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变更“三合一”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项目名称: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变更建设单位(盖章): 黔东南州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建设内容 8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28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8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8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 57七、结论 60附表1: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变更环境保护措施一览表附表2: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变更环境监测一览表附表3: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一览表附件2《关于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黔东南发改农经[2016]40附件3《关于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天环评审[2016]24号;附件4《关于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黔东南发改审批[2018]124附件5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环境监测报告(枯水期);附件6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环境监测报告(丰水期);附件7黔东南环函【2021】37号-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关于《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函;附件8《关于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批复》黔东南府函[2021]109号附图1:下王水库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2:下王水库所在区域水系图附图4-1:下王水库工程环评阶段枢纽区总平面布置图附图4-2:下王水库工程变更环评阶段枢纽总平面布置图附图4-3:下王水库工程施工平面布置图5-1:下王水库工程植被类型图(2016年)附图5-2:下王水库工程植被类型图(2021年)6-1:下王水库工程土地利用图(2016年)附图6-2:下王水库工程土地利用图(2021年)附图7:下王水库工程土壤侵蚀图附图8:下王水库工程环境监测布置图附图9:下王水库工程与生态红线区位关系图—1—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项目代码无建设单位联系人姚伦钟联系方设地点 贵州省(自治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市天柱县(区)石洞镇乡(街道)皮夏村皮夏溪上游河段(具体地址)地理坐标(109度01分16.085秒,26度45分58.835秒)建设项目行业类别124水库-其他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130000m2建设性质团新建(迁建)□扩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报情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团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黔东南发改审批总投资(万元)6876环保投资(万元)64.52环保投资占比(%)2.39%施工工期20个月是否开工建设否团是:2019年8月开工建设,2022年5月枢纽建筑物建成。专项评价设置情况地表水专项评价。本工程类别为124水库,不涉及环境敏感区、不含穿越可溶岩地层隧道,需要编制地表水专项评价。规划情况2021年6月,黔东南州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编制完成《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本工程属于规划的小(1)型水库工程。2021年12月,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以黔东南府函[2021]109号印发—2—了《关于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批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2021年8月,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以黔东南环函[2021]37号印发了《关于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1)与规划及规划环评的符合性分析。规划骨干水源工程39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宣威、忠诚、下江)、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24座;续建剑河县地豆、锦屏县孟佰、黎平县高贡、从江县龙塘和天柱县下王等小型水库40座,本工程属于规划续建的小型水库工程之一。表1-1本工程纳入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基本情况(摘要)称所在河流工程任务工程投资(万)总库容 (万m3)兴利库容(万m3)设计供水量 (万m3)下王长江流域皮夏溪供水、灌溉687645.235.3738.41下王水库工程位于天柱县境内的皮夏溪上,建设任务是供水和灌溉,总库容45.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5.37万立方米,设计供水量38.41万立方米/年,工程建设任务、选址和规模等与《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和《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一致。。其他符合性分析(1)与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城乡供水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属于鼓励类项目。天柱县下王水库是村镇供水和灌溉供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工程区水利基础条件,推动工程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完善城镇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因此,本工程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3—(2)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分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本工程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任务为村镇供水和灌溉供水。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工程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本工程不涉及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综上,项目建设不违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3)与《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根据《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区所在区域属于黔东低山丘陵林—农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重点建设以优质籼稻为主的水稻产业带、以无公害绿色蔬菜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带和以特色畜禽为主的优质畜产品产业带。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任务为为村镇供水和灌溉供水。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工程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由此可见,下王水库工程的建设是《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力响应。(4)与《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4—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下王水库工程属于东黔东南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农林业生态亚区。生态环境中土壤侵蚀为强度敏感,有部分中度和轻度敏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土壤保持较重要和中等重要。