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章节试题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章节试题卷(含解析)_第2页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章节试题卷(含解析)_第3页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章节试题卷(含解析)_第4页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章节试题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章节试题卷(含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章节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曝露在空气中易潮解B.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

C.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2.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3.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锌粒

C.碳酸钠溶液D.紫色石蕊溶液

4.通过化学反应制取盐的途径很多。为了制得硫酸铁,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①铁与稀硫酸反应;②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③氯化铁与硫酸钠反应.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②

5.某校科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两溶液探究酸碱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6.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X可能是酸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C.X可能是CuCl2或Fe2(SO4)3D.Y可能是CaCl2或Ca(NO3)2

7.在下列操作中,能导致溶液pH降低的是()

A.往稀盐酸里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

B.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C.向水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

D.往氯化钠溶液中加蒸馏水

8.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

①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溶解放热③易吸收水而潮解④有腐蚀性

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室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9.某工厂排出的废水经检验pH<7,并含有较多的Cu2+,它们对人体、牲畜和农作物都有害,从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切合实际的合理方案是加入()

A.NaCl和HClB.Na2SO4和MgCl2

C.CaO和铁粉D.石灰石和Ag

10.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酚酞遇碱变红

C.盐酸挥发D.干冰升华

11.把8.9gMg、Zn合金放入200克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中,完全反应,产生0.4g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A.46.8gB.23.4gC.52.5gD.26.25g

12.右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

二、填空题

13.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②盐酸③熟石灰④稀硫酸中选出适当的物质,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标号)

(1)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2)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物质是。

14.有CO2、N2、O2三种气体,能让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小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他可能要探究的问题是,所得溶液的pH7(选填“<”、“=”或“>”).

15.学了算的化学性质,某同学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了“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

(1)若用Cu(OH)2实现②,会得到色溶液。

(2)若想实现④,得到黄色溶液,可选用的是。

(3)若选用BaCl2溶液实现⑤,此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16.

(1)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①硝酸钾、②氯化钡、③氢氧化钾、④硫酸镁、⑤氯化铁,不用任何其他试剂,能将他们一一检验出来的先后顺序是。(填写序号并排序)

(2)判断下列物质的变化类型,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字母)

a纸张燃烧

b紫色石蕊滴入白醋中变红色

c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e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色

f浓硫酸涂在纸上,纸张变黑

g钢铁生锈

h碳酸钠晶体放在空气中变成碳酸钠粉末

i灯泡接入电路中发光

j用酒精擦拭衣服上的油渍

17.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

(1)请用下列物质的字母编号填空:A.醋酸B.纯碱C.活性炭D.熟石灰

①家庭制作馒头添加的“碱”,

②除去铝壶中的水垢,

③除去冰箱异味,

④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

(2)①香烟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

②随手丢弃的烟头还容易引发火灾,原因是(选填以下字母).

A.提供可燃物B.提供氧气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员通常用水来灭火,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三、实验探究题

18.小科在研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五个实验(A-E为装置)。

(1)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填装置)

(2)实验时,某试管中出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向该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据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的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五个实验完成后,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滤液X中,溶质可能为(除酚酞外)。(选填字母)

A.NaClB.NaCl、HCl

C.NaCl、CaCl2D.NaCl、CaCl2、HCl

1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现象,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做了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1)实验一:如图1,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小组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应添加一组对照组。

(2)实验二,小组同学将实验一做了改进,将注射器1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拧紧瓶盖的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再将足量的稀盐酸从注射器2注入瓶中(如图2),观察到,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3)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实验二中的液体,滴加酚酞后发现不变色,甲同学认为溶质为氯化钠,乙同学认为不一定。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检验溶液中的溶质组成。

20.海水是资源的宝库,海水淡化可获得淡水和浓海水.浓海水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如下:

离子Na+Mg2+Cl﹣SO42﹣

浓度/g/L63.728.8144.646.4

从浓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一段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补全由贝壳生产石灰乳的相应转化中所需的条件或反应物:

贝壳—()生石灰—()石灰乳

(2)写出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

(3)滤液X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有(填化学式).

(4)物质Y的名称是.

(5)将MgCl2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发结晶、熔融电解可制得金属镁.则2L浓海水理论上可得到金属镁的质量为g.

