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一般会被规定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理解过教案吗?如下是小编为大家整顿的《大学之道》教案,仅供参照,欢迎大家阅读。《大学之道》教案1目的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精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理解文章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关键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高: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络,把握本文主旨。审美鉴赏与发明: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老式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毕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究竟是怎样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二、写作背景《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此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环节,因此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原则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承认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老式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四、题目讲解“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层次构造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论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到达“至善”的途径。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六、全文分析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种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大纲”。这一概括非常精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不过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并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高到最完美的地步,不到达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完善过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大纲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的所在。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怎样到达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大纲,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详细环节。它们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七、中心思想《大学之道》着重论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大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八、写作特点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展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性。本文的一种明显特性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愈加严密。《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体现周密精确。如文章在论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九、补充资料《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重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措施、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十、总结全文《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主线,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阐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络亲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详细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2.思索:当今社会,我们怎样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课后训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用“”来体现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2)《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一直的道理,进而阐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规定的两句是“,”。2.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重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规定不超过100字。“慎独”是中国儒家发明出来的修身措施,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惊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照,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究竟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3.下列表述,不对的的一项是()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典礼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局限性,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似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照、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发明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措施。解析:给“慎独”下定义,要在语段中找一种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慎独是一种修身措施”,然后提炼修饰成分,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3.答案:A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4.答案:B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大学之道》教案2【素养目的】1.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大学》的重要内容。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精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精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教学措施】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懂得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愈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此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二、文化常识1.理解曾子曾子(前5-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裔。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关键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曾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常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忽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但愿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何召唤他。母亲说:“家里忽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理解曾子思想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4.理解《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现代诸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此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后来,《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关键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到达至善至美。5.解题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主线原则。三、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本末(mò)壹(yī)(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气。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范读:教师朗诵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气、停止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四、文本研究【思索1】研读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主线原则。②明明德:前一种“明”是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种“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④止于至善:到达道德修养的境界。⑤知止而后有定:懂得要到达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⑥静:心不妄动⑦安:性情安和⑧虑:思虑精详⑨得:处事合宜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本源和结局。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意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界。懂得应到达的境界才可以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可以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可以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可以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可以处事合宜。每同样东西均有主线有始末,每件事情均有开始有终止。明白了这本末一直的'道理,就靠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2.“三纲”详细怎样解释?明确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并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高到最完美的地步,不到达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完善过程。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怎样到达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思索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多种关系整洁有序。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致其知:获得知识。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足。⑥庶人:指平民百姓。⑦壹是:一律,一概。⑧本:主线。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多种关系整洁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多种关系整洁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措施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足,充足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主线。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详细的措施。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思索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三纲”是宗旨,是大纲,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详细环节。它们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思索4】你怎样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增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原则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重视自身修养,关怀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陷。在中国古代,一种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步,“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思索5】拓展阅读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认为宝。”(《大学》节选)译文: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修养德行。具有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主线,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汇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因此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他人,他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措施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措施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一直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问题】:这一部分的重要的思想主张是?明确以德为本。五、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绪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愈加深入的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分析】1.论证构造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详细环节,阐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络愈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洁,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反驳的力量。六、名句积累1.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4.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6.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7.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1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七、阅读与思索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典礼;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尚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重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一样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仍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所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严。《礼记》还提及多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虽然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怎样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意在使室内的主人懂得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假如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假如说话声听不到,阐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他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礼记》还频频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假如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电镀行业重金属监测合规考核试卷
- 市场承包经营合同(标准版)
- 学校商店供货合同(标准版)
- 买卖继续合同(标准版)
- 城建指挥部工作总结
- 综合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章节测试试题(解析版)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密度章节测评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 陈学智心电图课件
- 2025年建筑学结构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省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考试(压缩天然气场站工)仿真试题及答案
- 8.2 守护正义(课件)-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 储能电池产品售后服务与维保方案
- 胃肠镜检查课件
- 8 回忆鲁迅先生(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 新疆电网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药品及制药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审计专硕复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2025年重庆市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 仓库管理五距管理制度
- 驻车空调锂电池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