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_第1页
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_第2页
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_第3页
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_第4页
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整word版)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完整word版)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PAGEPAGE3(完整word版)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自杀态度调查问卷》指导语:本问卷旨在了解国人对自杀的态度,以期为我国的自杀预防工作提供资料与指导,在下列每个问题的后面都五个选项供您选择,请选择适合的答案。谢谢合作!完全赞同比较赞同中立比较不赞同完全不赞同1.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为.123452。自杀死亡者应与自然死亡者享受同等待遇。123453.一般情况下,我不愿意和有过自杀行为的人深交。123454。在整个自杀事件中,最痛苦的是自杀者的家属.123455。对于身患绝症又极度痛苦的病人,可由医务人员在法律的支持下帮助病人结束生命.123456。在处理自杀事件过程中,应该对其家人表示同情和关心,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123457.自杀是随人生命尊严的践踏.123458.不应为自杀死亡者开追悼会。123459。如果我的朋友自杀未遂,我会比以前更挂心他。1234510。如果我的邻居家里有人自杀,我会逐渐疏远和他们的关系.1234511。安乐死是对人生命尊严的践踏。1234512.自杀是对家庭和社会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1234513。人们不应该对自杀死亡者评头论足。1234514。我对那些反复自杀者很反感,因为他们常常将自杀作为一种控制别人的手段。1234515。对于自杀,自杀者的家属在不同程度上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1234516.假如我自己身患绝症又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我希望医务人员能帮助我结束自己的生命。1234517.个体为某种伟大的,超过人生命价值的目的而自杀是值得赞许的.1234518。一般情况下,我不愿去看望自杀未遂者,即使是亲人或好朋友也不例外1234519.自杀只是一种生命现象,无所谓道德上的好和坏。1234520.自杀未遂者不值得同情.1234521。对于身患绝症又极度痛苦的病人,可不再为其进行维护生命的治疗(被动安乐死).1234522。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1234523。人有时为了尊严和荣誉而不得不自杀。1234524.在交友时我不太介意对反时候有过自杀行为。1234525。对自杀未遂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1234526.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1234527。假如我自己身患绝症又处于嫉妒痛苦之中,我不愿再接维持生命的治疗.1234528.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和家中有过自杀的人结婚.1234529.人应该有选择自杀的权利.12345二、简介和记分分别计5,4,3,2,1分,其余条目均为正向计分。回答“1`”、“2"、“3”、“4”、“5”分别计1,2,3,4,5分,在次基础上,再计算每个维度的条目均分,最后分值在1—5之间,在分析结果时,以2.5和3.5分为两个分界值,将对自杀的态度划分为三种情况小于等于2。5分为对自杀的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大于2.5至小于3.5为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大于等于3。5认为对自杀持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的态度。本问卷的总分或总均分无特殊的意义,各维度可单独使用。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1、信度:(1)重测信度:对32名被试者在初次测试后1月进行了重测,4个维度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F1-0.642、F2—0。651、F3—0535、F4-0。89:P值均小于0.05。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稳定性较好.(2)条目的一致性确定:各维度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以及Cronback分别为,维度1(自杀行为的性)0.342-0.695.a等于0.709;维度2(自杀者)0。369—.524,a等于0.639;维度3(自杀者家属)0。379-。527,a等于0.537;维度4(安乐死)0。675-0.822,a等于0。835.

2、效度:

