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施工方案_第1页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施工方案_第2页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施工方案_第3页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施工方案_第4页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编制依据序号名称编号备注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17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建办质〔2018〕31号文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7令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146-2005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67《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DB11/T852—2019二、有限空间作业情况地下管道、暗沟、集水池、事故油池、间距狭小的基坑、涵洞、地坑、废井、防爆波电缆井、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消防水池、等狭窄空间内的作业均为有限空间作业。三、有限空间作业要求3.1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3.1.1作业前,应先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应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中的有关规定。3.1.2夜间实施作业,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显著位置设置警示灯、反光锥桶、反光警示贴、频闪等警示标志;地面作业人员应穿戴高可视警示服,高可视警示服至少满足《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GB20653》规定的1级要求,使用的反光材料应符合GB20653规定的3级要求。3.1.3在有限空间作业区设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并在项目入口设置“有限空间作业现场信息公示牌”3.2设备安全检查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设备、作业设备和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印更换。3.3气体检测3.3.1检测要求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履行“先通风、再检測、后作业”的原则在地下有限空间外按照氧气、可燃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顺序,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其中,有毒有害气体应至少检测硫化氢、一氧化碳。2)地下有限空间内存在积水、污物的,应采取措施,待气体充分释放后再进行检测。3)应对地下有限空间上、中、下不同高度和作业者通过、停留的位置进行检测,检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的上风口进行检测,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4)气体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5)气体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时间、检测位置、检测结果和检测人员,检测资料交到总包安全部留存。6)气体检测报警仪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DB11/852.2-2013的要求操作。7)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的,作业过程中应全程运用。8)气体检测报警仪每年至少标定1次。应标定零值、预报值、报警值使用的被测气体的标准滬合气体(或代用气体)应符合要求,其浓度的误差应小于被标仪器的检测误差。标定应做好记录,内容包括标定时间、标定规格和标定点等。9)地下有限空间气体环境复杂时,作业单位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10)作业中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未佩戴正压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的作业人员应立即撤离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所有人员应立即撇离有限空间。11)检测人员为施工班组长,应在总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监督下进行检测。3.3.2检测内容1)气体检测前,应对有限空间、连通管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气体种类。2)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3.3.3预报值和报警值的设定1)氧气检测应设定缺氧报警和富氧报警两级检测报警值,缺氧报警值应设定为19.5%,富氧报警值应设定为23.5%。2)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3)可燃气预报值应为爆炸下限的5%,报警值应为爆炸下限的10%。有毒气体预營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30%,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30%。有毒气体报警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3.3.4气体检测报警仪要求1)气体检测报警仪应使用符合GB12858要求的直读式仪器。2)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应满足工作要求。3)作业者经常活动的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3.3.5检测点的确定1)评估及准入检测点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②上、下检测点,距离地下有限空间顶部和底部均不应超过1m,中间检测点均匀分布,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8m。③水平方向检测的,设置检测点数量不应少于2个,近端点距离有限空间出入口不应小于0.5m,远端点距离有限空间出入口不应小于2m。2)监护检测点应设置在作业者的呼吸带高度,不应设置在通风机送风口处。3.3.6检测方法1)地下有限空间积水、积泥时,应先在地下有限空间外利用工具进行充分搅动。2)评估检测、准入检测、监护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外的上风口进行。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3)不同检测点的检测,应从出入口开始,按由上至下、由近至远的顺序进。4)同一检测点不同气体的检测,应按氧气、可燃气和有毒气体的顺序进。5)每个检测点的检测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同一项目未施工完,但中断施工10分钟及以上,再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检査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准进入。6)在进入有限空间前10分钟必须取样分析,取样应按照有关规定具有代表性,特别是置换通风后的气体。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烟气以及蒸汽、氧气的含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如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受限空间内温度应适宜作业人员进行作业。7)作业过程中应对受限空间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确保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良好。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作业环境特点,合理安排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适时轮换作业或休息。