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目录一、调味品扎根传统饮食文化,本土企业有优势 31、小产品、大作用,调味品在成就美妙风味上不可或缺 32、东方酱料讲究传统,加之口味差异,本土企业优势明显 4二、升级方向清晰:更美味、更细分、讲究酿造 51、过去10年,调味品整体快速发展 62、未来10年,味觉体验、结构升级将成为行业增长主动力 8(1)家庭消费升级将更明显,增鲜提味、细分用途、讲究酿造是方向 8(2)调味品零售单价低、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比重低,有提升空间 11(3)借鉴日韩经验,中国调味品尚处于结构调整的初级阶段 11三、竞争态势: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 121、2021年调味品CR5仅为8.55%,有提升潜力 122、调味品是口碑和习惯性消费,恶性竞争可能性不大 14四、细分子行业分析 151、酱油:细分意识逐渐养成,生抽、高档产品收入增长较快 162、醋:具备产地底蕴,集中度最低,高端化和衍生品潜力大 193、调味酱:口味定销路,是龙头企业品类拓展的优先选择 214、榨菜:“乌江”品牌优势明显,集中度低、整合空间大 23五、重点公司简况 251、酱油:海天股份、中炬高新和加加食品 25(1)中炬高新:“厨邦”口碑好、定位中高端市场,与海天错位竞争 27(2)海天股份:渠道掌控能力强,多品类发展值得关注 29(3)加加食品:“原浆”系列新品推广和明年初产能释放 302、榨菜:涪陵榨菜结构升级走向全国,预计下半年收入增速环比提升 323、醋:行业潜力大,关注恒顺醋业营销改革进展 33一、调味品扎根传统饮食文化,本土企业有优势1、小产品、大作用,调味品在成就美妙风味上不可或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不再满足于充饥,对菜肴风味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为调味品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由于饮食习惯和口味不同,不同国家的调味品种类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点,那就是调味品在成就菜肴美妙风味方面都不可或缺。在以西式菜肴为主的欧美国家,调味品主要以洋葱粉、大蒜粉、芥子、芝麻、黑胡椒、红辣椒等香辛料以及番茄酱、沙拉酱、调味汁、汤料等酱汁形式存在。联合利华家乐、味好美、亨氏(番茄酱)、雀巢美极等都取得了不俗表现,像味好美不仅提供产品、而且引领全球风味流行趋势。在东方菜肴为主的日本、韩国,调味品以酱油、醋、辣椒酱等酿造、发酵和复合产品为主。日本龟甲万株式会社、韩国膳府集团(韩国膳府集团的产品品牌是“泉牌”)等表现不错,两者分别是日本、韩国最大的酱油生产企业。2、东方酱料讲究传统,加之口味差异,本土企业优势明显在韩国、日本,我们发现最受欢迎的酱油、醋、辣椒酱等传统酱料主要是本土产品。与中国类似,日本、韩国也有手工制作酱料的传统,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碌、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优秀企业将传统工艺按照本国人口味进行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但有历史底蕴的品牌更受消费者青睐。在日本,龟甲万株式会社的“万字”酱油销量第一、遥遥领先于第二品牌,其前身是1917年由茂木家族和高梨家族以及堀切家族合并后设立的野田酱油株式会社,迄今90多年经营历史。在韩国,膳府“泉牌”酱油2015年被评为“连续7年酱油第一品牌”(2000年-2015年),目前每年生产量达到10万公升,在韩国酱油市场占有率达到50%,其1954年开始以“泉”字商标销售酱油,迄今接近60年经营历史。在中国,调味品的品牌化时间滞后于韩国、日本,但本土公司仍然具备天然优势,不仅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口味,而且拥有品牌故事、产地优势等,例如:海天味业、美味鲜公司拥有天然酿造环境和深厚历史,涪陵榨菜、恒顺醋业拥有产地优势等。二、升级方向清晰:更美味、更细分、讲究酿造1、过去10年,调味品整体快速发展过去10年,人们对美味享受和便捷的追求带动外出就餐次数增加,伴随下游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调味品行业收入快速增长、利润率提升。在此过程中,调味品从无包装到有包装、无品牌到有品牌、并且用途初步细分。1、过去10年,调味品行业收入和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过去十年,伴随下游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人均收入提升,调味品行业从无品牌走向有品牌、从散装走向小包装,2021年行业收入规模达到2059亿元,2002-2021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达到26%。2、调味品包装化、品牌化、用途初步细分化,利润率提升,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6年以来调味品行业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行业毛利率由16%提升至19%、利润率从5%提升至8%。3、增长主要来自人均调味品消费支出的提升。2001-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调味品消费支出从30元提升至69元,年均提升9%,提升幅度为130%。从区域角度看,二三线市场的人均调味品消费支出提升更快。2、未来10年,味觉体验、结构升级将成为行业增长主动力(1)家庭消费升级将更明显,增鲜提味、细分用途、讲究酿造是方向按下游消费渠道划分,调味品可分为家庭消费(30%)、餐饮消费(60%)和食品加工制造消费(10%)。餐饮渠道消费的特点:1)用量大、消费频率快:一个餐厅的调味品用量相当于数百个家庭的用量;消费频率与翻桌率成正比;2)购买的决策者为大厨和采购:调味品的购买的决策者为大厨和采购,主要从流通渠道进行采购;3)大型餐饮对品牌更加看重:对于大型餐饮来说,采用稳定品牌的产品,可保证菜品口味的稳定;4)专业化的调味品优势更显著:对餐饮渠道而言,专业化、功能性的调味品可满足厨师生产的标准化,减轻其工作量。由于政府打压三公消费,餐饮行业短期增速放缓;但长期来看,随着消费升级、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美味享受和便捷,外出就餐次数增加仍将带动餐饮企业调味品的用量增加。