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为目标,充分保护森林及其他植被类型,加强对低盆地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王水库工程为生态建设项目,施工临时占地已进行植被恢复、有效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下王水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农田灌溉,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水源涵养。因此,本工程的建设符合《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5)与黔东南州“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根据《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实施方案》,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涉及一般管控单元和优先保护单元内,优先保护单元属性是一般生态空间,不属于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①生态保护红线根据本工程与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叠图分析,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枢纽区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红线区位关系图见附图9。因此,本工程与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不冲突。②环境质量底线根据《2020年黔东南州环境状况公报》和2022年度的环境质量 (GB/T14848-2017)Ⅲ类标准;环境空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未触及环境质量底线。③资源利用上线本工程利用的资源主要为水资源。根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布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5—关于调整黔东南州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函[2020]93号),天柱县2020年和2030年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见下表。表1-2天柱县2020年、2030年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水平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亿m3)水功能区达标%2020年2030年1.1根据《黔东南州水资源公报》(2020年),2020年天柱县总用水量0.9412亿m3(见表1-3)。2020年属平水平年,现状年用水量可代表平均年用水量。依据黔东南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天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1.1亿m3。新建天柱县下王水库新天柱县下王水库新增用水量满足天柱县用水指标要求。表1-3天柱县2020年各行业用水量单位:亿m3水平年农田灌溉工业用水林牧渔畜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合计20200.7030.08390.05320.03990.03740.02380.9412④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根据《黔东南州“三线一单”综合管控要求》,本工程枢纽区涉及环境管控单元的为天柱县一般管控单元2(编号ZH52262730002)和天柱县优先保护单元(编号ZH52262710004),优先保护单元属性为一般生态空间,不涉及生态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本工程建设符合《黔东南州“三线一单”综合管控要求》生态环境准入要求。。表1-4黔东南州管控单元管控要求表(天柱县)环境管控单元编码环境管控单元名称管控单元分类管控要求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资源开发效率要求ZH52262710004护单元单元单元按照贵州省省级及黔东南州州级生—6—态空间普适性管控要求估区禁止开建设活动的要求和不符合空间布局要求活动的退出要求ZH522627300022一管单元执行贵州省及黔东南州水要素普适求。执行大气环境一般管控州普适性准入要求求省0年,在1.4亿m以在1.45亿比2015比2015排污许可申请和排污口论证(1)排污许可申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原环境保护部令2017年第48号)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7—理名录(2019年版)》(生态环境部令2019年第11号)等规定,本工程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2)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本工程运行期管理人员为6人、采用两班值,实际同时在现场管理人员为3人,生活污水通过三格化粪池处理设施处理后,综合利用于场地绿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入河排污口、《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7]138号)和《关于做好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划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水体〔2019〕36号)规定,本工程运行期不外排废污水、不设置排污口,因此,不需要开展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8—二、建设内容地理位置下王水库位于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皮夏村,坝址所在河流为石洞镇西南部km皮夏村皮夏溪上游河段,属长江流域六洞河水系支流。下王水库坝址地理位置为东经109°01′16.085″,北纬26°45′58.835″,距天柱县城直线距离约37km。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工程地点相同。项目组成及规模(1)工程背景2016年2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黔东南发改农经[2016]40号印发了《关于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2016年9月,原天柱县环境保护局以天环评审[2016]24号印发了《关于对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2018年1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黔东南发改审批[2018]124号印发了《关于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019年8月开工建设,2022年5月枢纽建筑物建成。根据本工程实际建设情况和环评阶段工程特性,对照《水利建设项目(枢纽类和引调水工程)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环办[2015]52号)规定,下王水库工程性质、规模、地点、环境保护措施和生产工艺中的施工方案相同,但是施工工艺中的枢纽坝型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更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属于重大变动清单中的“枢纽坝型变化”。鉴于本工程环评阶段和实施阶段的枢纽坝型发生重大变动,而工程性质、规模、地点、环境保护措施和生产工艺中的施工方案相同,本工程变更环评重点是枢纽区,评价范围为枢纽区征地红线外200米范围内,其他建设内容仅开展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原环评及其批复落实相应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风险防范措施。(2)工程性质下王水库工程任务是农村人畜供水和灌溉供水,年供水量38.41万m3。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工程任务相同,未发生重大变动。(3)工程规模—9—(P=5%),校核洪水位为786.3m(P=1.0%),水库总库容45.2万m3,正常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和《防洪标准》 (GB50201-2014)规定,工程规模属V等、小(2)型,主、次建筑物级别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正常蓄水位、死水位和调节性能相同,万m3,比环评阶段46.65万m3减少1.45万m3,其原因是可研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咨询中心完成,初步由贵州宸龙水利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完成,其设计深度增加,水库水位和流量参数进行了复核,未发生重大变动。(4)生产工艺本工程挡水建筑物采用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786.3m,防浪墙顶S堰堰顶高程785m,溢流堰净宽6m,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左岸取水口进口底板高程769.25m。