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索道之上古时期90_第1页
史海索道之上古时期90_第2页
史海索道之上古时期90_第3页
史海索道之上古时期90_第4页
史海索道之上古时期9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海索道中庸無相●录编6/90史史海索道上上古前3077—前2037目录总目录 3上古前3077—前2037 18盘古开天辟地 18女娲补天造人 20伏羲建八卦 24随人钻燧取火 25有巢构木为巢 26共工怒触不周山 27神农尝百草 29禅让制 33阪泉之战 37涿鹿之战 40蚩尤 41仓颉造字 58黄帝 60少昊 67颛顼 69帝喾 70帝挚 72帝尧 72帝舜 77大禹治水 86总目录上古前3077—前2037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伏羲建八卦随人钻燧取火有巢构木为巢共工怒触不周山神农尝百草禅让制阪泉之战涿鹿之战蚩尤仓颉造字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大禹治水夏朝前2037年—前1559年涂山之会钧台之享禹划九州禹伐三苗皋陶作刑甘之战太康失国寒浞夺位少康中兴孔甲乱政鸣条之战商朝前1559—1046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辅政九世之乱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酒池肉林牧野之战甲骨文青铜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封邦建国周公辅政三监之乱周公东征成康之治周昭王南征周穆王西征周夷王伐戎周厉王专利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宣王中兴烽火戏诸侯犬戎之祸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平王东迁携王余臣庄公小霸楚国称王共叔段之乱王子带叛乱周郑交恶东门之战曲沃灭翼之战齐灭纪之战管仲相齐管鲍之交长勺之战北杏之会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召陵之盟假道伐虢葵丘之会泓水之战重耳流亡城濮之战崤之战秦霸西戎赵盾主盟问鼎中原若敖氏之乱邲之战鞍之战华元弭兵鄢陵之战晋悼公新政弭兵之会晏婴相齐子产相郑伍子胥奔吴王子朝之乱鸡父之战刺杀王僚柏举之战堕三都卧薪尝胆田恒弑君越灭吴之战晋阳之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李悝变法魏灭中山之战三晋伐齐之战吴起变法阴晋之战战国七雄泗上十二诸侯棘蒲之战韩灭郑浊泽之战商鞅变法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徐州相王河西之战_(战国)楚灭越合纵连横五国相王函谷关之战_(前318年)古蜀秦灭古蜀争夺九鼎齐秦互帝稷下学宫诸子百家胡服骑射宜阳之战赵灭中山之战垂沙之战五国攻秦之战伊阙之战齐灭宋之战济西之战田单复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齐魏灭薛楚辞负荆请罪鄢郢之战庄蹻起事远交近攻华阳之战阏与之战陉城之战战国四公子长平之战窃符救赵义不帝秦债台高筑秦灭周荆轲刺秦王秦灭六国之战秦朝前221年—前206年统一度量衡郡县制秦驰道焚书坑儒阿房宫秦始皇东巡骊山陵北击匈奴徐福东渡沙丘之变赵高专政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战争巨鹿之战望夷宫之变约法三章鸿门宴暗渡陈仓楚汉战争彭城之战成皋之战垓下之战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11月郡国制白登之围和亲匈奴消灭异姓王吕雉称制诸吕之乱萧规曹随七国之乱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夜郎自大汉匈战争马邑之谋汉武帝币制改革尊儒尚法汉四郡李广利降匈奴苏武牧羊汉攻大宛之战东瓯内迁巫蛊之祸霍光辅政盐铁论昭宣中兴西域都护府西汉外戚干政昭君出塞王莽篡汉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王莽改制昆阳之战刘玄称帝绿林军刘盆子称帝赤眉军东汉25年—220年东汉统一战争云台二十八将王景治黄河光武中兴造纸术改进明章之治白虎观会议地动仪班超再通西域外戚宦官乱政邓氏称制邓骘梁冀党锢之祸西域长史府汉羌战争十常侍黄巾之乱凉州之乱董卓讨伐战群雄割据凉州军劫天子孙策渡江募民屯田袁术称帝易京之战官渡之战曹操征乌桓仓亭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合淝之战潼关之战建安文学益州之战汉中之战樊城之战曹丕篡汉挟天子令诸侯三国220年—280年九品中正制石亭之战魏灭燕之战高句丽讨伐提倡玄学曹爽专权高平陵之变司马氏专权东兴之战寿春三叛司马昭弑君竹林七贤魏灭蜀之战司马炎篡魏刘备称帝夷陵之战水淹七军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战姜维北伐孙策平江东之战黄皓_(宦官)专权交州领化孙权建国吕壹专权二宫之争诸葛恪专权孙皓暴政西陵之战晋灭吴之战西晋265年—316年徙戎之议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胡汉分治东晋317年—420年五马渡江王马共天下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冉闵杀胡桓温北伐枋头之战北府军淝水之战台壁之战参合陂之战王恭叛乱卢循孙恩之乱桓玄之乱刘裕北伐南北朝420年—589年元嘉之治北魏统一北方国史之狱大明历_(祖冲之)永明之治神灭论论战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长制锺离之战大乘教起义六镇大起义河北起义河阴之变孝武西迁北魏分裂沙苑之役邙山之战玉璧之战侯景之乱江陵之战武帝灭佛北周统一北方尉迟迥之乱隋灭陈之战隋朝581年—619年开皇之治隋与突厥之战三省六部大兴城隋唐洛阳隋唐大运河三征高丽隋末民变唐朝618年—907年晋阳起兵唐朝统一战争虎牢之战武德之治武德律开元通宝玄武门之变渭水之盟唐灭突厥贞观之治道_(行政区划)租庸调制羁縻都护府守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永徽之治唐律疏议唐朝灭西突厥唐灭百济之战白江口之战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罗唐战争中亚方孔钱币近体诗贞观遗风武周革唐武周之治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神龙革命受降城韦后之乱唐隆政变开元之治翰林院市舶司节度使募兵制_(唐朝)怛罗斯战役马嵬驿之变五京制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两税法清水之盟六次出幸泾原兵变平凉劫盟贞元之盟第二次宦官时代永贞革新元和中兴牛李党争甘露事件会昌废佛大中暂治归义军河朔三镇藩镇割据唐诏之战唐末民变庞勋之变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白马之祸五代十国891年—979年兴教门之变燕云十六州白藤江之战_(938年)契丹灭后晋之战郭威灭汉高平之战邺都之乱辽朝916年—979年契丹文高丽与契丹之战大延琳起事滦河之乱萧干起事北辽金灭辽之战西辽东辽国后辽宋朝960年—1279年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北宋统一战争烛影斧声金匮之盟宋辽战争高梁河之战白藤江之战_(981年)瓦桥关之战君子馆之战王小波起义禁榷咸平之治澶渊之盟汴梁宋夏战争重熙增币庆历新政更戍法濮议王安石变法熙河开边宋越熙宁战争新旧党争元佑更化六贼方腊起义宋江起义海上之盟靖康之变苗刘兵变宋金战争郾城之战绍兴和议采石之战隆兴和议程朱理学永嘉学派绍熙内禅嘉定和议端平更化端平入洛泉州市舶司宋元战争钓鱼城之战襄樊之战厓山海战金朝1115年—1234年出河店之战女真文伪楚伪齐海陵王政变移剌窝斡起义蒙金战争野狐岭战役九公封建红袄军三峰山之战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永乐城之战蒙灭西夏之战元朝1271年—1368年(98年)十三翼之战蒙古攻西辽之战蒙古征服花剌子模窝阔台攻宋之战蒙古侵略欧洲旭烈兀西征蒙古四大汗国蒙古入侵高丽蒙越战争元军侵日战争海都之乱延佑复科至正新政元代民变鄱阳湖水战亦思巴奚兵乱明朝1368年—1644年洪武之治明朝治藏历史卫所制南北榜案金山之战捕鱼儿海之役明初四大案郭桓案空印案蓝玉案胡惟庸案建文改制靖难之役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明入越安南属明时期贵州建制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