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_第1页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_第2页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_第3页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_第4页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一、佛学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建构作用二、佛教伦理对医学卫生行为影响三、佛教医学对中医药学的贡献●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共经历5个阶段:萌发阶段-----汉、晋时期。此时佛教流传不普遍,佛经在汉译的初始期;奠基阶段------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普遍,寺院3万所,高僧多多,并行成了中国特色佛教;形成阶段-----隋、唐、五代时期,佛学广为接受,受到皇室优待,发展如日中天;发展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佛学得到一定充实和发展;转轨阶段-----近代以来。●佛学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建构作用1佛教四大观念对中医基础学说的影响佛教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世界得基本元素。地大以坚为性,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能使物成长。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陶弘景、孙思邈、王焘等人以四大代替五行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以后明代张介宾、清代喻昌仍用四大解释疾病现象。如《千金要方》: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外台秘要》:骨肉肌肤是地大也;血泪膏涕津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屈伸俯仰是风大也。2佛教三学对中医养阴学说的影响佛教三学:戒、定、慧是佛学必修三种学业。戒即戒律是佛门弟子的日常规范;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欺骗、不喝酒。定即禅定是摈除一切欲望,专心致志正审思虑,入定修持。慧即通过内心体验和证悟而获得佛教智慧,即宇宙最高和终极真理。三学实际上就是虚、空、静。这一观念对中医养阴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启发。元医医家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出保护阴气,要静心无念,静坐调身,减少耗散,戒除相火妄动。“存得一份阴液,便有一份生机”

3佛教素食观念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影响佛教素食制度是佛教传到中国后,在中国有汉族僧尼形成的。佛教认为吃肉在精神层面上易累积成邪气,形成疾病。因为动物被宰杀时恐惧、愤怒之气充塞肉身,影响肉质。吃素食使身心避免受浊气干扰,气有黑白,即浊清,吃素可感召白气,使人有助于纯净身体及神经,使人清新平和,长寿。佛教素食养生丰富了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孙思邈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万全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朱丹溪也提倡素食的补阴之功。4佛教重生观念对中医解剖学的影响

佛教认为,大凡芸芸众生、飞禽走兽都是生命之体,不能杀害。佛教重生,讲的是生命的精神内容,对人身肉体不关心,认为它是臭皮囊。这些观念对医学解剖学发展有极大影响。佛教医学的解剖概念更多是哲学概念,唯心的想象较多,不能指导临床。这直接影响了中医的思维趋向,人体结构学说在中医这里也大多是猜测的结果。●佛教伦理对医学卫生活动影响1佛教普度众生慈悲思想成为医家医学活动宗旨我国诸多医学著作书名用“慈”、“惠”、“普济”、“普救”等,如慈惠方、慈济方、慈幼纲目、慈幼便览、普济方、普济良方、普救回生草等,体现佛教伦理对医家的影响。医学道德论著中,孙思邈著大医精诚,把佛教伦理写入其中“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院普济含灵之苦”医家以佛教普救众生宗旨,研读医学理论身居深山置生死于外;不虑长幼、贫贱、华异为救人可千里奔赴。2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佛教戒律形式佛教在管理弟子时制定一些规定,如五戒、八戒等。在医学道德教育中,我国一些医学著作受此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