设DN500mm的生态兼放空管道,下放生态流量0.002m3/s。输水管道采用全程埋管形式。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输水方式均采用埋管形式,水库淹没和施工方案相同、对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无本质区别。但是,坝型由环评阶段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更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5)环境保护措施下王水库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0.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02m3/s,水生生物及鱼类组成简单,无鱼类产卵场等重要栖息地;本工程运行期通过生态钢管下泄生态流量,在出口闸阀室设置生态放水管,放水钢管进口段管道中心高程为769.25m,钢管直径为DN500mm。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环境保护措施相同。(6)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下王水库正常蓄水位785m时,淹没征地总面积62.07亩:其中用耕地4.24亩、灌木林地9.67亩、用材林地16.61亩、水域1.55亩;坟墓1座。无搬迁安置人口。—10—(7)工程组成下王水库工程由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等4部分组成,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本工程挡水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更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其他工程相同或基本一致。项目组成见表2-1。工程项目环评阶段变更环评阶段备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防浪4.0m。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坝墙顶高程787.5m,坝坝型变动,大坝建基面和坝顶高程降低、导致了坝基开挖量、有利于减缓不利环境影响,已经建成。785.00m。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坝顶开敞式溢洪道,WES实用堰堰顶高程mm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基本一致,已经建成。左岸取水口进口底板高程为769.60m,设DN100mm管道下放生态流量0.002m3/s。左岸取水口进口底板高程769.25m。设DN500mm的生态兼放空管道,下放生态流量0.002m3/s。基本相同,进口底板降放管增大400mm,有利于保证下游生态流量的正常下泄;已经建成。采用左岸隧洞+上、下游围107.65m。采用左岸隧洞+上、下游围堰导流,导流隧洞施工导流进行优化调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对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相同;已完工并拆除。石料场1处,位于水库坝300~500m,占地约20亩。外谢寨村石料场,距离大坝枢纽工程区石料场选址变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已停止使用且实施了生态恢复,不属于重大变动。弃渣场1处,布置在大坝洞村东侧冲沟内占地面积20900m2。对弃渣场进行优化调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已停止使用且实施了生态恢复,不属于重大变动。施工生活营地位于大坝下施工生活营地设在大对施工生活营地进行优化调整,不涉及环境—11—m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已停止使用。不设置砂石料加工场。砂石料加工系统设置在石料场旁边,占地面新增1个砂石料加工系统,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已停止使用,不属于重大变动。设置于大坝下游左岸约300m。综合仓库设于坝址左岸下游350m处,占地相同,已停止使用设置于大坝下游右岸约60m处。施工辅助设施布置在占地面积1000m2。对施工区进行优化调整,设置在大坝下游左岸,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已对施工设施进行拆除,已停止使用,不属于重大变动。亩。水库淹没占地总面积62.07亩:其中用耕地34.24亩、灌木林地9.67亩、用材林地随着可研与初设精度提高,水库淹没数据更符合实际,不属于重大变动。总占地面积115.79亩,其中工程永久占地21.67亩,亩。大坝区施工总占地130.84亩,其中永久占地47.05亩,临时占地83.79亩;供水工程施工占地18.69亩,其中时占地18.57亩。枢纽工程建设区进行优化调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不属于重大变动。搬迁安置:无搬迁安置:无相同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坑废水处理设施、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坑废水处理设施、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相同洒水抑尘、硬化路面、砂石加工系统封闭作业洒水抑尘、硬化路面、砂石加工系统封闭作业相同声低噪施工机械和工艺,设低噪施工机械和工艺,相同—12—置隔声操作间,加强施工人员保护设置隔声操作间,加强施工人员保护施工占地区植被恢复,动植物保护宣传施工占地区植被恢复,动植物保护宣传相同生态流量下泄设施+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生态流量下泄设施+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相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相同(8)小结本工程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正常蓄水位、死水位和调节性能相同,引调水工程也基本一致,工程地点、性质、规模和环境保护措施相同;总库容变化原因是可研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咨询中心完成,初步由贵州宸龙水利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完成,其设计单位和设计深度不同、导致设计成果差异,不属于重大变动。枢纽坝型由环评阶段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更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特性见表2-2。表2-2工程特性表名称单位环评阶段变更环评备注一水文1坝址以上流域面积km2k0.900.902采用的水文系列年501959~20143多年平均径流m3/s0.0200.0204洪峰流量设计洪峰流量m3/s15.9(P=5%)17.0(P=5%)校核洪峰流量m3/s24.3(P=0.5%)(P=1%)5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m3二工程规模1水库校核洪水位m786.40786.30设计单位变更和设计深工程无变化设计洪水位m786.02786.06正常蓄水位m785.00785.00坝前淤沙高程m769.21769.23—13—死水位m771.20771.20总库容46.6545.20兴利库容37.3737.37正常蓄水位时库容死库容库容系数%59.0667.4水量利用系数%61.6174.6调节特性多年调节多年调节校核洪水最大泄量m3/s8.37相应下游水位m766.57设计洪水时最大泄量m3/s3.24相应下游水位m766.44768.02建设任务供水、灌溉供水、灌溉3供水量39.0938.41三淹没损失及工程永久占地1耕地亩35.7662林地亩8.5077.43亩3.14淹没迁移人口人无外迁无外迁5房屋m2无925.866坟墓座无1四主要建筑物及设备挡水建筑物1型式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埋石砼重力坝坝型变更2地基岩性变余凝灰岩变余凝灰岩3地震烈度<Ⅵ度<Ⅵ度4坝顶高程m786.80786.305最大坝高m23.028.36坝顶宽度m4.03.07坝顶长度m147.0170.02)溢洪道1堰顶高程m785.0785.02溢流净宽m6.06.03孔数孔114校核泄洪流量m3/s8.375最大单宽流量m3/s·m3.033.066消能方式底流消能底流消能3)下泄生态流量措施1下泄生态流量m3/s0.0020.0022管径mm3在线流量控制仪台11五主要经济指标1静态总投资万元40106875.292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6.838.433净现值(is%=6%)万元379.70287.934效益费用比(is%=6%)总平面及现场布置(1)施工导流①导流方式及导流标准采用“一次拦断河床,导流钢管导流”的导流方式。导流标准取5年一遇洪水。导流时段采用枯季10月~次年3月,相应导流流量为Q=3.77m3/s。②导流建筑物施工期第一个枯期时,在上、下游设粘土围堰将原河流截断,大坝全断面施工,利用粘土围堰和左岸原河道布置钢管导流,管道接下游河道。一枯导流钢管道布置在左岸,采用2根直径为0.8m钢管,长168m,管道进口高程768.5m,管道出口高程767.5m。上游围堰布置于大坝迎水面坝脚上游侧70m处,采用土石围堰,相应上最大堰高3.60m。围堰迎水侧与背水侧边坡坡比均为1:2,围堰采用粘土心墙防渗,心墙边坡为1:0.3,心墙底部设置粘土截水槽,截水槽坡比为1:0.5,高度为2.0m。