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欧洲的启蒙运动_第1页
第10讲 欧洲的启蒙运动_第2页
第10讲 欧洲的启蒙运动_第3页
第10讲 欧洲的启蒙运动_第4页
第10讲 欧洲的启蒙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文化史第10讲欧洲的启蒙运动一、运动和背景二、启蒙运动在各国三、启蒙文学四、启蒙运动的遗产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启蒙运动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是欧洲社会继文艺复兴以来的又一次思想革命,由文艺复兴奠定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这一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与升华。这场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运动在一百年左右时间内把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种传统,并使之传遍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受过教育民众的层面上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为西方民主化进程在19世纪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在这一百年中,启蒙运动发动的对宗教神学的质疑与批判,对蒙昧状态的揭露与解蔽,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抨击与鞭挞,对理性、知识的推崇与讴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欧洲历史上一个以理性为主要标志的时代终于到来。启蒙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总体上说,它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不满封建专制主义势力统治的历史条件下,在英国“光荣革命”和科学革命影响下产生的。首先,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随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英国在世界范围内霸主地位的上升,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次,17世纪后半叶欧洲科学革命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对启蒙运动的出现和内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哲学思想还在欧洲社会中孕育了一种从传统的权威中解放出来的现代意识。

一、运动和背景当这一意识与笛卡尔提出的“怀疑一切”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一种怀疑主义思潮,日益增多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开始否定古代知识的至尊,拒绝盲目信仰,提倡自由思考。这种意识实际上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思想解放”,对基督教教义特别具有威胁。法国的培尔就是这类知识分子早期的一位杰出代表。培尔具有的启蒙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编撰的《历史与批判辞典》中。尽管该书表面上是一部辞典,事实上是一部反宗教、反独断、反权威、宣扬怀疑主义、无神论的著作。大多数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在吸收了培尔的理论后,放弃追求形而上的知识。培尔的怀疑主义思想在苏格兰的伟大哲学家休谟(DavidHume,1711—1776)那里得到直接的继承。休谟对知识的根据和基础提出质疑,怀疑任何超出直接感觉经验之外的知识.这样,在休谟那里,培尔怀疑主义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抨击启示宗教和教会独断论的有力武器。在启蒙思想家看来,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社会毒瘤,是封建制度罪恶的集中体现,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狄德罗语),因而把批判的矛头对准这两个方面。毫无疑问,启蒙运动所具有的理性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理性主义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实质上的差异,它的核心内容已经超越了文艺复兴提出的理性主义。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始终不离希腊罗马传统的脉络,并依赖经典思想家的引导,而启蒙运动所崇尚的理性主义则是由一种欲构筑富有创造性的理论的信念所驱使,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的、全新的思想,崇尚科学知识是其核心,坚信人的理性能够借助于“科学方法”去探究把握自然法则(包括人的本质的法则)。在这里,理性和科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启蒙运动”的提法首先在法国出现。“启蒙”(Enlightenment)一词在法语中的用语是Lumieres。这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多义词,基本意义是“照亮”、“启迪”等。启蒙运动是指当时的思想家提倡用近代科学文化的成就“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用科学和理性的思想“启迪”人们的理智和智慧,以消除长期以来宗教和封建贵族统治造成的迷信与偏见,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敢于思考)!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法语使用philosophe一词来指称从事启蒙运动的人。从时间上说,启蒙运动始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达到高潮,其范围波及整个西方社会(包括美国)。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启蒙运动所确立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概念还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启蒙运动涉及领域广泛,在批判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重要理论:自然神论和主权在民说。自然神论认为,人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认识上帝,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这样,自然神论把上帝的作用限制在单纯依据可为人类了解的理性法则创造世界的范围之内。自然神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超自然世界观的抛弃,是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为启蒙运动挑战传统神学思想奠定了基础,成为18世纪人们抨击宗教和批判教会的有力思想武器。