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我国媒介批评的演变媒介批评并非起源于西方,认为它最早产
生于西方,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不管在哪个
民族和国家,只要出现媒介及传播活动,随之
就会出现媒介批评。媒介与媒介批评的相继出
现,是人类品评意识成果的自然现象。当具有
真正意义的媒介——手抄文本被人类使用,对手抄作品的评价——赞成或反对也就随之出现。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铸刑鼎书,受到孔子的尖刻批评,是媒介与媒介批评并蒂莲现象的历史事件之一,或许这是中国媒介批评的起点,或是有历史记载的开始。第三章我国媒介批评的演变第一节从经书批评到报刊批评
第二节民国前后的报刊思想对峙第一节从经书批评到报刊批评一、经书纵论与士人对峙
二、对邸报信息泄露的惩治三、清末对现代报纸的疾视一、经书纵论与士人对峙中国最早的媒介批评属于经书批评。经书批评,是指士人对“四书五经”等典籍提出的不同观点,是周朝和汉代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记录了中国原始国家制度的历史。到春秋末期,儒家已有“六经”,著
作与流派越来越多,经书批评也趋频繁与
激烈,出现许多学问家对晦涩著述的考证。在中国的皇权社会,经常发生批驳对立学说和著作的斗争,都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怂恿和操纵。在经书批评中,也出现了像刘勰《文心雕龙》这样的学术性论著。《文心雕龙》是魏晋经传批评的集大成者,为中国媒介批评史竖起里程碑。二、对邸报信息泄露的惩治原始报纸没有采编分工,没有版面区隔,新闻没有题目,多为手抄或手工印刷,没有邮发机构,依赖驿站的差役传播。宋代出现了民间的原始报纸明代的邸报抄传设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明太祖把国家的最高新闻机构都进奏院改为通政司,取消中间环节,直接受皇帝管辖。清朝初始,提塘自设报房,提塘小报印发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多次受到惩处。中国古代的官报和民间报纸有两类批
评者:一类是民间评论家,多为名不见经
传的平民士大夫阶层;另一类是皇帝大臣,以绞杀言论和消息传播为能事,反映了原
始报纸的阶级斗争关系。三、清末对现代报纸的疾视现代报纸拥有多个版面,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版面划分栏目,活字印刷,设立编辑部,出现采编分工,通过电报和邮发系统发行。1899年3月2日,张之洞致电总署,抨击《清议报》祸国殃民。与革新派相反,守旧派始终抵制新报,对革新派报刊不屑一顾,先进的报业遭到鞭挞。创刊于1896年的《苏报》在创刊后几经转手盘让给退职官员陈范,由进步人士章士钊出任主笔,报纸的立场逐步激进。清政府感到革命威胁迫在眉睫,拘捕了《苏报》有关人员。7月6日,《苏报》上刊出章太炎《狱中
答新闻报》,严厉谴责清朝当局制造“苏报案”。
清政府委托律师古柏指控《苏报》和章、邹“故意
诬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欲国民仇视今上,痛恨政府,心怀叵测,谋为不轨”。这场官司打了
10个月之久,清政府本想借“苏报案”杀一儆百,
却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广泛传播,起到星火燎原的作
用。报案是专制或邪恶势力迫害报纸,诬陷、残害记者或将其下狱,制造新闻冤案事件,是一种极端的媒体攻击,最终造成恶还其主的结果。事实上,清政府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苏报案”激发了革命报刊的发展。宣传民主、革新的报刊,历来与专制势不两立,引起顽固派的嫉恨。现代报刊是民主因素的产物,承担宣传新思潮的使命,与皇权水火不容。现代报刊批评的焦点在于反对还是捍卫民主精神,围绕启蒙或愚民、削皇权或争民权评价媒介行为,推动民智开化和政治清明。在专制统治日渐飘摇的背景下,专制主义者对现代报刊越是大动干戈地镇压,越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恐惧,更大的革命浪潮就越加迅速地席卷而来。第二节民国前后的报刊思想对峙一、革命与维新报刊的论战二、民国前后的报刊摧残
三、南京政府的舆论钳制第二节民国前后的报刊思想对峙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变法人士企图在专制制度基础上进行逐步改良,探索中国走向君主立宪的现代国家之路,这同孙中山等革命派的主张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对立一、革命与维新报刊的论战孙中山主张中国要像西方那样,大办
“学会”和“学报”,他在日本领导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办,亲自撰写了《〈民报〉发刊词》,提出了贯穿于他的
报刊思想与宣传活动的“三民主义”理论。早在1898年9月,梁启超在清兵的追捕下逃到日本,办起《清议报》与《新民丛报》声讨慈禧旧党,介绍民权理论,批判国民愚昧与奴性,倡导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先
批评了维新报刊对中国问题没有对症下药,指出了另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1902年前后,梁启超在政治上表现出激进,在选择浸润和激烈这两种宣传方法时,他较多地采取后一种。孙中山对中国报刊良莠不分、鱼龙混杂的状况十分失望,批评维新报刊脱离实际,追求辞藻华美,崇尚空谈。在革命报刊的鼓吹下,维新派报刊渐失阵地,多数仁人志士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终辛亥革命取得胜利。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报刊论战,体现为两种政治势力的鏖战,最后革命战胜改良,保皇失去人心,印证了不同性质的报刊产生了不同的结局,服务于不同目标的媒介批评产生了不同结果,这就是:媒介批评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则会引导媒