迁都前的南京唐赛儿起义朱高炽监国仁宣之治朱高煦叛乱宣宗废后王振擅政麓川之役土木堡之变明朝午门血案京师保卫战明朝浙闽民变邓茂七起义叶宗留起义夺门之变曹石之变汪直擅政荆襄流民起义藤峡盗乱弘治中兴九边满仓儿案刘六刘七起义明武宗南巡之争宸濠之乱阳明学大礼议海禁壬寅宫变北虏南倭庚戌之变嘉靖大地震隆庆新政俺答封贡江陵柄政万历中兴万历怠政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霸田抗租妖书案楚太子狱争国本南京教案齐楚浙党东林党东林党争阉党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奢安之乱王恭厂大爆炸徐鸿儒起义清兵入塞己巳之变吴桥兵变明末民变张献忠起义李自成起义甲申之变清朝1636年—1912年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山海关之战松锦之战清兵入关绿营逃人法圈地令剃发令剃发易服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庚寅之劫南北党争反清复明郑成功攻台之役咒水之难明郑王朝康熙历狱三藩之乱迁海令澎湖海战雅克萨战役尼布楚条约多伦会盟清代蒙古康乾盛世西学东渐奏销案文字狱清朝治藏历史中国礼仪之争密折摊丁入地军机处改土归流乾隆帝南巡十全武功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之乱大小金川之役大金川之战第二次金川之战清越战争嘉道中衰川楚白莲教起义川楚教乱天理教癸酉之变天地会闭关政策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广东洪兵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捻军第二次鸦片战争瑷珲条约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洋务运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治陕甘回变天津教案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中法战争唐胥铁路中国通商银行北洋水师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密约瓜分中国新军戊戌变法己亥建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东南互保海兰泡事件庚子赔款清末新政日俄战争苏报案立宪运动国会请愿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上古前3077—前2037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盘古(或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传说《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1]。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范文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2]。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盘」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饶宗颐《盘古图考》指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有学者亦称盘古乃是伏羲的音转[3]。盘古的故事,较早见于三国时候徐整作的《三五历记》[4]:“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从此以后,盘古开天辟地的记载越来越多起来,并发展为他死后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足化为西岳,眼睛化为太阳和月亮,泪水化为江河,呼气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电,夫妻二人化为阴阳。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条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枕中书》中说:「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述异记》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垣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注记在土卫五上有一座环形山称为「盘古」,便是以盘古的名字命名的。盘古的名字可能源自记载于搜神记中的盘瓠。[5]注释1^董期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2^范文澜《中国通史》3^袁珂《中国神话通论》4^《艺文类聚》卷一5^台湾盘姓客家人之初探源,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电子报第四十八期.女娲补天造人女娲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传说女娲造人根据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女娲高媒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媒神。女娲制乐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女娲补天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后事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另有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女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名字为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双系性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就是伏羲的妹妹,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帝尧时代的人,一个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双系女娲神不是同一个神,有如下证据。词源,娲字作为象形字,本身就是女神的意思,这个字在第二系女娲出生前就存在,并且其形象是人首,龙身(或蛇身)。时代,女娲作为巫神教主神,从古代就是如此,而第二系女娲的时代,巫神教已经是盛行时期了,一个教派的主神不可能是在其存在的好几百年后出生的。女娲作为复姓在现代还存在,并且族系能追索到古代,这个证据说明,远古时期,古人拿主神的神名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是很正常的。双系女神形成的可能性第一系女娲作为创始神之地位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娲」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娲」这两个字在远古来说,相当于当代汉字「女神」之意。第二系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逻辑的。伏羲的妹妹女娲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是传说时代,既然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与女娲被神话也是合理的。创作中的女娲封神演义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纣王因对女娲不敬,女娲便在盛怒之下命令三妖(其中狐精假装成妲己)迷魅纣王,加速商朝的毁灭。法宝为招妖幡。仙剑奇侠传在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中有女娲后裔的设定,她们皆为女性,代代单传,秉承女娲遗志,世代守护着苍生。相关媒体报导2012年6月2日到5日,大陆一批考古、历史、神话与民俗等专家出席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鉴评听证会,鉴定了在山西省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所发现人骨,经北京大学碳14(C14)同位素测定,人骨的年代距今约6200年前,与神话传说中女娲所出现的年代近似,也有可能是作为祭司的某一代女娲的遗骨。