下游围堰布置于大坝下游60m处,采用土石围堰,堰顶高程为766.00m,堰顶宽3.0m。堰顶轴线长20.90m,最大堰高2.25m。围堰迎水侧与背水侧边坡坡比均为1:2,围堰采用粘土心墙防渗,心墙边坡为1:0.3,心墙底部设置粘土截水槽,截水槽坡比为1:0.4,高度为0.5m。施工导流进行优化调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对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相同。(2)施工总布置主要布置有石料开采场、砂石料加工厂、砼拌和系统、综合仓库、坝区弃渣场、供水站、生活区等。—14——15—.料场石料1处,设置在库区外谢寨村石料场,距离大坝枢纽工程区5.3km,分石料场选址变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石料场已进行了植被恢复,不属于重大变动。2.弃渣场弃渣场位于水洞村东侧冲沟内,共布置一个弃渣场,占地面积20900m2。占地类型为灌木林地。对弃渣场进行优化调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弃渣场已进行植被恢复,不属于重大变动。3.施工生活营地临时生活办公区设在大坝下游350米处,高程为770m左右,生活区占地面积约需要1500m2。对施工生活营地进行优化调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已对施工营地进行了迹地恢复。4.砂石加工系统砂石料加工系统设置在石料场旁边,占地面积2500m2。新增1个砂石料加工系统,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已进行了迹地恢复,不属于重大变动。5.混凝土拌和系统在主体工程区工布置一个混凝土拌和系统,砼拌和站布置在大坝下游左岸250m处,高程在763m左右,占地面积1000m2,砼拌合系统主要包括1×1.5m3搅拌站、临时堆料场、拼装场等,砼拌合系统设施共占地1000m2,建筑面积400m2。主要供应大坝垫层、防渗以及坝顶的混凝土浇筑。实际建设阶段与环评阶段基本一致,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6.综合加工厂1)钢筋木材加工厂钢筋木材加工厂布置在坝址左岸下游300m处,高程在770m左右,占地—16—2)机械修配厂大坝枢纽工程区的机械停放修配厂布置在坝轴线下游350m处的1#施工mm。对施工区进行优化调整,设置在大坝下游左岸,不涉及环境敏感区或生态保护红线,已对施工设施进行拆除,进行了迹地恢复,不属于重大变动。(3)供水、电、风系统①施工用水在大坝左坝肩布置一处供水点,高程780m,施工水池容积拟50m3,采②施工用电10kV电线,临时电线长度0.8km,SKV器,容量为500kVA。另外架设1.0km长的临时输电线路至水库各个施工用电区。备用电源采用两台200kW柴油发电机自发电的方式解决施工用电问题。在石料场设置一台型号为S13-350/10/0.4KV的变压器,容量为380kVA,施工临时用电搭接坝址区附近的10kV电线,临时电线长度1.2km。另外变压器至施工用电点,需架设0.3km长的临时用电线路。备用电源采用两台200kW柴油发电机自发电的方式解决施工用电问题。③施工供风在大坝左右坝肩各布置一座空压站,空压站供风量为20m3/min,型号为4L-20/8;供水工程区,开挖量小,不固定设置空压机;石料场开采配置一台型号为4L-20/8的空压机,供风量为20m3/min。(4)工程变更根据对照《水利建设项目(枢纽类和引调水工程)重大变动清单(试行)》 (环办[2015]52号)规定,对照环评阶段和实际建设阶段的下王水库工程项目组成和环境保护措施特点,从地点、性质、规模、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措施等5个方面,进行工程及环保措施变动事项识别。对比环评阶段和实际建设情况,下王水库工程存在1处重大变动:枢纽坝型由环评阶段的混凝土面板堆坝变更为实际建设阶段的埋石混凝土重力—17—坝坝。表2-4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变更识别一览表序号项目环评阶段实际建设备注一、性质主要开发任务发生变化农田灌溉和村镇供水农田灌溉和村镇供水相同2、引调水供水水源、供水对象、供水结构等发生较大变化供水水源为皮夏溪供水水源为皮夏溪相同供水对象人畜和农田,供水结构为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供水对象人畜和农田,供水结构为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相同规模供水量、引调水量增加20%及以上供水量减少1.74%,4、引调水线路长度增加30%及以上输水管线共3577m输水管线共3577m相同水库特征水位如正常蓄水位、死水位、汛限水位等发生变化;水库调节性能发生变化正常蓄水位785米、具有多年调节性正常蓄水位785米、死水位771.2米,水库具有多年调节性相同三、地点坝址重新选址,或坝轴线调整导致新增重大生态保护目标大坝位于石洞镇西南部2.0km皮夏村皮夏溪上游河段,坝轴线周围无重大生态保护大坝位于石洞镇西南部2.0km皮夏村皮夏溪上游河段,坝轴线周围无重大生态保护目标。相同引调水线路重新选线本工程供水对象布置了供水管线。本工程供水对象布置了供水管线。相同生产工艺枢纽坝型变化;输水方式由封闭式变为明渠导致环境风险增加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防浪墙顶高程788.00m,河床部位763.80m,宽度为67.44m。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786.3m,防浪墙顶高程787.5m,170m。枢纽坝型变化,未涉及环境敏感区输水方式全部封闭式输水方式全部封闭式相同—18—施工方案发生变化直接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施工布置砂石加工系施工营地和管理营地,不涉及环境敏感施工布置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营地和管理营地,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相同环境保护措施枢纽布置取消生态流量下泄保障设施、过鱼措施、分层取水水温减缓措施等主要环保措施下放流量兼顾灌溉用水流量和生态流量(灌溉流量0.018m³/s、生态流量将供水兼灌溉管道、生态兼放空管布置在DN250供水干管,分支接DN500的生态兼放空管道,下放生态流量0.002m3/s。相同施工方案(1)施工工艺本工程枢纽区施工工艺流程:本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工艺流程:(2)施工进度及施工人数本工程总工期为20个月,施工高峰期人员120人/d,平均施工人员80人/d。—19—其他(1)坝址合理性分析根据河流地形、地质条件,将建坝河流分为上游、下游段进行建坝条件分析,分析如下:本阶段选定了上、下两个坝址进行设计,上、下坝址均位于皮夏溪。表2-5坝址比选成果表上坝址下坝址备注地形地貌左岸为一倾北东折向南东的山脊地形,下游左岸发育有1#冲沟;右岸为一斜坡地形。左岸为一倾北东折向南东的山脊地形,下游左岸发育有1#冲沟;坝址右岸下游侧发育2#、3#冲沟,上游侧发育有4#冲沟,造就了右岸为与河流平行向北东向倾斜的单薄山脊地形,山脊底部体较为单薄。上坝优地层岩性清水江组第三段(Pt3q3)浅灰-灰色中厚层变余凝灰岩,弱风化岩体总体属AⅢ类岩体,强风化下部岩体总体属CⅣ类岩体。相当风化特性左岸为一山脊地形,强风化下限埋深斜坡地形,风化相对较浅,据czk7钻孔投影,强风化埋深为5.9m,推测右坝肩深10-12m。左岸为一山脊地形,强风化下限m强风化深mczkkzk7钻孔一带强风化下限埋深36-44.5m,右岸山脊单薄,存在渗透稳定风险。上坝址稍优水文地质右坝肩接较雄厚斜坡地形,岩体风化相对较浅,地下水埋深相对较浅。防渗需向上游延伸,右坝肩至防山脊岩体风化严重,该带山脊地下水埋深深。上坝址稍优处理防渗长度为314.79m,防渗帷幕总进尺5815m,其中有效进尺4385m,无效进总进尺6479m,其中有效进尺4891m,无效进尺1588m。上坝址稍优水环境库区无企业生产废水排入,居民点较分散,生活污水及农业面源影响负荷较小;水温结构为稳定分层型。污染源现状基本同上坝址;水库水温结构为稳定分层型。相当生态植被特征一致、均不涉及珍稀植物集中分布区相当水生生态枢纽区及库区不涉及鱼类三场等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相当类型均为耕地、林地、住宅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相当水土流失各方案施工布置相差不大,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无明显差异相当环境空气和声环境各方案施工区附近居民点相差不大,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影响无明显差异基本相当—20—生态敏感区不涉及不涉及相当由表2-5可知,通过对上、下坝址水文地质、水环境、生态环境、占地类型、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环境影响比较,上下坝址方案间的差别较小;上下坝址方案均不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矿产压覆及生态敏感区等影响;各方案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水库淹没、取水条件等影响差别也不大,上坝址方案略优。因两坝址方案距离较近,空间距离有限,环境保护不是坝址选择的制约性因素。因此综合上述选址分析选择上坝址作为推荐坝址。(2)施工布置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①弃渣场环境合理性分析弃渣场位于水洞村东侧冲沟内,共布置一个弃渣场,占地面积20900m2。本工程弃渣主要来源水库枢纽区(左、右坝肩、坝基及导流洞工程)及石料场的剥离层土石方,弃渣122095m3(松方)。渣场规划容量为13.56万m³,堆碴高程为730m~770m,占地面积20900m2,占地类型为灌木林地和灌草地。渣场占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敏感区。本工程弃渣场选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是合理的。