体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反之,媒介批评宣扬空想,使
媒体在客观上阻止或延宕社会进程,最终要被民众抛弃,退出历史舞台。对立媒介批评观点的相互批驳与论战,使正确的新闻思想深入人心,争取了受众;错误的媒介思想则诱导媒体背离历史要求,背离传播使命,失去人民的支持。对立政治方向的媒介批评,历来都是不同社会理想和媒介观的冲突,符合历史潮流的媒介思想,最终要战胜保守的、落后的和生硬灌输的媒介思想。二、民国前后的报刊摧残清末民初,中国历史面临从未有过的
变局,各种力量利用报刊粉墨登场,专制
权力对报刊和报人的摧残达到骇人听闻的
程度。现代报刊从来就有反对专制的传统,报刊揭露同任何专制势力都会发生尖锐的
政治对峙。民国成立前后,在帝后、军阀、政客斗争的漩涡中,报业成为最具风险的
职业,报刊批评由精神批判转化为暴力批
判,统治者制造了一桩桩杀害报人的恐怖
事件。创刊于1909年5月15日的《民呼日报》只出版92天,就被清廷以“毁坏名誉”的罪名勒令停刊。专制势力砸毁报馆,对记者施加人身伤害,或杀害记者,实施暴力治媒,是法西斯惯用的思想统治手段。这种镇压媒体的残暴行为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在新闻史留下斑斑血迹,遭到历代人民的痛骂。三、南京政府的舆论钳制遏制、镇压反对派报人的暴行一直在中国社会延续,到蒋介石政权时期,往往
“胡萝卜”和“大棒”两手并用。自1929年起,南京政府又先后颁布十几个条例与细则,严查“意图破坏中国国民党或三民主义者,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损害中华民国利益者”。凡报纸、杂志、书籍在出版前都要送到
“党国政府”的检察机关审查,必要时扣押出版品的底版或处以其他刑罚。凡未经许可而擅行出版的书籍,一律扣押;凡经许可出版之书籍,如出版后与核准之原稿不符,内政部予以禁止或扣押。国民党用来对付舆论界最常见的手段就是组织特务捣毁报馆、书店、出版社。1933年11月13日,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被砸,随后神州国光社遇劫。1941年1月16日,特务闯入湖南衡阳《开明日报》,边打人边乱砸一气,有的编辑记者被打得血肉模糊。同时,南京政府对中立报刊竭力收买拉拢,为其宣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舆论界的反对人士的镇压越来越大胆。第三节报刊专业批评的萌芽与发展一、报刊专业批评的先导者二、报界专业批评的实践
三、中共党报的专业批评第三节报刊专业批评的萌芽与发展媒介的专业批评需要专业思想的指导,作为媒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媒介专业主义精神形成的动力和随行物。我国的媒介专业批评萌芽于五四运动时期,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报刊。一、报刊专业批评的先导者徐宝璜反对记者弄虚作假、以伪乱真,强
调“新闻须为事实……故凡凭空杜撰闭门捏造之消息,均非新闻”。黄天鹏谴责资本家挟持报纸蝇营狗苟,损
害读者利益。当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的报纸沉
闷枯燥杂乱,读者感到不满,希望改革,但因
私人独占,资方忘却了本身的使命,只知赚钱。他大声呼吁:“我们应该起来督责,使新闻业
入于正轨,简单地说,我们需要着‘社会化’
的新闻业。”鲁迅是极有锐气的报刊批评家,在《论人言可畏》一文中揭露说:“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是真的;评论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明眼人决不会过分的责备新闻记者。此时还出现了报刊批评的专著,把媒介批评引向深入。1931年复旦大学新闻学会印行的上海作者郭箴一的《上海报纸改革论》一书,系统地批评了上海报纸存在的问题。二、报界专业批评的实践在民国时期,新闻界也开展报刊专业批评,一方面是办报实践、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读者推动的结果。1936年元旦,北平和天津新闻界在张季鸾、成舍我、陈博生等人的倡议下成立了平津新闻学会。到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腐败,经济紊乱,报刊纷纷批评南京政府。国民党于1943年9月再次打出“宪政”的旗号,公布了《战时出版书刊审查办法》,进一步压制新闻自由,国统区的民主人士和进步报刊对当局的新闻政策掀起批评高潮,发起拒检运动(拒绝新闻检查)。1945年3月31日,中共重庆《新华日报》转登
各地批评新闻专制的言论共九篇,以《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为题,痛斥国民党政府限制言论出版。三、中共党报的专业批评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1941年改组时,在中央研究院设立了由当时中宣部副部长李维汉兼主任的新闻研究室,陆定一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成
为根据地新闻工作者专业批评的理论指导。早在1941年7月,山东大众日报社创刊了《记者生活》(后更名为《青年记者》),是党报最早的内部新闻批评刊物。1941年8月毛泽东读了《解放日报》上《鲁忠才长征记》的调查报告,26日他写下了必须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1947年6月至9月,《晋绥日报》在报上公开揭露失实新闻50余起,不仅揭露记者如何造成错误,还交代写稿的动机以及立场。到1949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新华社总社再一次对“抢新闻”问题发出指示,不过这次是批评党报记者“抢”新闻的意