自然神论“主权在民说”是启蒙运动对专制主义进行批判的武器,也是近代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狭义的主权在民说指的是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而广义的主权在民说的内容包括自然法、自然权力学说、契约论,以及权力制衡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它认为:人享有自然权利,包括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人的这些天赋权利,加上正义、理性等构成自然法。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人则是其一切权力的来源,国家和政府所具有的权力是人以契约的形式授予的,是有条件的。天赋人权、自由不可转让、立法权属于人民、政府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权力制约、分权说等思想均被提出,并成为西方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启蒙运动亦可以视为是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革命运动。主权在民说荷兰自身也孕育出一批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具有启蒙意识的政治思想家格劳秀斯(HugoGrotius,1583—1645)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第一个运用近代自然法理论提出天赋人权学说的人。他还是较早提出社会契约学说的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在自然,特别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个秩序提供一个独立于人〔国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观价值立场,并以此立场去对法律及政治的结构作批判性的评价。为此,产生自然法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在承认存在着人的本性、社会的本性,以及物的本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某些在本质上属于人固有的权利。由于自然法则(指“弱肉强食”)的存在,人们为了防止遭受外来的侵袭和内部纷争的困扰,意识到组织起来的必要性。这种组织起来的形态最终就是所谓的国家。因此,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启蒙运动在荷兰二、启蒙运动在各国荷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斯宾诺莎(1632-1677)。在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过程中建立了唯物主义哲学。他的世界观理论体系有三个主要环节,即实体、属性和样式。斯宾诺莎还是一位高扬自由思想的人士。他不仅把自由看成是人的一项最基本权利,而且特别主张思想和言论自由。他甚至认为思想和言论自由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要前提和保证。人应该竭尽全力捍卫自由和自由的权利,即使牺牲生命也应在所不惜。斯宾诺莎对欧洲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是通过学术研究从理论上否定超自然的上帝的存在,认为“神即自然”,从而指出自然界是万物存在的实质原因。但对于启蒙运动而言,斯宾诺莎的“上帝不存在,只有自然存在”的思想则是抨击宗教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英国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实际影响,具有启蒙运动特征的思想不断出现。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洛克(JohnLocke,1632—1704)。洛克启蒙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对“主权在民”思想的明确界定和阐述。启蒙运动在英国洛克在其两篇《论政府》的文章中指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政府只是一种公民的信托,其目的是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订立社会契约,把国家治理权交给政府时,只是出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相反,一些极为重要的权利,如财产权、对政府的监督权、反对权等,仍然保留在自己的手中。公民把这两类权利交给他们所指定的人们(即统治者和其政府)来实施,并要求这些人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对国家进行治理。洛克指出,这就是国家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原始权力和这两者所产生的缘由。尽管洛克强调政府和政权对于社会而言是必要的,但公民的自由同样是必要的。这两者不可偏废,而保护公民的自由正是政府和政权的一项最基本义务。洛克还发展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他把生命权、自由权利、财产权和惩罚权视为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对于当时的西方社会而言,洛克思想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主权在民”和“契约”思想的阐述,更在于他所提出的,为了保证政府与人民间所订契约的公正和保护个人财产,社会可以拿起武装反对自己的统治者。无论在日后的美国独立革命还是法国大革命中都可以看到洛克这一思想的影响。洛克还提出了宗教宽容的思想。他在《论宽容的信札》一书中指出:没有人能具有完全的智慧和全部的知识,因而没有人具有可以支配他人宗教信仰的能力。洛克还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创造者。到了18世纪,英国还涌现出了另外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休谟外,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最为著名。他指出,追求自我利益的人在竞争和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也可以和谐地行事,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一再强调,由于竞争的存在,人们要改善自身状况的天生愿望就会变成有利于社会的力量。这显然是一种对人性的新的认识。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至少在政治实践方面,是以法国为代表。作为一个长期实行绝对专制主义统治的国家,法国一成不变的封建政治体制到了18世纪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天主教为国教的法国,早在17世纪就受到宗教问题的困扰。理性主义在法国的流行。东方文化的影响。此外,法国之所以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还与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存在和为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各种各样场所这一事实是分不开的。