伏羲建八卦伏羲伏羲(读音:fúxī,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简介伏羲,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1]学者以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注解1^袁珂《中国神话通论》随人钻燧取火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现者,有一种说法他为三皇之一。《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据说燧人氏是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因此商丘被授予「火文化之乡」称号。当地更设有一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燧皇陵」陵园[1]。资料来源^燧人氏陵风景区.新华网.2010-10-14[2011-10-30].有巢构木为巢有巢氏有巢氏,中国上古传说人物、氏族,亦称「大巢氏」[1]。传说中华初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2]从这个角度看,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进步的一个标志。注释1^《通志·三皇志》「有巢氏」亦曰「大巢氏」2^《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氏共工又作龚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洪水之神。传说中共工形象凶恶,人面蛇身而红发,性情愚蠢而凶暴,野心勃勃,是黄帝系部族长期的对手。据说共工姓姜,是炎帝的后代[1]。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共工发动洪水《淮南子·本经篇》中记载,帝舜之时,先前死去的共工再度出现,「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给原始初民带来了一场大灾难。负责治水的部落首领禹为了消除水害的根源,率领黄帝系的部落成员与共工展开了一场激战,《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有禹攻共工国山」,很可能就与这场大战有关。《荀子·成相篇》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共工发动洪水与禹逐共工的神话传说。《淮南子》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最后共工战败,被放逐于幽州的龚城(共城)。因此《尚书·舜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括地志》亦说:「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清人顾炎武作《昌平山水记》称,「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共工之臣相柳传说中有一个九头蛇身的怪物名叫相柳[2],是共工的臣子。它贪婪无厌,所经过的地方会陷为沼泽,而且这些沼泽中的水不是辛辣便是苦涩,成为人畜无法生存的荒地。禹在治理洪水、驱逐共工的同时也斩杀了相柳,结果相柳之血腥臭无比,被它渍过的土地不生五谷,又低洼潮湿;禹用土壤填塞这些土地,三次填塞而三次塌陷。最后禹只能把这块土地辟作池塘,建造众天帝的神坛,以镇压妖魔。水神共工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虽然共工残暴而作恶多端,但由于他的神力和他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山海经》中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就表达了这种原始的敬畏。注释1^《国语·周语》:「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贾逵注说:「共工,炎帝之后,姜姓也。」2^《山海经·大荒北经》作相繇。神农尝百草神农氏神农氏,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近些年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遗址考古发现,约在7000年前至1万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传说因为上古时代并未有完整文字,故多为口耳相传之传说。而有关神农氏的传说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话般的形式提及到神农氏的一些事情。《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教民耕种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便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农氏之称一源为此。发明耒耜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尝百草相传神农氏为辨别各类草药,更作亲自尝试,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无法可解,最终便牺牲了生命。神农氏有一条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药、毒、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神农本草经》剧毒的草药传说是断肠草发明陶器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与农耕同时出现的,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神农后裔相传炎黄时期,炎帝和黄帝皆神农氏之后,两部落联合形成华夏族。炎帝败于黄帝,黄帝为共主,炎帝部落一部分迁离了黄河流域。蚩尤亦神农氏之后,蚩尤部落在黄河流域战败后,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一部分南迁,后又西迁。鄂、湘、贵间均有苗民生活,为蚩尤之后,因先祖以务农,故而得名。蚩尤为神农氏后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来较高,但因战败后后裔居于偏远之山间,日久之后,文化并无进步,抑且退化,反而成为了化外之民。神农故居相传神农氏出生于烈山,有人在在湖北距随州北四十公里的厉山镇列山神农洞修建了「神农故居」。「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湖北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也与神农氏有关,缘于神农氏曾到此地搭架采药之传说。神农洞和神农碑距离随州市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厉山镇北有「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日本日本人也信奉神农,尤其药商、医师、摊贩,在东京的汤岛圣堂有神农节。基于古时的摊贩团体演变为江湖极道团体,连黑道指定暴力团与赌博中人也崇信神农。禅让制禅让制禅让制(「禅」,拼音:shàn(国)/sin6(粤)),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起源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中国传说中的禅让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真实性的怀疑,主要是因为把上古的首领和后来的帝王类比,因为条件的恶劣,当上古的首领其实是个苦差,不象后来的帝王。中国历史上的禅让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疑点顾颉刚指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又说「这时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1]。