识不够。第四节我国当代的媒介批评一、管理批评与书报评论二、从媒介批判到媒介大批判一、管理批评与书报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宣部就加强对报刊的监管工作,严禁各级党报刊登违背中央精神的稿件,全国各报刊在宣传上绝对执行中央的方针,贯彻向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由于新中国初期的新闻工作者大都是从革命年代培养出来的,许多人只知道服从上级命令,习惯揣摩领导心理,领导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宣传什么。1956年和1961年刘少奇先后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视察,除了肯定新闻工作的成绩外,也发表了重要的批评意见。他强调记者要“听真话、说真话”,“抵制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二、从媒介批判到媒介大批判自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管理的极左倾向
时有抬头,以防止旧阶级复辟和所谓反动思想
的侵蚀为由,先后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
批判、《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适思想批判、
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斗争、对
小说《刘志丹》和哲学界对《合二而一论》的
大批判,最后导致“文革”媒介大批判的肆虐。媒介批判超出媒介批评的正常范围,对媒介、媒介作品及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时可能出现尖刻的否定言论。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采取了阶级斗争的手段,事先定调子,选靶子,通过媒介发动,给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戴上多顶政治帽子。从“反右派”开始,我国新闻界的极
左思潮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文化大革命”中,媒介大批判发展到了极致。1968年9月1日,林彪、江青一伙互相串通,指
使陈伯达、姚文元等人合伙炮制《把新闻战线的大
革命进行到底——批判中国赫鲁晓夫反革命修正主义新闻路线》一文,完全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
工作,把刘少奇等许多领导人指责为反革命修正主
义分子,诬蔑他们“妄图使新闻事业变成颠覆无产
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诬蔑各级党报
是“放毒造谣的报纸”。在该文罗织的罪名下,许多著名的新闻界领导者和编辑记者被打进牛棚、被专政,有的被迫害致死。媒介大批判不仅推行思想迫害,对批斗对象进行肉体摧残,而且完全剥夺其人身自由。吴晗、邓拓等一批文化人、报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被凌虐致死,直至
“四人帮”垮台后才推倒诬陷之词,恢复名誉。三、新时期媒介批评的振兴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
化大革命”结束,传媒界和各行各业一样
开始进行拨乱反正,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品及针织品安全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考核试卷
- 建筑装饰的室内装修工期管理指南考核试卷
- 炼油厂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花画艺术在音乐节视觉设计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海洋牧场规划与运营管理考核试卷
- 橡胶合成过程中副产物的处理与利用考核试卷
- 租赁设备的维修技术培训与提升考核试卷
- 体育经纪公司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考核试卷
- 影视后期制作灯光系统租赁与后期支持协议
- 铁路建设工程监理公司股权合作投资合同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二十条重大隐患判定标准释义(中化协)
- 课本剧哈姆雷特剧本
- 中国医疗器械发展史
- 2024企业网络安全意识培训
-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题型突破提高类型五、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求不等式解集与面积(原卷版+解析)
- 动态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CGM
- 2023年江苏无锡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真题(答案详解)
- 愚公移山英文 -中国故事英文版课件
- GB/T 4744-2013纺织品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静水压法
- 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