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服中的女子妆饰(其他篇)古代的化妆术妇女的基本化妆品为眉黛、粉、胭脂和花钿。眉黛是供画眉用的,妇女画眉见于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之句。只是古时女子画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画假眉代之。黛的颜色除用黑外,还有绿色,古称翠眉。翠眉起于先秦,兴盛于南北朝。唐代开始流行黑眉,这与杨贵妃的提倡有关,所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唐诗》卷474徐凝《宫中曲》)。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为粉制成,或加之以红色,用以敷面。到夏商周时,才出现了以铅为原料的白粉和以红蓝花、苏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胭脂又称燕脂、焉支、燕支。古时把胭脂制成膏汁、粉类,还涂于纸或浸于丝绵,制成胭脂纸和胭脂绵,以便涂颊或用为唇脂。花钿,又称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纸、鱼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种形状的饰物,将其帖于额间、鬓角、两颊或嘴角。《木兰辞》“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古诗“眉间翠钿深”中的“翠钿”,均指的是花钿。古时妇女的首饰包括笄、钗、步摇、梳等。此外,还在耳、手、指上分别戴有饰物,分别称珥挡、钏镯、指环,但最初这些饰物的戴法和作用与现在不同。
面妆:在古代妇女的梳妆中,面容的妆饰至关重要。《左传》有云:“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古代妇女面部妆饰步骤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除粉黛外,还有额黄、花钿、斜红、妆靥及点唇等名目。妆饰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
傅粉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粉古代化妆品之一。包括铅和米粉。铅粉,又称铅华。傅粉以面为主,也有兼及颈项胸背的。秦汉以前以白粉为主,至六朝黄粉、朱粉、紫粉等渐次流行,尤以黄粉为尚,往往用以涂点额上,称花黄。直至元代,妇女还常用黄粉涂额。宋代宫中妇女以粉点眼角,名泪状。又,古代男子亦傅粉。古代妇女所用的妆粉,大多购于街市。经营妆粉和其他化妆品的基本是小商小贩,有时官府也插手其间。市售的妆粉既有粉心,也有合粉。各种妆粉一般盛放在粉盒中,置于较大的妆奁内,以供日常所用。粉盒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方形、六边形、葵瓣形,亦有仿瓜果型的,均有盖。其质料有夹纻胎和木质漆器,瓷器和银器等。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就是以漆灰造型并粘贴麻布、丝帛的夹纻胎漆器,内面红漆,外表为黑褐色漆,有的还以金、红、白三色油彩绘云龙纹。又如一些宋代墓葬中出土的粉盒,常是影青瓷制品。古代妇女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傅布于相应部位。粉扑是以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傅粉最常见的是在面部。但也有在颈、胸、背、臂乃至全身涂以粉饰的风气。傅粉不但限于妇女,汉魏时代,男子傅粉屡见不鲜,为一时之风尚。但古代傅粉的主要还是妇女。宇文士及《妆台记》写道:“舜加女人首饰钗,杂以牙瑇(音同玳)瑁为之。周文王......傅之铅粉。”宋人《事物纪原》亦说:“周文王时,女人始傅铅粉”。《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裴注引《魏略》:“[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南史.王裕之传》:“左右尝使二老妇女,戴五条辫,著青纹袴罗,饰以朱粉。”唐白居易《时世妆》诗:“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妆靥》:“远世妇人妆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元人《鄉(xiang)嬛记》载:“黄帝炼成金丹,炼金之药汞红于赤霞,铅白于素雪,宫人以汞点唇则唇朱,以铅傅面则面白。”该书还点出那时女性妆点中使用朱砂。妆粉的种类:以粉饰面,是我国古代妇女化妆的基本内容之一。古代的化妆粉主要有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等。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铅粉铅粉又名解锡、鲜锡、粉锡、铅华、胡粉、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它是用铅化解后调以豆粉和蛤粉而成。