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_第1页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_第2页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_第3页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_第4页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熊氏世传易筋经,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收藏版!熊氏十四势易筋经,全名为“熊氏世传十四势大易筋经”,简称“大易筋”,乃著名南派功夫大师熊长卿先生家传绝学。此功共分3级14势,各势久练皆有延年益寿、转弱为强之特效。(一)第一级1.四指握拳势【练法】双腿立定,宽如肩阔。眼向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两手握拳,拳心向后(或可向下),大拇指尖贴住大腿。每呼吸完毕,拳握一紧,不能放松。愈握愈紧,即每当呼气两拳愈握愈紧,再吸气时两拳不要放松原来的紧度,再呼气时尽可能加强两拳的紧度。直至36次呼吸完毕,才可放松(图1)。【要点】肩要沉,胸勿挺,引气下沉丹田。行之数月手力自然增加。初练先做6次呼吸,两手即放松,以后逐渐增加。总要自然,不得勉强。2.双掌下按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眼向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两手掌左右下按(按于身旁两侧,不可贴身,但也不要过远),掌心向下,掌尖向外,左右手指翘起。掌愈按愈下,即在每次呼气时两手掌尽量紧张地按下,不能放松,至36次呼吸完毕才可放松(图2)。【要点】本势增长手力腕力。沉肩,含胸,气沉丹田。掌下按时手指翘起。按下时切记要保持膝节不屈。3.双掌前推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眼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两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腕节内挺,臂高同肩,两掌大拇指与食指尖相对成三角形。每一呼吸完毕,双掌前推,手指同时拗入。愈推愈前,愈拗愈入(近身),直至36次呼吸完毕才可放松(图3)。【要点】本势增长手力与指力。初练次数、方式可仿前势。手臂微屈,气沉丹田,手指拗入。练此势前最好活动一下手指关节。两手掌推出前不能大幅回收,要求原位暗劲推出。推出时躯体不可前俯后仰,务令在紧张的状态下保持平正与宁静。4.左右托掌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眼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两手掌左右平伸,掌心向上,掌尖向外,臂高同肩。意想有重物置于两掌之中,需要用意托起。每一呼吸完毕,用意把掌上托。只用意念,两掌均不动,愈托愈重地继续下去,练至36次呼吸可止(图4)。【要点】本势增长臂力。沉肩,收胸,气沉丹田,双手伸平,不要下坠。两掌托起重物只是意想,诱导两掌及前臂的肌肉渐渐紧张起来,不要使两掌的位置有任何移动。5.双掌开合势【练法】两腿立定如前势,眼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两手合十当胸,掌尖向上,掌心相合,腕节外挺、下沉,两大拇指贴身。(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一起推广传武)吸气时两手渐渐分开(两大拇指沿身移动),呼气时两手渐渐再合,练至36次呼吸可止(图5、6)。【要点】沉肩,含胸,气沉丹田,两手开合时手指拗出,大拇指轻轻贴身,不离肋,不提起。本势合掌当胸,连续开合,能使肺部一张一缩,无病者练之健肺强身,若有肺病者还可有良好的调养效能。专用本势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如肺结核、慢性胃肠炎等。但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呼吸的松静、柔和、均匀,如若过猛,有病之身必再受创。6.左右撑掌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眼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两掌分左右撑开,掌心向外,掌尖向上,臂高同肩,指尖拗向头部。每一呼吸,双掌渐渐撑紧,愈撑愈紧,如是连续36次呼吸,直至完毕才可放松(图7)。【要点】本势增长臂力和腕力。沉肩,含胸,气沉丹田,保持均匀的腹式呼吸。双掌撑开时,身体要保持正直。7.双掌上撑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双手反掌向上正撑,掌心朝天,两掌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成三角形,面门向天。