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1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2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3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4页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对就业和人才效益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指出中职教育存在专业构造与产业构造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构造与所需人才素质构造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紧推动区域性专业布局调节,培养素质构造合理的技能人才,提高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核心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亲密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现在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成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尚有待研究。本文从就业、人才效益和培训机制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定与分析。

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凸显“低端就业”特点。现在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少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公司。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公司,其中%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公司,%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下列的小规模公司;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重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规定不高,其中就业于公司最低层级——操作层的占%;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仅占%;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在较低水平,%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元下列。初显“多元就业”格局。从就业渠道上,金华市中职学生已突破了单一的就业格局。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公司工作、社会关系等多个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下列几个状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创业。但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比例仅为%。不再坚守“从一而终”。中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与变动性日渐显现,就业稳定性总体较低。针对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两年内没有换单位的学生只占%。同时,在就业时间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变通性,不再走“毕业后再就业”的固定程式,许多学生毕业前就与用人单位订立了合同,这类学生占到%。

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现在全市产业构造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公司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状况看,被调查的96家公司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占%。欠发达地区流向我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公司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都市大公司外流的倾向。市场经济体制增进了区域间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动,中职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的“数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拟定性。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9项指标,围绕“公司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规定”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公司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普通,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普通”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满意度分别为%和%,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比例为%。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把这两项拟定为第一重要员工素质的公司比例分别为%和%。

但从“公司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规定”对比来看,两者一致性不够好。取前者的“满意”项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项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公司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的承认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差较大,业务水平等素质的承认水平已超出了公司实际需求水平。

调查还发现,对于一线劳动者,公司最喜欢录用的群体是中职生,但现在公司一线劳动者学历层次多数是初中或下列学历,占%,公司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多数是职高或相称学历以上,占%。

可见,公司对中职学生承认的素质要素与公司所盼望的素质要素之间还不够一致,并且,公司所盼望的中职学历层次在公司在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难以显现。

二、重要问题及困境

现在,中职学校与公司的本位主义让他们习惯于站在本身的立场来决策,尽管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明确的,但缺少一种超越他们的机构来协调,难以实质打破学校与公司之间的沟通壁垒,由此造成的问题与困境重要有下列几方面。

中职学校专业构造与产业构造难以匹配

1.规模不对等。受传统文化与就业观念的惯性影响,短期内还无法变化普职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并且今年浙江省对普职招生比1∶1的规定从政策层面出现了松动,金华市中职规模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中职教育从规模上达不到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由于金华市属浙江中部较发达地区,多数学生不满足就业于公司岗位的最低层级,有自主创业、到一线都市就业或向中高层级岗位流动的倾向,本地一线操作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反而较高,出现区域人才交叉流动的现象,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构造不对接。现在,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只能强力迎合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需求,无视对地方产业构造现状的分析。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构造与中职教育专业规模构造对比状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的就业与专业规模即使较大,但存在明显的构造性负偏离,预期会凸显“供不应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存在较大的构造性正偏离,中职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在所难免。能级不对应。中职学校专业构造的能级向上提高的途径重要有两条:一是升入高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获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工种。金华市技工类学校相对较少,含有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2所,每年能输送高级工以上技能素质的学生约为900人。同时,中职学校专业构造的能级也能够向下延伸,面对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其它失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而这首先起步较晚,每年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中职学校专业构造的能级向下延伸,面对弱势群体的培训规模还远远不够;而向上延伸的着重于学历提高的高职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但针对技能层次提高的技工类教育规模还可扩大。

毕业生素质构造与所需人才素质构造难以吻合

1.要素不一致。由于中职学校还基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公司化实践能力、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特别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从调查状况看,公司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公司所规定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含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别。层级不对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步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部分公司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但是,现在劳动密集型公司规模仍然较大,诸多技术又被细化为单个操作环节,技能规定不高的一线操作岗位需求又较大。这种技术层次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就业岗位呈现“哑铃型”缺口。因此,适合中职学生就业的中层级岗位并不多,首先是“高不成”,在现在的选拔模式下,中职学生的智力技能相对单薄,无法应对技术含量高的智力型技能;另首先是“低不就”,作为重要就业群的普通操作工,技能规定很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拥有一定职业技能与职业抱负的中职学生又心有不甘。