相比餐饮渠道,家庭渠道更注重品牌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单价提升更明显。家庭渠道的结构升级主要来自:1)味觉体验诉求带动家庭调味品消费升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于饮食的味觉体验要求不断提高,优质调味品更能有效迎合消费者对于“味”的消费诉求。2)食品安全诉求使人们更重视品牌、愿意支付溢价: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将更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近年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将使人们更重视调味品的品牌和品质。3)细分用途诉求和便捷诉求将带动调味品保有量和消费单价的增长:产品与烹饪类别挂钩,如蒸鱼用蒸鱼豉油、红烧肉用红烧酱油、吃面条用“面条鲜”,为工作繁忙的人们带来饮食生活上的美味和便捷。从供给角度来看,新品是变相提价,渠道推广的动力更大:调味品企业推出细分的高端新品,背后面对经销商渠道的是一套利润空间更大的新价格体系,只要产品口味独特、宣传到位,经销商推新品的激励也更大,从而带动调味品企业利润提升。海天、厨邦、李锦记和加加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均是致力于推广高端新产品。(2)调味品零售单价低、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比重低,有提升空间WIND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每年肉禽及制品支出1106元、菜类支出527元,但调味品支出仅69元,且单次消费后使用周期一般长达2-3个月,未来在单价和人均支出上仍有提升空间。调味品行业小企业众多,随着健康意识的崛起,消费者愿意为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支付溢价。以酱油为例,目前国内酱油行业仅30%左右为大品牌,超过一半的调味品企业为地方小品牌和家庭作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崛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消费者将愿意为更营养健康和重视食用安全的调味品品牌支付溢价。(3)借鉴日韩经验,中国调味品尚处于结构调整的初级阶段在日本、韩国,调味品的种类很多,消费者对产品非常讲究,不仅关注口味、细分用途,而且讲究酿造工艺,偏好纯天然酿造、无添加的产品。对于好的产品,日本、韩国消费者也愿意支付溢价。6月在韩国商超调研时发现,韩国纯酿造酱油主要价位约在30元人民币左右(840ml),折合17-18元/500ml。而中国目前酱油主要零售价介于5-8元/500ml,随着消费者对原料和酿造工艺的关注、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销售单价有望随着结构升级而提升。三、竞争态势: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1、2021年调味品CR5仅为8.55%,有提升潜力国内调味品集中度远低于全球及其他国家,提升潜力巨大。2021年全球调味品市场CR5约为20%,美国调味品市场CR5约为39%。作为与我国饮食习惯最为相近的日本,调味品前10大品牌的市占率也不断提升,2021年达到41%。2021年全国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行业收入2059亿元,全国前五大品牌(海天、太太乐、老干妈、李锦记、美味鲜)按销售收入测算的市占率仅为8.55%,低于全球调味品市场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占比。食品安全诉求、成本压力、产能扩张和并购将使行业向龙头品牌集中。1)食品安全诉求提升品牌忠诚度:2021年佛山高明威极调味品企业涉嫌使用工业盐水生产酱油等食品事件,将使人们更重视调味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对知名调味品品牌的消费。具有全国性渠道、知名品牌形象的调味品龙头将受益。2)成本压力日益提升:上游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等价格的变化给调味品生产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全国性品牌凭借其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能够更好地传导成本的上涨。3)龙头产能扩张、外资并购将挤压地方性品牌及家庭作坊,加速行业整合:国内外调味品厂商进行大规模扩建和并购,如海天拟投资150万吨、美味鲜将再投资40多万吨调味品扩建项目,统一和龟甲万推出合资品牌统万珍极,将加速行业的淘汰和整合。2、调味品是口碑和习惯性消费,恶性竞争可能性不大在很多消费品领域,虽然也有集中度提升的契机,但不少企业是大量投入换来的,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利润率不断走低。调味品以味和质量为先,下游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和品牌,企业加大渠道投入、使得竞争激烈程度显著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尤其龙头企业海天推行“双轨制”(产品上行、渠道下行)、以市场养市场的情况下,行业竞争较为理性。四、细分子行业分析从原产地角度来说,我们更看好传统调味品。调味品按原产地可简单划分为中国传统调味品(酱油、醋类、榨菜和调味酱等)和新式调味品(如鸡精、某些香辛料等舶来品)。传统调味品采用中国传统工艺,制造上强调“时间的价值”或者产地属性,更适合中式烹饪,受海外替代品的威胁较小。细分子行业,优先选择酱油、醋,其次是调味酱、榨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味觉体验的角度看,“味”分辨率越高的子行业,越容易发生消费升级。我们认为,“味”的分辨率越高,产品的可出现的差异化和细分化就越多,产品升级的创新点也就越多,因此酱、醋、酱料、榨菜的发展潜力比盐、糖、味精更大。2)从酿造工艺和产地看,醋、酱油(生抽)的消费升级潜力最大:醋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消除疲劳的功效;生抽比老抽的盐和糖的成分要少,且味觉体验更好,生抽占比的提升是大趋势;3)从渗透率的角度来看,调味酱渗透率低。从调味品各品类渗透率来看,除酱油具有几乎99%的渗透率之外,其他品类如调味酱、蚝油,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4)从行业集中度来看,酱油、醋、榨菜还有提升空间。