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镶嵌与珐琅_第1页
花丝镶嵌与珐琅_第2页
花丝镶嵌与珐琅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花丝镶嵌 :又叫“细金工艺”。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花丝镶嵌包含两种工艺:花丝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细丝,编结成型;镶嵌即把各种珍珠宝石装饰在花丝织品上。整个工艺过程很繁复,首先要制胎,以便造型;再用堆、垒、编、织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再咬酸(酸洗)后烧蓝或镀金银,再提亮。这是半成品,半成品上再“镶宝”(珍珠宝石)。往往还要“点翠”,不是点缀翡翠,而是把翠鸟的绿中闪蓝的羽毛,贴在花丝的空白点上(文物市场所卖老首饰,上面的翠蓝色,用于一摸,往往掉下丝来,即翠鸟的羽毛)。发展历程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大致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其技艺精湛,造型优美,品种多,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因宫廷设立了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厂,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交流,并融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长,成为了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品有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现代的珠宝天坛祈年殿、中华世纪龙等。制作材料花丝镶嵌由于完全由金银丝制成,所以也被称为“细金工艺”。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单以工序的繁琐程度而论,花丝镶嵌在燕京八绝中位居前列。正是由于其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如果说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那么后期的镶嵌则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妙用。最常见的镶嵌方式是包边儿镶,也叫包口镶。石碗的制作,行话叫“圈石碗”是重头戏。先要将铜片压制成合适的厚度,而这个度全由师傅们凭着经验掌握。把压好的铜片剪成条状,用来隈成碗边儿。每块石料的形状都不一样,所以与之对应的石碗形状也各不相同。碗沿儿和碗底儿是焊在一起的,然后再焊到作品上。嵌石料倒不是很难。把石料放进石碗里,然后用力将石碗的边缘向中间按压,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行话叫“扣边儿”。这时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大了进不去,小了嵌不牢。有经验的工人制成的石碗,会恰到好处地把石料包住。包边儿镶通常用于普通石料,象钻石、红宝石等小巧珍贵的石料如果装进石碗会损失原有的魅力,这时就需要传统的铲钉儿镶了。铲钉儿镶是将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所以需要打眼儿。先要根据宝石的大小挑选钻头。不过,毕竟没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钻头,所以,在打眼后还要用铣刀进行最后的修补。花丝为骨,镶嵌作饰。花丝与镶嵌相得益彰,共同演绎着“燕京八绝”的精妙之处。制作工序花丝镶嵌的基础是花丝。花丝拉制前,要将银条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直到成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后,才能开始正式的拉丝。手工拉丝是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也叫拔丝。拉丝板是专用的拉丝工具,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细过发丝。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必须有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最初拉制的银丝表面粗糙,要费很大力气,经过几次拉制后才逐渐变得光滑。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为两大类、即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花丝是在方寸饰片上,用银丝掐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花丝工艺品是用不同型号的金银或铜丝,经过加工制成的。镶嵌则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再把金银、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组合在一起,镶嵌到带钩、壶、樽、灯、车轴等器物上。镶嵌的活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与否,就能够导致在价格上的悬殊。早年多为“抱镶”。饰品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取其质地坚硬,做成把爪将石面抱住。以后钻石砾兴,抱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到了明代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1772年在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槟夫妇墓中,发掘出一对明朝银作局制造的金凤钗,凤高10.5厘米,钗脚高12.5厘米,重2两2钱。金凤钗都是用粗细不等的金钱、金片缠绕。金凤的脚趾有力抓住的一朵云彩,也是用粗细不等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从云彩中伸出的钗足,造型生动,技法纤细秀丽,显示了明初金银工艺的水平。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其复制品如今陈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览室里。历史溯源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花丝镶嵌的产品,到了明代,北京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清代时期,金丝镶嵌业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其中实镶和攒作是行业的主要部分,有独立产品和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余行业均属加工类型,但是协作关系非常密切。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较深厚,以錾、嵌为主。如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枝玉叶”大盆景,“点翠花鸟”大挂屏、银质烧蓝“鹤鹿同春”等,艺术形式是创新的,工艺制作则把实錾、攒炼、镶嵌、点翠、烧蓝等技术手法结合起来。金银工艺和玉雕工艺也相互结合,运用自如。至此,中国的金银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二、珐琅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秣。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秣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秣。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工艺: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如搪瓷、景泰蓝等均为珐琅制品。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