我国古代一度铅锡不分,称铅为“黑锡”。铅粉,是古代妇女面妆的基本材料。“三代以铅为粉”,墨子认为“禹造粉”,晋人张华则说“纣烧铅锡作粉”。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提到“铅丹”和“粉锡”,都说明在商周前后已能制造铅粉和红黄色的铅丹了。如佐之以考古资料,商代的墓葬中出土的就有铅齿、铅爵、铅觚(gu)、铅戈等器物,西周时制造的铅戈含铅量达97.5%,更证见早在商周已掌握了铅的冶炼技术。这种铅粉的具体制造方法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如下:“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zeng)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中,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据李时珍记载“明代时,金陵(今南京)、杭州、韶州(在广东)、辰州(在湖南)皆造之,而辰粉尤真。”辰粉的制法是在铅醋化为粉后,按“每粉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铅粉傅面,有较强的附着力。铅粉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铝,如保管不当,容易碳化变黑,但置久,经自然氧化作用又可重新转白。米粉古代最常用的粉饰是米粉。汉人《释名》说得很清楚:“粉,分也。研米使其分散也。”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米粉的制作,北魏贾思勰有着详尽的记述。首先选取上等的米作原料,“粱米第一,粟米第二”,米必须是同一品种,不能混入其它。除去杂质,碎米后研细,加水,脚踏淘洗十遍至水清,将淘净的粉米盛入大瓮,灌足水浸泡。春秋季一个月,夏季20天,冬季则要60天。中间不换水,沤久发臭更好。粉质会更滑腻。届时,换上新水,搅拌淘洗,去尽酸气,取出研磨。磨细的粉边浇水边搅拌,接取白色汁液,装入绢袋过滤,滤出的汁谁放到别的瓮内沉积。然后再精研细磨,浇水接汁,重复前一道工序。接着,把汁液盛在瓮内,以一种叫“把子”的农具长时间地拂拍遍透。使其淀澄,去掉粉层上的清水,把粉汁置于大盆中,用木杖顺同一方向搅转三百圈,盖瓮防尘污。待澄积清净,以杓(shao)轻缓地舀去上清液,用三层布贴在粉层上,布上撒布谷糠,糠上置灰。灰湿就换上干灰,直至灰不再湿为止。而后除去布层,削去粗白无光润的表层粉。余下“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而光润的部分称为“粉英”,在晴好无风的天气,摊于床箔,以刀薄削并曝晒干透,再用手反复揉搓以达滑润。并收贮备用。水银腻除铅粉和米粉以外,古代还曾有水银制作的水银腻,又有马嵬(音同维)土、磨夷花、露华百英粉、龙消粉等。水银腻据说是春秋时萧史所创制,为其爱侣弄玉傅面所用。晋崔豹《古今注》称;“萧史与秦穆公炼飞雪丹,第一转于弄玉涂之,今之水银腻粉是也。”香粉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紫粉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马嵬土又称贵妃粉,因唐玄宗所宠杨贵妃在“安史之乱”逃难途中被赐死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传说该坡上有土白如粉,妇人用以傅面。磨夷花
据古人记载,磨夷花出自南海顿逊古国,用来制作的粉芳香馥郁。露华百英粉此粉乃是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使用,自然是贵重之物。龙消粉《钗小志》、《旧唐书》等都说是周光禄的姬妾妆面的用品。迎蝶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玉女桃花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珍珠粉、玉簪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珠粉、石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胭脂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胭脂出現於較早的歷史文獻資料,被收錄於《史記》和《漢書》中的《西河故事》裡,之後被轉記於唐《史記正義》、《史記索隱》、《十道志》,也出現於宋朝的《樂府詩集》、明朝的《丹鉛總錄》。記載有感嘆西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出征,將當時的匈奴趕出了曾經是紅花產地的祁連山脈一帶,也包含了胭脂山。匈奴人被趕出了焉支山,因而喪失了製作胭料的紅花,感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這是漢武帝的時期,相當於西元前121年所發生的故事。