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课件《教育研究方法》_第1页
教育研究方法课件《教育研究方法》_第2页
教育研究方法课件《教育研究方法》_第3页
教育研究方法课件《教育研究方法》_第4页
教育研究方法课件《教育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教材出版:华东师大出版社·

主编: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观察可检验原理归纳演绎(1)4、方法的分类:(2)(3)二、哲学的方法三、艺术的方法第三节教育研究的类型二、教育哲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三、定性的教育研究与定量的教育研究四、教育学研究与元教育学研究第四节教育研究的特性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准则与规范第一节教育研究的评价标准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⑴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⑵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⑶标准化的研究工具⑷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⑸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⑹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1、自然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出发点2、自然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内容⑴研究资料和结论的真实可靠性⑵研究过程的一致性⑶研究结果的可理解性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效度问题3、结构效度:称之为理论效度,这是指测量工具测查到的结果与设计该工具的理论基础一致的程度。4、统计结论效度:是反映相关特征的真实程度。5、理论型效度:它与定量研究中的“结构效度”(理论效度)类似。它是指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以及从研究结果中建立起来的理论反映教育现实的真实程度。6、描述型效度:是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考察后所作描述的准确程度。7、解释型效度:是指研究者了解、理解和表达研究对象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确切”程度。二、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三、对研究效度的检测第三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第三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第一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2)变换思考角度:从得出原有结论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再认识再发现如:“教”—“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互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单位”)同一层次的角度转换:“主科”—“术科”不同层次的角度转换:普遍性目标—三大领域目标(布卢姆)把重点放在因素之间:幼小衔接;课内外活动(3)类比与移植——从一种特殊现象、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将其视角或方法迁移到另一种特殊现象、问题的研究之中。如:全息摄影——全息理论——全息教学病理学——教育病理学(基础教育病理分析)(4)探究与体察——对日常生活现象加以留意,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启示、研究思路或研究的策略方法。过程体验与强化训练(效果比较)“希望教育”的提出(观察麻将活动得到的启示)(三)确定课题的策略与方法(四)文献的检索与综述第二节假设的提出与表述·(一)课题的界定1.范围的限定气派与贴切(“当代青少年兴趣爱好研究”或“某中学初一学生学习兴趣问卷调查”)2.变量的限定·当代 中国 青少年 理想 调查对象年代;是否包括台湾?年龄;职业理想;问卷;·

调查年代?··性别;生活理想;访谈;在校否?人生理想;综合?社会理想?(二)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讨论:教育研究中假设应是何种形态?(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设想的图景是:以“理想类型”引领教育研究活动,以“理论逻辑”有分寸地干预“实践逻辑”。理想类型描述的是社会中事物或现象的类型,但不一定是全然真实地存在,而是人为赋予了“意义”的多少带有想象成分的类型归纳。第三节研究方案的形成一、对象选择(抽样)——完全重合法抽样——概率抽样(涵义;原则;方法)——非概率抽样(涵义;方法)(….)二、方法的选择根据任务:形成事实的方法;形成理论的方法根据对象:观察,调查,实验……三、计划的制定谁,何时,做何事,达到何效果或标准四、课题的论证第四章

教育观察法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感官、仪器设备二、观察法的分类及类型第二节教育观察的常用方法第三节教育观察法的实施·进入研究情境·

界定问题资料搜集与记录··资料分析报告撰写··一、设计·二、教育现场观察的实施——获准进入——取得友善关系——观察和记录(例如:记录的格式:实地笔记个人笔记方法笔记理论笔记12:00—我感觉很这个数字中午12点—食堂里拥挤是我的估似乎是学大约有300计,不一生就餐的人,10个定准确高潮窗口前队伍平均有4米长——对付危机——资料分析(举例:师生交往符号代码系统:代码符号行为特征内容·学生举手·学生举手并被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并被老师提问,只回答了一个字三、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四、教育观察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