②料场规划环境合理性分析本工程设置1个石料场,石料由库区外谢寨村石料场开采,距离大坝枢周边200m范围内均无工矿企业,避开了周边景观的正常可视范围,不会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矿企业和居民点等的安全;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家或省级公益林、矿产、文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目标;料场开采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小对居民点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开了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以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料场选择是合理的。③施工布置环境合理性分析本工程共布置1个施工生活营地,临时生活办公区设在大坝下游350米处,高程为770m左右,生活区占地面积约需要1500m2,占地类型为灌草丛。—21—主要包括混凝土生产系统、综合加工厂、堆放场、机械修配及制作安装厂、办公用房及工棚和库房等,周边200m范围内均无工矿企业和居民点。本工程在施工布置过程中,施工区及施工营地尽量选择平缓地形,减少土石开挖量,降低对原地表的扰动,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各施工布置均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矿产、文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远离人群集中居住点,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系统及施工辅助企业产生的噪声、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临时占地在施工期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整理,进行林草恢复,最大程度上减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本工程施工布置较为合理。(3)水资源配置合理性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提出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①三条红线分析1.用水总量控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号)精神,贵州省实施了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分解工作。根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布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黔东南州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函[2020]93号),天柱县根据《黔东南州水资源公报》(2020年),2020年天柱县总用水量0.9412亿m3(见表1-3)。2020年属平水平年,现状年用水量可代表平均年用水量。依据黔东南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天柱县2030年用水总量控可增加用水量1588万m3的2.42%,天柱县下王水库新增用水量满足天柱县用水指标要求。由于现状区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水水源以取地表河流水或山泉水为—22—主,遇大旱年份水源难以保证。灌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其地区分布不均,由于缺少水源工程,很难加以有效利用,导致该地区属于工程性缺水地区。根据下王水库工程范围内水资源供需平衡,至2030年,供水范围内的需水量为31.06万m3。下王水库作为天柱县石洞镇人畜供水水源和灌溉水源,具有较好的水源条件,可有效解决受水区的缺水矛盾,是解决贫穷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水库增加灌溉面积,增加少数民族的收入,巩固提升饮水条件,保证用水安全,对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项目供水规模为38.41万m3是在综合考虑最低保证率下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2.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根据“中发〔2011〕1号”文件的要求,结合贵州水资源管理,2015年以后,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明显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46以上。本工程主要任务是村镇供水和灌溉供水。综合考虑,采用管道输水后管道水利用系数取0.95;田间渠道要求进行防渗,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3(按灌区田土比例权重:水田田间利用系数0.95×0.6+旱田田间水利用系数0.90×0.4),灌区灌溉水水利用系数为0.884,高于黔东南州2015年控制目标。综合分析,随着本工程的实施,天柱县灌溉用水效率会超过贵州省的考核指标要求,对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用水效率有积极的意义,符合用水效率控制的精神及黔东南州相关控制指标要求。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依据《贵州省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分解表》,2020年和2030年黔东南州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均为100.0%。现状水平天柱县年下王水库工程所在河段水质达到相应水功能区标准。本报告提出在水库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均通过处理达标后尽量回用;加强水库水质保护措施;在下王水库实施供水前,完成石洞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配套污水收集管道建设,将生产生活废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在严格落实以上环保措施的条件下,本工程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以满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要求。(4)水资源配置“三先三后”原则符合性分析—23—国家要求引调水工程遵守“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①“先节水后用水”分析工程从经济和环保角度优化施工用水工艺,并且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节水灌溉措施。1.工程节水:在设计中,选择管道输水方式,提高了输水效率,并充分比较输水管直径,合理选用管材,以减少水头损失,提高输水能力。2.田间节水:水稻灌溉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并完善田间配水渠系。3.逐步提高节水意识、推广并逐步普及生活节水器具、完善水量计量,实行一户一表,按表收费;4.科学组织用水顺序,提高用水效率。因此,工程符合“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②“先治污后通水”分析工程建成后,解决石洞镇的镇政府所在地石洞村及高屯村、皮夏村、汉寨村、屯雷村共5个村的人畜饮水及坝址下游现有200亩耕地灌溉困难。灌区推行节水灌溉、发张高效生态环保农业,是治理受水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各村寨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振兴乡村活动,环保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受水区所在河流皮夏溪现状水质较好,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总之,在水库通水前受水区的环保基础条件较好,不存在大的水质本底污染问题,通水后不会造成水环境污染,符合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则。③“先环保后用水”分析本水库在运行前拟向贵州省人民政府请示划定下王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划定后,执行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并且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相关界牌、标识,界牌、标识需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设置。水库运行后,按照饮用水源地方管理要求进行监测和管理,通过对水库水质长期定时检测,掌握水库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摸清水库不同时段的环境容量,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维护水库生态系统的稳定,水库初期蓄水及后期运均采取下泄生态流量的措施。—24—工程施工期严格按环保要求施工,优化施工工艺,加强施工人员的各类卫生管理,避免工程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入河,减少水体污染。