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_第1页
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_第2页
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_第3页
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但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人类,把这些本来就十分复杂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减排温室气体,为了减排温室气体需要减少石油消耗,为了减少石油消耗就用粮食去做酒精替代石油。看起来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的选择都是合理的,因为减少石油消耗可减缓气候变化,而减缓气候变化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以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的意志为转移。减少石油消耗的努力却导致了油价飘升;少量的粮食制造燃料乙醇,不仅没有对减少石油消耗和平抑油价产生丝毫的影响,却导致了粮价飞涨,在少数国家由于粮价畸高,发生了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应对不期而至的粮食危机。是谁导演了这场动人心魄的话剧?人们总觉得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因为在粮食和石油供应均十分充足的条件下。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人们开始把这一切归罪于罪恶的石油,长远来看,大量燃烧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近期来看,油价规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欠收;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催生了粮价飞涨,导致了人类生存的危机。然而,实际上,自1990年以来,石油的生产量和石油的消费量都在缓慢增长,没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影响石油的供需平衡,到2003年初,国际石油市场价上涨到28美元/桶,20多年只增加了不到两倍。而在2003年以后,油价迅速窜升,2004年初,国际油价突破40美元Z桶关口,为41美元/桶,一年时间增长了50%。到了2006年初,国际油价创下59美元/桶的新高,2007年初,石油价格略回落后又迅速回升,2007年末接近100美元,2008年初更是突破了100美元大关,2008年5月更是窜上了每桶135美元的高峰。图1是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国际油价变化趋势,它表明,自2003年初以来,国际油价上升了4.8倍,与2007年初相比也增长了2.5倍。对于油价未来的走势,众说纷纭。丹麦盛宝银行曾预测,即使现在石油价格增长缓慢,到2008年也将会达到每桶175美元。德国经济研究机构DIW甚至认为,100美元仅仅是油价上升的起点,200美元并不遥远。而高盛则一再调高其对石油长期价格的估计,从原来的每桶50美元,逐步调高到100美元、150美元、200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金融家们一再推高油价无可厚非,这是资本逐利使然。令人奇怪的是,世界政要们却得了高油价“冷淡症”,对高油价问题“守口如瓶”,“襟若寒蝉”,直至2005年5月,国际油价突破了130美元大关,美国国会才开始要求美国政府与欧佩克对话,过问油价问题,G8的领袖们也才开始协商如何应对高油价问题,其结果也还不得而知。本来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稳定石油供应而成立的国际能源署也在这次石油涨价浪潮中推波助澜,在其年度能源展望报告中声称:“我们处于一个高价油时代,望着如今,100美元的油价,我们必须明白,油价已经不可能回到这个10年(本世纪最初10年)初期的水平。”甚至还预测,近期油价会上升到每桶150美元以上。当前的油价既背离其生产成本(全球范围内石油的平均生产成本不到每桶10美元,其边际生产成本也不过是每桶20美元),也背离其市场价值。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穷人来讲它是生活必需品,对富人来讲它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奢侈品,因此其价格很难完全地由市场定价或政府定价,它本来就应该是市场和政府博弈的结果。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控制油价的手段是在低油价的时候征收高额石油消费税,高油价的时候对生产企业征收暴利税。这种油价的政府政策和市场博弈的默契,维持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20多年的油价稳定。当前的高油价与缓慢的石油需求增长有关,也与飞速的美元贬值有关,但是这些因素,还不是推动油价上升的根本原因,它们最多可以使得油价在每桶40-50美元的水平上波动。推动油价超常规上升根本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平均成本为每桶10美元的中东和俄罗斯石油,现货售出价格翻了几番;另一个推高原油价格的因素是疯狂的期货市场。不安的石油价格,来自两个并非产油的地方: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而世界石油现货的交易价格基本根据这两个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价格折算而定。“期货不仅仅具有保值功能,还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对冲基金是这两个石油期货市场中的兴风作浪者。也正是对冲基金,对石油价格走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石油期货市场的日均交易量为1.2亿-1.6亿桶,而全球每天的需求不过6000-8000万桶,期货市场的交易量超过了实际需求的1倍。活跃在上述两个石油期货市场的对冲基金有1.8万亿美元之巨,几乎就是它们在定价。因此,高油价是石油资本和金融资本联合“烹制”的国际“盛宴。”欧盟、日本和美国等老牌的石油消费国们,实际上也是这些资本的拥有者,“肉烂在锅里”,用不着着急;而中国、印度等石油消费的新秀们,既不掌握石油资源,也没有金融话语权,“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只好任人宰割。如果说石油问题更多地与工业化国家相关,那么粮食问题则是关乎全球国计民生的大事,本应引起更多的关注。“民以食为天”是一个亘古不破的道理,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长期关注的问题。