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列侯的分侯与管理_第1页
西汉列侯的分侯与管理_第2页
西汉列侯的分侯与管理_第3页
西汉列侯的分侯与管理_第4页
西汉列侯的分侯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列侯的分侯与管理

西汉的封国分为王国和侯。《通典·职官十三》说:“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一祖国时期诗人对封的认识汉承秦制,分侯制度也不例外,但有所发展和变化。西汉列侯的分封除因功外,因亲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汉书》》的“表”中明确地把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外戚恩泽侯三类。刘邦为汉王之后,开始实行秦的二十级赐爵制,封一部分重要功臣为列侯。如曹参为建成侯,周勃为威武侯,樊哙为临武侯,夏侯婴为昭平侯,灌婴为昌文侯,傅宽为通德侯等等。由于当时仍处在战乱时期,有的只是虚封,即虚有美号,并无实际上的食邑。像建成、威武、临武等都不是地名(封邑)而是尊称高祖六年,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全国,“论功而定封”,正式实行封侯制度。如萧何、张良、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被封为列侯,皆有食邑。此后,又分封一些功臣为列侯。刘邦实行的封侯制度,为他的后代所继承。只是由于时间、条件等的不同,各时期分封的情况不尽一样而己。西汉时期共分封各种列侯八百一十一人(另随父七十五人),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刘邦分封的功臣侯最多,竟达一百三十七人“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无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高祖以后功臣侯的分封,以武帝时为最多,这是因为武帝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西伐西域,长年用兵,战事频繁,不少立功的人需要奖励。对此,司马迁曾说:“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世,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高祖时期的功臣侯,不仅数量多,封户也多。在高祖所封的一百三十七名功臣侯中,有一百一十四人,史籍中有食封户数的记载,共计二十四万四千一百五十一户,平均每个列侯食封二千一百四十二户。在无户数记载的二十三名列侯中,有三人于高祖十二年以前己绝国。按食封的平均户数计算,这二十人共食封约为四万二千八百户。这样,高祖十二年一百三十四人共食封约为二十八万七千户。经考证(另有文章论述),西汉初年全国共约有二百八十万户,则功臣侯的食封户数,约占当时全国总户数的十分之一。高祖时功臣侯食封的平均户数比以后各帝时都多。如下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户数超过二千户的只有高祖时,其他各帝时都不到二千户,有的刚过一千户,有的不到一千户。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汉时封县侯,户数多少不同。如萧何始封酂,食八千户,后又益封二千户。元狩中,以酂户二千四百封其曾孙庆。宣帝时,以酂户二千封其玄孙建世。封号虽同,而租入迥别。盖一县之户,不止此数。除侯所食外,其余归之有司也。高祖功臣尽食一县者,惟(陈)平一人。”钱大昕的“食一县者,惟平一人”的说法,影响不小。不久前杨宽先生在《论秦汉的分封制》一文中也说“只有陈平‘尽食’一县之地”首先,《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高帝南过曲逆。……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不错,这里的“尽食之”表明陈平所食确为一县之户,但陈平“尽食之”不等于惟(或只)陈平“尽食之”,其他列侯都无食一县者。其次,《汉书·萧何传》记载,萧何始封酂食邑八千户,后又益封二千户。这二千户是原来酂县中所有,还是从他县划分来的,并无明确记载,也可以解释是在他县,当时的曲逆五千户是一个县,酂八千户为什么就偏偏不足一个县的户数呢?至于元狩以后的情况,只能说明武帝及其以后的情况有变化,不能说明汉初的情况。再次,汉初人口的户籍特点是:人口大量死亡流散,好多未在政府户籍上登记,有些地方“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还有,《汉书·张良传》记载:高祖要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是高祖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在这种情况下,高祖还将留县的户口扣下一部分,让张良不“尽食之”,这显然是说不通的。高祖以后,人口不断增殖,而且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比较高,五、六千户以上的县逐渐居多数,到西汉后期每县平均户数为七千八百三十五户王子侯的分封以武帝时为最多,达七十五人(另随父五人)。这是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重要措施。、汉书·王子侯表序》说:“至于孝武,以诸侯王疆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轻重不相准,于是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自是支庶毕侯矣。”武帝以前,王子侯的分封很少,是出于皇帝的特恩,并非定制。武帝以后,诸侯王子弟“支庶毕侯”,成为定制,这是王子侯分封制度上的一个变化。更重要的是王子侯分封的内容与以前不同了。《汉书·中山靖王胜传》记载:“其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西汉时期王子侯的分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高祖时的三侯,以帝兄子封侯,侯国本来就属于汉郡,既不属于王国,也不是从王国中分出来的。一种是高后至景帝时的二十四侯,其侯国仍在原诸侯王国的统辖范围之内。再一种就是武帝以后所封的王子侯,“别属汉郡”,就是脱离王国的统辖,直接统属于汉郡。这可以说是在新的条件下政治上的“废封建,置郡县”。不仅如此,汉武帝在分封王子侯之后,接着便有意识地打击他们,仅以酎金律夺爵者就有六十四人之多。