综上所述,下王水库工程建设符合“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5)枢纽坝型变更的合理性下王水库工程在环评阶段的挡水建筑物坝型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初步设计阶段和实际建设阶段的挡水建筑物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两个坝型全部位于原有征地红线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重力坝对坝基(肩)要求均较高,加之两岸山体单薄,抗力岩体单薄,坝基抗滑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右岸山体风化深度大,地基属不均匀地基,强风化岩体不宜作重力坝坝基(需进行加强固结灌浆处理),开挖边坡稳定问题突出,坝基(肩)处理工程量大,但有后期运行维护较便利、施工布置、水工布置方便等优点;面板堆石坝对地基的适应性较好,两岸岩体风化虽深厚,强风化中部岩体进行固结灌浆及充填灌浆后能满足要求,因趾板地基多为强风化岩体,除不均变形问题、渗透稳定问题较突出、后期运行维护不便外,其他地基处理工程量相对重力坝方案小,趾板及堆石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明朗。单就地质建基面角度而言,面板堆石坝略有优势。因工程区一带多为国家公益林或基本农田,可用的天然建筑材料较少,重力坝方案在建材方面优势突出,经多方面比较确定,推荐坝型为重力坝。综合以上所述,本工程环评阶段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实际建设阶段的埋石混凝土重力坝不存在制约性因素,但在减少枢纽区土石方开挖和控制投资规模角度,埋石混凝土重力坝稍优,因此,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角度,本工程枢纽坝型变更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是合理的。(6)原环评批复及落实情况2016年9月,原天柱县环境保护局以天环评审【2016】24号印发了《关于对贵州省天柱县下王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结合现场调查情况,本工程基本落实了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和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建设单位应该积极协调水库调蓄、制定下王水库环保运行方案,保证坝址下游生态—25—流量;加强下王水库区域的污染治理,落实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水库水环境质量,重视水库的绿化美化。表2-6下王水库工程环评批复及落实情况一览表环评批复落实情况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严格按照《报告表》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执行。本工程施工期废污水、大气污染物、噪声和生活垃圾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枢纽和施工布置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土石弃渣全部运输至弃渣场处理,施工期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基坑废水:采用絮凝剂沉淀处理,在大坝基坑内投加絮凝剂,处理后废水可回用于大坝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采用絮凝沉淀法进行废水处理,在混凝土拌和场地修建絮凝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废水可回用于混凝土拌和等生产活动或达标排放。含油废水:在机械修配、汽车养场地周围设集含油废水,设置沉砂池1座,蓄水池1座,经沉淀、除油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内道路喷洒降尘;沉淀的污泥集中收集,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置;收集的废油为危险废物,应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最终处理。生活污水:在施工区域修建三格化粪池进行处理,经沤制腐熟后,对化粪池进行定期清掏、外运,用作农家肥。在大坝施工区、施工营地修建三格化粪池,共2座,采用砖砌结构,施工结束后掩埋。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附近农田灌溉;输水管线施工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沿线农户旱厕或三格化粪池解决。生态水下方措施:在初期蓄水阶段,可采用水泵从水库内提水至坝身取水口通过生态下放管下放环境水,下放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ms。运行期:库底清理:水库蓄水前必须对库底进行清理,清理对象包括:厕所、坟地、建筑物、植被等,库区移民及库底清理工作宜同时进行,并应在蓄水前3个月完成。管理人员生活污水:在管理所旁修建一座三格化粪池处理。生态水下放措施:在放空管出口段设置1个Φ150mm放生态水闸阀,并设置在线流量控制仪,下方流量按坝址多年平均流量的10%计,即下放流量0.002m3/s。施工期:基坑废水采用加絮凝剂沉淀的处理方法,静置2h后向基坑内投入絮AlSOSS放浓度≤70mg/L,回用于大坝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采用投加混凝剂,矩形沉淀池处理方式。废水排入沉淀池内,静置沉淀,沉淀时间达6h以上,处理后的废水自流入回用蓄水池,循环用于混凝土拌和,不外排。含油废水经沉淀、除油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内道路喷洒降尘;沉淀的污泥集中清运至渣场处置;收集的废油为危险废物,废油采用油罐储存,并在油罐周围需放置危险物指示牌,并配备灭火器,收集的废油需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定期外运处理。在大坝施工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各修建1座三格化粪池进行处理,经沤制腐熟后,用于附近农田及林地灌溉,对化粪池进行定期清掏、外运。在初期蓄水阶段,可采用水泵从水库内提水至坝身取水口通过生态下放管下放环境水,下放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0% (0.002m3/s)。运行期:本工程房管理营地设置了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全部综合利用于场地范围内绿化灌溉。蓄水前对库底进行清理。下放流量0.002m3/s,在取水口设置1个Φ100mm的生态水下放支管,并设置在线流量控制仪。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非施工区严禁烟火,严禁狩猎和垂钓等活动;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确定施工用地范围,进行标桩划界,禁止施工人员进入非施工占地区域。本工程施工期土石弃渣全部运输至弃渣场处理,弃渣场、石料场、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区实施了植被恢复,营地进行了绿化美化,落实了施—26—施工期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施工区严禁偷伐盗猎,严禁搏杀鸟类、蛇类、蛙类、两栖类等动物,严禁捕猎水生动物;施工区表层土壤应单独堆放储料场,以便用于临时占地的回填覆盖。做好公路修建时的挖填方平衡、边坡开挖和防护等,渣场堆放应设置挡渣措施,修建排水沟等措施,减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依据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和区域生境建设要求制定恢复目标,确定生态恢复方案,本工程生态恢复的重点地点为弃渣场、临时公路、施工营地。运行期: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措施,促进本区域植被的自然恢复;发展本地原有的优势植物;栖息地保护及协调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工期环境污染风险管理。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选用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对排烟量较大的施工机械,安装消烟装置和尾气净化器;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不同性质的岩石采用产尘量少的技术进行开挖,提倡采用湿液作业,工程露天爆破应尽量采用草袋覆盖爆破面,以减少爆破产生的粉尘;对于施工中使用的容易产生扬尘的泥沙等物料,应设简易棚或遮盖存放,避免露天堆放,减少扬尘扩散;对施工现场人员,应佩带防尘口罩等措施进行防护。施工期选择先进、低尘的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爆破技术,在非雨日洒水,施工车辆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清洁,在施工场地及时洒水抑尘,并在项目施工人员生活区和运输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机械运行噪声;对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振机座;空压机等噪声值较高的施工机械尽量设置在室内作业;控制突发噪声,如爆破、打桩等;在施工爆在人群休息时发生;禁止夜间鸣放高音喇叭,在经过居民区及坝区生活营地路段树立警示标志牌;通过合理的施工布置和作业时段了,减少噪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对上岗施工人员应配备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声棉、防噪声头盔等个人防护工具;对于离施工场地较近村寨设置移动噪声屏障,降低对居民的影响。