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 学 入 门_第1页
第一章 国 学 入 门_第2页
第一章 国 学 入 门_第3页
第一章 国 学 入 门_第4页
第一章 国 学 入 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国学入门CONTENTS目录第一节国学概述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第三节国学经典选读第一节国学概述一、国学的内涵国学解词:中国学术的简称,也称“旧学”或“中学”。旧版词源上说:“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也。”在新版的《应用汉语词典》中对国学是这样解释的:“名词,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考古、文学、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并提出注意事项:“这里仅指中国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若是外国人对这些学问的研究,则称为‘汉学’或‘国际汉学’”。狭义国学的范畴:国学是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学问,内容包括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和相关文化艺术的学问。典籍实际上包含了“经、子、史、集”,同时也涵盖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譬如唐、宋、元的经典诗词。“相关文化艺术”可涉及古典艺术,比如中国画和中国民间音乐等,甚至是中医和中国古建筑。“国学”概念的界定:有“狭义国学”和“广义国学”之说。“狭义国学”认为国学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经、子、史、集”的学问,更有甚者认为国学就是以研究“儒学”为中心的学问。“广义国学”认为国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不但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人文领域,还包括自然与科技领域甚至外国学人研究汉学的成果。“大国学”的概念主张“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的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包含在“国学”的范畴内。第一节国学概述二、国学的外延(一)义理之学义理之学即性理之学,主要指哲学。包括诸子百家之学,如孔子的儒家学说、庄子的道家学说、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孙武孙膑的兵家学说等。与哲学相关联的还有宗教(在中国主要是佛道两教)。(二)考据之学考据学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三)辞章之学辞章之学主要指文学,与文学相联系的是书法、绘画、雕刻、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四)经世之学经世之学主要指政治经济学,与之相联系的还有兵法、科技,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工艺、农学等。第一节国学概述三、为什么要学习国学(一)学习国学可以明白人的根本存在。东方文化重经验、重感悟、重归纳,最后指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文化适应起源于大块陆地的平原文化、农耕文明,引导人类追求真善美,适应自然天时,合乎人情,与时俱进,其中多有思想义理、人生真谛,不仅古已有之,至今也仍有永不磨灭的巨大价值。(二)学习国学可以认识人生,了解历史所谓“认识人生、了解历史”,按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说法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三)学习国学可以获得知识、知行合一学习国学知识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多的了解,对自己所处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可以以“知”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来实践人生的价值,来辨别世界的秩序。第一节国学概述四、学习国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一)学习国学首先要有批判继承的态度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民主传统缺乏、权利意识淡薄使我们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提倡,人们在讲“同情理解”的同时,很多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对传统文化负面内容的检讨与反省,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该提倡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二)学习国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任何学习都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习国学自然也不例外。学习国学,我们可以首先凭借自己的兴趣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同学们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有知识也有文化,有技能也有素质,有文凭也有能力”的具有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三)学习国学最终要归于研读原典初学国学之人,可读一读适合初学者的现代人的著述,以免连一些基本的术语概念都不懂,造成根本无法阅读国学原典的问题。在智力水平和相关的积淀完全能够通读国学原典的情况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一些国学原典。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一、中国学术的分期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著作《国学概论》中对“何谓国学”和“中国学术之分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吕思勉先生按中国学术是否受外国学术的影响把中国学术即国学的发展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魏晋之前的纯中国学术时期;第二个时期:明之前受印度影响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清代开始的受欧美学术影响的时期。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比起之前大体按朝代来划分的中国学术分期,这个分期显示了吕先生对历史文化和学术的深入思考,对我们学习国学,了解中国学术的发展应该是有帮助的。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二、中国学术的渊源及发展(一)先秦诸子哲学的渊源1.古代之宗教哲学《周礼》;《老子》;《周易》。2.王官之学王官之学是指周代贵族等级制社会中的主流学术文化。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古之历法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小说家,出于稗官。(二)先秦诸子之学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则把诸子百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二、中国学术的渊源及发展(三)两汉经学先秦有“六经”之说,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亡,将另外五部称为“五经”;按清代全祖望《经史问答》,汉代在“六经”之外加《论语》为“七经”,东汉则去《乐》而再加《孝经》;唐代有“九经”之说,指的是《易》、《书》、《诗》、“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入《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五代时蜀主孟昶石刻“十一经”,把“十二经”中的《孝经》和《尔雅》去掉,而代之以《孟子》;宋代则在“十二经”基础上再加《孟子》成为“十三经”,“十三经”的提法一直沿用到现在。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古文经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2.两汉经学的发展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光武帝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再到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秦汉的学术思想,是战国百家争鸣的继续、蜕变与归纳。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二、中国学术的渊源及发展(四)魏晋玄学所谓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即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了弥补儒学不足而产生的。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四个时期:曹魏正始时期:为魏代的“正始之音”,属玄学的开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与王弼。西晋初至元康时期:也被称为“竹林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阮籍与嵇康。西晋元康时期: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东晋玄佛合流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支遁、僧肇等。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二、中国学术的渊源及发展(五)隋唐佛学1.佛教与佛学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开启的关于人们如何通过一定途径,以脱离生死苦海、求得解脱的言行教法。佛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它包括教主、教义、教规和教团组织,以及有关行持实践方法和仪轨制度等各项内容。佛学,从广义上讲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总体的分析。一般所说的佛学,以经、律、论三藏为核心,包含历代学人对三藏经典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佛学的内容涵盖着教、理、行、果四个层面,通俗讲即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我们常说的佛学,一般是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有关这些内容的文字遗产和相应的文字研究,且以后者为主。