目前国内酱油CR5、榨菜CR5不足30%、醋CR5不足20%;相比之下,日本酱油CR5已达50%,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尚有提升空间。1、酱油:细分意识逐渐养成,生抽、高档产品收入增长较快20年前中国酱油是没有包装、没有品牌、更没有细分的,90年代中后期随着海天为代表的广式酱油逐步渗透华中、华东市场,生抽、老抽这些产品的细分才逐步被消费者所认知。根据08年消费者U&A研究,在沿海一线城市酱油通用意识在下降,细分意识增强,生抽用于点蘸、凉拌,老抽用于红烧等,家庭保有2瓶或以上酱油的比例不断增加。我们将酱油概括分为生抽、老抽两大类,生抽是纯正酿造、不加焦糖的酱油,能够起到增加鲜味的作用;生抽以外的酱油统称为老抽,老抽的用途以上色为主,味道浓郁但鲜度低于生抽,含糖和盐分较高。目前,全国生抽、老抽(生抽以外的酱油统称为老抽)的消费量比例约为3:7,我们预计未来生抽占比将超过老抽,3年后比例有望达到5:5。上述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和生活习惯的改变:1)清淡饮食更符合健康潮流;2)体力运动减少后,身体不需要过多盐分,口味自然变淡;3)人们从“吃饭”转变为“吃菜”,从充饥转变为享受菜肴的美味,因此菜的味道要淡而有“味”,这样才能多吃菜。4)生抽以调鲜为主,可供选择的细分口味更多。其他国家人均酱油消费量高于我国2倍以上,且以生抽为主。我国人均酱油消费量约3升/年,仅为日本年人均消费量的1/3,或其他习惯消费酱油的东方国家/地区的30%-50%。日、韩及港澳台地区的人均酱油消费量高出我国大陆消费者2倍以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酱油消费多以生抽为主。同时,近几年市场也出现了不少高档酱油(零售单价高于16元/升、8元/500ml),例如强调鲜味的李锦记“一品鲜”、味事达的“味极鲜”、“厨邦”鲜味酱油、欣和“六月鲜”系列,强调细分口味的李锦记“蒸鱼豉油”、厨邦“海鲜酱油”、加加“面条鲜”,强调原汁概念的欣和“遵循自然原酿酱油”、加加的“原酿造”,以及强调纯天然酿造及有机原料的欣和“禾然有机酱油”、珠江桥“金装有机酱油”等。高档酱油消费额和渗透率的增长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除细分口味外,纯天然酿造、头道原汁、高氨基酸含量、复合味道的酱油都是未来高档化方向。2、醋:具备产地底蕴,集中度最低,高端化和衍生品潜力大醋行业年产量约300万吨,是仅次于酱油的第二大调味品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醋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四大产地品牌——四川保宁醋、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天津独流老醋。这些产地品牌是宝贵资源,但可惜的是,目前尚未出现具有较强营销能力的企业。醋行业集中度最低,作坊式企业泛滥,未来行业有待整合。全国食醋生产企业近6000家,行业集中度偏低,按产量测算CR5占比17%,与酱油CR5占30%、蚝油及鸡精CR5占80%以上相比集中度较低,业内主要为中小企业的竞争。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的日益提升以及强势企业的出现,作坊式的小企业将逐渐被淘汰,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醋的日常消费量低,仅相当于酱油消费量的1/5-1/4,消费者对零售单价的承受能力更强。因此,如果营销得当的话,醋的高端化潜力更大,结构升级也会更快。醋过去几年的年均提价幅度为6%(酱油4%),未来可根据酿造年份等进行差异化定价。此外,醋企业可往养生保健方向发展,衍生产品空间大。老年人高血压等心血管问题些和含盐调味品的大量摄入有关。醋作为非盐调味品,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消除疲劳的功效,产品可向养生保健的方向拓展,开发各种醋类衍生品,如恒顺醋业就开发了苹果醋、蜂蜜醋、奶醋、醋胶囊等衍生品,定价高于作为调味品的醋,如1.5L的苹果醋礼盒在1号店售价188元。目前“天地一号”牌的果醋的年销售额已达到20亿元。3、调味酱:口味定销路,是龙头企业品类拓展的优先选择调味酱可分为发酵酱和复合酱,如黄豆酱、海鲜酱是属于发酵酱;老干妈、李锦记都是发酵周期较短的复合酱。按添加原料看,包括芝麻酱、蒜蓉酱、牛肉酱、黄豆酱等。目前调味酱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主要由老干妈、李锦记、阿香婆、吉香居等几个传统品牌占据,其中老干妈占据30%。调味酱市场值得关注的理由:1)口味决定销路,新品创新空间大。对调味酱来说,口味是消费者选择的首要理由,只要口味对路就不愁销路。除了传统的调味酱,各品牌也陆续推出了独特口味的酱料产品,如海天拌饭酱、欣和“有所思”海带就酱拌、加加的老坛酸菜酱等。当然,食品安全诉求使消费者选择时也注重品牌。2)调味酱是酱醋类企业进行品类拓展的优先选择。调味酱的原料和销售渠道可与酱醋共享,毛利较高、创新空间大,是酱醋类品牌进行品类拓展的主要选择。海天、李锦记、欣和等调味品品牌无一例外的推出了调味酱料系列产品。举例——山东欣和的多品类拓展:除“六月鲜”酱油外,还推出“6月香”调味酱、欣和“有所思”就酱拌、有机豆瓣酱等。“6月香”酱料产品包括辣椒酱、豆瓣酱和甜面酱,上海超市终端300G定价在7-10元左右;800G定价15元左右。欣和“有所思”系列包括牛肉就酱拌、海带就酱拌等,210G售价在10-15元左右。4、榨菜:“乌江”品牌优势明显,集中度低、整合空间大据史料记载,榨菜最早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始于1898年,是我国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传统特产。榨菜成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有“天然味精”之称,现代营养学认为榨菜能健脾开胃、补气添精、增食助神、缓解晕车酒醉等疗效。榨菜的味觉体验明显、销售单价低,食品安全诉求推动结构升级。1)强调味觉,细分品类多:榨菜适用于配合各类菜肴和主食,可用于炒肉、烧汤、蒸鱼,也可配合粥、馒头、泡面和米饭食用,可推出更多味觉体验更高的细分品类和高端产品,结构升级空间大。2)食品安全诉求推动结构升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为食品安全支付溢价,会更愿意选择以品牌的为背书的榨菜品牌。行业集中度较低,手工作坊多,未来具有整合空间:1)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国内榨菜总销售量约52万吨,其中小包装榨菜30万吨。