如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时间较长,至少每1小时检测分析一次有害气体、氧气含量;如检测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检测频率;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出人员。8)每个检测点的每种气体应连续检测3次,以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9)两次检测的间隔时间应大于仪器恢复时间。10)检测时,检测值超出气体检测报警仪测量范围,应立刻使气体检测报警仪脱离检测环境,在空气洁净的环境中待气体检测报警仪指示回零后,可进行下一次检测。气体检测仪发生故障报警,应立即停止检测。3.3.7检测记录1)气体检测应做好记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检测日期;②检测地点;③检测位置;④检测方法和仪器;⑤温度、气压;⑥检测时间;⑦检测结果;⑧监护者。2)监护者应将评估检测数据、准入检测数据和分级结果,告知作业者并履行签字手续。3)监护检测应每15分钟记录1个瞬时值。3.4作业环境级别判定根据危险有害程度由高至低,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分为3级。3.4.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1级:1)氧含量小于19.5%或大于23.5%;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规定的限值。3.4.2氧含量为19.5%~23.5%,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2级:1)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且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2)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规定限值的30%且不大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规定的限值;3)作业过程中易发生缺氧,如热力井、燃气井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4)作业过程中有毒有害或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可能突然升高,如污水井、化粪池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3.4.3符合下列所有条件的环境为3级:1)氧含量为19.5%~23.5%;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规定限值的30%;4)作业过程中各种气体、蒸气浓度值保持稳定。3.4.4作业负责人根据气体检测数据,依据DB11/852.1—2012的作业环境级别判定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分级。其中,氧含量检测数据在23.5%以下的以最低值为依据,在23.5%以上的以最高值为依据,其他种类气体以每种气体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3级环境可实施作业,2级和1级环境应进行机械通风。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容许浓度表3.5通风3.5.1采取机械通风作业前,应先进行自然通风。3.5.2暗挖竖井、区间、横(联络)通道、盾构施工等采用轴流风机通风,人工挖孔、肥槽等施工采用可移动小型风井通风。3.5.3地下有限空间范围通风条件复杂时,应进行通风设计并经作业单位审批后作业。3.5.4机械通风:机械通风应满足下列要求:①作业区横断面平均风速不小于0.8m/s或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0次/h;②地下有限空间只有一个出入口时,将通风设备出风口置于作业区区域,进行送风作业;③地下有限空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通风口时,临近作业者处进行送风。通风口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跟进。④通风设备吸风口应置于洁净空气中,出风口应设置在作业区,不应直对作业者。⑤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应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⑥采用移动机械通风设备时,风管出风口应放置在作业面,保证有效通风。⑦应向地下有限空间输送清洁空气,严禁使用纯氧进行通风。3.5.5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连续机械通风:①评估检测达到报警值;②准入检测达到预报值;③监护检测或个体检测,达到预报值;④地下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明火作业、内燃机作业及热熔焊接作业等。通风设施布置图。3.6二次气体检测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再次进行气体检测,检测过程应符合DB11/852.1-2012中气体检测的规定:3.6.1机械通风后;3.6.2作业者更换作业面或重新进入同一作业面的;3.6.3气体检测时间与作业者进入作业时间间隔10分钟以上时的。3.7二次判定作业负责人根据二次气体检测数据,依据本方案“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程度重新进行判定。降低为2级或3级环境,以及始终维持2级环境的,可实施作业。1级环境的,严禁进行作业。3.8个体防护3.8.1作业者进入3级环境,宜携带隔绝式逃生呼吸器。3.8.2作业者进入2级环境,应佩戴正压式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3.8.3作业者应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安全绳应固定在可靠的挂点上,连接牢固。3.8.4作业现场应至少配备1套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和1套全身式安全带及安全绳作为应急救援设备,应急设备存放点距离作业点的距离不得大于400米。3.8.5检测人员应携带隔绝式逃生呼吸器进行检测。3.9电气设备和照明安全3.9.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电气设备、照明用具等应满足防爆要求。3.9.2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应符合GB/T13869、GB26164.1及JGJ46的规定。3.9.3地下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36V手持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的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12V。3.10防护设备设施配置3.10.1防护设备设施应符合相应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对于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设备设施,应通过相关法定检验机构型式检验合格,所有安全设备必须有合格证及检测报告。3.10.2地下有限空间内为易燃易爆环境的,应配备规定的防爆型电气设备。3.10.3地下有限空间总包单位和作业单位应对防护设备设施进行如下管理:1)应建立防护设备设施登记、清查、使用、保管等安全管理制度;2)应设专人负责防护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计量、检定和更换等工作,发现设备设施影响安全使用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3)防护设备设施技术资料、说明书、维修记录和计量检定报告应存档保存,并易于查阅。3.10.4安全警示设施1)应在有限空间地面出入口周边使用牢固可靠的围挡设施封闭作业区域,封闭区域应满足安全作业要求。2)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警示标识。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颜色应符合GB2893的规定,样式应符合GB2894、GBZ158中的规定。3)安全告知牌可替代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安全告知牌应符合DB11/852.3-2014的要求。4)围挡设施、安全标志、警示标识或安全告知牌等安全警示设施配置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3.10.5作业防护设备1)气体检测报警仪、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救援设备等作业防护设备配置种类及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要求。2)气体检测报警仪技术指标应符合GB12358的要求,应至少能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3)送风设备应配有可将新鲜空气送入地下有限空间的风管,风管长度应能确保送入地下有限空间底部及作业区域。