1936年,他还发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丹朱称呼「帝」。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韩非子在《说疑》一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2]《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广弘明集》十一引《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1993年郭店一号墓出土的〈唐虞之道〉与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收录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记载上古的禅让。《唐虞之道》推崇禅让,指出「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年表以禅让形式完成的政权更替见下表:西汉→新朝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东汉→曹魏→西晋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东魏→北齐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后梁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705年,周圣神皇帝武曌禅让给唐中宗李显(内禅)907年,唐哀帝李祝禅让给后梁太祖朱温南吴→南唐937年,南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后汉→后周→北宋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给后周太祖郭威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其他以下是其余在中国历史上曾完成禅让程序,但随即以失败告终的政权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兰芳共和国华人在南洋婆罗洲建立的兰芳共和国,总长实行禅让和选举结合的形式。注释1^《古史辨》第七册2^司马贞《史记正义》,《括地志》有一段话:「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阪泉之战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介绍史记相关记录如下: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集解】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三战,然后得其志。【正义】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阪泉和炎帝进行决战。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正义】言蚩尤不听黄帝之命也。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隐】或作「浊鹿」,古今字异耳。地理志上谷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遂擒杀蚩尤。【正义】炎帝联合黄帝击败蚩尤。【集解】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1]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正义】诸侯都奉黄帝为主,不顺从者黄帝都派兵攻伐,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正义】平定天下之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里安定的居住过。【集解】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黄帝,名轩辕。黄帝时期,神农氏统治着各部落,但神农氏日渐衰微,于是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以轩辕为首领的部落,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很多小的部落都归附了轩辕。炎帝和蚩尤也是两个很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炎帝和蚩尤成为黄帝最大的两个对手。[2]战争地点分析阪泉之战的地点,一种说法认为在河北涿鹿东南。也有说在今北京延庆。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阪泉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理由有二:解州镇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代置解县。据《解县志》记载: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第二,从如今的地图看,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是在今日郑州市轩辕丘,而运城正好处于两者之间,离永济相当近。参考资料^「皇览」,书名也。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日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撰也。^《史记·五帝本纪》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是相传中国远古时代,有熊氏黄帝与神农氏炎帝两族联合,同蚩尤九黎族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介绍约四、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族,属东夷集团,他们的势力不断由东方向西发展。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华夏集团)发生了冲突,这两股势力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带相遇,于涿鹿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展开长期争战。黄帝先把炎帝的部落并吞(一说炎帝部落逃至南方),再把蚩尤擒杀。蚩尤率领所属72氏族(或说81氏族)对抗。由于蚩尤的武器装备较好,所以在战斗之初,黄帝处于守势。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黄帝「使应龙蓄水」,抵挡蚩尤。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天大晦冥」,雷电交作,冲破了应龙的水阵。黄帝在危急关头,又请来女神女魃,使天气放晴。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蚩尤利用浓雾,使黄帝的部队迷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成功冲出浓雾的封锁。经过几个连场战斗,最后黄帝终于在中冀之野(即冀州,今河北省涿州,至今那里还保存有蚩尤墓遗迹)擒杀了蚩尤,获得全胜,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从此黄帝声名大震,他的势力也日益强大起来,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文中记述的这场战事,有不少神话色彩,但也不难看出,蚩尤及其部族英勇善战,具有很强的实力。黄帝是位有圣德之人,他的聪明才智、德望实力又胜于蚩尤,所以说黄帝当时是众望所归的。蚩尤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1]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传说概述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2][3][4]学者依照《逸周书》[5]、《盐铁论》[6]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7]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8]),骁勇善战,势力强大。