行业内比较有影响的品牌有乌江、铜钱桥、鱼泉、辣妹子、国泰等,CR5占有率约26%,普通企业净利率维持在5%左右。2)手工作坊式生产多:榨菜加工脱胎于传统腌制工艺,目前国内榨菜生产加工企业超过200家,绝大部分榨菜加工企业仍处于手工作坊式生产阶段,生产机械化、工业化程度不高。3)榨菜品牌各分天下:各大榨菜品牌区域性较强,如铜钱桥在哈尔滨,辣妹子在南京等,大片的空白市场尚未开拓。五、重点公司简况我们看好作为大众食品的调味品行业未来的结构升级。从子行业角度来看,优先看好酱油、醋,其次看好酱料、榨菜、蚝油。从公司方面,首推中炬高新和涪陵榨菜,建议重点关注拟上市的海天股份。此外,加加食品估值低、明年产能释放和新品推广,恒顺醋业的营销改革进展也值得关注。1、酱油:海天股份、中炬高新和加加食品从产品力角度来看,厨邦定位中高端、海天是多品类发展的成功典范。1)从产品品质来看:厨邦产品强调“晒足180天”,所有产品发酵6个月,酿造周期最长;而海天和加加发酵周期一般在3-6个月不等;2)从产品定位来看:厨邦90%的产品为中高端产品,而海天和加加的产品线中低端均覆盖,并逐渐推动新产品向高端升级。3)从品类拓展角度来看:海天的酱油产品国内规模第一优势明显,已实现年均15%的稳定增长;此外海天的黄豆酱和蚝油亦是全国第一,复合增速20%以上;醋已做到全国第六。厨邦品牌目前专注做中高端酱油及鸡粉。加加除酱油外,也拥有醋、鸡精、蚝油等其他调味品,但暂不具备品牌优势。从品牌力角度来看:1)从品牌占有率和知名度来看:海天渠道布局全国,品牌家喻户晓,当之无愧成为国内第一大调味品品牌;厨邦和加加的优势区域分别位居华南和华中,依靠央视广告及其他宣传手段加强品牌知名度。2)从品牌形象和辨识度来看:厨邦品牌的形象辨识度最强,所有产品采用绿色格子底红色标签;而海天和加加则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包装和标识。3)从品牌定位来看:海天强调打造“美味厨房”的产品组合;厨邦以“晒足180天”强调品质;加加的定位是“我的美味生活”。从渠道力的角度来看,海天渠道最广、销售效率最高,厨邦品牌议价力最强。1)从渠道的广度和效率的角度来看,海天布局全国,渠道最广,销售效率最高,采用多级经销制,已覆盖30多万个终端销售网点。中炬也采取多级经销制,由于酱油之外的其他品类加加过去几年产能受限,随着今年4季度的投料、明年产能释放和原浆新品推广,销售情况值得关注。2)从渠道构成的角度来看,海天调味品业务70%集中于餐饮渠道,短期下游可能受政府打压三公消费影响,但长期受益于消费升级下人们就餐频率的增加;而加加和厨邦品牌主攻家庭,结构升级受益更显著;3)从渠道利润空间来看,加加给渠道的利润空间最大,厨邦品牌对渠道的议价力更强。注:海天和中炬高新为多级经销制,加加为一级经销制(1)中炬高新:“厨邦”口碑好、定位中高端市场,与海天错位竞争围绕调味品、房地产和园区出租等几大业务。其子公司美味鲜(专门运作调味品的子公司,包括品牌“厨邦”和“美味鲜”)表现出机制灵活、稳健增长。04-2023年连续八年,美味鲜公司收入增速均保持在18%以上,其中09年至今收入增速均在24%以上。2023年上半年,美味鲜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64亿元,同比增长28%,任务完成率达到109.36%;实现利润9716万元,同比增长31%,略超市场预期,也超过了海天收入和利润增速。子公司美味鲜目前是全国第二大酱油品牌,广东地区销量第二。一方面,公司有天然的酿造优势,位居广式酱油的发源地广东,晒制酱油富有浓郁的酱香风味,加上多年培育的优良菌种,使其产品品质口碑好;另一方面,公司07年开始明确了以“厨邦”品牌重点发展中高端居民市场的策略,与行业龙头海天形成了错位竞争(海天重点发展大众餐饮市场)。“厨邦”以差异化策略,已成为居民消费市场的高端品牌。首先,公司以“晒足180天”突出产品品质差异。酱油的品质由发酵时间长短、菌种和原料品质决定,厨邦酱油以“晒足180天”作为品牌的宣传口号,原料全部采用高品质的精选东北大豆,符合现代人对营养健康的诉求。其次,以鲜明的包装形象来加强识别。公司品牌策划与“华与华”合作,所有酱油产品均一律采用绿色格子背景、红色品类标签,品牌形象鲜明,铺货视觉冲击力大。再者,产品定价高于海天。预计2023年厨邦酱油平均销售单价在5500元/吨以上,高于海天(酱油平均销售单价4600元/吨)、更是高于加加(酱油平均销售单价为3600元/吨)。未来省外扩张、高端新品推广值得期待。1)目前公司在重视酱油品质的沿海地区发展不错,包括:浙江、海南、广西、福建,但销售规模尚小,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以浙江为例,公司大部分销售额在宁波实现(宁波海鲜消费多、重视酱油品质),其他很多地区还是空白市场。2)新产能逐渐释放:2022年上半年公司调味品中山基地四期竣工,发酵产能成倍增加;预计阳西基地一期也将于14年上半年竣工,上述这些将缓解公司产能的不足。3)净利润率有望逐步提升:过去美味鲜公司由于销售规模小,净利率显著低于海天。展望未来2-3年,随着高端新产品的推出(预计下半年有望推出高端无添加酱油)以及规模效应,公司净利润率有望逐步提升。(2)海天股份:渠道掌控能力强,多品类发展值得关注公司是国内调味品龙头,股权激励充分到位。公司2021年实现含税收入85亿元,国内酱油、蚝油和黄豆酱国内销量第一。股权激励充分到位,除海天集团等控股股东外,还包括公司58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覆盖营销、运营中心、生产等多个部门。产品:打造“美味厨房”,产品升级与多品类共同发展。酱油是公司的主打品类,公司通过酱油打开全国市场,并逐渐实现了多品类的发展。海天的酱油产品国内规模第一优势明显,占有率约17%,远超厨邦、加加和李锦记,已实现年均15%的稳定增长;蚝油全国第一(年销量20多万吨,已远超李锦记的3万吨),复合增速20%以上;黄豆酱亦是全国第一,复合增速20%以上;醋已做到全国第六。未来酱油产品升级、蚝油、酱料和醋等其他品类扩张也将是公司的增长点。渠道:布局全国,70%集中在餐饮领域。公司产品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国各省已建成了2000家左右经销商、逾5000家分销商的销售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00多家KA专业经销商,覆盖了30多万个终端销售网点。未来公司将继续做深做透地级市渠道,预计未来2-3年经销商由2000家扩展到3000家。(3)加加食品:“原浆”系列新品推广和明年初产能释放公司是国内规模第三大的酱油品牌,以中部地区为核心,二、三线城市和县乡级市场为重点,渠道覆盖80%以上县级市场,实现多品类共用渠道。销售采用一级经销制,目前约1200家左右经销商。向李锦记学习,以差异化的产品战略打开市场。公司在营销上强调从自身情况出发,以利润增长为基础,不盲目扩张,并通过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寻找蓝海,避开和竞争对手的正面血腥竞争。