4)手持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的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12V。3.10.6个体防护用品1)呼吸防护用品、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配置种类和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2)应按照GB/T11651的要求,为作业者配置防护鞋、防护服、防护眼镜、护听器等个体防护用品,并满足以下要求:易燃易爆环境,应配置防静电服、防静电鞋,全身式安全带金属件应经过防爆处理;涉水作业环境,应配置防水服、防水胶鞋;当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噪声大于85dB(A)时,应配置耳塞或耳罩。(7)应急救援设备设施1)作业点400m范围内应配置应急救援设备设施。2)应急救援设备设施配置种类及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规定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要求。表所示的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条款。3.11作业3.11.1作业安全1)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符合要求后,作业负责人方可许可作业者进入有限空间作业。2)使用踏步、安全梯的,作业者应检查其牢固性和安全性。3)作业者应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及个体防护装备,并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4)作业者进入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有限空间实施作业,应符合GB15577的要求。5)作业过程中应对作业面进行实时监测,并符合以下要求:A.评估检测结果为3级环境的,应采取个体检测或监护检测;B.评估检测结果为2级环境的,应同时采取个体检测和监护检测;C.个体检测和监护检测应至少每15min记录1个瞬时值。6)作业过程中应保持通风,并符合以下要求:A.初始评估检测结果为3级环境的,作业过程中应至少保持自然通风;B.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照第5.11条的要求在作业过程中持续进行机械通风:7)初始评估检测结果为非3级环境的;8)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焊接作业、动火作业、内燃机作业等。9)作业期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作业者应立即中断作业,撤离有限空间:A.作业者出现身体不适;B.安全防护设备或个体防护装备失效;C.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D.监护者或作业负责人下达撤离命令;E.其他可能危及作业者生命安全的情况。10)作业中断超过10min,作业者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按照第5.9条的规定重新进行评估检测。11)肥槽内狭小空间内作业禁止垂直交叉作业,在作业区上部设置硬质防护。3.11.2监护1)监护者应在有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2)监护者应能跟踪作业者作业过程,实时掌握监测数据,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3)作业者进入2级环境中作业,监护者应按照交底和规范标准的规定进行实时监测。4)发现异常时,监护者应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并协助作业者逃生。5)监护者应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3.11.3作业后清理1)作业完成后,作业者应将全部作业设备和工具带离地下有限空间。2)监护者应清点人员及设备数量,确保地下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出入口。3)清理现场后解除作业区域封闭措施,撤离现场。四、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4.1一般要求4.1.1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作业证》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一处受限空间、同一作业内容办理一张《作业证》,当受限空间工艺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改变时,应重新办理《作业证》,《作业证》一式三联,一、二联分别由作业负责人、监护人持有,第三联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存查,《作业证》保存期限至少为1年。4.1.2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然或强制通风措施,应测定其氧气含量(应在19.5%以上,23.5%以下),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严禁未经许可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4.1.3有限空间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4.1.4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4.1.5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用电安全。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有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12V;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或电焊作业时,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4.1.6不得使用行车等运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场所要有足够的照明光线。4.1.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4.1.8存在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4.1.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4.1.10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4.1.11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4.1.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4.1.13在缺氧、有毒有限空间环境作业,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必要时拴戴救生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4.1.14进入有限空间需要进行登高、动火等作业,要按规定办理相关作业审批手续及许可。4.1.15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4.1.16作业结束后,由有限空间所在车间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4.1.17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三不进入”原则:①没有办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进入。②安全防护措施没有落实不进入。③监护人不在现场不进入。4.1.18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并应掌握人工急救技能和防护用具、照明、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业单位应为下井作业人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4.1.19作业单位必须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在作业中落实。4.1.20必须配备气体检测仪器,并培训作业人员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4.1.21作业前,作业单位必须检测有限空间内有害气体。4.1.22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和安全防护措施及自救互救的方法;4.1.22应做好通风以及照明、通信等工作;4.1.23应检查专用设备是否配备齐全、安全有效。4.1.24作业还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应使用安全可靠的专用爬梯。