况。(2)钻探应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安全和质量管理规定。布置钻探工作时应进行资料搜集和现场调查,重视钻探对既有工程、设施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地下工程、管线等设施的破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生命,保障安全生产。(3)钻探操作人员应遵守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钻探质量。选择合适的钻探机械、器具和合理的钻进方法,并正确使用、保养机具设备。(4)陆地钻孔位置应设置有编号的标志桩。开钻之前应按设计要求核对桩号与现场实际位置。因现场障碍等原因经批准后改变钻探孔位时,应将实际钻探位置及时标明在平面图上,注明与原孔位的偏差距离、方位和地面高程,必要时应重新测定孔位。(5)钻孔孔位原则上按设计要求执行,孔深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在公司相关领导和技术负责人等共同研究、协商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后进行布置的。钻孔位置一般作较大调整出现需要更动时,钻探单位应提出书面调整意见说明原因,得到同意意见后方可执行。5.3.3.2钻探施工技术措施1.钻孔结构及钻具组合钻孔结构:采用Ф130mm开孔,用Ф91mm钻至终孔,以Ф110mm作备用口径。钻具组合:采用钻头+岩芯管+扶正接手+取粉管+钻杆+扶正接手+钻杆的连接方式,以确保孔斜在要求范围内。采用Ф91mm钻头钻进时,用Ф89mm岩芯管及取粉管+Ф50mm钻杆。使用金刚石钻头钻进时,必须带岩芯卡簧及扩孔器。2.钻进工艺根据本次勘探具体特点,普通地层决定采用硬质合金钻进为主的钻进工艺;砂卵石地层决定采用金刚石和植物胶护壁钻进为主的钻进工艺。为了取得更为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尽量采用清水钻进。3.岩芯采取应符合下列要求(1)回次进尺应满足取样及原位测试要求,不宜超过岩芯管长度的2/3,对岩层及仅用来鉴别地层的粘性土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岩芯管长度;(2)岩芯卡料粒径应适度,投放时应先小后大投放均匀,投放后送水冲并卡牢,再开始扭取;(3)钻进时发现岩芯堵塞应立即起钻;(4)从岩芯管退出岩芯时,应轻轻锤击。(5)钻孔须编制钻孔设计书指导钻探生产。勘察钻孔均为全取芯钻孔,要求中风化带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80%,断层破碎带、强风化带采取率不得低于65%。(6)每个钻孔取出的岩芯不得颠倒,应清洗干净,按顺序编号,置于避雨的岩芯坪上,所有岩芯均应进行彩色照相,放置标签,妥善保存至钻孔验收后再进行处理。5.3.4岩芯编录(1)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应认真、仔细、及时作好各项原始记录,其内容包括:回次进尺、取芯长度、钻进参数、冲洗液、见软见硬井深、孔壁掉块情况及井深、卡钻及钻孔缩径井深、钻具跳动情况及井深。(2)在施工进行时,应及时准确地做好岩芯的编录工作,内容包括:颜色、层厚、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胶结物及胶结类型、岩石名称、破碎带情况、遇水软化、崩解情况,节理裂隙发育情况,不同岩溶化岩体分地下水水位以上、以下进行溶蚀空隙统计,查明岩石风化程度,溶蚀情况,岩芯置于地面失水裂纹、崩解的时间及状况等;(3)岩芯编录应符合下列要求:①从岩芯管退出的岩芯,应按先后顺序排列在岩芯箱内,每一回次用岩芯牌隔开,按岩芯牌上的要求用油漆或签字笔填写;②易冲蚀、风化、软化、崩解的岩芯,应按技术要求进行封存;③岩芯在岩芯箱内的排放次序应自上而下由左向右排放,不得颠倒,岩芯长度超过50mm的,应按顺序用红油漆朝同一方向编号,并书写清晰;④土样应存放于岩芯盒或塑料袋内,在岩芯盒内应按顺序排列,注明深度和岩土名称,岩芯保留时间应按勘察要求确定,至少保留到钻探工作检查验收完成为止,应拍摄岩芯照片,纳入勘察成果资料。(4)岩芯的保管及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岩芯箱应放在平稳的地方,不应日晒、雨淋;②搬运时应盖上岩芯箱盖,小心轻放。5.3.5岩石试样和水样采取(1)岩石试样的采取:试样应填写标签,标明上下、项目名称(或编号)、孔号、试样编号、试样名称、取样深度、取样时间、取样人等,做磨片鉴定的试样还应标明产状和结构构造,在断裂带上的试样应注明断裂方向,做密度、含水量试验的试样,应擦干净后立即密封。(2)土试样的采取:在钻孔中采取=1\*ROMANI、=2\*ROMANII级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地下水位以上土层应干钻,不宜使用冲洗液,否则应采用能隔离冲洗液的二重或三重管钻进取样;②在软土、砂土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如使用套管,应保持管内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三倍孔径的距离;③采用冲击方式钻进时,应在预计取样位置1m以上改用回转钻进;④下放取土器前应仔细清孔,清除扰动土,孔底残留浮土厚度不应大于取土器废土段长度(活塞取土器除外);⑤采取土试样宜用快速静力连续压入法。=1\*ROMANI、=2\*ROMANII、=3\*ROMANIII级土试样的密封与保存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土试样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曝晒或冰冻;②每个试样均应填贴标签,标签上下应与试样上下一致,并标明工程名称(或编号)、孔号、试样编号、取样深度、土类名称、取样时间、取样人等;③试样在运输中应避免振动;④相关试验应根据岩土特性和技术要求及时进行,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周,对易于振动液化和水分离析的土试样宜在现场或就近进行试验。