李锦记利用其明星产品“蒸鱼豉油”打开市场,公司同样采用差异化的产品战略,针对人们的细分口味推出细分酱油产品,抢占消费者心智,如“面条鲜”(“吃面就用面条鲜”)、儿童酱油等。新产品——继“面条鲜”后,“原酿造”、“原浆”逐渐推出。今年年初酱油高端新品“原酿造”已上市;除酱油外,“老坛酸菜”、“风味豆豉”等伴餐食品系列及料酒、蚝油、9度米醋等新型产品成功面世。1)二季度推出高端新品“原酿造”:“原酿造”是公司于今年二季度推出的高端酱油系列产品,酿造周期6个月,酱香风味更为浓郁纯粹、接近日式风格,目前湖南地区终端售价约24.8-28元/450ML,已面向公司前100强经销商,在以商超为主的渠道向全国推广。2)借势“原酿造”,预计明年即将推出中高端新品“原浆”系列:“面条鲜”是公司过去几年每年销量翻番的明星产品。“原浆”系列是公司在今年“原酿造”的推广背景下,即将推出的定位中高端的酱油新品,发酵时间4个月左右,是推动酱油消费进入10元时代的主打产品,覆盖比“原酿造”更广阔的消费群体,有望成为第二个“面条鲜”。我们预计终端定价在10元/500ML左右。3)除酱油外,“老坛酸菜”、“风味豆豉”等伴餐食品系列及料酒、蚝油、9度米醋等新型产品成功面世。新渠道——加大一二线城市空白区域渠道拓展力度。1)一二线个别区域仍以销售低端产品为主:湖南、江西、两广、河南等地是公司的成熟区域,而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部分区域销售的仍是公司的较低端的、甚至即将淘汰的酱油产品,与公司品牌形象和未来的战略定位不符;2)重新甄选和培育经销商,加大一二线高端产品推广力度:公司将重新甄选和培育经销商,梳理一二线市场渠道和产品构成,加大一二线高端产品(如面条鲜、原酿造和原浆等)的覆盖面和推广力度。目前“原酿造”、“面条鲜”等中高端产品已进驻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KA卖场及主要连锁超市。预计明年年初产能瓶颈彻底解除。1万吨茶籽油四季度开始产能瓶颈解除,20万吨酱油募投产能将在四季度调味品旺季来临之际开始投料,考虑到3-6个月的酿造周期,预计到明年年初酱油产能瓶颈将彻底解除,预计面条鲜、金标生抽和原浆等中高端产品的产能瓶颈将首先得到缓解。2、榨菜:涪陵榨菜结构升级走向全国,预计下半年收入增速环比提升公司是榨菜行业龙头,市场份额约14%,主营“乌江牌”榨菜畅销全国,远销日本、美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2015-2021年公司收入年均增速10%,净利润年均增长35%。利润增长主要来自提价和产品结构的提升。渠道走向全国化和精细化,在做细做透一线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二、三线市场,提高产品覆盖率。公司制定了未来三年或三年稍长时间“打到三线去,解放全中国,销售翻一番”的目标,具体规划:(1)省城、副省城每个批发市场至少有1个批发商覆盖,每个行政区要有一个及以上具备直控终端能力的经销商配送服务。(2)地级市场每个批发市场至少有1个批发商覆盖;流通终端要有配送服务。(3)2022年全国地级空白市场开发目标为130多个,县级空白市场开发目标为500余个。目前新开发市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新开发市场经销合同基本签订完毕,部分市场已经开始打款并调货,新的增长正在形成。产品优化升级,提升乌江产品力。未来5-10年,公司将把业务锁定为以榨菜为基础的佐餐开胃菜行业。1)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围绕乌江产品好口味、好质量和鲜明的特点,大胆改进产品加工工艺和原料加工技术,修订产品标准、工艺配方,全力打造“中国好味道”。2)多品类拓展:在把榨菜市场做细做大做透的基础上,开发其他佐餐开胃菜,未来将向销售渠道和模式与公司现有销售渠道与模式高度重合的辣椒、泡菜、豆瓣等酱腌菜其它子品类和豆腐干等休闲食品类别发展。注重内涵式发展,重新梳理品牌定位。公司将重新梳理定位品牌,突破榨菜是佐餐开胃菜的局限,升级为植物调味品,涪陵作为榨菜的原产地,历史文化悠久,把品牌向国粹文化方面去打造,新的广告和包装以中国红、脸谱和剪纸为主,不再使用明星代言。新的品牌推广增加对消费者的教育引导,榨菜除了可以佐餐,还可以炒肉、烧汤、夹馒头;蒸鱼、焖肉、涮火锅;送粥、泡面、下米饭,和酱油一样替代盐的功效等等,将一碟菜扩大到一碗菜。3、醋:行业潜力大,关注恒顺醋业营销改革进展恒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醋生产企业,属于四大名醋之一,按产能测算的2021年市场份额约6%,目前渠道主要位于华东地区,截止2021年底,共有111家一级经销商,近300个销售人员。2012年新董事长上台以来,在资本运作方面进行了快速的调整,定增项目若能顺利完成,有望为公司后续发展解决之前拖累较重的财务问题:(1)2023年公司将逐步剥离房地产业务(通过代销公司子公司“镇江恒顺商城有限公司”委托“镇江恒顺房地产有限公司”代销存量房),后续房地产业务的销售收入也有望帮助公司减轻短期债务;(2)2023/5/21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发行股数0.33亿股,发行价格不低于23.35元/股,募集资金预计在7.3亿元。其中投资3.8亿元用于10万吨高端醋产品灌装生产线建设,项目实施期1.5年;广告推广1.6亿元,实施期4年;还有1.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有望减轻公司负债压力(一季度末公司账面短期负债13.1亿,长期负债0.14亿,财务费用率9.8%)。营销改革后续能否给公司主营带来新活力值得关注:公司计划2023年主业收入增长20%以上,调味品方面引入咨询公司等方式帮助公司进行营销调整,其中包括:(1)产品结构调整。预计公司今年将新增10万吨白醋和10万吨料酒,高端产品上将推出年份醋。2023年1季度,公司白醋、料酒增长约30%,年份醋增长约40%,其他产品比较稳定。(2)区域市场拓展,逐步实现全国化:公司仍将做深、做透华东市场然后逐步拓展全国。2021年公司调味品总收入8.3亿,其中镇江本地1亿,江苏整个省估计5-6亿,上海6000万,北京2000万。未来公司希望逐步从华东走向全国,今年重点是东北市场,公司已在齐齐哈尔投产食醋,为布局东北市场奠定基础。(3)大力投入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①品牌建设上,今年公司在央视、地方卫视投放广告;今年计划开设100家品牌专营店,明年达到290家(注:这种盈利模式值得商榷)。②渠道建设上,商超渠道将继续保持并加强,逐步推广餐饮渠道(以前的弱项),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餐饮的投入力度。此外,创新线上渠道,设立淘宝、京东的网络旗舰店等。
