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学原理复习_第1页
生态水文学原理复习_第2页
生态水文学原理复习_第3页
生态水文学原理复习_第4页
生态水文学原理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生态学部分 3\o"CurrentDocument"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3\o"CurrentDocument"2•生态适应: 3\o"CurrentDocument"种群: 3\o"CurrentDocument"种群密度: 3\o"CurrentDocument"5•生态密度: 3\o"CurrentDocument"6•阿利氏规律: 3\o"CurrentDocument"种群的年龄结构: 3环境容量K: 3\o"CurrentDocument"9•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310.种群进化与适应: 411生态对策: 412•生物群落: 413•植物群落: 4\o"CurrentDocument"14•群落的物种组成: 415•种群成员型: 416•盖度: 417•丰富度指数: 418•种间关系: 419•窄生态位: 420•宽生态位: 421•竞争排斥原理: 422.植物生长型: 5\o"CurrentDocument"23•植物生活型: 524•旱生演替: 5\o"CurrentDocument"25•单元顶极说: 526.多元顶极说: 527•顶极格局假说: 5\o"CurrentDocument"水文学部分 528•产流: 529•产流量: 530•树体吸水量: 5\o"CurrentDocument"31•树冠通过雨量: 6\o"CurrentDocument"32.树冠滴下雨量: 6\o"CurrentDocument"33•树干流量: 6\o"CurrentDocument"34•树冠截留率(s): 6\o"CurrentDocument"35•树冠截留强度: 6\o"CurrentDocument"36.饱和截留量: 6\o"CurrentDocument"37•降雨滞后效应: 6\o"CurrentDocument"降雨历时延长效应: 6.\o"CurrentDocument"下层植被截留: 6.\o"CurrentDocument"枯落物持水量: 6.\o"CurrentDocument"枯落物截留量: 6.\o"CurrentDocument"相对含水量: 6..\o"CurrentDocument"吸湿系数: 6.凋萎系数: 6.\o"CurrentDocument"(最大)毛管持水量: 7.饱和含水量: 7..饱和差: 7..饱和度: 7..49•压力势(wp): .7\o"CurrentDocument"5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751•饱和流: 752•非饱和流: 7\o"CurrentDocument"53•非饱和导水率: .754.水汽凝结: 755•下渗: 756•下渗率: 757・下渗能力: 7\o"CurrentDocument"58•初始下渗速率: .7\o"CurrentDocument"59•稳定下渗速率: .760•下渗曲线: 761•下渗累积曲线: 862•渗润阶段: 863•渗漏阶段: 864•渗透阶段: 865・蒸发: 8\o"CurrentDocument"66•蒸(散)发量: 867•蒸发力/最大可能蒸发量: 868•蒸(散)发速度: 869•饱和水汽压(es): 870.主根: 871•侧根: 872•不定根: 8\o"CurrentDocument"73•直根系(深根性): 8\o"CurrentDocument"74•须根系(浅根性): 8生态学部分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矿质养分的量”。在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2•生态适应:生物改变自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称为生态适应。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3•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或者说物种是以种群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4.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中的种群数量,通常以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其是一个变量,随季节、气候条件、食物储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5•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内的个数数量或生物量。6•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低和过高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低时雌雄个体相遇机会太少或花粉传播受限,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过高时由于资源缺乏、排泄物的毒害以及心理和生理反应,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产生所谓的拥挤效应。启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保护;城市规模。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年龄结构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即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通过年龄结构的分析,可以预测种群的动态和变化方向。其表示方法为年龄金字塔。年龄结构的类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环境容量K:种群所在的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9•内源性因子调节学说:又称为自动调节学说,认为种群有一平衡密度,且由种群内部的因素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这些调节因子包括行为、内分泌和遗传因素,因而又可称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学说:该学说由英国生态学家WyuneEdwards(1962)提出。他认为动物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如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社群等级使社群中一些个体支配另一些个体,这种等级往往通过格斗、吓唬、威胁而固定下来;领域性是指一个(或一对、一家)动物在一段时间中保卫其所占特定地盘,当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领域的占领者就不允许其他个体进入。内分泌调节学说:该学说由美国学者Christian(1950)提出。他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部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影响下垂体的功能,引起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了种群的增长。遗传调节学说:Chitty提出的一种解释种群数量变动的遗传调节模式。他认为个体遗传素质的不同是决定它们的适应能力以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遗传素质是由亲代遗传下来的。因此,种群密度高低的后果往往不是在当代就出现的,而是通过改变种群自身的遗传素质,再使下一代受影响。种群进化与适应:在各种生态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种群出现两种行为上的变化,即在短时间内的波动和在长时间内的进化,而进化又是物种群对环境适应性的表现。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从而促使生物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稳态机制。生态对策:是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即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群落内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和对环境的共同反应,而使群落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的有机整体。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生态学就是关于群落的科学。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是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集合,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种间的数量比例,一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生境条件,执行着一定的功能,其中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在时间上是整个植被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任何一个生物群落总是由一定的生物种类所组成,我们把组成一个群落的全部生物种类称为该群落的物种成分或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之一。群落研究的第一步即是要研究群落由哪些物种构成?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种群成员型:是指物种在群落物种组成中的作用。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丰富度指数:某群落中单位面积内拥有的物种数,是简单、古老的物种多样性测定方法。种间关系:指群落内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生态位:在现有的资源谱中,物种若仅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则具有狭生态位。20.宽生态位:在现有的资源谱中,物种若能利用其中的较大部分,则具有宽生态位。21.竞争排斥原理:群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对群落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作用方面都趋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同一个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营养或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异,以达到有序的平衡;群落是一个相互起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种群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具有更大的稳定性。22.植物生长型:是指控制有机体一般结构的形态特征,是根据总体形态,如高度、茎的木质化程度、茎型、叶型以及落叶或常绿等,即按习性划分的,它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23.植物生活型:是指有机体对环境及其节律变化适应形成的一种形态表现,是依据生态适应划分的。高等植物的生活型包括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24.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的演替。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木本群落。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25.单元顶极说: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提出的,他认为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只有一个顶极群落,即气候顶极(climaticclimax)群落,其他一切群落类型都朝着这唯一的一种顶极群落发展。并且这个顶极群落的类型决定于那里的气候条件。多元顶极说: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顶极如地形-土壤顶极和火烧—动物顶极等等。顶极-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着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它是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级群落,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气候顶极。水文学部分28.产流:降落在流域上的具有一定时空分布的降水,扣除损失后,在重力作用下,从地面和地下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现象。产流过程是以包气带为核心的、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29.产流量:降水量扣除损失量的余额,又称为净雨量。树体吸水量:或树干容水量,树体本身吸收的比例很小的部分水量。