教育调查法第一节教育调查法概述第二节问卷调查法五、问卷法的特点及其运用第三节访谈调查法访谈的程序与技术:()3.问卷与访谈的比较类型优点缺点问卷效率高标准化匿名性回收率低信息单一准备费事访谈回收率高信息丰富变通灵活效率低

结果不易处理无匿名性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

(二)探索实验、改革实验、验证实验探索实验是把实验放在第一位,按预先的研究目的操纵实验变量。改革实验的做法是按事先制定的改革计划进行实验,看改革的方案时候可行。验证实验对已取得的实验结果进行重复实验,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实

验,验证某些教育经验或研究成果是否可以

推广。·

(三)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第二节教育实验的效度与控制实验变量控制示意图操纵因变量自变量观测控制无关变量影响变化二、因变量的确立、分解及测定·

(一)聚集研究焦点例:思维→思维品质→学科中的思维品质(二)分解因变量——横向分解;纵向分解语文能力思维品质数学能力听深刻性说灵活性计算读敏捷性逻辑思维写批判性空间想象创造性四、实验效度与无关变量控制·

(一)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

——内效度指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X)的变化——外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二)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设计误差,如选择误差,程序编排不当,中途失控,测评误差等

——过程中的副效应,如霍桑效应,期望效应,约翰·亨利效应等(三)提高实验效度的途径

——提高外效度:重复性实验,接近自然情境,合理抽样等

——提高内效度:利用仪器设备,合理安排程序,重复实验,统计控制,“盲被试”“盲主试”,纳入处理,设置控制组等五、三种实验类型比较——前实验类型(1)单组仅后测实验格式:X

Y(2)单组前后测实验格式:Y1

X

Y2(3)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测实验·

格式:X·Y2Y"2——准实验(1)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Y1

X

Y2Y"1

Y"2·

——真实验(1)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Y"1·

格式:

Y1

X

Y2Y"2(2)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测实验··

格式:

X

Y2Y"2(3)所罗门四组设计·

R

Y1XY2·

R

Y"1Y"2·

RXY3·

RY"3RR第三节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一、教育实验的设计·

(一)符号X:表示研究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或称实验因子;O:表示测量分数或观察结果、或评估结果;R:表示实验对象是随机选择和随机分派到各组同一横行的X或O:表示一个组…………:表示有许仙所隔开的各组研究对象之间不相等;·————:表示由实线所隔开的各组研究对象之间都相等;由左到右:表示时间次序或先后(

)(

):表示时间分隔,一个括号为一段时间。必须指出,上述“组”是指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既可以是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小组,也可理解为一个班级,乃至一所学校或一个试验区。·

(二)、模式(1)单组实验序列设计格式:R

Y1Y2Y3

X

Y6Y7Y8(2)等组实验序列设计格式:

Y1

Y2

Y3

X

Y6

Y7

Y8●XY11Y12Y13

Y16Y17Y18尝试指导、及时补授面批指导、单元回授(3)R

多组轮换设计模式平均成绩周次其他类型教育实验设计模式:·

(一)单组后测设计模式·X

O(二)单组前后测设计模式O1

X

O2(三)单组相等时间取样本设计模式X1O1

X0O2

X1O3

X0O4(四)单组纵贯时间序列设计模式O6

O7

O8O1

O2

O3

O4

X

O5(五)静态组比较设计模式(六)不想等控制组设计模式·

(三)、方案(一)优良实验方案的标准1、能检验假设并切实可行2、控制恰当3、效率高(二)教育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1、明确实验的研究目的和假设检验的内容2、变量的分析3、实验对象的选择4、实验设计模式的确定5、实验方案的撰写第七章