启蒙运动在法国18世纪的法国依然是欧洲文明的灯塔和旗手。随着启蒙运动在法国的开展,自由与平等逐渐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面大旗,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就十分正常。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在法国的轰轰烈烈展开与法国涌现出的一批著名启蒙思想家是分不开的。他们以笔为武器,所发表的启蒙檄文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鲜明的战斗性,不仅影响了法国,而且对欧洲所有国家都造成了影响,成为18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启蒙思想家。其中,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对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展开的贡献特别巨大。伏尔泰(Voltaire,原名JeanFrancoisArouset,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首倡者和领袖、著名文学家,被视为欧洲民主的象征。他的思想影响之大,以致法国的18世纪又被称为“伏尔泰世纪”。在牛顿和洛克思想影响下,伏尔泰成为最早摒弃唯心主义哲学并接受唯物主义思想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用牛顿力学解释世界,认为宗教组织和宗教迷信是人类理性的大敌,反对教权主义是他启蒙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在政治上,伏尔泰的出发点是“自然法权论”。他认为以平等、自由和财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是最公正的秩序。他赞同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认为“开明君主制度”是最理想的政体,以此抨击当时法国实行的专制主义统治。他是自由与平等的坚定提倡者和维护者。在他看来自由是一种自然权利,不应受到任何侵犯。他曾经在给他的一个反对者的信中写道:“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另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他的这些论述成为启蒙时代具有深刻影响和广为流传的作品。在《论科学与艺术》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文明进步造成人类不平等和社会苦难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的这一思想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在《社会契约论》中,他以社会契约的观点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强调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容剥夺。他指出国家是自由人民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代表了人民主权的愿望。卢梭的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包含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对民主共和国制度的向往,是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思想的集中反映。如果说伏尔泰是旧世界的终结,卢梭则是新世界的开端。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士。对于启蒙运动而言,狄德罗所作的最大贡献是成功完成了代表18世纪最高学术水平的《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并以通俗的语言向人民宣传这些思想,在极大地唤醒民众革命意识的同时,把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这部由狄德罗主持编撰完成的《百科全书》全称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百科全书》的编撰从1751年开始,历经30年,到1780年全部完成,总共出了32卷,内容差不多囊括了当时已知的全部知识,除科技外,还包括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习俗等。狄德罗完成的《百科全书》影响巨大,成为18世纪后期法国启蒙运动的集中表现。用狄德罗的话来说,编撰百科全书的目的是:“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实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从而使得过去时代的业绩对未来的时代不是无用的东西,让我们的子孙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狄德罗因此被认为是为现代人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是把科学革命的知识传给人民大众的一位伟人。《百科全书》中的插图之一:制作乐器的车间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主要是一位政治思想家,青年时代就对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的《论法的精神》用去了他20年时间方才完成,是18世纪最完善的一部政治学论著。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首先阐明法律作为社会制度的产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他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处于自然状态,遵从自然法生活,但在过渡到社会状态后,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自我制定了“人为法”,规定了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法律。人为法由于是人类自定的,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他指出专制政体是最反动的政体,其本质就是腐化和独裁,不仅因为它用暴力进行统治,剥夺人民的自由,还因为它本身是愚蠢的政体。他继承和发展了洛克提出的分权学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权分立的理论。他把国家的权力科学地划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同时还明确划分了这三种权力的范围,以求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他特别指出三权必须分授予不同的人或团体,独立行使,才能最有效地保证权力的制衡作用,保障和促进自由。孟德斯鸠被认为是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完善者。他的思想影响巨大,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所接受,并直接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中。