在《史記索隱》裡,引用《習鑿齒與燕王書》裡有如下的記載:「山下有紅藍,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緋黃,采取其上英鮮者作煙肢,婦人將用為顏色。」胭脂山也叫做焉支、燕支、煙支、煙肢、燕脂、臙脂、臙支、臙肢、胭支、閼支山等,約略相當於現今的永昌縣西處。根據南宋趙彥衛的《雲夢漫鈔》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說法,紅花是漢代張騫通西域時,所傳進的物種,且描述染出的色相叫做「真紅」。紅花是繪畫顏料、也是染料,同時是婦女的化妝品色料。紅花的染色部位是使用其花瓣,所提煉出來的色素,和上油脂後,製出口紅或腮紅的化妝品胭脂,因此也被叫做胭脂花。胭脂,另一说是因其產地在古代中國的焉支山與祁連山的山麓,因此也被稱之為焉支。另外也因為產地是在燕國之故,或是燕國所產的紅花較佳之故,也稱之為燕脂。胭脂也和匈奴的人名有關,根據唐朝張泌《妝樓記》中,如下的一段敘述:「燕支,染粉為婦人色,故匈奴名妻閼氏」,文中是說匈奴王妻子閼氏,喜歡以紅花做成化妝品,而閼氏的發音和胭脂是相同的,因此也被借用。匈奴王妻子閼氏的說法出現於漢朝劉邦時期,劉邦親率30萬大軍迎戰匈奴王冒頓,被圍於平城(相當於現今大同),採用陳平意見,行賄冒頓的妻子閼氏,因而得以脫險。胭脂的做法是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面脂: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各式面妆:古代妇女妆红,依敷色深浅、范围大小等,妆制不一。“慵来妆”衬倦慵之美,妆法是在颜面施以“小朱”;“飞霞妆”,有隐约之妙,乃“薄薄施朱,以粉罩之”面成。“醉妆”以秾艳著称,“夹脸连额渥以朱粉”;“桃花妆”,轻匀细抹便成,其意趣淡雅。“檀晕”兴于唐、五代及宋,所谓“檀”,是指“檀色”,“晕”,即晕染,又言色调浅淡。“檀晕”妆法,是指在眼眉旁敷染一种荔红色。因其增益眉眼神采,以使“眸子炯其精郎兮,瞭多美而可观”。“斜红”妆早在南北朝时便有,梁简文帝诗云“分妆开浅靥,绕脸敷斜红”。唐代,此妆更为风行,其样式是用浓红在两鬓至颊各绘一弧形妆饰,或繁复如创伤,或工整似弦月。此外,还有“晕妆”、“酒晕妆”、“晓霞妆”等等。面部施朱晕红,是古代妇女的基本妆式,但并非唯一的妆式。我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妇女“白妆”、“紫妆”、“赭(zhe)面”、“黄妆”甚至“墨面”的情形。“白妆”所谓“白妆”,即以白色的铅粉或米粉饰容。这种妆制可上溯西周,那时,妇女粉白黛黑,风姿绰约。“啼妆”,在两眼下稍涂白粉,犹似啼痕一般。“泪妆”,唐代以白粉“施两颊”为泪妆,宋代以白粉“点眼角”名泪妆。因白妆的样式及“啼”、“泪”之名显出忧戚的意味,可衬映丧偶妇女的哀痛心情,故唐、宋以及后世孀寡妇女常以此妆饰。“紫妆”我国古代尚紫,高天称紫宙、紫虚,帝居谓紫宫紫庭,达官显贵则紫衣紫綬,以此,妇女亦曾试以紫妆。紫粉,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如下:“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晒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落葵,又名蔠葵、木耳菜、胭脂菜、胭脂豆、藤菜、紫角叶,别名繁露、承露、天葵、胡燕脂、藤儿菜、滑藤、西洋菜、御菜、燕脂菜、染绛子、紫草、燕脂豆、木耳菜、潺菜、紫葵、紫豆藤、红藤菜、软藤菜、红鸡屎藤、藤罗菜、白虎下须、荞菜七、滑菜果、寸金丹、粘藤、篱笆菜、软姜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圆小,熟时紫黑色。古人常榨取其果汁用作面脂。“赭面”,就是把脸面涂抹成赤褐色。该风俗源出自吐蕃。“黄妆”,满面涂黄,乃辽宋时契丹妇女的妆式,名为“佛妆”。“墨面”之制源出南北朝,《北史》云:“周宣帝禁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墨妆。”又《妆台记》载曰:“后周静帝令宫人黄眉墨妆。”诗词中的面妆: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近代出土唐代彩俑和壁画也印证了这一点。“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从《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可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七》中写魏文帝美人薛灵芸拜别父母后入宫,一路上泪下不止,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时,壶中泪凝如血,这红泪一定是因为沾染了脸上的胭脂。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如唐诗有“三千宫女胭脂面”句,王建《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有如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口脂(详见唇妆中口红):以上说的是面脂,口脂也是素来被看重的,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唐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说用来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是多么被重视和喜爱。