[9]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10]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11]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12]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13]、「三年城不下」[14]。《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15],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13][15][16]一说黄帝藉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17][18]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10]11][12]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15]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15]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19]10],尽管未必公允[20]。后来,蚩尤逐渐神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9][21][22]传说蚩尤制造金属兵器[9][23],又善作战,故被尊为战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24]蚩尤败后,族人流散,一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则向他处迁徙。源流考证上古时代蚩尤与炎帝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25]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11]以夏曾佑、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26]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27][28][29]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30][31]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22][32]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33][34][35]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为炎帝后代,为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被擒杀,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为臣。[32]蚩尤与黄帝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11][12]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36]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37]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38]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39]蚩尤与九黎和三苗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40][41]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42][43][44]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45]但是多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九黎和三苗并无渊源。[46][47][48]另一种解释是,蚩尤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共同称号,因而既是炎帝后裔,又是两皞集团首领,也是九黎之君,后来三苗集团也加以袭用。[1]蚩尤与东夷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近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49]后世民族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苗族、汉族、羌族等。与苗族的关系根据一些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学者特别是苗族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32][50]与汉族的关系蚩尤败后,部分族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族,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51]、屠[51]、黎[52]、蚩[53]等。与羌族的关系根据《后汉书·西羌传》,三苗部分族人向西迁徙[54],若承认蚩尤与三苗的关系,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与高句丽族的关系东夷的分支东北夷,可能和后来的夫余乃至高句骊有关。[49]与古朝鲜的关系韓國1979年出版的偽歷史書《桓檀古記》(환단고기)宣稱,蚩尤即傳說中朝鮮半島的王朝倍達國第14代君主慈烏支桓雄(자오지환웅)。蚩尤崇拜汉族地区蚩尤虽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负面,但民间一直有崇拜蚩尤的传统,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一带有相关的崇拜活动。如南朝任昉的《述异志》记载冀州(今河北)有乐名《蚩尤戏》,民人头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祭蚩尤神。[55][56]秦始皇亲祭蚩尤,为八神之一的战神,[24]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57][58][59]传说蚩尤战败,身首异处,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处,亦有民祭祀。[60][61]山东省巨野县还在2001年斥资重建蚩尤墓并修建了「蚩尤广场」。[62]根据蚩尤为黄帝六相,首管天时,故成为某种星相名称,称为「蚩尤旗」。根据《吕氏春秋》[63]《史记》[64]《隋书》[65]等文献的描述,蚩尤旗应指某种彗星,是战伐的征兆。[64]苗族地区相对于汉族一般自认炎黄子孙,苗族则持续以蚩尤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ChibYeul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争论。[66]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50]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年围绕花杆歌舞,吹奏芦笙。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并重整旗鼓,重新投入战斗。此俗后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67]苗族还有崇拜枫木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68]此俗也可能与蚩尤有关。[69]苗族史诗中的《枫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类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68]大众文化文学作品2007年韩国小说《蚩尤天皇》以蚩尤为其祖先,并将蚩尤与黄帝的战争结果改成蚩尤获胜,被中国媒体与网路视为篡改历史[70]。另外还有树下野狐的小说《蛮荒三部曲》。还有桐华的小说《曾许诺》和《曾许诺殇》游戏中的蚩尤由于古籍常将蚩尤作为一个恶神来描述,导致现在许多中文角色扮演游戏中常将最厉害的角色设定为蚩尤。