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_第1页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_第2页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_第3页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_第4页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侗族概述227Ⅳ-83侗戏380Ⅷ-30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384Ⅷ-34玉屏箫笛制作技艺473Ⅸ-25侗族萨玛节887Ⅷ-104侗锦织造技艺976Ⅸ-16侗医药59Ⅱ-28侗族大歌60Ⅱ-29侗族琵琶歌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极好的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国际地位

文化标签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溯源传说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三百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二十四道工序,调音笛有三十八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地区:贵州编号:Ⅷ-34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姚茂禄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设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玉屏箫笛厂是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1979年以来,玉屏箫笛接连荣获省优、部优、国优十余项奖励,年均一奖。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玉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

1949年后,箫笛制作技艺得到保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箫笛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连年获省、部优称号,最高年产量五十余万支,产值八十余万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很大的冲击,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目前,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面临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境地,箫笛厂连厂长及管理人员在内仅剩七人,城区从事箫笛制作的老艺人也不足十人。如再不对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进行抢救、保护,这项特色手工技艺很快就会在世间绝迹。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