(1)表面效度与内容效度:本问卷条目的选编与筛选首先经过了大量的文献复习,并在研究组内反复讨论做出初选。再根据专家意见以及预试的结果,对条目进行了增删和修改。

(2)结果效度:本问卷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检测起结构效度,对29个条目进行因子分析,以特政根值大于1.5提取6个主成分,6个因子可解释方差总变异的58.4%,基本上代表了问卷的整体结构,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根据各条目最大负荷值归因,归因最小负荷值大于0.3.6个因子的解释分别为:因子1-——-否定自杀行为,解释14.3%的方差;因子2—--—安乐死,介绍12。6%的方差;因子3—-—肯定自杀行为10。1%的方差;因子4同情、理解自杀者的家属,解释9.4%的方差;因子5——-歧视自杀者,解释6。3%的方差;因子6——歧视自杀者家属,解释5。7%的方差。由此可看出,因子1,2,3,4,5以各维度和条目的正反向问题进行归因,与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想完全一致。虽然因子4未能将自杀者与自杀者的家属分别开,但任以正性条目进行归因,与理论构想并不矛盾,说明本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364)测验分数划分;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的得分<=2.5分,对自杀行为持肯定、认可的态度2.5~3。5分,对自杀行为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3.5分,对自杀行为持反对、否定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的得分〈=2。5分,对自杀者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2.5~3.5分,对自杀者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3。5分,对自杀者持排斥和歧视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的得分<=2.5分,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和宽容态度2.5~3。5分,对自杀者家属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3.5分,对自杀者家属持排斥和歧视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的得分〈=2.5分,对安乐死持肯定、认可的态度2.5~3。5分,对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3.5分,对安乐死持反对、否定态度分析说明关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2。5;这说明被测试者倾向于将自杀看作一种自然的生命现象,是人对生命所作的一种自由的选择,不应有道德好坏的评判,认为个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在人生某些特殊时候采取自杀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被测试者的分值越高,说明越肯定、认可自杀行为.2。5~3。5;这说明被测试者对自杀行为还未形成清晰而明确的态度,模棱两可,不置可否。这可能是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被测试者对死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自杀尚缺乏一定的认识;也有可能是出于矛盾的心理,既认同生死是个体自由的选择,同时又认为应该珍惜生命的权利,不该随意结束生命,因而对于自杀,很难明确表态。>=3。5;这说明被测试者倾向于认为自杀行为是非理性的、冲动的、不负责任的逃避、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生命权力的滥用;自杀行为是不被认可的,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不足以构成自杀的借口。被测试者的分值越高,说明对自杀行为所持的反对、否定态度越强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被测试者一定会排斥或歧视自杀者及其家属.关于对自杀者的态度:〈=2.5;这说明被测试者尊重、同情、理解自杀者,不赞同对自杀者加以任何道德评判,尤其是对自杀未遂者不表示歧视,愿意与其建立和保持正常的情感关系,并且愿意为其提供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被测试者分值越低,说明对自杀者(自杀未遂者)越是同情、理解和宽容。2。5~3。5;这说明被测试者对自杀者还未形成清晰而明确的态度,模棱两可,可能对其既同情又不赞同,存在矛盾心理,因而不置可否.〉=3。5;这说明被测试者不认同自杀者(自杀未遂者),不赞同给与其与自然死亡者同等的待遇,习惯对其作道德上的评判,倾向于认为其自私,不负责任,因而表现在与自杀未遂者的相处上,关系淡漠,不愿与其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不愿表示同情、关心和爱护,对自己认定的某些把自杀当控制他人手段的反复自杀者特别反感。被测试者分值越高,越表明否定、排斥和歧视的态度。关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2.5;这说明被测试者对自杀者家属所受的痛苦和压力有深切的共鸣,愿意尽可能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们,并且不愿追究其对自杀者是否负有责任,不歧视他们、与对正常人一样同等对待。被测试者分值越高,说明对自杀者家属越是同情、理解和宽容。2。5~3.5;这说明被测试者尚未形成对自杀者家属的清晰而明确的态度,可能既同情他们,又埋怨他们,或者只愿意为其提供物质支持,而不愿意有情感上的接触,因此不置可否,不能明确表态.〉=3.5;这说明被测试者认为自杀者的家属应对自杀者的自杀行为承担一定责任,比较忽略其所受痛苦,尽量避免与其交往,不倾向对其提供情感和物质的帮助和支持。被测试者分值越高,说明对自杀者家属越是排斥和歧视。关于对安乐死的态度:<=2。5;安乐死是现代医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人们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职业等方面的不同,以及感情与理智、个体与社会、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道德与法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人们对安乐死立法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态度。被测试者对安乐死持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说明被测试者对安乐死有一定的了解,能理解他人采取安乐死的做法,并且认为自己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接受安乐死。被测试者分值越高,说明越能理解、接受安乐死,对他人或自己采取安乐死的作法较为宽容。2.5~3.5;安乐死是现代医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人们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职业等方面的不同,以及感情与理智、个体与社会、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道德与法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人们对安乐死立法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态度.被测试者对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这说明被测试者可能是由于不太理解安乐死,因而对此不置可否,或者是由于对生与死的选择还比较犹豫和矛盾,尚未对此形成清晰而明确的答案。〉=3.5;安乐死是现代医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