②监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作业人员情况,随时检查供气管、通信设施、安全绳等下井设备的安全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③传递作业工具和提升杂物时,应用绳索系牢,井底作业人员应躲避。④当发现有中毒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组织作业人员迅速撤离现场。⑤作业现场应配备应急装备、器具。4.1.25下列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作业:①年龄在18岁以下和55岁以上者;②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的女性;③有聋、哑、呆、傻等严重生理缺陷者;④患有深度近视、癫痛、高血压,过敏性气管炎、哮喘、心脏病等严重慢性病者;⑤有外伤、疮口尚未愈合者。4.1.26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及安全技术交底,作业完成进行验收、验收人员包括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等。4.2照明和通信要求4.2.1作业现场照明应使用防爆灯,照明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GB3836.14的相关规定。4.2.2作业面上的照度不宜小于50Lx。4.2.3作业现场宜采用专用通信设备。4.2.4井上和井下作业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系方式。4.3安全防护4.3.1在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入口处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防控措施。4.3.2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要安排专人现场监护,并为其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报警仪器、通讯、救援设备,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作业监护人应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有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掌握急救知识。4.3.3应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使用防爆工具。防护设备必须按相关规定定期进行维护检查。检测报警仪的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严禁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防护设备。除通用部件外,在未得到产品制造商认可的前提下,不可将不同品牌的呼吸防护装备的部件拼装或组合使用。4.3.4安全带、安全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带》GB6095和《安全帽》GB2811的规定,应具备国家安全和质检部门颁发的安鉴证和合格证,并应定期进行检验。4.3.5安全带应采用全身式安全带。使用频繁的安全带、安全绳应经常进行外观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更换。4.3.6夏季作业现场应配置防晒及防暑降温药品和物品。4.3.7维护作业时配备的皮叉、防护服、防护鞋、手套等防护用品应及时检查、定期更换。4.3.8逃生型呼吸防护用品只能用于从危险环境中离开,不能用于进入。4.4应急救援装备施工单位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全身式安全带等。主要防护用品一览表序号机械名称数量(台/套)备注1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22送风机63三脚架64正压式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具505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高压送风式呼吸器56防爆灯207防护鞋508防爆对讲机2510防爆手电5011安全带5012安全绳50五、有限空间作业组织机构职责5.1组长职责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单位、监护者职责。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施工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5.2副组长职责副组长是项目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负责督促、检查本项目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5.3作业负责人职责1)作业负责人为作业班组的班组长.2)确认准入作业者、监护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及上岗资格。3)在密闭空间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和防护设施及用品达到允许进入的条件后,允许进入密闭空间。4)在密闭空间及其附近发生不符合准入的情况时,制止人员进入。5)作业完成后,应确定作业者及其所携带的设备和物品均已撤离。6)对应急救援服务、呼叫方法的效果进行检查、验证。7)对未经准入又试图进入或已进入密闭空间的人员,进行劝阻或责令退出。8)掌握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方可作业;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立即终止作业。5.4监护人员职责1)具有能警觉并判断准入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持证上岗。2)准确掌握准入作业者的数量和身份。3)在准入者作业期间,履行监测和保护职责,保证在密闭空间外持续监护;适时与准入作业者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准入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监护人员在履行监测和保护职责时,不能受到其他职责的干扰。4)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命令准入作业者立即撤离密闭空间,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密闭空间外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发现禁止作业的条件;发现准入者出现异常行为;密闭空间外出现威胁准入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监护人员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时,也应通知准入作业者撤离。5)对未经允许靠近或者试图进入密闭空间人员予以警告并劝离。如果发现未经允许进入密闭空间者,应及时通知准入作业者和作业负责人。5.5有限空间作业者职责1)接受过有限空间作业培训,持证上岗。2)按照施工单位审核进入批准的密闭空间实施作业。3)遵守密闭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密闭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4)应与监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5)在准入的密闭空间作业且发生下列事项时,应及时向监护人员报警或撤离密闭空间:已经意识到身体出现危险症状和体征;监护人员和作业负责人下达了撤离命令;探测到必须撤离的情况或报警器发出撤离警报。5.6控制措施总包单位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消除或减少有限空间的职业病危害以满足安全作业条件。1)制定和实施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控制措施和安全作业规程,并保证相关人员能随时得到措施和规程。2)按要求培训准入作业者、监护人员和作业负责人,确定并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准入作业者和监护人员及其职责。3)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经准入者进入,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所存在的危害。4)作业前,对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和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以确定该密闭空间是否可以准入并作业。5)如果有多个用人单位同时进入同一密闭空间作业,应制定和实施协调作业程序,保证一方用人单位准入作业者的作业不会对另一用人单位的准入作业者造成威胁。