运行期:提水泵房水泵选择低噪声级的,并在泵房内墙面上安装一些吸声材料,泵房采用双层隔声门窗结构,在水泵下安装减振垫等。施工期噪声来自工程开挖、施工机械和工程爆破,本工程选用低噪声设备,施工、机械进场活动安排在白天进场施固体废物处理。施工期:工程弃渣:工程将产生弃渣共计4.03万m3,弃渣场位于弃渣场布置于坝址右岸2#、3#冲沟一带,主要堆放大坝施工区弃渣。管线施工区弃渣分布较广,但弃渣量不大,弃渣应根据施工现场附近地形条件就地摊铺、堆放。堆渣前先在场地周边开挖截水沟,浆砌石衬砌,堆渣时,施工期在各施工营区和施工现场均设置垃圾池,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运处理;运营期管理营地设置垃圾池,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及时清运处理。—27—在渣场靠近挡渣墙处堆放大块弃石,弃渣堆放结束后,将渣面平整,在加覆表土,播撒草籽进行绿化。生活垃圾: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为24.75t.。工程施工期在生活营地和施工场地应设置垃圾桶,安排2~4名清洁工人负责日常生活垃圾的清扫,每日将垃圾运往半封闭式垃圾收集池堆放,并经常喷洒灭害灵等药水,以防止苍蝇等害虫滋生,定期将生活垃圾运到天柱县,与当地生活垃圾一同处理。运行期:工程运行后,需在管理所附近设置垃圾筒,并建设半封闭式垃圾收集池,每日将生活垃圾集中在垃圾筒,定期运至天柱县,与当地生活垃圾一同处理。水土保持措施。施工期:植物措施:对大坝枢纽区、施工生产生活区、输水工程区、道路区、渣场区、专项设施复建区进行植被恢复;临时措施:设置临时土袋拦挡或临时排水沟;工程措施:在渣场修建挡渣墙,并在永久渣场挡墙及公路边增设排水沟。施工期在渣场建设了挡渣墙,施工结束后对弃渣场、料场、施工道路、施工营地等地进行了植被恢复其他环境保护措施。土壤环境保护:施工前先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根据各区域土层厚薄而定,平均约0.5m,并进行临时堆存,将留存的表土作为后期绿化覆土土源。在开挖、回填过程中一定要采取表土作为后期绿化覆土土源。在开挖、回填过程中一定要采取表土和生土分放、分层回填并夯实,尽量不改变其原有的土壤结构。枢纽区开挖表土运输至渣场后集中堆放,公路开挖的表土沿线寻找凹地堆放,并覆盖防雨布,防止雨季雨水冲刷流失。人群健康防护:对施工人员加强个人保护措施,发放防尘口罩等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及装备。加强施工区卫生宣传与管理工作,加强工区内食堂、餐馆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厕所,清扫生活垃圾。监理疫情档案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抽样检疫,检疫人数按调查人数的10%计,为12人。按当地卫生部门制订的疫情管理制度及报送制度进行管理,并接受当地卫生部门的监督;施工区应备有痢疾、肝炎等常见传染病例的处理药品和器材。景观保护:施工结束拆除临时房建和生产设备,彻底清除工地残留物,施工场地最大程度加以利用,依据地形进行绿化。本工程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及荒草地,场内可剥离表土量8590m3,其中耕地可剥离厚度平均为0.3-0.5m,林地及荒草地可剥离厚度0.1-0.3m。在开挖、回填过程中一定要采取表土和生土分放、分层回填并夯实,尽量不改变其原有的土壤结构。施工阶段未发生疫情传染现象。对施工区进行植被恢复。—28—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2020年黔东南州环境状况公报》,天柱县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为:SO2浓度年均值为0.004mg/m3,NO2浓度年均值为0.006mg/m3,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为0.030mg/m3,细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为0.019mg/m3,CO浓度年均值为1.0mg/m3,O3浓度年均值为0.057mg/m3,天柱县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8,AQI优良天数比列为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属于大气环境功能达标区。本工程位于天柱县石洞镇皮夏村,属于典型的农村地区,区域无工矿企业分布,无工业大气污染源,仅有极少量的当地居民燃煤或柴产生的烟气,大气环境状况优于城区。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2)声环境①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根据《2020年黔东南州环境状况公报》,天柱县2020年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为54.0dB(A),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项目位于天柱县石洞镇皮夏村,地处农村环境,区域无工矿企业,无重大噪声源,声环境质量优于城区,因此,评价区的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要求。②声环境现状评价2022年1月,贵州璟之源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本工程评价区开展了声环境现状监测。1.监测点位设置2个监测点,即N1坝址、N2水井边村。2.监测内容与频次监测内容为LAeq,连续监测2天,每天昼间、夜间各监测1次。(3)监测结果与评价本工程各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29—表3-1下王水库工程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表单位:dB(A)监测点位监测日期监测结果2类区标准限值达标情况昼夜昼夜昼夜N1坝址52.942.46050达标达标51.941.8达标达标N2水井边村53.243.6达标达标52.845.6达标达标(3)水环境质量现状①污染源根据现场调查,坝址以上河段无居民分布,零星分布有少量水田和旱地,坝址上游河段范围污染源仅为农田径流污染;坝址下游及周边为农村地区,无工业企业分布,无规模化养殖场,周边农村畜禽养殖较少,畜禽养殖废水大部分回用于农田可忽略不计,坝址下游及周边污染源主要为面污染源,面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村散排生活污水及农田径流。随着下王水库水源保护区划定和水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水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月,对本工程评价河段进行了水质现状监测,水质监测结果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③富营养化评价根据《天柱县下王水库地表水专项报告》,下王水库坝址(W1断面)富营养化TLI(∑)为40.68,处于中营养状态,评价区河段水质总体较好,可以作为农田灌溉、人畜饮水。评价区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4)地下水环境本工程枢纽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据调查,两岸附近无泉点出露。(5)生态环境质量现状①陆生生态1.陆生生态现状调查1)陆生植被根据《贵州植被》的划分,工程所在地植被区划属于贵州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30—林地带—黔东低山丘陵常绿樟栲林松杉林及油桐茶林地区—锦屏黎平低山丘陵樟栲林杉木林毛竹油茶林小区。工程所在地影响区域自然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10个群系,人工植被分为2个植被型2个群系类评价区植被类型划分详见下表。表3-3评价区植被类型划分表一自然植被1马尾松群系(Form.Pinusmassoniana)2杉木群系(FormCunninghamialanceolate)阔叶林3青冈群系(Formcyclobalanopsisglauca)4丝栗栲群系(Form.Castanopsisfargesii)5枫香群系(Form.Liquidambarformosana)Ⅲ灌丛6火棘、小果蔷薇群系(Form.Pyracanthafortuneana,Rosacymosa)7白栎、槲栎群系(FromQuercusfabri,Quercusaliena)8圆果化香树群系(Form.Platycaryalongipes)Ⅵ灌草丛9丝茅群系(Form.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10芒群系(FormMiscanthussinensis)二人工植被Ⅴ旱地作物以玉米、油菜为主的一年两熟作物组合Ⅵ水田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的一年两熟作物组合2)陆生植物根据本次验收阶段调查及资料查阅,评价区域常见的乔木层植物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柏木(Cupressusfunebris)、丝栗栲(Castanopsisfargesii)、青冈 (Cyclobalanopsisglauca)、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香叶树(Linderacommunis)等;灌木层常见种有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小果蔷薇(Rosacymosa)、白栎(Quercusfabri)、槲栎(Quercusaliena)、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longipes)、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盐肤木(Rhuschinensis)、檵木(Dicranopterisdichotoma)、丝茅群系(Form.