诸如《轩辕剑》系列、《幻想三国志》系列、《刀剑封魔录外传》、《复活》、《寰神结》等。动漫作品2009年BB战士三国传战神决斗编中,蚩尤NeueZiel成为故事中最终恶魔,并进化为「蚩尤高达」(2009年12月推出)参考资料^1.01.1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65页.ISBN7-5004-1646-6^《国语·楚语》注:「九黎,蚩尤之徒。」^《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九黎君号蚩尤是也。」^《逸周书·尝麦》:「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盐铁论·结和》:「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汤、武伐夏、商,诛桀、纣而为王。黄帝以战成功,汤、武以伐成孝。」两皞即东夷集团的太昊、少昊。^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ISBN7-208-04545-3^《汉学堂丛书》:「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9.09.19.2《龙鱼河图》:「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10.010.110.2司马迁.五帝本纪.史记.西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惯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1.011.111.211.3《逸周书·尝麦篇》:「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12.012.112.2《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13.013.1《太平御览》卷15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太平御览》卷328引《玄女兵法》:「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15.015.115.215.3司马迁.五帝本纪.史记.西汉.正义引《鱼龙河图》:「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纬书集成·春秋编·春秋纬》:「(黄〕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晋·崔豹.《古今注》卷上:「大驾指南车,起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太平御览》卷15:「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徐旭生.《中国传说的古史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8-59页:「蚩尤这个人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所属的东夷集团没有给我们留下写成的历史,我们所能依据的不过是华夏集团中所留下的传说,所以他就很不公平地受到后人的唾骂,不能参加此后所整理出来的圣帝明王的系统。」^《归藏》:「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22.022.1任昉.《述异记》:「有蚩尤神,俗云: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或云:「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予。」^24.024.1司马迁.封禅书.史记.西汉.:「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世本》宋衷注:「蚩尤,神农臣也。」^《水经注》:「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泉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则流注阪泉……」^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394页。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当然(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即与蚩尤战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谓赤帝(或炎帝),确即蚩尤了。」^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吕思勉《先秦史》:「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天中记》引《帝系谱》:「神农牛首。」^32.032.132.2段宝林.《蚩尤考》.《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四期.^《山海经·海外西经》注引《玉函山房辑佚书》云:「蚩尤者,炎帝之后。」^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庄子·盗跖篇》:「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羣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越绝书》:「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管子·五行篇》:「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为使当时,大常察于地利,故使为禀者……」^《韩非子·十过篇》:「昔者黄帝使鬼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孔颖达《尚书正义》:「昔炎帝之末,有九黎之国君号蚩尤者,惟造始作乱」「九黎之君号曰蚩尤,当有旧说云然。不知出何书也。」^郑玄云:学蚩尤为此者,九黎之君在少昊之代也。其意以蚩尤当炎帝之末,九黎当少昊之末。九黎学蚩尤,九黎非蚩尤也。」^《书·吕刑》:「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幷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孔传:「九黎之君,号曰蚩尤。」「蚩尤黄帝所灭,三苗帝尧所诛。言异世而同恶。」「皇帝,帝尧也。」^《礼记·缁衣》:「《甫刑》曰:苗民弗用命,制以刑。」孔疏引郑康成曰:「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居于西裔者为三苗。至高辛氏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臣尧,又窜之。禹摄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穆王深恶此族三生凶德,故着其恶而谓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国语·楚语下》:「及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家为巫史,民神同坐,祸灾荐臻。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苖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韦注:「少皡,黄帝之子金天氏也。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其后,高辛氏之季年。三苗,九黎之后。」^《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四库全书本《尚书注疏》卷十八臣召南:「按此系孔传之谬,疏能辨正是也。郑晓曰:黄帝灭蚩尤于浊鹿之野,在北鄙。九黎及三苗皆南蛮,非一种也。此说尤为明白。」^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三十九又解云:「此言苗民以虐刑而遏绝其世,不可以不鉴戒。而苗民之恶则习于蚩尤,故先言蚩尤而后言苗民也。汉孔氏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盖以《楚语》曰:『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此言蚩尤而继以三苗,故以蚩尤为九黎。