2.隋唐佛学的缘起及主要派别隋唐时期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即“大乘八宗”。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天台、华严、唯识、净土四宗。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二、中国学术的渊源及发展(六)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指宋元明时期形成并发展的一种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体系,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儒学分支。它是传统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本位为基本的原则,又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方式和思辨方法,来弥补儒家思想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使传统儒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北宋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即后人所称的“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南宋时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但著名的理学家人才辈出,而且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号象山)那样十分重要的理学家。第二节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二、中国学术的渊源及发展(六)清代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考据之学为汉代古文经学所开启。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意从文化传统的角度阐发儒学。但是,由于古文经学家未能同谶纬神学划清界限,限制了考据之学的发展。考据之学的长足发展是在清代,清代考据之学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明亡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深刻反省江山易主的历史教训,他们认为宋明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所造成的理论偏差是明亡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开宋明理学的误区,他们主张从经典出发重新挖掘儒家意蕴。清代考据学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主张学术要有关当世之务,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汉学。到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清代考据之学发展到鼎盛阶段,出现了乾嘉学派。章炳麟(1869—1936)是清代考据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字枚叔,别号太炎。第三节国学经典选读《大学》选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6。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7,未之有也。(《大学·第一章》)所谓诚其意8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9,如好好色10,此之谓自谦11。故君子必慎其独12也!小人闲居13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14。揜15其不善,而著16其善。人之视己,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7,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第一章》)【注释】1.明:彰明,发扬。明德:美德。2.齐:整治。3.致其知:充实其认识。4.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5.壹是:都是。6.否:不对,不行。7.所厚者薄:对应看重的反而轻视。所薄者厚:对应看轻的反而重视。8.诚其意:使意念真诚。9.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闻到的气味。10.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11.谦:同“慊”(qiè),心安理得的样子。12.慎其独: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指要自觉。13.闲居:独处。14.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15.揜(yǎn):掩的异体字,遮掩,掩盖。16.著:显示。17.中: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第三节国学经典选读《中庸》选段子曰:“好学近乎知1,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3;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第二十章》)【注释】1.知(zhì):通“智”。2.博学之五句:是讲如何达到“诚”的五层功夫。审:详细。慎:勤慎,勤勉。笃:笃实,踏踏实实。3.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要么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否则就不停止。有:有假设的意味。措:停止,放弃。第三节国学经典选读《论语》选段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5?”(《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7。(《论语·为政》)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8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9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10也。君子去仁,恶乎11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12违仁,造次13必于是,颠沛14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欲讷15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子张问行16。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17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18,行乎哉?立则见其参19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20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21。(《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释】1.曾子:孔子的弟子。2.省(xǐng):检查,反省。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4.信:诚,诚实。5.传:传授,这里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等。习:精通,熟练。6.罔:蒙蔽,欺骗,迷茫。7.殆:危险,有害,此处指在学习上陷入困境。8.处:接受。9.恶(wù):厌恶,不喜欢。10.去:摆脱。11.恶乎:怎么可能。12.终食之间: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13.造次:紧迫,匆忙。14.颠沛:跌倒、挫折、流离失所。15.讷(nè):讲话迟钝,这里指讲话谨慎。16.行:通达。17.蛮貊(mò):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在北。18.州里:此处指近处。19.参:列,显现。20.衡:车辕前面的横木。21.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第三节国学经典选读《孟子》选段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1。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2;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天时不如地利3,地利不如人和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5,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0。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民为贵,社稷次之11,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12,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13。诸侯危社稷,则变置14。(《孟子·尽心下》)“敢问何谓浩然之气?”第三节国学经典选读《孟子》选段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15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16其苗之不长而揠17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18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19者,其良人20出,则必餍21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22来,吾将间23良人之所之也。”蚤24起,施25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26无与立谈者。卒27之28东郭29墦间30,之祭者31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32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3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34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35矣!(《孟子·离娄下》)第三节国学经典选读《孟子》选段【注释】1.非其上:责怪君王。非:责备,责怪。2.非:不对。3.天时:指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