教育测量法第一节教育测量概述第八章

教育预测法第一节教育预测法概述·(二)按预测的技术含量分类1、定性预测方法

在对经济、人口、技术等过程进行预测时,定量信息为统计数据比较充分,通常可以采用定量预测方法。但在对社会系统,如政治、文化教育等过程进行预测时,通常会遇到统计数据不足,只有定性资料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依靠人,尤其是靠有关问题专家的经验、直觉、判断能力和对有关资料,主要是定性资料加以综合,进行逻辑推理,这就是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方法

定量预测方法建立在具有完善的统计数据,较长时期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而且要求被预测的过程从过去到现在以至将来都是平稳发展的,即不能存在突变。(一)确定目标(二)搜集分析资料(三)建立模型1、因果关系模型2、结构关系模型3、时间序列模型4、随机性模型(四)分析评价(五)修正预测第二节教育预测法的应用趋势外推预测法最先用于技术预测,后来苏联利用趋势外推法预测了1975-1980年科技人才数量和结构变化,荷兰等国用于卫生系统专门人才预测。趋势外推法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假设决定过去发展的因素同样也决定着发展的趋势;二是假设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运用趋势外推预测法时分六个阶段:①选择影响因素;②收集数据;③拟合趋势;④计算;⑤预测分析;⑥决策应用。·

趋势外推法是利用已有的数学规律来进行预测,但是实际预测中常常不能搬用现成的教学规律进行预测。这样就要求研究者自己建立模型来实现预测,要求研究者有良好的创造力和灵活性。(一)类别量尺或名称量尺:测量上最简单的数值化的形式是分类,在这里,根据法则指派给事物某一类别特征或其他标志,仅是符号或称呼,没有任何数量大小的涵义。例如:百分比、列联相关等。(二)等级量尺或位次量尺:测量的等级标准是按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或者依次划分为等等。(三)等距量尺:等距量尺具有类别和等级量尺的特征,此外,它还要求连续数量之间的差别相等。(四)比率量尺:比率量尺是测量的最高水平,也是科学家的理想量尺。除含有类别、等级和等距量尺的特征之外,还有绝对的零点,量尺上的单位是相等的,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上述四种量尺有高低层次之分,凡能采用最高层次量尺所测量的变量,通常也可用其他较低层次的量尺测量;反之则不然。因为这四种量尺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同,所以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因之而异;同时,在运用上述量尺进行测量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基于此,在测量时要慎重考虑:适合于哪一种量尺的测量,就要应用哪一种量尺。第二节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二)信度的类型1、重测信度在不同的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对同一集体的受试者进行重复测验,所得到的两组分数之间是相关系数,即为重测信度系数。这种信度表示两种测验结果有无变动,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故又叫稳定系数。2、复本信度同一个集体的学生在几乎同时进行的、质量相等的两份试卷的两次考试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即为复本信度系数。(三)分半信度将一个测验分为质量相等的两部分并同时进行测验,这两部分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就叫分半信度系数。(四)库信度一个测验划分两半的方法是多种那个多样的,而每一个划分方法都能产生微小差别的rxx估计量。应用项目统计量可以避免由于任一两盘分而产生的偏差。(五)a信度系数库-李公式适用于客观题,但有不少测验是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如果这样,就采取克朗巴赫1951年所创的公式,即a系数。(六)评分者信度评分者信度的检验方法,是从测验卷中抽取一些赝本,单独有两位评分者在每份测试卷上评分,然后根据他们瓶的分数求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就是评分者信度。第三节教育测量的工具(三)应用:指把所学过的知识应用于新情景。(四)分析:指能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五)综合:与分析相反,指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六)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的判断。·

布氏的上述六类目标是有层次、有顺序的,知识是最低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六类目标,由简单要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排类。·情感领域:分别是: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结。动作领域:分类分别是: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当确定了测验的目标与测验的题型之后,接着便是命题设计。命题双向细目表是设计试卷的蓝图。它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分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明确测验目标(二)题量大、覆盖面宽(三)掌握好区分度和难度(四)注意改进题型(五)讲究科学性和规范性(六)制定好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和评卷的具体要求(七)认真拼卷和仔细检核第九章