不仅如此,他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石。启蒙运动在欧洲其它国家在意大利维柯(GiambattistaVico,1668—1744)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同时又是一个卓越的自由思想者。他的启蒙思想是在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培根经验主义哲学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他提出了“真理即事实”的观点,并以此阐述他的思想。《新科学》是那个时代的里程碑式著作,维柯本人被视为意大利理性先驱,影响欧洲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启蒙运动对俄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近代俄国的“欧化”努力方面。彼得大帝(PeterⅠtheGreat,1672—1725)是促使启蒙运动在俄国开展的重要人物。彼得大帝所开创的事业在他的继承人之一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ⅡtheGreat,1729—1796)手中得到继续。俄国的启蒙运动对俄国在19世纪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在俄国启蒙运动在德国经历的时期大体为18世纪初至70年代末。德国的哲学传统形成于17世纪后半叶,在这方面最早作出贡献的有前启蒙哲学家莱布尼茨、托马修斯和沃尔夫等。莱布尼茨(GottfriendWilhelmvonLeibniz

,

1646—1716)是德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和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德国18世纪初知识界占有主导地位。他的“单子论”成为其唯理论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在德国托马修斯(ChristianThomasius,1655—1728)是一位倡导理性,反对偏执思维的哲学家。他认为哲学应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并从亚里士多德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在大学课堂上,他用德语代替当时流行的拉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民族意识。高特舍特是德国启蒙运动早期的代表人物。作为莱比锡大学教授,他在戏剧理论和美学理论方面的贡献推动了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开展。在法国文艺评论家波瓦洛的《诗的艺术》影响下,他完成了《批判的诗学》。这是一部论述戏剧理论的著作。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确定的三一律的原则,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要求文学合乎理性,语言规范,用字典雅。莱辛的戏剧创作是他戏剧理论的实践,他的《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的第一部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是莱辛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诗剧《智者纳单》大力提倡宗教宽容精神,具有反封建、反宗教偏见的启蒙思想。此外,莱辛还在美学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美学专著《拉奥孔》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论著,作者在书中通过雕刻和诗的比较论证了诗与造型艺术的区别,提出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德国的启蒙运动在莱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1729—1781)出现后达到了高潮。莱辛毕生从事戏剧评论和创作活动。他的论文集《汉堡剧评》是针对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戏剧界的状况而发表的一系列评论。他提出了建立“民族戏剧”(即市民悲剧)的主张,提倡写市民的生活,反映市民的情感和愿望。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是德国启蒙运动中涌现出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开创人。1770年后,他主要研究认识哲学。他的研究对象是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存在,是对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的研究。他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哲学、伦理学和美学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论述形而上哲学的书,专门研究知识的功能,推论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实践理性批判》是论述伦理学的著作,专门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判断力批判》是一本研究美学的书,专门探讨情感的功能,寻求人在什么条件下才感觉事物的美和完善。康德认为人在日常活动中可以通过知觉和理性的协同作用获得足够的真理,因此,他坚称人应该用自己的求知能力来了解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康德的哲学保留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所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启蒙运动还对生活在欧洲社会的犹太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启蒙思想,特别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首先作出反应,开始了犹太人自己的启蒙运动——哈斯卡拉。在这场运动中,一个名叫门德尔松的犹太人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门德尔松以启蒙思想为武器,大胆否定传统犹太教中的蒙昧主义成分,以理性主义及自然神论重新解释犹太教。他号召犹太人走出与世隔绝的“隔都”,勇敢地进入欧洲主流社会,使其生活方式现代化,汲取流行于传统犹太教之外的新知识。门德尔松品行高尚、学识渊博。他关于美学和哲学的论著使其享有“犹太的苏格拉底”之美誉。他与德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戏剧家莱辛建立起的真诚友谊成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交往的楷模。犹太启蒙运动在有力地促进了西欧犹太人的解放和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还逐渐(19世纪后)在东欧犹太人中造成影响,使那里的犹太人摆脱了与世隔绝的状态,为他们进入现代欧洲社会、吸纳现代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把那里的犹太人从中世纪的生活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