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1页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2页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3页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4页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小朋友情绪情感的发展学前小朋友发展心理学第一节学前小朋友情绪情感发展概述一、情绪情感在学前小朋友心剪发展中的作用(一)情绪的动机作用情绪的动机作用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动机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亲密。体目前两个方面。第一,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第二,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起的行为同步出现,情绪的体现能够直接反应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亲密,体目前两方面一方面,情绪是伴随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小朋友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增进作用,或克制、延缓作用。(三)情绪情感是小朋友人际交际的主要手段(四)情绪对小朋友个性形成的作用二、学前小朋友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体现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份不断增长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长3.表情的日渐社会化(二)情绪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1.丰富2.深刻化(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整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升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第二节学前小朋友情绪的发生和分化一、情绪的发生小朋友从出生后,便立即能够产生情绪体现。如,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平静,或四肢舞动等,这些都是小朋友最初情绪的反应等。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关联着。原始情绪反应是小朋友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早已指出,情绪体现是人类进化与适应的产物。二、新生儿情绪的分化简介几种有代表性的研究。(一)华生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1.怕华生觉得新生婴儿的怕是因为大声和失持引起的2.怒怒是因为限制小朋友运动引起的3.爱爱由抚摩、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二)布里奇斯(K.M.Bridges)的研究布里奇斯于1936年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某些强烈的刺激引起,涉及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在后来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多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三)林传鼎的研究初生婴儿的情绪已经分化。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能够分清的情绪反应:1、一种是快乐情绪反应,快乐的反应是一种主动生动的反应,它体现为某些自然动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长,且不僵硬,如婴儿洗澡后的动作;2、一种是不快乐的情绪反应,其体现是:自然动作的简朴增长,如连续哭叫、脚蹬手刨等。(四)伊扎德的研究1、制定了面部肌肉运动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测查、分析工具。2、初生婴儿的情绪已经分化为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爱好等五种。三、小朋友情绪的分化简介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一)布里奇斯的小朋友情绪分化理论内容: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布里奇斯觉得,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体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快乐和喜爱;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到24个月时,能够在快乐的热情中辨别出比较稳定的欢乐来。评价:布里奇斯的理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伊扎德等提出其理论前,一直为较多的人所接受。但目前这一理论因为缺乏有效判断情绪反应的客观指标,难以根据婴儿情绪反应本身来鉴别婴儿情绪,因而受到不少批评。(二)林传鼎的小朋友情绪分化理论该理论觉得小朋友情绪分化的过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0~1岁)这一阶段小朋友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快乐与不快乐的基础上增长了某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2.分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小朋友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步某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3.系统化阶段(5岁后来)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成一定的水平,社会化的情绪初步建立。(三)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教授。他有关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内容: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爱好;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哀;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难过、陌生人恐惊;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急、内疚和同情等。评价:伊扎德特殊的贡献在于,编制了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最大程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给表情辨认提供了一种客观根据。他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口唇—下巴区,并提出了辨别面部运动的编码手册。

第三节学前小朋友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哭(一)对哭的解释哭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啼哭是新生婴儿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所以新生儿经常啼哭。1、小朋友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体现就是哭。2、哭最初是生理性的,后来逐渐带有社会性。3、伴随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的啼哭会降低。(二)0-1岁婴儿啼哭的意义1.饥饿的啼哭此类啼哭多半是有节奏的,可伴伴随闭眼、号叫、双脚紧蹬等。2.发火的啼哭此类啼哭的声音往往有点失真,这是因为婴儿发火时用力吸气,迫使大量空气从声带经过,使声带震动而引起哭声。3.疼痛的啼哭这种啼哭,事先没有呜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而是忽然高声大哭4.恐惊和惊吓的啼哭这种啼哭,婴儿初生时就开始有了。5.不称心的啼哭这种啼哭是在无声中开始的,起初两三声是缓慢而拖长的,连续不断,悲悲切切。6.招引别人的啼哭婴儿从第3周开始出现这种啼哭。这种哭先是长时间的吭吭叽叽,哭声低沉单调,断断续续。假如没有别人去理他,就会大哭起来。(三)2-3岁婴儿哭的意义对于2-3岁的婴儿,经常啼哭,会影响身心发展。这时的啼哭多与生活经验不足、生活能力低下、或遇到力不从心的事情有关。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降低孩子哭的次数,缩短每次哭的时间,降低难过程度。对这个年龄阶段婴儿的哭父母需要注重,因为它往往是不良情绪的反应。父母要尽量做到哭前主动预防、哭时正确看待、哭后加强教育。二、笑婴儿的笑是第一种社会性行为,人的微笑决不只是简朴的面部肌肉动作,而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与精神高度结合的成果。婴儿笑所经过的几种阶段: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这个阶段婴儿的微笑主要是用嘴作怪相,它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未收缩,脸的其他部分依然保持松弛的状态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在这个阶段,引出微笑的刺激已大大缩小了。第三阶段: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婴儿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性的注意。三、恐惊恐惊的分化也经历几种阶段:(一)本能的恐惊恐惊是婴儿出生时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能够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惊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听觉、肤觉、机体觉等刺激引起的。(二)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络的恐惊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络的恐惊。引起过不快乐的刺激,会激起恐惊情绪。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视觉对恐惊的产生也逐渐起主要作用。(三)怕生所谓怕生,是指小朋友对不熟悉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害怕反应。影响怕生的原因:1.父母是否在场2.对环境的熟悉性3.陌生人的特点4.抚养者的多少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成度6.婴儿接受的刺激特征(四)预测性恐惊2岁左右的婴儿,伴随想象和活动能力的发展,出现预测性恐惊,如害怕黑暗,害怕陌生的物体,害怕动物等等。怕生四、依恋(一)什么是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对其主要抚养者尤其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主动的、充斥深情的、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络。(二)依恋的特点有的研究觉得,婴幼儿依恋突出体现为三个特点:1.婴幼儿最乐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小朋友感到最大的快乐。2.在小朋友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都更能抚慰孩子。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轻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三)依恋的发展过程研究表白,3岁此前的婴儿,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依恋的方式主要体现为依附、跟随等外显行为。3岁后来,小朋友进入幼稚园,因为和母亲接触机会降低以及小朋友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小朋友依恋的对象和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其依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研究觉得,小朋友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能够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喜欢看全部人的脸。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偏爱母亲,不反感别人。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依恋母亲,别人一抱就哭,害怕陌生人4.目的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后来):7个月后:依恋爸爸和其他家庭组员、老师。(四)依恋的类型婴儿的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性依恋:母亲离开时苦恼,回来后平静,占65%-70%。2、回避性依恋: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无依恋”,占10%-15%3、对抗性依恋:母亲离开大哭大闹,回来后又拒绝亲近。“矛盾型依恋”,占20%第四节学前小朋友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概念: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原则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伴随小朋友交往的发展,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下,逐渐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原则,并把遵守社会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需要。这种与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或社会评价相联络的而产生的体验就是道德感发展:学前早期小朋友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学前中期小朋友已掌握了某些概括化的道德原则,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早期小朋友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详细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成人对小朋友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小朋友的道德意识水平。伴随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学前小朋友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同情感、嫉妒感等,也都发展起来。二、理智感的发展概念: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爱好、处理问题的需要等满足是否相联络的。理智感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发展:伴随小朋友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提升,认识活动的扩大,小朋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认识的喜悦。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体现形式,即好奇好问。幼儿被好奇心所驱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爱好,但是他们自己思索的并不多,经常轻信成人的回答,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些极为表面的现象。进入学校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