(3)水试样的采取:①水试样应能代表天然条件下的水质情况;②有两层以上含水层,必须做好止水工作,然后分层取样;③水试样数量应满足试验要求,简分析水试样取1000ml;分析侵蚀性二氧化碳的水试样应另取500ml,并加大理石粉2~3g;全分析水试样取3000ml;④水试样采取后应立即封好瓶口,贴好水试样标签,及时送化验室,水试样标签应注明项目名称(或编号)、取水孔号、深度、取样时间、取样人等;⑤水试样应及时试验,试样放置时间应根据试验项目按试验要求确定。5.3.6地下水位的量测(1)遇地下水时应量测水位;(2)稳定水位应在初见水位后经一定的稳定时间后量测;(3)间隔时间根据地层的渗透性确定,对砂土和碎石土不得少于0.5h,对粉土和粘性土不得少于8h,并宜在勘察结束后统一量测稳定水位;(4)稳定水位的量测读数至厘米,精度不得低于±2cm;(5)对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6)因采用泥浆护壁影响地下水位观测时,可在场地范围内另外布置专用的地下水位观测孔,地下水位观测孔宜采用套管护壁。5.3.7钻孔质量验收(1)严格执行质量制度,钻孔达终孔井深并完成有关采样测试后必须申报项目技术组及甲方代表进行验收与质量评定。(2)经检查验收合格后,除需保留的观测孔外,在钻探结束后应将钻孔及时回填,回填工作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技术要求进行,回填材料及方法可选用原土分层捣实、粘土或水泥、膨润土制成浆液、水泥浆或水泥砂浆进行回填,在特殊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时按钻探任务书要求执行。5.4水文地质试验各孔均应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工作。为保证抽水试验质量,钻进中尽量使用清水。5.4.1简易水文观测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资料是评价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故全孔必须做好提下钻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工作,遇有涌、漏水时应停钻观测。井口管止水:钻孔钻至完整基岩内3m即下井口管进行止水,止水效果检查标准是:将管内注满水,每半小时观测一次水位,连续2小时,每小时水位差不大于0.1m为合格,同时做好记录并画出止水示意图。回次水位观测:钻进过程中在提钻后,下钻前各观测水位一次,间隔时间不小于10分钟,若因故停钻时间较长应每隔15~2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重新钻进为止。每小班必须观测2次以上。5.4.2抽水试验当钻孔水流量较大时,拟采用潜水泵进行抽水,若流量很小(q<0.001L/s·m,回水效果不好时,可采用提筒抽水。抽水试验方法基本要求如下:1、水流量较大时,进行抽水试验。开孔孔径应满足机械设备的上下,深水泵型号视孔内水文地质情况确定。2、止水检查:必须将管内底端止水物质扫出套管头0.30~0.50m,抬高或降低管内水柱,使其与管外水位形成20m差值,观测管内水位变化,连续2小时,每半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每小时水位差不大于0.01m为合格。3、洗井:采用行之有效的洗井方法对钻孔进行反复冲洗直至水清砂净为止。4、静止水位观测:每半小时观测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连续2小时水位无变化:水位呈单一方向变化,连续3小时,每小时水位差不大于0.02m;水位呈踞齿状变化,连续3小时,每小时水位差不大于0.04m。5、抽水试验水位降深:根据水量大小确定,当q<0.01L/s.m尽机械能力作最大一次降深;当q>0.01L/s.m时作三次降深,先尽机械能作最大一次降深,第二、三次降深分别为最大降深的1/3和2/3,其降距值最低不应小于1m。延续和平稳时间:第一次水位降深的稳定时间不少于24小时,其余各点每次降深的稳定时间均不少于8小时。水位流量观测:开始时应在第5、10、15、20、30分钟各观测一次,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水位和流量同时观测),直至抽水结束。稳定时段内水位、流量变幅、水位波动范围不大于3cm。流量波动小于5%。水温和气温每各2小时同时各观测一次。抽水试验过程中应绘制Q=f(s)草图,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抽水发生的错误。水样采取:抽水试验结束前取水样2瓶,其中一瓶加大理石粉。恢复水位观测:开始时应在3、5、10、15、30分钟各测一次,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稳定,其稳定标准同静止水位。5.5波速测试勘察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土层和砂岩、砂质泥岩地层,物探工作主要采用钻孔进行剪切波测井与声波测井,测试参数主要是土层剪切波SX、SY、纵波P以及岩体、岩样波速测试。通过波速计算土层及岩体工程力学参数,为综合评价提供物探依据。波速孔主要布置在桥墩台和高边坡地段。5.5.1仪器设备使用的仪器为JBS-1B智能综合测井系统。仪器其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5.5.2原理及方法技术1声波的传播规律在弹性介质内某一点,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初始扰动或振动时,这一扰动或振动将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内传播,形成弹性波。声波是弹性波的一种,若视岩土和混凝土介质为了弹性体,则声波在岩土和混凝土介质中的传播服从弹性波传播规律。2声波测试:单发双收,源距0.5米,间距0.2米,岩样测试为直达波的到达时,并计算波速,(注:由于声波传导需有水作耦合剂,故钻孔中漏水段以上无水部分无法进行声波测试)。