武帝时王子侯的废绝情况,如下表:由此表可以看出,武帝时王子侯数一度大增,不久又减少下来,到武帝末年,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强。这种增和减,都与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有关。清汪越《读史记十表》卷九徐克范补曰:“文帝采贾谊之言,武帝用主父之策,其事一也,而实不同。文帝之心在分地以保全之,不失亲亲之本。故淮南厉王废死,随立其嗣。武帝之心在分地以削弱之,假以推恩之名。故封不数年,以酎金小过除国者凡五十六人。”徐克范指出了文帝、武帝之间的不同,前者是“分地以保全之”,后者是“分地以削弱之”,这是很有见地的。不足之处是他没有明确指出“别属汉郡”是“削弱之”的根本所在,再就是坐酎金国除的侯数,不应是五十六,当为六十四。武帝以后王子侯的分封数量也比较多,到平帝时共分封二百零一人(不包括皇孙、王孙侯)。各帝时都有王子侯国从王国中分出。就各王国来说,以楚、城阳分出的为最多,竟达二十个以上,胶东、梁、鲁、赵、河间、东平等王国也不少,都在十个以上。众多王子侯的分封,使中央直属的郡增加诸侯王国的封地缩小,进与形成了汉郡包围诸侯王国的局面。昭帝以后王子侯食封的户数比较少。从仅有的宣帝、元帝时部分王子侯的食封户数来看,绝大多数都在千户以下外戚恩泽侯的分封,在武帝以前比较少,平均食封户数比较多;在昭帝以后比较多,平均食封户数比较少。如下表:西汉后期外戚恩泽侯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和外戚势力的发展联在一起的。尤其是王氏一门。元、成帝时王氏一门侯者达十人之多。“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三按户征收“户赋”的情况,按封户拥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收西汉时期的列侯,有侯国,也自有纪年,但实际上并无治民权。主治民的是由汉朝天子代置的相。相的地位和县令、长一样。侯国(汉初的一部分王子侯除外,由中央直属的郡管辖。因此,侯国和西汉初期的王国不同,无政治上的独立性。所谓“自置吏,得赋敛”“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本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列侯旧有行人、洗马、门大夫,凡五官。中兴以来食邑千户以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马、门大夫。”可见,西汉时期列侯有家丞、庶子、行人、洗马、门大夫等属官,但他们是属于“主侍侯,使理家事”的“家臣”、“家吏”在“家臣”中,家丞的作用很大,地位也比较高,实际上成为列侯家的总管(包括为列侯征收食封的地税。)《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家丞“秩三百石”列侯大都居住在京城长安,不之国,在实际上也不起治民的作用。文帝二年,曾“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列侯在制度上有世袭之权。刘邦在分封列侯的时候,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在经济上列侯有食邑之权,即有权向封户征收“租税”,即地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恣所好美矣。这里的“户二百”,史家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是按户征收,有的认为是按亩征收,甚至有的据之认为西汉另有一项“户赋”专门的税目列侯所食之地税,是以户作为根据的,但最后则落实在土地上(人口税归“公”用,不归列侯),即按封户拥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收。如《汉书·张汤传》记载:“(张)延寿已历位九卿,既嗣侯,围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入岁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国,数上书让减户邑,又因弟阳都侯彭祖口陈至诚,天子以为有让,乃徙封平原,并一国,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按张延寿食封一万三千六百四十户,如果按户出二百钱计算,当收入二百七十二万八千钱,但这里说是“租入岁千余万”,竟多出三、四倍。同时,张延寿徙封平原后,“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也正好说明列侯不是以户为单位征收“户赋”的,否则,就不会出现户口如故,租税减半的情况。而租税减半的原因是徒封平原国之后,其封户拥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不如原封国,所以所食的地税就减少了。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初,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陌为界。初元元年,郡图误以闽陌为为平陵陌。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陌以为界,多四百顷。至建始元年,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僮,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这里所说匡衡食封的情况,毫无按户征收“户赋”的内容,而是指按顷亩的多少征收“租谷”(地税)。按当时的生产水平,四百顷土地约产谷四万至六万石。匡衡多收的千余石,大体相当于按“三十税一”征收的地税,也不可能是“见税什五”的地租。列侯所食虽然是地税而不是地租,但这种经济特权的收入,也是很多的。我们拿食邑二千户列侯的地税收入,同拥有百顷土地地主的地租收入,作一比较。在西汉拥有百顷以上的地主很少,最多达千顷,也只有一、二人拥有百顷土地的地主,一年的地租收入情况是:亩产量:按1.5石计算。总产量:1.5石×10000亩=15000石地租率:十税五。岁收租谷:拥有二千户封户的列侯,一年的地税收入情况是:一户亩数:按100亩计算。总亩数:100×2000=200000亩。亩产量:1.5石总产量:1.5石×200000=300000石。地税率:十五税一岁收税谷:由此可见,拥有二千封户的列侯,其食封收入,比一个拥有上百顷土地的大地主的收入,还高出一倍以上。就是按“三十税一”的税率来征收地税,拥有二千封户的列侯,一年还收税谷约一万石,仍然超出拥有百顷土地的地主的地租(约七千五百石)收入。无怪司马迁说:“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列宁曾指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