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唐代以后,女性的妆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胭脂的习俗始终不衰。直到明清时亦然,只是不再象隋唐五代时期那样夸张了。崇祯皇帝曾赋诗“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以旌表为国抗敌的女英雄秦良玉,试想若在安稳的盛世,又有多少女子真的去做红妆季布?
眉妆:
画眉、眉型妇女修眉饰黛,在我国历史弥久。古人对双眉甚为看重。妇女修眉之风颇为兴盛,而历代许多文人也醉心于描写妇女的双眉,不说别的,单是对妇女双眉的称谓。诸如“蛾眉”、“双蛾”、“黛蛾”、“黛眉”、“黛螺”、“眉黛”、“翠黛”、“翠羽”、“翠翰”、“翠眉”、“春山”、“远山”、“眉峰”、“出茧”、“新蛾”、“新月”、“新柳”、“柳叶”、“翠柳”、“眉月”、“月棱”等等,不下二十种之多。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黛眉之风,源自先秦,两汉渐炽,魏晋亦盛,至唐而大盛。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时人效画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望月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汉魏至隋唐,多尚阔眉,唐中叶以后细眉也颇流行。又,古代男子亦有画眉,惟不多见。参阅《北齐书.文宣纪》。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据《海录碎事》,唐明皇命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横烟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低俗作品请删除学。”
《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黛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青色颜料。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饰眉的主要材料是黛和烟墨。古来用以为黛的既有矿物,亦有植物。或多以青石或烧焦的柳枝制成,五代后也用香墨。其珍贵者螺子黛,一颗价十金。画眉时常剃去眉毛,用黛描绘出各种形状。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石黛石墨在春秋时代称为“石涅”或“涅石”,“墨丹”即指黑色粉质颜料,而“石墨”一名南北朝时已有。石墨是由煤或碳质岩石(或沉积物)受区域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天然矿物质。我国古籍中早有石墨资源的记载,如《山海经》:“孟门之山(今山西省吉县西黄河两岸),其上多苍玉,多黄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女床之山(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六百里)多石涅。”等。石墨除了饰眉以外,还被用以写字绘画和作药,明《本草纲目》注云:“又有一种石墨,舐(音同氏)之粘舌,可书字画眉,名画眉石者,即黑石脂也。”古人所谓的石黛,除石墨外,似乎还应包括石青。石青又名蓝铜矿,它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形成的表生矿物,是炼铜的次要原料。石青在自然状态下有粒状、块状、放射状和皮壳状等。由于形状不同,色泽不一,产地亦有差别,故有空青、曾青、扁青、绿青、白青和回回青等多种品类,它们绝大部分可作画色和入药。铜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青黛植物类的黛称为青黛,也名靛花、青蛤粉,是名为“蓝”(包括蓼蓝、菘蓝、马蓝、木蓝)的植物所提取的色素,色青黑。我国很早就用蓝类植物做染料,《周礼》:“地官掌染草。”郑康成注:“染草蓝蒨(茜)像斗之属”,贾疏:“蓝以染青,蒨以染赤,像斗染黑。”除了自己出产外,古代还有进口的优质青黛,即波斯青黛。妇女用青黛饰眉风习汉已有之。螺子黛