案《史记》曰:『神农氏世衰……遂杀蚩尤。』蚩尤既为黄帝所杀,而九黎在少昊之末,则蚩尤非九黎。先儒既以蚩尤为九黎,而又曰黄帝所灭。二说异同,安得合之哉?《楚语》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何也?』对曰:『九黎乱德,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此谓绝地天通。盖指三苗之事而言,安得以为在颛顼之世?《楚语》非也。则蚩尤当从《史记》。应劭曰:『蚩尤,古天子。』臣瓉曰:『《孔子三朝记》曰:蚩尤,庶人之贪者。』据《史记》之言,则蚩尤诸侯,二者皆非也。」^魏了翁《尚书要义》卷十九又云:「案《楚语》云: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又云:其后三苖复九黎之德。则九黎、三苖,非一物也。」^49.049.1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102-10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ISBN7-5004-1646-6^50.050.1伍新福.《论蚩尤》^51.051.1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卷十九):「谨按《壬子年拾遗记》曰:『帝喾妃邹屠氏之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邹氏、屠氏。」^郑樵《通志略》卷二《氏族二》:「黎氏,字亦作犁,子姓侯爵,商时诸侯。《风俗通》云:『九黎之后』。《尚书》:『西伯戡黎』。亦见《毛诗》。今潞州黎城县有黎侯故城,是其地……今岭南多此姓。」^《古今姓氏辩证》引《元和姓篡》曰:「蚩」姓,「蚩尤之后,以国为氏」。罗泌《路史·蚩尤传》亦云:中原地区「后有蚩尤",即以蚩尤为姓氏的民系。^《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梁·任昉《述异志》:「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氏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逐为立祠。」^《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司马迁.封禅书.史记.西汉.:「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后汉书·马延传》:「延将兵卫护南单于,敕延过武库,祭蚩尤,帝亲御阿阁,观其士众。」^《宋史·礼制》:「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禡。后魏出师,又建纛头旗上。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祭。」^张澍辑.《十三州志》:「蚩尤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皇览·冢墓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山东省巨野县的蚩尤墓和蚩尤广场^《吕氏春秋·明理》:「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类彗而后典,象旗。」^64.064.1司马迁.天官书.史记.西汉.:「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隋书·天文志》:「旋星,散为蚩尤旗。」「蚩尤旗如箕,可长三丈,末有星。」^吴晓东苗族《蚩尤神话》与涿鹿之战^江泽.《九黎、三苗与苗族》.《苗侗文坛》,1994年第2期:25-26页^68.068.1《苗侗文坛》(贵州凯里)1995年第4期。^《山海经》:「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中国网.韩历史小说<蚩尤天皇>把蚩尤写成民族祖先.仓颉造字仓颉是中国神话的人物,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俗称仓颉先师、仓颉圣人、制字先师、制字先圣、左史仓圣人、仓颉至圣。其圣诞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1]。目有重瞳者,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有虞舜、仓颉、项羽、顾炎武、李煜。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仓颉造字「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韩非子·五蠹》:「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进一步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记载:「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又「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则其始也。」《荀子·解蔽》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汉字的诞生非一人一手之功[2],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3],近代考古发现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约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仓颉的考据山东寿光[4]和东阿[5]、河南开封[6]、河北南乐[7]、虞城、陕西长安和白水[8]、河南阳武(今原阳县)[9]、洛宁等地都有仓颉墓等遗迹。注释1^王充《论衡·骨相》也提到「仓颉四目」。2^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3^鲁迅《门外文谈》:「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4^《通志》记载:「《苍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苍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无人识,至秦李斯识八字,云,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三字。」《寿光文化追远》载:墓址原在寿光市故城西侧。5^《东阿县志》记载:据清朝东阿知县李贤书考证,「仓颉居阳武,葬利乡。阿西北三十五里,有仓颉墓,墓前有祠,并有重修的仓王寺,王宗汤古名叫利乡。」6^郦道元《水经注·渠水》指出,开封有仓颉师旷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7^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8^《白水县志》:「史官仓颉死后葬于白水」。9^《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图书的起源》:仓颉造字传说及遗迹。黄帝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中国远古神话人物,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或甚至于是中华民族的祖先。[1][2]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汉人(有时还是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3]。然而炎帝及蚩尤的神话起源不仅止于汉族,如苗族和朝鲜族。从人类学的社会演进观点的推测,神话中的炎帝及黄帝可能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4]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5]黄帝、炎帝和蚩尤关于黄帝、炎帝和蚩尤关系的学术讨论上,目前结论是中国远古文化并非来自单一来源,而黄帝、炎帝和蚩尤比较可能代表三种不同地区的远古文化,和考古学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统相符,如辽河文明(红山文化)与黄河文明(仰韶文化)、长江文明(良渚文化)。[6][7]姓氏《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8],《路史》记载黄帝姓公孙[9],《国语》则记载黄帝依姬水而成长,因此为姬姓10],崔述认为公孙是诸侯之孙的称谓,并不是姓,且上古时代不存在这种称谓11],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亦有帝鸿氏、帝轩氏、缙云氏等后者加以解释史料之称[12]。