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蛇串疮”医案6例_第1页
中医治疗“蛇串疮”医案6例_第2页
中医治疗“蛇串疮”医案6例_第3页
中医治疗“蛇串疮”医案6例_第4页
中医治疗“蛇串疮”医案6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蛇串疮”医案6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蛇串疮医案6例,以供大家参详。1张某,男,72岁。初诊2007年12月12日。主诉:左肩背患带状疱疹后疼痛7月。患者诉7个月前曾患带状疱疹,经中西医联合治疗后疱疹结痂愈合,但疼痛剧烈,尤以夜间为甚,故烦躁寐难。查体:见左胁肋部散在的片状的色素减退斑,该部位因刺痛而惧怕触及。现症:左肩背部皮肤刺痛明显,入夜尤甚。苔薄质淡紫,边有齿痕,脉细涩。中医诊断:蛇串疮。西医诊断:带状疱疹。辨证:血瘀阻络。治法及方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当归15g赤白芍(各)12g鸡血藤30g丹参30g桃仁12g莪术30g地龙12g生芪20g炒白术9g炒谷芽9g徐长卿12g(后下)苏梗12g14剂二诊药后诉疼痛明显减轻,已能安睡。苔薄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原方7剂续服,以资巩固。【按语】带状疱疹俗称“串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缠腰火丹”“蛇串疮”或“蜘蛛疮”。《医宗金鉴》认为本病有干湿之分:“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后世医家多从此说,唯《外科大成》认为本病因“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所致,“宜内疏黄连汤清之”。中老年患者常于皮疹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中医辨证多为气滞血瘀型,一般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本例患者局部疼痛剧烈,尤以夜间为甚。苔薄质淡紫,边有齿痕,脉细涩。均属气滞血瘀之证。盖因肝、心二经之风火阻于经脉,经治风火虽消,瘀滞未除,阻于经络,不通则痛,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夜间刺痛尤甚。治当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陆氏重用丹参、莪术、桃仁活血祛瘀,兼以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赤白芍养血敛阴,佐以生芪、炒白术、苏梗、炒谷芽扶正行气,虫类性善搜剔,故加地龙以祛留邪、解余毒,以除络脉瘀滞,配以徐长卿共奏通络止痛之功。故药后瘀滞得除,疼痛得消。陆德铭2邓某,女,58岁,已婚。初诊:1997年11月28日。主诉及病史:2周前左胁肋部疼痛,出疱疹。经中西药治疗后疱疹渐退,但患部仍留疼痛,阵发性发作,深呼吸及触摸时加剧,伴身倦不适,纳谷不馨,溲黄便结。诊查:体态肥胖,舌边红,苔黄腻,脉细弦,左阳陵泉及太冲穴压痛。辨证:此属少阳阳明余热未尽,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治法:治拟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处方:(1)针灸:阳陵泉足三里支沟内庭太冲胸_7、9夹脊穴毫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间日一次。维生素B_120.5mg+当归液0.1g注入足三里、阳陵泉,每穴lml。(2)中药: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车前子10g茯苓10g生地12g当归10g柴胡10g元胡10g甘草6g3剂另生大黄10g(泡)水服,便通则止。七诊:12月10日。经6次针灸治疗,服药3剂后左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深呼吸亦不觉痛。治以前法化裁。处方:阳陵泉足三里外关三阴交胸_7、9、10、11夹脊穴每次取4~5穴,毫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维生素B_120.5mg,当归液0.lg穴注阳陵泉、胸夹脊。胁肋部痛区局部拔火罐。间日治疗一次。经治疗约1个月,诸症消失,精神好转,胃纳增进。