四、解答题

2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的腐蚀性主要是由它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引起的。稀硫酸有强酸性,稀硫酸的腐蚀性则主要是由酸性及水分蒸发后变浓而产生的。

(1)小金同学用4.9%的稀硫酸洗涤一定量化工产品中残留的Ba(OH)2,当消耗硫酸50g时,沉淀不再产生,此时溶液的pH=7(不考虑其他物质的影响),求化工产品中残留Ba(OH)2的质量。

(2)在上述洗涤过程中,需要用到4.9%的稀硫酸,小金同学用稀释98%的浓硫酸的方法制得该溶液,将量取好的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倒入量取好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小金同学发现如果将水倒入浓硫酸,水会迅速沸腾,导致酸液飞溅,造成危险。于是小金同学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浓硫酸倒入水中水不易沸腾而水倒入浓硫酸中水容易沸腾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小金同学解释,已知浓度为98%的浓硫酸的密度是1.84g/cm3。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碱性、潮解性、腐蚀性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易潮解,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为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D

【解析】【解答】A、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错误;

C、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D、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答案:D.

【分析】A、根据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3.【答案】A

【解析】【分析】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直至液体呈无色,可能显中性,也可能显酸性;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直至液体呈无色,可能显中性,也可能显酸性.

A、若溶液显酸性,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所选试剂错误,故选项正确.

B、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故选项错误.

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盐酸,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铁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亚铁盐,氧化铁与酸反应生成铁盐,氯化铁与硫酸钠不反应分析。

【解答】①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错误;②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正确;③氯化铁与硫酸钠不能发生反应,错误;

故选D。

5.【答案】D

【解析】【分析】中和反应指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碱→盐+水)。其实质是H+(氢离子)和OH-(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在中和反应中,完全中和反应是指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A.图中c点所示溶液的pH值小于7,所以显酸性,A错误;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溶液显碱性,说明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KOH,B错误;

C.实验中溶液的pH值不断的减小,说明该实验是将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钾的烧杯中,C错误;

D.b点的pH值为7,说明此时酸碱恰好完全反映,b点之后的酸过量,所以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碱与盐反应可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D、根据X是铜盐分析。

【解答】A、X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Y和氢氧化铜,则X为铜盐,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差为98-74=24,则X和Y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24,不符合题意;

C、X中一定含有铜离子,不符合题意;

D、X可能是氯化铜或硝酸铜,Y可能是CaCl2或Ca(NO3)2,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B

【解析】【分析】pH能反应溶液的酸碱度,中性溶液pH等于7,酸和酸性物质的pH小于7,碱和碱性物质的pH大于7。在碱溶液中加入水或加入酸性物质,pH会减小,在酸溶液中加入水或加入碱性物质pH会增大。

【解答】A、酸的pH小于7,碱溶液的pH大于7,往稀盐酸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酸和碱发生反应,使酸性减弱,酸性越弱,pH越大,故pH增大,故A错误;

B、往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酸和碱发生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减弱,碱性越弱,pH越小,故pH减小,故B正确;

C、往水中加氢氧化钠,水呈中性,其pH等于7,加入的氢氧化钠呈碱性,pH增大,故C错误;

D、氯化钠溶液的pH等于7,往氯化钠溶液中加水,因水是中性的,所以氯化钠溶液的pH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已经给我们列出了NaOH的性质,要我们找出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考虑空气中的水分;二是考虑空气中的成分与NaOH的反应。

【解答】从题目所列的性质③易吸收水而潮解,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如不密封会被固体NaOH吸收而潮解,③是密封的原因;性质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不密封保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使NaOH变质,⑤是密封的原因;①②④三个性质与是否密封无关,所以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C

【解析】【分析】工厂排出的废水pH小于7,显酸性,可以加入能与酸反应的物质处理其中的酸性物质,含有的铜离子可以通过将其置换为铜的方式加以回收.

【解答】解:A、NaCl和HCl不但不能回收可溶性铜盐而且会使废水酸性增强,故选项错误;

B、加入Na2SO4和MgCl2既不能与废水中的酸反应,也不能和可溶性铜盐反应而达到回收铜的目的,故选项错误;

C、加入铁粉可以与铜离子反应生成铜从而回收铜,加入的生石灰可以降低废水的酸性,故选项正确;

D、加入石灰石能与酸反应从而降低废水的酸性,银排在铜的后面,不能与含铜离子的盐反应,故不能回收铜,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酚酞遇碱溶液变红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盐酸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两种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氯离子和氢气的质量关系,然后根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全部反应消耗的盐酸的质量,判断出盐酸过量;接下来根据盐酸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解答】200克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中,盐酸的质量为200g×14.6%=29.2g;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可知,2HCl~H2↑,