手向上撑高,愈撑愈上,直至36次呼吸完毕为止(图8)。【要点】气沉丹田,头上仰,眼看手背,胸腹不可凸出,手指拗落。本势增长臂力和腕力,强健颈项,并可动胃调肠帮助消化,驱除胸中浊气。8.双掌下垂势【练法】双腿立定如前势。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两掌自然置于身侧两旁。上身向前慢慢弯曲,两掌轻松下垂(掌心向后为宜),两肩微微松沉,不用拙力(图9)。身下弯时呼气(两手与上身一同下垂),起立时吸气(还原站势)。两掌愈垂愈下,如不觉疲劳可连续36次呼吸乃止。【要点】沉肩,收胸,气沉丹田。呼吸如过于急速,起立时立定可再行一呼一吸后再下垂。动作不能过猛,宜悠宜匀。本势增长腰力和腹力,并对减少腹部过剩脂肪有特效,能减腹脂、收细腰围。如腹部脂肪过剩,每日习之一月后可收大效。以上8势为熊氏易筋经第一级练法,第5势和第8势两势略有动作,余势无动作。第一级练习时不可无力,无力则练而无功;不可过猛,过猛则多耗伤力,且易丢功。务要纯任自然,久习则气力不期而自至。(二)第二级9.弓步拗身势【练法】本势有左右两势,以右势为例说明。右脚向右踏开一步,成右弓步势,身体向右拗。右掌置背后,左掌置头前,两掌心皆向外,两腕节皆外拗。眼看左脚跟,脚跟不要离地。此势站成,意在腰腹,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练习36次呼吸(图10)。【要点】因为身体扭转,腰部肌筋必然紧张,多习此势腰力雄健异常,并对腰痛病有良好转化作用。功夫加深后,可以渐渐增加腰节扭转度。或可直接增加,即在一开始时就达到一定扭度,这样呼吸时全身均不再动。或者在每一呼气时渐增扭度,但不可过猛。双掌伸开幅度可大些可小些。左势与右势只是左右拗身不同,其他相同。本势弓步拗身叠骨,若童年练习更显奇功。10.握拳上仰势【练法】本势有左右两势,以右势为例说明。双腿如前,成右弓步,身躯挺直。右手握拳提高,屈肘置头上,拳心向下,头节上仰,眼看右手心;左手握拳垂下,与地面成45度,并向稍距左胁后侧方拉下,拳心向后。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连续呼吸36次才可放松(图11)。【要点】本势呼吸时全身不动,右手腕微屈收紧,头上仰,颈部紧张。注意肩膊不要耸起,拳要握紧。本势练颈部粗壮,可使颈项有力。左势与右势只是左右方向不同,其他相同。11.上撑下垂势【练法】本势有左右两势,以右势为例说明。双腿如前,成右弓步,身体挺直。右掌向上撑,掌心朝天,指节向头拗下;左掌下垂,指尖向地,掌心朝向大腿。眼前平视,牙关咬合,嘴唇闭住,舌舔上腭,行36次呼吸才可放松(图12)。【要点】本势呼吸时全身不可随便动作,每一呼吸完毕(即每当呼气时)须右手上撑、左手下垂,有紧紧地将两手拉长之意。本势与“弓步拗身势”相互有联系,多练还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左势与右势只是左右方向不同,其他相同。12.下蹲起伏势【练法】双腿分开适距(不必过拘尺寸,适宜下蹲为度),脚尖外分,两手叉腰。身体徐徐下蹲,当下蹲时脚跟离地,只用两脚尖保持平衡。下蹲至大腿水平为度,此时双腿负重程度最大,练功收效也最大(图13)。起立时用脚尖,站起时脚跟落地,下蹲时脚跟再离地。起立时身体要与地面垂直,全身直立;下蹲时切莫前俯后仰。眼前平视,牙关咬合,舌舔上腭,以鼻呼吸。下蹲时呼气,起立时吸气。一起一伏至36次呼吸为止。(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一起推广传武)【要点】本势久练,步稳肾固,腿力雄健,到老可保腿脚灵利而少衰颓之态。以上4势为熊氏易筋经第二级练法,除第12势外,余3势均无动作。第二级乃叠骨秘法,功成骨叠身合,力增数倍。以下2势为熊氏易筋经第三级练法,第13势没有动作,但保健作用很大;第14势练法多样,功在增加指力、臂力、腰力,技击目的强。(三)第三级13.站桩吞阴势【练法】双脚贴地,约距离30厘米(较肩稍宽),两手置背后,右手握拳,左手握右腕,身微蹲下,两膝稍屈,眼前平视,牙关咬合,舌舔上腭,连续36次呼吸乃止(图14)。吸气时,气沉丹田,下腹舒起;呼气时,小腹压缩,同时谷道提起,肾囊收缩。谷道即肛部,肾囊即阴囊,都是中医的叫法。收提肛阴,利于聚气,但要自然为之,不能过于猛烈。体力优者可以增大膝节下弯程度,以此增加练功强度,有益长力,但要适度为之,不可过于勉强。【要点】本势定势静练,以站桩步引气下沉至丹田,强化呼吸,增强内气,常练可使身强体壮、体力剧增。本势对肾部保健有特强功效,习之数月有不可思议之效果。“肾为先天之本”,吞阴修本,本固枝荣,数年纯功可防治一些痼疾。14.俯卧支撑势【练法】全身前趴,脚趾与手指贴地,一俯一撑,连续行36次呼吸。眼向下视,牙关咬合,舌舔上腭,鼻呼鼻吸,悠匀适力。本势俯撑方法分三种,一种正俯撑,一种前俯撑,一种后俯撑。正俯撑正上正下用力,容易掌握,适于常用;前后俯撑皆成拱桥形,运之若圆,较为费力,有些难度。正俯撑向正下俯时吸气,向正上撑时呼气(图15、16)。前俯撑向前下俯时吸气,向后上撑时呼气。后俯撑向后下俯时吸气,向前上撑时呼气。本势手型运用可分三级三型,随着功力进度灵活运用。一级一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