据说产自波斯,是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块,十分贵重,隋大业间每颗就价值十金,清代每颗更贵至千金之巨。烟墨烟墨的制造在魏晋时代已经开始,当时是用漆烟和松煤为原料,做成的墨称为“墨丸”,用来写字等。这种制墨技术在唐以后有了大的发展,到宋代已臻完备。用烟墨画眉大约源于唐代。在黛和烟墨以外,人们也用柳枝、杉木等烧炭,或直接画眉,或研末以饰。《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妆饰,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画眉髻,黑而光净。”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靥。”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眉饰唐代的眉饰具有鲜明的特色。《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花髻饰有牡丹、珠宝、娥眉粗大突出,给人以华丽之中见情趣的深刻印象。唐初盛行的粗眉饰在图中有形象的描绘。据“十眉图”有八字眉、远山眉、五岳眉等数十种之多,均属粗眉饰,可见唐初时粗眉饰盛行之极。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状”,则记述了至开元、天宝年间,当时的妇女已一改以往以细长眉饰为时髦了。面饰:花靥即指花钿和妆靥,是我国古代妇女富有特色的两种妆饰。花钿(花子)花钿也是一种额饰。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薄型饰物,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翼、鱼骨、鱼鳔、丝绸等为原料制成,有动、植物等多种图形,且有不同色彩,十分精美,很受妇女喜爱。(花钿有二义,一指面花子;另一义为古代妇女插于发髻上的首饰花钗。)起自秦代,至南北朝时,多在宫中及贵族妇女中使用,唐后始成为流行的妇女而饰。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梅花妆”,《妆台记》:“隋文宫中贴五色花子,则前此已有其制,乃仿于宋寿阳公主梅花落面事也。”唐代妇女使用花钿较为普遍。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从颜色看,花钿的色彩比额黄要丰富得多。额黄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钿则有多色,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决定,如金箔为金色、黑光纸为黑色,鱼腮骨为白色等;也有根据图案需要染上各种颜色的。最为精彩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的,整个饰物呈青绿色,清新别致,极富谐趣。古代的花钿大多为金黄、翠绿、艳红三色。花钿在古代是和脂粉一类物品一起放在小铺子里售卖的,除了市售的花钿外,许多妇女常常乐意自己动手制作。花子通常可以粘贴在额头、鬓角、两颊、嘴角、酒窝等处,古代妇女贴饰花钿时,可单用一个,也可以多个并用,视各人需要而定。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鱼骨、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以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因所贴部位及饰物质、色状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胜”、“花黄”、“罗胜”、“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名目。粘贴花钿的胶水,主要是呵胶,产于辽东一带,相传由鱼鳔制成,其胶粘性极佳,可用来胶合羽箭。使用时,妇女用其粘贴花钿时,只需用嘴轻轻呵嘘即可,揭除也容易,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贴。卸妆时以热水一敷,便可掀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今妇人面饰用花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帖‘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帖胜花子。”宋陶穀《清异录》:“江南晚季,建阳进‘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别,极可爱。宫嫔缕金于面,背以淡妆,以此花饼施于额上,时号‘北苑妆’。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蜒,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线笼贮养之。尔后,上元赏花者取象为之,售于游女。”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契丹鸭渌水牛鱼鳔,制为鱼形,妇人以缀面花。”明陶宗仪《说郛》卷七七引《妆台记》:“宋淳化间,京师妇女竞剪黑光纸围团靥。又装缕鱼腮骨,号‘鱼媚子’,以饰面,皆花子之类。”额黄古代妇女脸部妆饰名。额黄也称“鹅黄”、“鸦黄”,它是一种古老的妆饰。因为以黄色颜料染画在额间,故名。