简介黄帝出生于河南新郑。《汉书人表考》卷一有载:(黄帝)姬姓,少典之子。少典取有峤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13][14]。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于新郑的说法出《大明一统志》。相传黄帝出生夏历三月初三,一说生于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早前炎帝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后炎、黄二帝展开阪泉之战,黄帝取得胜利,[15]最后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16],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螾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17]。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集结炎、黄部落于涿鹿之战打败蚩尤。[18]。目前,关于黄帝最早的记载,出自于尸子神明:「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路史·后纪一》载:「黄帝始分土建国」。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19]。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与常羲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20],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21]。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据《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大荒东经,北方的犬戎、西方的北狄、东方的东夷都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之子玄嚣,玄嚣生帝喾,帝喾是商、周的神祖。《史记·周本纪》载,帝喾元妃姜嫄即周人始祖后稷(弃)的母亲。帝喾次妃简狄则是商族始祖契的母亲(《史记·商本纪》)。黄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与华夏族有关。据《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娶嫘祖为妻,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即高阳氏)。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瞽叟,瞽叟生舜。《国语·鲁语》载:「殷人帝舜而祖契」。另据《世本》,颛顼生鳐,其形为白马。天帝派火神祝融杀死鳐后,剖开鳐的腹部,生出一条黄龙,即大禹(据《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是华夏族的祖神。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着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的作品[22]。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所在地历来有所争议,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其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而陕西黄帝陵则为一衣冠冢,因为长期处于中原汉族统治区域,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每岁祭奠黄帝陵延续不断,并且被历代帝王上升为国家大典,被称为「天下第一陵」。但实际上,黄帝陵只属一个衣棺冢,黄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另外,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离开之时有彩云飞天,并乘搭彩云离开。2008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亦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仙登于天」;《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在道教中被尊为道家开创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影响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包括部份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每年中国官方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祭祀活动,河南新郑也有拜祖活动。其他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称「杂说娈童始黄帝」[23],《杂说》称黄帝「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骏马,好梨园,好鼓吹」。由于梨园在唐朝之后才出现,这个说法可能是后人附会的。注释1^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2^《〈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3.3:583-62》:作者:王明珂出版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3^李学勤《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中说:「《大戴礼记·帝系》详细地载了黄帝二子的后裔谱系,……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同的记载,意义是不容抹杀的。」4^ChiLi;JiLi.TheformationoftheChinesepeople:ananthropologicalinquiry.Russell&Russell.1928[1December2012].5^章行.山海经-现代版.6^红山文化玉器与黄帝图腾对应?7^China:FiveThousandYearsofHistory&Civilization..CityUniversityofHKPress.1April2007:23–[1December2012].ISBN978-962-937-140-1.8^《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9^《路史》:神农之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10^《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11^《崔东壁遗书·补上古考信录之上·黄帝氏》:按国语云黄帝姓姬,且公孙者,公之孙也,公族未及三世则无氏,氏之以公孙,非姓也,况上古之时安有是哉!12^《史记正义》:案,黄帝为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13^黄帝之父是熊国国君武王少典,其母名附宝,在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清水县三门乡有三皇沟)14^《水经注》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15^《史记·五帝本纪》:「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16^《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17^《史记·五帝本纪》:「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18^《太平御览》卷七九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