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_第1页
2022年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_第2页
2022年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_第3页
2022年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_第4页
2022年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根据《医院感

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

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1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

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

3、

6、

9、12月)内科系列(

2、

5、

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

1、

4、

7、10月)。(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每半年监测一次,加床超过3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半年监测的外科系列(

3、9月)内科系列(

5、8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

4、10月)。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22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

2、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3、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判定

透析液细菌培养:细菌数<200cfu/ml,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内毒素<2fu/ml。2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细菌监测结果判定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内镜合格标准:检测无菌。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标准环境空气(cfu/医务人员手范围物体表面类别2皿.暴露时(cfu/cm)2(cfu/cm)间)卫生手外科手洁净参照gb50333≤5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场所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4重点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cfu/15min≤5部门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9cm平皿)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10≤5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4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其他(cfu/5min.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10部门9cm平皿)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3

第二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科室(部门)要按照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要求认真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应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

六、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监测。

1、每月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供应室无菌区)应对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2、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月监测一次,院感科每季度抽查监测一次。

3、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1)Ⅰ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务人员的手≤5cfu/cm2。

(2)Ⅱ类环境。(普通手术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室、重症监护室)空气≤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务人员的手≤5cfu/cm2。

(3)Ⅲ类环境。(治疗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救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500cfu/m3,物体表面≤10cfu/cm2,医务人员的手≤10cfu/cm2。

(4)Ⅳ类环境。(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cm2,医务人员的手≤15cfu/cm2。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第三篇: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为了有效评价我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合理规范我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各科室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以及透析液等。

三、监测要求

空气监测。感染高风险部门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供应室、输血科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每个科室对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四、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各科室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进行造假、走形式,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监测相关资料要妥善保管。此项工作纳入临床科室质量考核系统。

第四篇:医院感染综合监测方案医院感染全面综合性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了解全院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和医院感染相关信息。

2、为医院的感染预防工作提供思路。

3、评价预防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二、监测对象

2016年全部住院病人。全院7个临床科室,所有医院的医务人员、后勤人员、食堂人员、保洁人员,不包括患者家属及外来的临时访问人员。

三、监测方法

全面综合性监测,是对全院所有病人的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性监测。

四、监测实施

1.采取主动监测方式,由病房的医护人员去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及相关事件。临床医生及时将诊断为医院感染的病例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核实确认。

2.感染部位的确定参照卫生部(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3.以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感染病例,重点查阅各种病人的病历和护理记录,注意其是否有医院感染的指征如发

热、wbc增多、使用抗菌素菌药物等,各种病原学、影像学如ct扫描、x线、超声波以及血清学、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均可作为诊断医院感染的参考依据;必要时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不清楚的病历可以和管床医生进行沟通,必要时可进行科室讨论。

五、监测相关定义

1.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卫生部2001年)2.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的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及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单位和个人,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监测数据统计

1.某一时期医院感染发生率(我院的小于8%)

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病例数/医院出院病例数×100%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病例数/医院出院病例数×100%2.某一时期医院感染部位构成

3.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分布及原因(某一个时期科室的感染率)科室感染发生率(%)=科室感染病例数/科室出院病例数×100%4.危险因素分析

5.统计本月或本季度的药敏送检率,不同种类病原菌的构成比。

6.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反馈监测资料每月进行小结,每3个月对监测指标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每季度在医院感染简讯上进行反馈,报告医院感染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7.将医院感染率与全国医院感染相关资料进行比较。若感染率过高,应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感染率过低,也应查找原因,是否存在漏报等原因。

8.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临床及时沟通。督促医生能及时完成各项检查和检验申请,为医院感染病例的正确诊断提供根据。减少器械使用时间和器械相关感染。

七、医院感染现患率的调查

现患率调查又称现况调查或横断面调查,它利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一个特定时间内,有关实际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资料,从而描叙医院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病例的分布状况即感染病例(包括以往发病至调查时尚未愈的旧病例)的百分率。要求医院感染现患率≤8%,医院感染调查率≥96%,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监测结果必须及时反馈给主管院长,临床科室及院感管理委员会。

八、医院感染漏报率的调查

每月对全院的感染病例进行评估,进行漏报调查。

医院感染漏报率=漏报病例数/实际上报病例数+漏报病例数×100%医院实际发病率(%)=报告发病例/1-漏报率×100%附件:、

1、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登记表

第五篇:医院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医院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1.1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

1.2建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

1.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1.4评价控制效果。2监测对象

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高危新生儿感染。优先选择新生儿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

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500克、1501-2500克、1001-1500克、≤1000克。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4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4.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2.3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医师

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的方法。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5.3.2护士

①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表。②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如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出现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④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如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短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当敷料变潮、松动、污染或需要观察插管部位时,更换敷料。⑤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标本应在采集后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送检)。⑥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5.3.3微生物室工作人员

①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②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③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如静脉导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养,血培养(在必要时)应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在进行静脉导管血和周围静脉血培养时应记录报阳时间。细菌培养阳性后,立即进行革兰染色,电话报告所见及初步意见;传代培养后进行初步药敏试验并报告;在进行菌种鉴定及标准药敏试验后书面报告。血培养若培养阴性时,第三天报告1次,之后3天若有阳性可以补发报告。④用计算机打印结果报告单时,标本名称应严格按照送检单填写。

5.3.4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②持续观察新生儿室(icu)新生儿,在新生儿转出到其他科室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根据新生儿临床征状体征、相关检查(胸部x线检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以及器械相关感染。如确定是,填写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④负责检查新生儿室(icu)护士填写的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并做好临床科室与微生物室之间的协调工作。⑤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5.1.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标本采集方法临床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标本。①适合于保留导管

标本采集要求。从该可疑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集,两套血标本的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分别标记清楚。②适合于导管拔除

标本采集要求: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进行定量培养或剪下导管尖端或近心端的5cm交实验室进行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采血方法: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75%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用络合碘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的直径为5cm,待干60秒钟后进行穿刺;穿刺部位消毒后不得再触摸。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