2023年胰岛素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 PAGEREFToc368763251\h4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PAGEREFToc368763252\h4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 PAGEREFToc368763253\h5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 PAGEREFToc368763254\h5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PAGEREFToc368763255\h7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 PAGEREFToc368763256\h8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 PAGEREFToc368763257\h9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 PAGEREFToc368763258\h9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 PAGEREFToc368763259\h10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 PAGEREFToc368763260\h13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 PAGEREFToc368763261\h14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 PAGEREFToc368763262\h15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 PAGEREFToc368763263\h163、胰岛素国内市场容量超过200亿 PAGEREFToc368763264\h17四、基层需求推动二代胰岛素放量 PAGEREFToc368763265\h181、二、三代胰岛素聚焦市场不同 PAGEREFToc368763266\h182、二代胰岛素在定价和医保报销方面具备优势 PAGEREFToc368763267\h193、价格合理使得国产二代胰岛素进入多省基药增补目录 PAGEREFToc368763268\h204、基层放量,提前布局是关键 PAGEREFToc368763269\h21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是人体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人体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糖分用以提供能量,血糖是人体最为直接的能量供应物质。血糖的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过高的血糖含量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病变,而过低的血糖含量则会使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生晕厥等症状。胰岛是人体内调节血糖浓度的关键脏器,其分泌胰高血糖素用于提升血糖浓度,分泌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浓度,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糖尿病患者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异常,使得体内血糖浓度过高。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胰岛细胞受损引起,占比较小约为5%;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与生活习惯联系紧密,占比较高,在90%以上。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但保健意识未相应跟上,这直接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人群已达9,000万。巨大的患者人群也为糖尿病治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升,国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将推升糖尿病发病率。从糖尿病发病的绝对人口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病数量较农村略多;但是从潜在人口来看,农村患前驱糖尿病(葡萄糖代谢异常)的人口远多过城市,农村的糖尿病治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胰岛素最初是从猪和牛等动物脏器中获取,但是动物源性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之后会引起较强的排异反应,效果较差,这是第一代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率先体外合成人胰岛素,由于与人自身胰岛素结构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逐步替代动物源性胰岛素,这是第二代胰岛素。到2023年的时候,人们发现通过改变体外合成胰岛素的结构,能够控制其在体内发挥效果的时间,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胰岛素衍生物应运而生,这是第三代胰岛素。那么在国内这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如何?第一代动物源性的胰岛素由于疗效问题在国际上基本已经被淘汰,在国内仅在农村地区使用;第二代胰岛素由于疗效稳定,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较高,是目前国内使用的主力品种;第三代胰岛素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在一线城市使用。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第一代胰岛素来自于动物,主要从屠宰场猪和牛胰腺中获取。