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荩草(Arthraxonhispidus)、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喀西茄(Solanumkhasianum)、紫茎泽兰(Eupatoriumcoelestinum)等。3)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31—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走访当地群众,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名木古树的分布。4)陆生动物调查范围常见的陆生动物两栖纲的有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饰纹姬蛙、华西雨蛙、饰纹姬蛙等;爬行纲包括蝘蜓、青脊蛇、乌梢蛇、黑眉锦蛇、竹叶青、王锦蛇等;鸟纲主要有山斑鸠、家燕、白鹡鸰、麻雀、山麻雀等;哺乳动物要种类有社鼠、小家鼠、褐家鼠等。5)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通过现场调查和访问,本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2.陆生生态变化及影响1)陆生植被变化及影响分析根据《贵州植被》,工程所在地植被区划贵州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地带—黔东低山丘陵常绿樟栲林松杉林及油桐茶林地区—锦屏黎平低山丘陵樟栲林杉木林毛竹油茶林小区。参考《贵州植被》,结合对天柱县下王水库影响区域内植被现状调查,依据植被中群落组成的建群种与优势种的外貌,以及群落的环境生态与地理分布特征等分析,本次调查自然植被有4个植被型组10个群系,而环评阶段未具体划分植物群系。2)对植被、植物的影响本工程枢纽区和水库淹没区的植被群系主要是火棘、小果蔷薇群系和白栎、槲栎群系、面积130.84亩,优势植物种类有火棘、小果蔷薇、白栎、槲栎、圆果化香树、马棘、盐肤木、檵木等;常见草本包括芒、芒萁、丝茅、荩草、青蒿、喀西茄、紫茎泽兰,本工程建设对枢纽占地区和水库淹没区植被造成了占压与淹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面积和植物数量,但是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珍稀特有植被类型,工程对植被和植物的不利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本工程枢纽区实际建设与环评阶段的对比分析,本工程实际增加了1个弃渣场、占地面积20900m2,植被类型火棘、小果蔷薇群系,增加了对弃渣场占地区的植被破坏;本工程枢纽区已建成且已实施了生态恢复,减少了对植被和植物的不利影响。3)对动物的影响—32—由于环评阶段未对陆生动物的种类进行调查和分析,本节仅从影响方面进行分工程施工期施工活动以及施工产生噪声、粉尘等对施工区周边的陆生脊椎动物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动物栖息环境造成扰动,施工期间扰动会迫使动物远离施工区,对动物在区域分布格局产生影响。水库淹没会对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陆生脊椎动物栖息生境造成破坏,一些行动缓慢的动物幼崽可能受到淹没伤害。但受淹没影响以及施工活动影响的生境在评价区内分布较为广泛,此种不利影响有限。②水生生态2022年7月,我公司对本工程评价区水生生物进行了现场调查。1.调查方法及断面本次生态调查方法按照《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2014)、《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和《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等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调查根据工程性质,布设3个断面。分别是水库库尾、坝址、坝址下游200m。2.浮游植物1)现状调查调查断面检出浮游植物37种,分别隶属于5门29属。其中蓝藻门10种,占检出总种数的27.03%;硅藻门15种,占检出总种数的40.54%;裸藻门2种,占检出总种数的5.41%;甲藻门2种,占检出总种数的5.41%;绿藻门8种,占检出总种数的21.62%。浮游植物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甲藻门=裸藻门,其中主要是硅藻门和蓝藻门。各断面检出浮游植物种类结构一致。各断面检出浮游植物种类数分别为坝址断面30种,其次为坝下断面25种,库尾断面26种,浮游植物种类由多到少排序是:坝址>库尾>汇口断面。表3-4评价区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采样断面蓝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合计库尾623.08%57.69%13.85%3.54%13.85%26100.00%坝址3333%3333%1333%72333%2667%3010000%下游200m520.00%52.00%14.00%520.00%14.00%25100.00%总计27.03%40.54%25.41%821.62%25.41%37100.00%—33—2)影响调查水库建设前浮游植物以硅藻门为主,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浮游植物种类结构表现为溪流型。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区水深加深,水流变缓,淹没区营养物质析出,为浮游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摄食环境,适应缓流生境的浮游植物种类生物量增加,例如绿藻门、蓝藻门等种类,并且可能成为优势种类。3.浮游动物1)现状调查评价区共检出浮游动物共3类12种,其中轮虫类4种,占检出总数33.33%,少依次为:枝角类>轮虫>桡足类,其中枝角类主要是象鼻溞属。库尾和坝址断面检出浮游动物相差无几,坝下断面检出种类较少。表3-5评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分布采样断面枝角类轮虫类桡足类合计种类种类种类种类库尾53571%32143%64286%10000%坝址733.33%628.57%821100.00%坝址下游200m327.27%436.36%436.36%100.00%总计73182%62727%94091%2210000%2)影响调查水库工程建成运行后,库区水域生境由原急流变为缓流,水域面积增加,光合作用场所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为浮游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会有所增加,种类由适应河流型转换水库型。4.底栖动物1)现状调查物共3门1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5种,占总数的42.67%;软体动物门3种,占总数的25%;环节动物门4种,占总数的33.33%。检出底栖动物种类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各断面检出底栖动物结构一致,以节肢动物门为主,常见有绿石蝇、网石蝇及其幼虫等。库尾和坝下断面检出底栖动物各8种,占检出总数的66.67%,坝址断面—34—表3-6评价区底栖动物组成及分布337.50%337.50%225.00%800%25000%12500%12500%4100%m4200%200%8541.67%325.00%433.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名校2025年高三压轴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三第二次调研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湖北省宜昌市一中、恩施高中高考英语全真模拟密押卷含答案
- 2025年安徽省部分高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安徽省示范性高中培优联盟2025年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上海市闵行八校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风机护栏施工方案
- 人字柱施工方案
- 线上交易承包协议
- 情绪心理学与情绪管理 课件
-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九章 岁时节日民俗与旅游
- 软件质量证明书
- 高考标准化考场建设方案详细
- 人民医院肿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高压-引风机电机检修文件包
- 2023届物理高考二模考前指导
- GB/T 39486-2020化学试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通则
- GB/T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
- GXH-3011A1便携式红外线CO分析仪
- 2022年四川省阿坝州中考数学试卷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