阳陵泉、太冲穴压痛消失。按语:该病中医学称“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本例虽经治疗,但少阳、阳明余热未尽,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而疼痛绵绵,兼因患者体态肥胖,痰湿之体,粘滞重浊,留而不去故舌苔黄腻,年近花甲,阴液亏损,故舌红脉细、便结。治以肝经原穴太冲、胆经合穴阳陵泉,胃经合穴足三里、荥穴内庭清泻肝胆胃热,三焦经经穴支沟清三焦热而通便,胸夹脊穴加强通络止痛作用。维生素B_12营养调节神经,当归液活血止痛。配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胆火,车前子、茯苓利湿健脾,柴胡、甘草疏泄肝火,生地、当归养血护阴,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大黄清热通便。针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效。七诊时胁肋部疼痛减轻,针刺手法改用平补平泻法,加用三阴交健脾滋阴,清余热而获效。路绍祖3谢某,男,48岁。初诊:1990年1月31日。主诉及病史:右侧面部起绿豆大水疱十几个,烧灼样刺痛难忍,去某医院治疗,诊断为带状疱疹,经用强的松、炉甘石洗剂治疗无效,又请中医诊治,服龙胆泻肝汤加减共四十多剂,面部水疱基本消失,但疼痛如故,前来请余诊治。诊查:病已五十多天,局部刺痛难忍,影响休息与睡眠。检查:腮部微肿,留有色素沉着。脉弦数,舌苔薄白质红。辨证:肝阴不足,邪毒未尽,经络阻塞,不通则痛。治法:柔肝养阴,活血解毒。处方:沙参10g白芍10g生地黄10g枸杞子10g大青叶10g三七粉3g(分冲)川楝子10g7剂。外敷七厘散。隔两个月后看其他病得悉,服上方药疼痛即消失。按语:蛇串疮是一种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带”。又因部位症状不同,故有“火腰带毒”、“甑带疮”、“火带疮”、“白蛇串”、“蛇丹”等名。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肝火脾湿、湿热相蒸发于皮层。常规治疗,热重于湿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湿重于热者用胃苓汤加减,一般都能痊愈。本例疼痛不愈的原因,是由于病久,湿热化火,肝阴受损,此时再以龙胆泻肝汤清利,其阴更伤,故痛久不愈。脉弦数,舌质红,是辨别肝阴不足的主要根据,故以白芍、枸杞子、生地黄、沙参柔肝滋阴。经络阻塞,不通则痛,以川楝子、三七粉、活血通络以止痛,大青叶凉血解毒。再以活血化瘀止痛之七厘散外敷,内外结合,故疗效较好。本例痊愈之快,出乎意料之外。究其原因,乃是辨证正确、用药适当之故。施汉章4彭某,男,76岁。初诊2009年5月21日。主诉:带状疱疹后疼痛半年余。左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已半年余。现症:仍有阵阵抽痛,夜寐不安,脉弦苔薄。中医诊断:蛇串疮。西医诊断:带状疱疹。辨证:年老体虚,邪毒外侵,滞而不去,气血凝滞。治法及方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生黄芪30g当归12g赤芍30g川芎12g桃仁15g丹参30g三棱15g莪术30g泽兰12g生蒲黄12g五灵脂12g三七9g蜈蚣2g全蝎6g延胡索30g九香虫30g炙甘草9g14剂二诊(2009年10月16日)左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症服药后已无抽痛,神疲乏力,夜寐已安,食欲不振,脉弦苔薄。生黄芪30g党参30g炒白术9g茯苓12g厚朴9g陈皮9g砂仁6g(后下)淫羊藿12g女贞子15g制香附10g丹参30g徐长卿15g(后下)鸡血藤30g14剂【按语】年老体弱,余毒未尽,气滞血瘀、脾湿内蕴、血虚肝旺等可致局部营气不从,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故见带状疱疹皮损已愈,但后遗阵阵疼痛,且较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这些都是瘀血疼痛的特点,瘀血当为该病之根本,年老体弱之人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常为好发人群。其病因为瘀、湿、虚,治疗原则为通、利、补。肝主疏泄,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治以疏肝为先,柴胡一药,味苦性凉,入肝经。