树冠通过雨量:直接穿过树冠间隙落到林地上的雨量,亦称透冠雨量。树冠滴下雨量:由于表面张力和重力之间失去平衡或由于风吹动而从树冠滴下的量。33.树干流量:又称干流量或茎流量,顺着树干流到地面的雨量。34•树冠截留率(s):累积截留雨量占林外累积降雨量的百分比35•树冠截留强度:指单位时段内树冠的截留量,一般用mm/min或mm/hr计。36•饱和截留量:又称截留容量,当树冠截留储存量不再增加时的截留量。此后,降雨再增加,截留量也不增加,截留率就相对减少了。37•降雨滞后效应:由于树冠截留,林内降雨的开始时间与林外降雨并不同步,一般会出现滞后效应。38•降雨历时延长效应:截留在树冠上的雨水,会因为降雨过程而不断滴落到林下,即使在降雨停止后,树冠上的超饱和雨水还会滴落下来。39•下层植被截留:穿过树冠的雨水,一部分与林下植被(灌木和草本等)接触,出现下层植被截留现象。下层植被的叶面积指数通常小于上层树木,其截留量也通常小于树冠截留量。40•枯落物持水量:又称容水量,是指单位干重的枯落物所能吸收的水量。不同物种组成,枯枝落叶的类型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因而其持水量也有很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枯枝落叶逐渐增多,持水量增加。枯落物层吸持水量与降水前的干燥度有关,在干燥时持水量大,反之则小。41•枯落物截留量:对于一次降水的截留量。常用单位面积上枯落物雨前和雨后重量的差值衡量42•相对含水量:•相对含水量UQ:土壤实际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无量纲值):&〔%)-口然状态土壤含水屋

&〔%)-口然状态土壤含水屋

厨同持水虽xlOO43•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指干燥土壤从湿度接近饱和(>95%)的空气中吸收水汽而达到的最大含水量。指示着土壤吸湿水的最大值;对应土壤水吸力3.1MPa。44•凋萎系数:又称凋萎含水量,指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指示着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量(有效水)的下限。吸湿水+部分薄膜水;对应土壤水吸力1.5MPa;是吸湿系数的1.5〜2.0倍。(最大)毛管持水量:土壤所有毛管孔隙中都充满水分时的土壤含水量。吸湿水+薄膜水+上升毛管水;对应水吸力0.008MPa。饱和含水量:指土壤所有孔隙中全部充满水分时的土壤含水量。吸湿水+薄膜水+上升毛管水+重力水;水吸力0MPa。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称为饱和差。48.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称为饱和度。49•压力势(wp):土水系统中的压力超过参照状态下的压力而引起的势值。饱和土壤:2p>0不饱和土壤:屮p=05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土壤吸湿(水)过程中,土壤水吸力S随土壤含水量0增加而降低的速度较快;土壤脱湿(水)过程中,S随0减少而增大的速度较慢。同一土壤的两种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砂质土的滞后现象比粘质土更明显。可能原因包括土壤颗粒的涨缩性、土壤孔隙的分布特点。51•饱和流:即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时的水流。主要是重力水的运动52•非饱和流:只有部分孔隙中有水时的水流,主要是毛管水和薄膜水的运动53•非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壤水由饱和变为不饱和,K值急剧下降,下降速度砂土>壤土>粘土。54.水汽凝结: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水汽凝结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夜潮”现象,二是“冻后聚墒”现象。55•下渗:指降水或灌溉水从地表进入土壤内部的过程。下渗快慢以下渗率表示56•下渗率: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用f表示,又称下渗强度。常用单位mm/min或mm/hr。57.下渗能力: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用fp表示,又称下渗容量。5&初始下渗速率:在下渗最初阶段,下渗速率具有较大的数值,称为初始下渗速率f0。相同土样,初始含水量不同,土壤初始下渗率不同59•稳定下渗速率:随下渗过程进行,进入土壤的水量不断增加,而土壤水下渗速率不断减小。当土壤孔隙充满水,达到田间持水量,直至土壤饱和时,下渗率就逐步递减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