教育经验总结第一节教育经验总结概述一、经验和教育经验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指人们曾做过或经历过某事,在这个意义上更进一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获得的有效的知识、技能,以及相伴随而形成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它主要是指教师在施教过程同时也是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日积月累地丰富或改善了作风及人格,充实提高了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二、经验总结中的经验思维方法和理论思维方法教育经验总结主要是运用经验思维方法对教育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所谓经验思维方法,是相对与理论思维方法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人们运用生活的亲自感受、实践的直接知识乃至传统的习惯观点等进行思维活动方法,其功能主要在于认识和把握具体事物及其外部联系。经验知识的特点在于对外界事物进行直接的把握。它即包括对事物表面特征的了解,这是发现事实的重要步骤,又包括对事物外部关系的了解,这是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必要前提。·

在教育经验总结的深入阶段,还要用到理论思维方法。理论思维方法是建立在经验思维基础至上的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方式,以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根本任务,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严密的逻辑、抽象性,它的内容与工具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等,舍弃了事物的细枝末节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本质和规律。三、教育经验总结的意义(一)教育经验总结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二)教育经验总结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人员深入实际、了解实际(三)教育经验曾杰能为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提供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指导(四)教育经验总结有助于找准教育科研深化发展的起点(五)教育经验总结有助于增加教育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教育经验总结的特点(一)经验模式的独特性(二)加工对象的生动性(三)方法的综合性和感性具体性(四)方式的回溯性第二节教育经验总结的方式和步骤一、个人经验总结的基本方式(一)将先进的理论、观念转化为教育经验技能·

教育工作者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某些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或支配下从事教育实践。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必须通过经验思维这一中间环节才能与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客观对象发生联系,理论只有转化为教育技能才能指导实践。(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教育工作者面对活生生的人么复杂的受教育者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处在生长变化之中,他们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也处于变化发展致中国,教育者往往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已有的经验常常显得捉襟见肘,这是富有创造新的教育工作者就开始进行尝试:感觉问题之所在,提出改进种种假设,积极地进行尝试并及时总结。(三)点滴归纳,自觉总结·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只要是有心人,就回观察、回味、琢磨,并伴随着惊讶、怀疑、兴奋、紧张、释然、满足等情绪情感。如果能增强经验总结的自觉性,必然会极大地增强业务能力和理论素养。二、群体经验总结的主要步骤(一)发现经验

发现经验是在已经掌握的资料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进行经验总结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二)总结和筛选经验1、搜集掌握有关资料2、制定总结计划3、搜集具体事实4、进行分析和综合5、组织论证6、总结研究成果第三节教育经验总结的个案研究某县的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方面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用了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来筛选和推广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该县的这项教学改革过程历经十余年,工作设计范围广,在经验总结方面也创造了新鲜经验。该县具体做法:

(一)调查(1977年10月——1980年3月):发现经验(二)筛选经验(1980年4月——1981年8月)

(三)实验(1981年9月——1984年8月):验证经验(四)推广经验(1984年9月——1987年8月)第十章

教育文献研究第一节教育文献研究概述·

二、文献的等级划分零次文献(零级)第一手文献一次文献(一级)第二手文献二次文献(二级)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三级)参考性文献………………………三、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四、教育文献的搜集与鉴别和整理五、教育文献研究的特点与局限性第二节第二手分析三、第二手分析的优缺点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一)主词法主词法是内容分析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时,首先确定与研究问题有关

的关键词,然后统计这些关键词在各个样本

中出现的频数和百分比,最后进行比较分析。(二)概念组分析法概念组分析是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设中的一个变量。这种方法记录单位仍是单词,但分析时的变量却是概念组。第十一章教育行动研究第一节行动研究的特点第二节行动研究的过程与实例·

行动研究中,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的现代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又可以是其他合作者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认识行动的过程和特性。观察的内容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