从第二代胰岛素开始,人们首次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体外合成胰岛素,目前主要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种菌类为载体合成,通化东宝和礼来通过大肠杆菌培养体系合成,诺和诺德通过酵母合成。第三代胰岛素同样以微生物为载体合成,在第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基因修饰,即基因片段与人体内合成胰岛素的基因片段不完全一致,具备不同的功效,所以也叫胰岛素类似物。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I型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终生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对于占患者大多数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的II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疗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口服降糖药来进行治疗,在治疗后期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不敏感的时候才转为胰岛素治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类口服降糖药的机理,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促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敏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分别从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来降低血糖。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有一个耐受的过程,胰岛β细胞在药品刺激下超负荷运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之后可能会逐步丧失功能,一旦体内无法分泌正常所需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个时候就需要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如果控制效果仍不够理想,需要逐步加大胰岛素的使用量,直至完全使用胰岛素。随着病程的推移,大部分糖尿病人在病程的中后期都会开始使用胰岛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使用胰岛素病人的比例处于提升的过程之中。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因此临床胰岛素的分为基础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保持体内胰岛素含量稳定,而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进餐后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时候,迅速降低血糖。从下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餐时间几乎同步,因此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也应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在进餐时注射起效快短效胰岛素,而用长效胰岛素维持基础浓度,理论上凌晨3-4点应该是体内胰岛素含量最低的时候。根据上图我们大概可以将外源注射的胰岛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餐后快速控制血糖的短效胰岛素,一类是用于维系体内胰岛素浓度的长效胰岛素。对于短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迅速吸收,使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短期类达到波峰,用于降低餐后体内迅速上升的血糖,而在血糖波峰过后,又能够快速代谢掉,避免出现低血糖风险;而对于长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在体内稳定的释放,不出现明显的波峰与波谷。那么胰岛素类药品为什么会有长效和短效之分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胰岛素在体内吸收的过程。体外合成的重组人胰岛素在溶液中会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在体内逐步分解为单体后发挥作用。超短效胰岛素就是通过改变胰岛素部分结构,但保留有效部位,这样生产的胰岛素类似物会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迅速分解为单体发挥作用,较短效的六聚体更快。后面科研人员又发现胰岛素与大分子的鱼精蛋白结合能够大大延缓体内释放速度,由此便形成了长效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这是在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添加大分子蛋白形成聚合物从而达到缓释的目的。在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中,科研人员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其释方速度变慢,形成了长效产品,详细原理请见下面表格。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目前胰岛素的注射分为胰岛素注射笔和胰岛素注射器两种,胰岛素注射器相对便宜一些,但携带不太方便,并且每次注射前需要抽取胰岛素,会造成一定不便,所以逐步被淘汰。各厂家生产的胰岛素注射笔基本区别不大,胰岛素注射笔上标有剂量刻度,每次使用能够较为精准的定量,其使用的注射笔用针头非常细小,因此能减少注射时的痛苦和患者的精神负担。此外,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由于胰岛素在脂肪组织中吸收较快,而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吸收,所以胰岛素一般需要注射至皮下脂肪组织。