6)提供符合要求的密闭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施和监测、通风、通讯、个人防护用品设备、照明、报警仪器、安全进出设施以及应急救援和其他必须设备,并保证所有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作业人员能够正确使用。7)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和应急救援保障。8)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援、呼叫程序,防止非授权人员擅自进入密闭空间进行急救。六、应急预案6.1应急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安全生产事故紧急救援保证体系。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预案能及时启动,并科学迅速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损失。在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相关人员应在危险辨识、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作业之前针对本次作业制订严密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计划,明确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防止因施救不当造成事故扩大。6.2应急响应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根据事故灾难情况开展应急救援协调工作。通知项目部有关部门必要时请求政府应急机构、救援队伍提供增援或保障。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单位负责人应组织和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项目安全组织机构人员临时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故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6.2.1响应分级Ⅰ级应急响应行动由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组织实施。按照项目部的综合应急预案进行响应实施,各部门做好各自分工准备,按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指示响应各自救援行动,同时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支援。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公司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公司应急预案实施救援。Ⅱ级应急响应行动由项目部各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负责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指挥营救工作。积极动员所属分包单位、周边社会力量进行支援救助。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救援。6.2.2项目部有关部门的响应根据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的类别,项目部相关部门按照其职责和本部门相应的应急措施,组织应急救援,并及时向应急救援小组组长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需要其他部门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提出请求。6.3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的响应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成员赶赴救援现场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向公司及当地政府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根据需要通知有关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请求政府专业应急力量增援。6.4报警和启动预案程序项目部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随意脱岗、漏岗,做好值班记录,任何职工或安全检查人员发现险情后,立即通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处理,快速传达信息,应急预案全面启动。项目部设立值班室,并保证24小时由管理人员值班;夜间及法定节假日加大值班力度。6.5事故、隐患现场应急救援控制措施6.5.1先引导现场作业人员脱离危险部位,疏散临近群众,撤离危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立即拨打119和120,以尽快得到消防队员和急救专业人员的帮助。6.5.2再设立警戒线,封闭现场,及时抢救伤亡人员,尽力挽救生命,禁止闲杂人员进入。6.5.3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6.5.4防止事故、隐患的扩大,将危害、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6.5.5确保对危险场所实施隔离、标识、警戒,保护现场。6.5.6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应急状态下施工人员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6.6应急结束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项目部应急救援队伍在专业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后经过仔细检查确认安全后撤离。6.7信息发布项目部安全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将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抢救过程、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向向上级进行汇报。6.8后期处置6.8.1善后处置项目部安质部、综合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牵头组织安全生产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秩序。6.8.2事故灾难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由项目部安全室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必要时,报请公司组成调查组组织调查。具体措施措施如下:1)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2)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3)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4)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5)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6)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6.9应急处理措施6.9.1管道打堵、勾头、截流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控制错施:管道打堵、勾头、截流、掏挖人员与监护人员失去联系超过3分钟且呼叫无应答则视为出现中毒、窒息事故。6.9.2监护人员应立即呼救、示警并召集其他作业人员,防止单人施救造成事故扩大。1)井下人员系有安全绳时,施救人员应首先通过安全绳将伤者拉出,拉绳时不得主拉硬拽,避免对伤者的二次伤害;2)安全绳不得将伤者救出时,应进行气体检测、机械进风,同时划出隔离严禁烟火;在井下气体检测未达标前不得停止机械进风,下井施救人员必须佩带安全绳、安全帽、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用品;井下气体检测缺氧时下井人员必须使用氧气面罩或供氧装置;井下气体检测甲烷、一氧化碳超标时,下井人员不得穿易产生静电的衣物,不得携带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从井下吊送伤员时应保证伤员,防止与井壁磕碰;伤员脱离危险区域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及外伤包扎,在医务人员接手治疗前不得停止。在抢救伤员同时,应打开相临井盖,疏散附近作业人员及社会人员,对存在爆炸可能的管道,疏散管道沿线人员,划出隔离带,严禁烟火。6.9.3火灾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