反思在行动研究中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反思这个环节中行动研究者至少要做两件事:·

①整理和描述工作,即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整理,描述出本螺旋循环圈的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案例。②评价和解释工作,对行动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多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不一致的症结,从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的判断和构想,提出怎样修正,怎样实施下一步行动的建议。第三节行动研究对我国教育研究的意义首先,研究目的。尽管我国教师所从事的大部分研究确是始自实践中的问题,然而不再少数的这类研究的目的确实为了理论上的建树。而行动研究为此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研究的形式问题。教师的研究即使再系统,它在根本上也只是意味着教师最自己实践的一种“省察”与“反思”,它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可以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各种要素的含义,从而使他的实践更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这意味着,教师的研究工作将具有与专业理论研究很不同的一个特征,那就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或

“评价”。第十二章

教育人种志研究·

一、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知识渊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孔德“实证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舍勒、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二、教育人种志研究的核心观念教育人种志研究强调走入真实的个人,人是自中心取向的,人为有其独特性与原创性的行动者,行动者不是社会结构单向度的被动承受者。三、教育人种志研究的日常实践基础人种志研究要步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社会的基石,是由分割的、连续的或者不连续的日常事件构成个人、小群体及社会。这一方法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在对异文化不带偏见的解释中,丰富看世界的方法。人种志研究试图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观点,用局内人的语言与意义体系来解释一切。人种志研究者试图摒弃所处的情景赋予的任何前见。他们进入“田野”依照事物的自然状态来“考察”,通常也作为组织与群体中的一员“参与”进行着的行动中。一、问题的形成二、研究的过程三、研究中的困惑四、研究主题的浮现五、研究后的思考1、关于研究的信度2、关于叙述3、关于研究的策略第十三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一节研究资料的分类及质量要求二、教育研究资料的质量要求第二节研究资料的整理·

3、计算机在数据资料整理中的应用当数据经过认真审核后,首先将它们按一定格式与方法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文件、例如:SPSS。第三节研究资料的分析·一、资料分析的含义资料分析就是要对收集到的并经过初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深加工,将资料中真实蕴含的关于研究对象(人、现象、事件、问题)的本质信息识别、提取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进而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形成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据思路,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二、资料分析与逻辑思维方法在资料分析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与辩证逻辑思维:(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概括、演绎推论、抽象、分析、综合、类比、证明、反驳等。(二)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辩证逻辑的思维是从运动、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世界中去反映,它是一种“动态思维”,具有思维运动的灵活性,有助于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对象。·

三、资料分析与非逻辑思维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种类:直觉思维、顿悟、灵感思维和想象。四、资料分析的方法国内常见的关于资料分析方法的划分是先区分为两大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然而在具体讨论,比方,定性分析中又有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系统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而定量分析方法只讨论“统计分析法”,包括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第十四章教育理论的构建第一节教育理论及其效度标准第二节教育理论的功能——预测功能理论的预测功能主要源于理论的解释功能,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已知的事实与现象,推断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实施与现象。——其他功能除了上述三种功能以外,理论还具有累计功能。即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准备与基础,可以发挥累积效应。此外,其他理论,如哲学方法论、各学科的元理论作为思维工具或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鉴别、检验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一)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与背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历史的背景;(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及其过程,对课程的编排与组织,对教育、教学方法等的依据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三)阐述和论证有关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课程知识选择标准、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等价值问题,形成一套更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四)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或准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或准则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法与技术;(五)提高教育者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增进教育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与反思透视能力;(六)提高教育者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增进教育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与反思透视能力;(七)帮助教育者对自己所具有的各种内隐的、缄默的、日用而不知的个人教育知识进行审视与反思,以修正和改进它们。第三节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将教师内隐的、缄默的、个人化的教育实践加以外显化、符号化呢?——致力于建立终身化的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制度,使教师学习和掌握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力、判断力与反思力。——大力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

“对话”。·

在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