设氯离子质量为x,

2HCl~H2↑,

732

x0.4g

解得:x=14.6g;

可以看出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盐酸是过量的,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由盐酸的质量决定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HCl+NaOH=NaCl+H2O

36.558.5

29.2gy

解得:y=46.8g。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考虑,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Na+、OH-和H2O,盐酸中含有H+、Cl-和H2O,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解答】A、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OH-没有剩余,溶液呈中性,此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此项正确;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Na+和Cl-和H2O,此项错误;

D、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此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1)③

(2)①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俗称及用途分析。

【解答】(1)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

(2)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物质是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故答案为:(1)③;(2)①。

14.【答案】氧气;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反应;<

【解析】【解答】在CO2、N2、O2三种气体中,由于氧气有助燃性,能让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小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他可能要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反应;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所以,所得溶液的pH<7.

故答为:氧气,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反应,<.

【分析】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实验的过程、碳酸显酸性分析回答.

15.【答案】(1)蓝

(2)Fe(OH)2或Fe2O3

(3)BaSO4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结合铜离子的溶液呈蓝色,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解答。

【解答】(1)若用Cu(OH)2实现②,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得到溶液呈蓝色。

(2)氧化铁或氢氧化铁与硫酸反应都会形成黄色硫酸铁溶液,若想实现④,得到黄色溶液,可选用Fe(OH)2或Fe2O3。

(3)若选用BaCl2溶液实现⑤,则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BaSO4。

16.【答案】(1)⑤③④②①或⑤③④①②

(2)c、i、j

【解析】【分析】(1)先将有颜色的鉴别出来,然后利用它与其它物质的反应现象鉴别出其它物质即可。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⑤氯化铁溶液呈黄色,先鉴别出氯化铁;

③氯化铁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得到氢氧化钾;

④氢氧化钾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硫酸钾,可得到硫酸镁;

②硫酸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可得到氯化钡;

①最后剩余的就是硝酸钾。

因此检验的先后顺序为:⑤③④②①或⑤③④①②。

(2)a.纸张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b.紫色石蕊滴入白醋中变红色,生成了呈红色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只是吸收水蒸气后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来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

e.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色,生成了五水硫酸铜,属于化学变化;

f.浓硫酸涂在纸上,纸张变黑,将纸张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来,形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g.钢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

h.碳酸钠晶体为结晶水合物,放在空气中变成碳酸钠粉末,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i.灯泡接入电路中发光,只是能量的转换,属于物理变化;

j.用酒精擦拭衣服上的油渍,描述的是酒精的溶解性,属于物理变化。

那么属于物理变化的是c、i和j。

17.【答案】(1)B;A;C;D

(2)微粒不断运动;C;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醋酸具有酸性,能与某些盐和碱反应,纯碱能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来分析解答;(2)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解答.

【解答】解:(1)①纯碱能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常用于食品工业,所以本题答案为:B;②醋酸具有酸性,能与水垢中含有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盐,从而除去水垢,所以本题答案为:A;③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可以除去冰箱异味,所以本题答案为:C;④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本题答案为:D;(2)香烟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随手丢弃的烟头还容易引发火灾,原因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消防队员通常用水来灭火,是利用了水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缘故.故答案为:①微粒不断运动;②C;③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8.【答案】(1)A、B、C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A;C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和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实验中所给现象确定出试管中物质,再由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分析。

【解答】(1)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碳酸钙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产生的试管为ABC;

(2)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但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所以该试管中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抽取的试管为BC或CD,C中溶液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B或D中为氯化钙和盐酸,混合后先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然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溶液中溶质成分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钙可能剩余,碳酸钠和盐酸一定没有剩余,故选AC。

故答案为:(1)ABC;(2)Na2CO3+2HCl=2NaCl+H2O+CO2↑;(3)AC。

19.【答案】(1)将等量的水加入装有等量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

(2)产生气泡或瓶子鼓起或瓶子恢复原状

(3)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紫色,则只有氯化钠;若呈红色,则有稀盐酸和氯化钠。(或答金属、金属氧化物、pH试纸、碳酸盐均可)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酚酞遇酸性和中性溶液都呈无色分析。

【解答】(1)因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塑料瓶变瘪,所以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需添加将等量的水加入装有等量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对比实验;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压强减小,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又可生成二氧化碳,压强又会变大,加入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为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