虽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粮食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但是也基本上维持了供需平衡,除了战争、灾荒发生,国际救援不力的情况.经常出现一些局部的人道主义灾难之外,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供需失衡的情况鲜有发生。粮食虽然是商品,但它毕竟是一个特殊商品,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粮食价格控制十分严格,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对农产品的生产实行补贴政策,以维持较低的粮食价格。然而,这一格局已经被金融资本所打破,在炒作石油获利颇丰的诱惑下,金融资本的手又伸向了粮食市场,相对于石油市场,粮食市场资本容量更小,很小的投入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为20.1亿吨,消费量为20.43亿吨,2007年与2006年相比,世界的粮食产量增加接近5%。达到了21.1亿吨,相应的消费量为20.98亿吨,仅增加了2.5%左右,供需基本平衡。然而,同期的粮价却出乎预料的大幅度攀升,2008年五月份与2006年一月份相比较,每吨玉米的价格由110美元上升到242美元,小麦由200美元上升到349美元,大米从325美元上升到963美元(详见表2)。当然用粮食做燃料乙醇也是粮价飞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2007年,美国用玉米做了2100万吨的乙醇,比2006年增加了600万吨,消耗了大约8000万吨玉米,比2006年增加2400万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4%,世界粮食增量的25%。但是,粮食做酒精只占世界粮食消费量的很少部分,且只在少数国家发生,本不应该造成粮价大幅上升。从世界玉米市场价格上扬远远落后于大米和小麦就可以明显地看出,粮食制乙醇只是金融资本炒作粮价的借口和挡箭牌。所幸的是,这次粮食危机不是真的粮食短缺而是粮价过高,穷人买不起粮食。大米800小麦玉米美元/吨1000—大米800小麦玉米美元/吨1000—月平均价格表2、2006年至2QE年上半年世界粮食价格变化趋势©._1I■_1 1 1..LMJJASOND2006JFMAMJJASOND」FMAM2007 2008粮食、石油和气候变化三个问题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均息息相关,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治家、经济家们和科学家们冷静地分析轻重缓急,从而选择恰当的措施,避免避重就轻本末倒置。气候变化是一个被科学家证实,也被政治家们确认的事实,粮食和石油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粮食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石油是人类发展所碰到的长期问题,气候变化则是人类勾勒和憧憬的未来问题,尽管各类研究报告都证明,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比不采取行动要好,早采取行动比晚采取行动要好,但最好不要鲁莽行事,要做好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人类的聪明才智是极其有限的,不要继续重复“以新的错误解决老的错误”的历史悲剧,尤其是不要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作为解决石油短缺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选择,因为,石油多少只是发展快慢的问题,粮食短缺却是人命关天的问题;何况,以粮食制取乙醇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石油短缺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粮食产量也只能生产5亿吨乙醇,相当于4亿吨石油,仅占目前石油消费量的10%,以世界60亿人民的口粮去换取这10%的燃料,不仅是不合理的,更是不道德的将粮食作为能源也解决不了气候变化问题,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玉米作燃料乙醇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甚微,如2007年9月,世界经合组织《DECD)在巴黎组织专家召开“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上发表的一份特别强调不代表该组织和任何一个成员国政府观点的非官方报告指出,“以玉米、甘蔗、食用油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的成本太高,并且减排二氧化碳能力有限,还会影响粮食价格和破坏环境。”这些论据需要再论证,但也足应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次由于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粮食和石油风波何时平息还不得而知,但结论已经逐渐明朗,它给政治家们敲响了警钟: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首先解决好人类的生存问题,尤其是穷人的生存问题。高粮价、高油价对富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无碍,但却是事关穷人生存的、性命枚关的大问题,油价高了,农民买不起农药、化肥,用不起柴油拖动的农具,粮食产量就会下降,至少增产更加困难。例如美国谷物成本中化石燃料占据了2/3,主要是用于种植和运输,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农业成本在2007年增加了25%。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美国粮食种植量减少了,或者美国将粮食用作燃料乙醇生产,世界粮价就必然升高,粮价高了,穷人就会买不起粮食,墨西哥、海地等中南美洲国家发生的粮食危机就是证明。更重要的是,正如前文所述,我们目前面临的并不是真正的粮食短缺和石油危机,而是由金融市场推助的粮食价格上升导致的粮食供需失衡和油价钡升。政府是否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金融活动进行干预,尽量减少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粮食、石油这类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为筹码的交易活动,这对于全球粮食供需稳定和能源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也许我们的政治家更多地寄希望于2009年在哥本哈根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