由于腹部脂肪较多,所以一般使用短效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的时候优先考虑腹部;而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时候,由于希望胰岛素缓慢的释放,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脂肪组织相对较少的上臂,臀部或大腿。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接下来我们会对胰岛素的市场容量做一个测算,以便使得投资者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在测算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胰岛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群体有多大,使用胰岛素的费用有多高。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人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约占患者数量的5%,按照9200万的患者数量来计算,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大概在460万人。II型糖尿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患者约占患者数量的90%,约为8,200万人,部分II型糖尿病人需使用胰岛素,具体用量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会在口服胰岛素逐步失效的情况下,开始加用胰岛素。具体使用胰岛素的II型糖尿病人比例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数据统计,我们在走访临床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接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上面我们测算的II型糖尿病患者8,200万人,那么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1,600万人。合并以后,我们认为国内需要使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约为2,000万。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目前市场上胰岛素分为三代,每一代之间的价格差别比较大,并且国产胰岛素与进口胰岛素之间也有价格差别。我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来进行价格的比较,国产选取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为主),进口选取诺和诺德(占据国内胰岛素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对不同类型胰岛素的价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一个糖尿病人一天应该使用多少胰岛素呢?在临床上医生对糖尿病人胰岛素用量的方法比较复杂,个体差别较大,为了便于计算,我们采用简易的计算方式——按病人体重来测算。对于病情较轻的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使用量为0.4-0.5IU/kg,对于病情较重的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使用量为0.5-0.8IU/kg,我们择中选取0.6IU/kg,假设糖尿病人的平均体重为65kg(男性,女性患者体重平均数值),一个糖尿病人每天平均使用量约为40IU(如果是I型糖尿病人用量还会略高一些约为45IU/天)。长效胰岛素由于只维持体内基础胰岛素浓度,患者使用量会小一些,大概为0.2I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化学高二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郑州二中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 2026届安徽省定远县张桥中学化学高一上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各地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长春实验中学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第一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农产品品牌IP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输油工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消费与零售行业深度报告:虚拟现实在零售体验中的创新
- 2025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摩托车制造业的应用与推广案例分析报告001
- CML慢性髓系白血病医学教学课件
- 临床实习带教工作总结
- 老年营养不良
- 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庭园环境设计
- 【公开课】社区教案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小说语言 (共25张ppt)
- 2023年漳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放射性药物医学知识培训
- 关于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办法重点内容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 SHSG0522023年石油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成套技术)内容规定
- 《一次函数的图像》-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