《四声本草》曰:“主痰满,胸胁中痞”《药品化义》说:“味微苦,主疏肝”故本品能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当归有养血活血之功,血以通为补,因当归有活血之力,故能显示补血之效。赤芍凉血清热,活血破血,消散血中之浮热,二药合用,故能养血和营,与柴胡为伍,配以郁金、制香附,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肝气充而不滞,郁结得消。气机得通之后,再应用桃仁、三棱、莪术、五灵脂、三七、蒲黄活血祛瘀通经;六君健脾化湿,黄芪益气扶正助血运行;“久病入络”,蜈蚣、全蝎搜络止痛。诸药相伍,续贯为用,故能除顽疾,起沉疴。陆德铭5武某,女,72岁。初诊:1991年6月27日。主诉及病史:右侧腰部疼痛六个月。患者于今年初右腰部起红色丘疹、水疱,疼痛剧烈,曾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皮疹消退,水疱干涸,但疼痛不解,触及病损处痛如刀割针刺,彻夜不眠,用过中西药及理疗等均未好转。现右侧腰部可见色素沉着斑,摸触检查皮损疼痛明显,伴口干,思饮,周身倦怠,二便正常。诊查:舌苔薄白、见有瘀斑,脉象沉涩。辨证:余毒未净,气滞血瘀、经络阻隔。治法:补气通络,清解余毒。处方:香附12g郁金12g青陈皮各10g木香10g川楝子10g连翘10g丹参20g钩藤12g菖蒲10g沙参12g麦冬12g甘草10g14剂,水煎,日2服。二诊:1991年7月11日。前方药连服14剂,疼痛明显减轻,只偶有疼痛,能够入睡,以手触及皮损疼痛已不敏感,口干思饮明显减轻。舌苔薄白,瘀斑变淡,脉沉细。前方去木香,加柴胡12g再服7剂,水煎,日2次。三诊:1991年7月18日。前方药再进7剂,疼痛已消失,诸症悉安,乃告痊愈。按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学文献中对本病记载很多,有缠腰火丹、火带疮、蜘蛛疮、裙带疮、甑带疮等称谓,人们常俗称串腰龙。而王玉章教授宗古籍所云,根据病损形状及症状表现,对“累累成珠”似蛇行之状、如蚊咬之苦者,习惯称之为蛇串疮。其病因病机,王老认为“气”是本病重要病因,不管是肝经火盛,还是情志内伤化热,尤其是肝郁气滞,都与“气”相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毒邪中之火毒,其中有些是来自于“气滞、气结、肝郁”等等,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更应责之于“气”。带状疱疹患者多肝胆湿热,气滞火邪阻隔血脉;气机失畅,肝郁不得舒泄,同样可滞遏经络,因此治疗应重在行气以通络。王老惯用香附、郁金、青陈皮、木香、柴胡为君药,意在行气疏肝;丹参活血养血通络;川楝子性味苦寒入肝,清解余热又有止痛之功;连翘清心火、解余毒,方中虽无元胡索、乳没等止痛之辈,但由于气行血通经络畅而达到止痛之效。除此,方中还用菖蒲、钩藤,一为开窍,一为引经,两药相配更助其经络通畅,通则痛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病程长,日久疼痛不已、不能入睡,故阴津耗伤,方中用沙参、麦冬不仅能养阴生津,且可防行气之品过伤正气之弊;甘草和中解毒,如此配方严谨,药服奏效。王玉章6谭某某男,27岁,学生。1992年8月13日初诊。平日脾气急躁,常生口疮。一星期前右下肢突发绿豆状疱疹,灼热痛痒。本单位医务室及北京某医院均诊为带状疱疹,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著,遂来求治。刻下见右下肢疱疹累累,循内侧肝经和外侧胆经所过部位而分布。部分疱壁紧张,灼热刺痛,部分干瘪结痂,刺痒不已。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欲饮,尿黄,大便不干。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微有压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心肝火盛,湿毒下注。治以清热泻火,利湿解毒。药用龙胆草、炒山栀、木通、黄芩、黄柏、牛膝、丹皮、荆芥、元胡(打碎)各10克,赤芍15克,板蓝根、土茯苓各30克。4剂,每日1剂水煎服,煎前先泡30分钟,连煎3次,每次余药液250~300毫升,合兑,分3次饭前2小时温服。忌食辛辣甘甜油腻及鱼腥发物,忌饮酒。二诊:痛大减,疱疹大多干瘪结痂,瘙痒不已,尿黄。上方去荆芥、元胡,加地肤子12克,白鲜皮10克,萆薢15克。续进7剂,以缮其后。按:带状疱疹,中医名火带疮、蛇串疮、蜘蛛疮等,是病毒感染所致。本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