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

1.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步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局限性,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分,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关系影响就业公平。毕业生参加就业竞争,靠两种资本,一是人力资本,重要是本身的先天禀赋加上学校教育而得到;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家庭、家族和朋友等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社会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而形成。由于我国是一种人情社会,并且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决定着一部分求职者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可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缺少一定的公开性、规范性。调查表明,全市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数占到%。复杂的社会关系扭曲了人才供需匹配的自然选择关系,人才资源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影响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重要对策与建议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办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行政协调,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为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第一,制订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订含有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框架,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地方政府要出台对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拟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明确校企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并使全部有关机构都能推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在资金保障上,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做到合理分派;在功效匹配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对区域性技能人才资源的状况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匹配度,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利益分派上,建立合理的公司利益赔偿机制,予以有关公司以税费的减免和媒体的正面宣传,推动公司参加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应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制订科学的评价原则,设立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定时而全方面的评定与总结。同时,以评价成果为基础,建立主动的激励机制,激发校企双方特别是公司参加合作的主动性。依靠社会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在功效上逐步淡化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控制,转向监管与服务,这就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管理力量——社会组织,协同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协调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充足发挥行业协会的角色功效,让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首先,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监管水平;另首先,要强化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效,构建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一是信息服务,开展本行业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实施信息收集与公布制度,搭建集受理投诉、综合监督、协调指挥和系统评价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二是政策服务,参加制订本行业全部工种职业资格原则,制订培训机构资质原则和从业人员资格原则,参加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定和有关管理工作;三是培训服务,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可由学校、公司和行业联合发起,吸取职业教育和行业里的专家、优秀技能人才和一线教师参加,制订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等,指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科学规划,加紧推动区域性专业布局调节

1.统筹规划,形成区域性错位发展的格局。现在中职生源趋向萎缩,相对单薄的中职学校还难以从“规模经营”的漩涡中走出来,专业设立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从区域性专业协同发展的思路来看,必须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实施错位发展,在特色领域以及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上进行重点哺育。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当代服务业、当代农业有关的专业。根据我市产业构造特点,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亲密有关的新兴专业,调节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强化主体专业建设。主体专业普通应符合省级示范专业的基本条件。普通的中档职业学校应哺育1~2个主体专业;省级重点中档职业学校应哺育设立2~3个主体专业;国家级重点中档职业学校应哺育设立3~4个主体专业,并逐步哺育形成1~2个专业集群。同一县域内职业学校新设主体专业普通不能重复设立。

2.合理布点,着力打造区域性专业集群。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科学规划与产业集群基本匹配的专业设立,使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穿,构建专业链、专业群,以利于主干专业做大做强,其它专业灵活应变,增强专业集群的辐射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按照“主导产业—核心产品—有关产品”的“产品关联”思路,形成主干专业和有关专业互为联系的专业链或专业纽带。区域性中职教育专业设立与调节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应着力推动机电类、数控类等专业集群化发展,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按照“核心岗位—有关岗位—边沿岗位”的“岗位群”的思路,形成与岗位群对应的主次分明、互相结合的专业群。针对某一种行业岗位或一组有关职业岗位来设立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能够每个行业岗位设立一种专业,体现专业性和层次性。对于变动性较大、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能够依靠岗位群的整合设立专业。这样不仅有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更有助于扩大就业面。①

产学合作,培养素质构造合理的技能人才

从产业构造看,各就业岗位所规定的人才素质要素不尽相似,要让公司的人才效益最大化,需要理清不同岗位的人才素质要素,重点关注人才素质构造与否合理。特别针对现在公司对人才素质规定的分化倾向,必须重新审视“技能”的内涵和意义。首先,要避免技能训练过于集中而造成的技术浪费;另首先,应当调节技能的目的定位,把核心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中职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上流动的能力。

1.避免“重技轻能”,强化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在教学目的上应强化对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适应多个职业和当代技术升级的综合素质。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以渔场”的理念。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是核心能力发展的“渔场”,核心能力重在“渔场”中哺育与积淀,而不是游离于“渔场”的技能专家。中职学校要强化“渔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公司或社会环境,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建立全真顶岗和仿真学习机制,在真实的工作体验中提高核心能力。树立“行动是为了学会行动,更是为了能力”的意识。行动导向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