小应变工程力学参数由下列公式求得:Kv=Vp体2Vp石2式中:Kv—岩体完整性指数;Vp体—岩体纵波速度;Vp石—岩石纵波速度技术方法采用“单孔一发双收法”。把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放在钻孔内,由孔底往上,每间隔0.5m逐点测试。钻孔法单孔测试。剪切波测试:单孔法,在木板两端水平激震产生剪切波SX、SY,在木板中心激震产生P波。测量间距1.0米。小应变工程力学参数由下列公式求得:Gd=ρ·Vs2Ed=ρ·Vs2(3Vp2-4Vs2)Vp2-Vs2Kv=Vp体2Vp石2μd=Vp2-2Vs22(Vp2-Vs2)Vscr=kc(ds-0.01ds2)0.5砂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计算式Vscr=kc(ds-0.0133ds2)0.5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计算式Vse=d0/t式中:Vs—剪切波波速(横波);Vp—压缩波波速(纵波);Vse—等效剪切波速;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Kv—岩体完整性指数;Vp体—岩体纵波速度;Vp石—岩石纵波速度;Gd—动剪切模量;Ed—动弹性模量;μd—动泊松比;ρ—质量密度;Vscr—饱和砂土和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m/s);kc—经验系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8度、和9度时,对于饱和砂土分别可取92、130和184;对于饱和粉土分别可取42、60和84;ds—砂层或粉土层剪切波速测点深度。5.6原位测试 此次勘察布置的原位测试工作主要有标准贯入、动力触探、波速测试、高密度电法等,其目的和技术要求见表6:表6原位测试序号工作内容工作目的和技术要求备注1标准贯入试验孔查明地层结构,评价地基土的强度和地震效应。试验间距:0〜10米为1.5米,10米以下为2.0米。泥浆护壁钻进2动力触探测试确定场地填土层密实度和承载力N63.5动力触探3剪切波速测试孔测定各土层剪切波速,确定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测点间距为1米,测深为20米。单孔检层法(1)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是评价粘性土层、砂土层力学性质的主要原位测试手段之一。通过标准贯入试验资料,可对土的物理状态、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等做出评价。同时还是判别地震液化可能性及液化等级的基本手段。标贯点间距为1~2m。在同一地质单元内,每层标准贯入试验次数不应少于10点。a.标准贯入试验采用SH30-2A型钻机,其配套设备的要求为:①采用符合规范的贯入器,Ф42钻杆弯曲度应小于0.1%;②用63.5kg的穿心钢锤,锤外径不小于200mm,并有自动落锤装置,锤落距为76±2cm;③锤垫为钢质部件,外径100~140mm,并附有导向杆,锤垫和导向杆质量之和不大于30kg。b.标准贯入试验的试验要点:①先钻探至试验深度高程以上15cm处,清除残土,避免试验土层受到动;②贯入前,拧紧钻杆接头,将贯入器放入孔内,避免冲击孔底,并注意保持贯入器、钻杆、导向杆连接后的垂直度。③将贯入器竖直打入土中15cm后,以小于每分钟30击的锤击频率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击数确定为最终的实测击数。对于较坚硬的地层,如果标贯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试验。④拔出贯入器,取出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采用自动落锤装置;②触探杆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30击;③每贯入1m,宜将探杆转动一圈半;当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入20cm宜转动探杆一次;④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⑤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⑥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3)波速测试波速测试主要测定岩土的弹性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计算岩土的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动泊松比和场地地震运动的卓越周期。其方法采用单孔法波速测试,工作原理是在地基土钻孔附近的地面,当水平敲击压有重物的木板时,木板与地面产生剪切力,土体发生剪切变形而激发以剪切波为主的弹性波,当弹性波传至安置在孔中的检波器时被记录下来。根据弹性波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可计算出各地层的波速值。5.7岩、土、水样采集与测试 原则上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岩、土、水样的采集与测试,钻孔中按不同岩性段进行岩样采取;水样在抽水试验时或遇钻孔涌水等特殊情况下采样,并布设在主要溪沟、泉井点采样。样品要求及时包装、送验,并做好野外描述,测试项目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进行。表7岩、土、水样测试序号工作内容工作目的和技术要求备注1常规提供地基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加荷级别为:50、100、200、400KPa包括物性指标及压缩指标。2直剪提供地基承载力计算指标,验算边坡稳定性。垂直压力为0、100、200、300KPa应变控制法。3岩石试验提供岩石干湿抗压强度、抗剪强度。4水质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