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_第1页
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_第2页
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_第3页
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_第4页
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电视的诞生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可夫将原理发明于1844年11月6日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老式电视机美欧早期的电视传输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只在个别的城市就地播出,收看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公里。1927年,美国纽约和华盛顿之间,首先用微波接力线路传送电视节目,开始实现城市间电视节目的即时转播和交换。跨越大西洋的电视节目传送是1965年“晨鸟”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以后实现的。60年代末,利用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空的三个同步通信卫星,构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从而使电视节目可在全世界有地球站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传送和交换。如果交换节目的国家之间电视制式不同,可在接收端进行制式转换。中国的电视传输中国于1964年将北京中央电视台的黑白电视节目用60路微波线路试传至天津,1969年开始陆续由北京用600路和960路微波线路向国内其他地区传送。7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用微波线路传送到19个省、市、自治区首府(1977年达到26个),并可向北京回传,进行节目交换。1972年曾利用国际卫星电路先后向美国和日本发送电视新闻节目,1974年正式与世界各主要国家交换电视节目或进行实况转播。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101型43厘米(17寸)电子管。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起步阶段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福建电视台1960年在乌山开播,初称“福州电视台”,1976年开始彩色电视(转播中央电视台)。电视广播系统采集:拍摄、录音编辑、制作播出:传输:微波、卫星、长途光纤覆盖:地面无线、有线、卫星接收:电视机(机顶盒)无线模拟电视存在的问题频率资源紧张接收效果受周围环境、建筑物影响天线架设空间受限电视接收天线大家都在看电视共用天线系统集中接收,稳定接收效果提供额外的节目内容服务-闭路电视共用电视天线系统首先出现于4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系统是用在公寓大厦的共享天线电视;在公寓大厦的住户没有可能家家户户在自家屋顶上安装天线,因此共享天线电视系统应运而生。共享天线电视很简单,由一部安装在主天线近旁的共享天线电视放大器和铺往各住户的有线电缆组成。后来由于大功率宽频放大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传输范围包括一个城市的电缆电视系统,由于共享天线电视系统一样有宽频放大器和传输信号的电缆、信号分配器,可以看成是后来城市范围有线电视的前身。中国的共用天线系统1964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立项对共用天线系统进行研究,拉开了中国发展有线电视的序幕。1964年至1974年,为中国有线电视技术研究和系统建设的准备阶段;1974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院等单位在北京饭店安装中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标志着中国有线电视的诞生;1974年至1983年,共用天线出现在各个居民楼或平房顶上,这一阶段可视为有线电视的初级阶段即共用天线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五六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服务兴起1983年至1990年,北京燕山石化建设1万户的有线电视网络,1985年沙市建成有线电视网,标志着有线电视跨出共用天线阶段。1991年1月8日福州市广播电视局在上海新村、浦下新村分别建成有线电视变频点,主干线长8公里,安装2600多个终端盒,开始试播有线电视。1991年1月24日南安县有线电视网开通,采用300MHz传输系统,传送7套电视节目。1991年2月宁德市城区有线电视开通试播。这一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建企业或城域网络、邻频传输,传输的节目套数在十套左右。有的地方开始用光缆作为远程传输。1991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三项涉及广电1991年福建省广播电视厅有三项广播电视事业建设被省委、省政府列入本年度为全省人民办实事项目。1.基本建成广播电视中心,并部分投入使用;2.改善视播条件,增加频道和播出时间;3.两年内解决10个边界县收看福建电视台节目问题。1991年1月8日福州市广播电视局在上海新村、浦下新村分别建成有线电视变频点,主干线长8公里,安装2600多个终端盒,开始试播有线电视。1992年12月福州地区有线电视已建成7个变频点,安装用户4万多户。泉州市有线电视网络建设1991年3月经泉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按“一城一网”的要求,由泉州市广播电视局、鲤城区广播电视局联合建设市区有线电视网,筹备工作开始。5月经福建省广播电视厅组织专家对网络建设规划和设计可行性进行论证,7月动工。泉州市有线电视网络建设1991年12月31日泉州有线电视开通试播,该网为全国第一家引进美国GI(吉洛特)公司550MHz邻频前端和双向干线放大器,系统传送容量为56套电视节目和10套调频立体声节目。试播期间传送中央、省、市8套电视节目和2套广播节目、安装用户终端7000多户。莆田市有线电视建设1992年5月9日莆田市有线电视站在城区内收并有线电视用户,并整网入户1000多户,正式开通转播12套电视节目。福建有线电视台成立1991年4月30日福建省政府批文,同意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开办福建有线电视台,该台为省厅直属的、正处级的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单位。当天省有线台正式以“福建的线电视台”呼吁播出。节目设影视、综艺、服务、体育四个频道播出。1992年12月2日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决定,福建有线电视台划归福建电视台管理。1992年11月11日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同意,福建有线电视台四个专用频道呼号更名为“福建有线电视台服务台、福建有线电视台影视台、福建有线电视台综艺台、福建有线电视台体育台”。县区有线电视网络建成1991年6月29日政和县有线电视网建成开播。1991年12月12日莆田涵江区广播站筹资在区域内建成有线电视网、站,转播8套电视节目,当年入户300多户。1992年4月20日经福建省广播电视厅批复,同意筹建大田县有线电视站。完整转播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以及在规定的时段内播放省厅集中供片的录像节目。县区有线电视网络建成1993年5月3日国家广播电视电视部批复同意明溪县建立有线电视台。这是全省正式获批准建立的首家级有线电视台。1993年10月经国家广播电视电视部批复同意将乐县成立将乐县有线电视台。12月31日龙岩市(县级市)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福州市有线电视台规格1993年5月12日福州市编制委员会发文,同意成立《福州市有线电视台》。核定该台编制为50名。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并按有关规定,逐级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审批。10月福建省编制委员会下文:同意确定福州市有线电视台规格为副处级。福建有线电视省级联网序幕1993年5月13日福建省副省长王良漙在福建有线电视台检查工作时,指出全省有线电视联网应采用省、市、县合作的方式。省广播电视厅负责建设微波干线,将信号送达各市、县,各地负责当地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管理,联网后,省有线电视台负责节目制作、播出。1993年5月22日经福建省编制委员会批准,福建有线电视台人员编制150人。全省有线电视联网1994年1月31日福州市有线电视台与福建省有线电视台实行联网。从此福州有线电视台用户可以看到14套电视节目。1994年1月31日涵江区成立广播电视中心,将涵江区人民广播电台、涵江区有线电视站融合为一体。1994年2月1日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印发《福建省有线电视入网设备器材认定管理暂行规定》厦门、漳州有线电视建设1993年9月30日厦门有线电视网络开通。转播中央、省、市电视台的11套电视节目,并自办一套综合节目。厦门市区湖滨南路、禾祥西路一带约1万用户才能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1993年12月月8日漳州有视中心试验播出。福建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规划数字有线电视起步福建省数字有线电视起步于200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