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C2070--BC1600BC1600--BC1046BC1046--BC771春秋BC770--BC476战国BC475--BC221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一到分裂:诸侯纷争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社会背景)一、社会经济大发展二、“百家争鸣”各显神通(思想大解放)

四、探求制胜之道(社会大变革)

—变法运动三、目录材料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反目成仇,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材料二: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至前694年)发生了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鲁桓公杀隐公自立、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材料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数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周王室衰微,战争频繁,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材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論語·季氏》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2、诸侯势力崛起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4、国家:统一→分裂一、统一到分裂:诸侯纷争—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战国:BC475—BC221年BC256年,周王室灭亡西周春秋战国平王东迁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时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群雄兼并、策士穿越、纵横捭阖的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孟子·告子下》汉赵岐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阖闾——《白虎通义·号》“五霸”诸说郢睢阳临淄咸阳蓟秦楚鲁越卫韩赵魏邯郸郑大梁周中山洛邑晋燕齐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秦楚韩赵魏燕齐战国七雄一、新时代--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变迁的信息?读图学史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变迁的信息?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宋、鲁、吴等国消失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材料:……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大融合一、统一到分裂:诸侯纷争—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华夏认同的观念战国时期,分田到户的土地已逐渐私有化,先秦的执政者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激励机制问题,很早就有深刻的体验。《吕氏春秋·审分》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春秋时期铁农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二、社会经济大发展工具的改进--铁器牛耕土地私有--积极性提高兴修水利工程为争霸的需要--重视经济发展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都江堰二、社会经济大发展被开垦被开垦被开垦被开垦井田制不断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井公私新私私私私私私私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铁犁牛耕农业进步井田制瓦解佃农自耕农小农经济初现新兴地主私田开拓公田不治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座”二、社会经济大发展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开始逐渐使用→生产力发展(农、手工、商业发展)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

(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封建社会逐渐建立社会经济大发展三、探求制胜之道——变法运动

社会大变革温馨提示:为更好地满足您的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Thankyouforwatchingandlistening.Ihopeyoucanmakegreatprogress!郢睢阳临淄咸阳蓟秦楚鲁越卫韩赵魏邯郸郑大梁周中山洛邑晋燕齐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秦楚韩赵魏燕齐乐毅改革胡服骑射改革邹忌改革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战国七雄与战国时期的变法19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各国的变法(战国时期)绵延100多年的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变法中形成了中国之后两千年的国家机器,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的雏形,虽然经历时代变迁,却一直统治着神州大地,未曾动摇。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2、商鞅变法(战国后期)公元前356年秦国富兵强、奠定统一基础【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结果如何?商鞅为什么会死?(原因)、有什么历史局限?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

——《史记·商君列传》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chóu也,愿大王图之……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结果:商鞅死而秦法未败“商鞅死”原因:

①旧贵族抵制新法,进行反扑②秦惠文王维护和强化王权的需要③商鞅个人的因素(刻薄寡恩,用刑太过,行事专断)①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历史局限探究: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说明理由。成功的原因:1、国君支持(政治保障)2、指导思想正确,态度坚决,铁腕改革3、改革全面彻底,措施行之有效;4、策略得当,取信于民5、根本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和变革的需要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书解篇》“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史记》四、

“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何谓“百家争鸣”?为何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百家争鸣思考:根据提示,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02宗法分封破坏,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兴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04学术下移,私学兴办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关系03经济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01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取代公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儒学大师。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孟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仁政”(核心)民本思想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儒家)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唯物思想天人观性恶论礼法并施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的而已。

——《庄子》法“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匹夫。”

——《韩非子·有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人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1、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社会理念:小国寡民3、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史观、辩证法4、特点:逍遥自由,消极避世1、政治主张:

(1)以法治国(“法治观”)(2)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权、术、势相结合)(“集权观”)2、史观: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改革观”或“发展观”)3、特点:强权、霸道阴阳家

墨邹衍,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他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他用这一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称自黄帝(土德)以来,已经夏(水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预言“代火者必将水”。又提出“大九州”说,以“先验后推”法推论世界有九大洲,中国所在为其中之一。名赤县神州。“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遂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以爵,重予以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兼爱”“非攻”“尚贤”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哲学观点——“齐物”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生态度——“逍遥”墨子(墨家)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韩非(法家)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邹衍(阴阳家)五行说、五德终始说思考:结合教材,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思想解放运动。(2)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3)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