同时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妆饰,源于六朝,相沿至唐,颇为风行。额黄的涂染,有满额和半额的区分,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即在两眉间上方画饰弯月等。据史籍记载,妇女额部涂黄,是南北朝以后流行起来的一种风习。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至唐时,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唐时又有一种专蘸鸦黄色的,称为“鸦黄”。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代妇女额部饰黄,有两种作法,一种由染画所致,一种为粘贴而成。所谓染画,就是用画笔蘸黄色的染料涂染在额上。具体画法又有两种:一种为平涂法,即整个额都全用黄色涂满;另一种为半涂法,不将额都全部涂满,仅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呈晕染之状。与染画法相比,粘贴法则较为简便。这种额黄,是一种以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用时蘸以胶水粘贴于额。由于可剪成各种花样,故又称“花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脱离了额黄的范圈,更多地接近于花钿的妆饰。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温庭筠《照影曲》:“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禅袖太憨生。”
妆靥(面靥)、点的
妆靥,亦叫面靥,是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脸面注以红点的妆饰方法在汉代已有记载,叫作“的”。《释名》:“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名于第录也。”除了面妆以外,我国妇女还有染指甲的风习。妇女染甲的材料一般是凤仙花,用其花叶,反复捣碎后掺入少量明矾,然后用丝绵浸染花汁,置于洗净的指甲表面,裹以布条,过夜取下,反复数次,染成后,艳色经月不褪。指甲花,也是妇女染甲材料之一,李时珍记载:“指甲花,有黄白二色、夏月开,香似木犀,可染指甲,过于凤仙花。”染甲之风唐代已有,流传日久。七月七女伴相聚之时把它当成一项有趣的娱乐来进行。明清以后,染甲习尚还流传国外,称为欧美妇女的喜好。妆靥(面靥)面靥则与“点的”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为一种妆饰。面靥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妆靥的具体形状,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讲究的在原来面靥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俗称“花靥”。点的古代妇女妆饰面部的红点。自魏晋以来,用粉脂作点状傅面,是中国妇女常见的一种花妆样式,不过后来不局限于红色罢了。至唐代犹以黄星点颊,或在嘴角酒窝间加两点小胭脂(所谓“星靥”当即指此),均是。点的是在两侧面靥部各画一个红色的圆点,故也叫作“妆靥”。“妆靥”在沿袭过程中也是有所变化的。靥点的样式逐渐丰富,由早期仅以胭脂之类的点饰简单的圆点,发展为以金箔、翠羽之类制作可粘贴的靥钿,其图形则有钱形、星形、花卉形等。点饰的范围也有扩大,自面靥而额中,或者鼻翼两侧。《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次进御,其有月事,止而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三国魏王粲《神女赋》:“税衣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兮结羽仪。”《太平御览》卷七一九引晋傅玄《镜赋》:“珥明珰之迢迢,照双的以发姿。”斜红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都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遂被称为“斜红”。从图像看,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唇妆:口红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红脂与口脂
妆唇以红,在中国起源亦早,楚宋玉的名篇《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若其丹”。“丹”即朱砂,它是古代妇女妆唇所用红脂的主要原料,“朱”的色彩为“红”,故古人常称女性的口唇为“朱唇”。《释名》定义曰:“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以朱砂研磨后得出的红色颜料可以饰颊,人们又将颜料拌人动物的油脂,使之凝结成脂类物,既滋润口唇,又增添红色,且不易脱落,深受先秦至汉时期妇女的欢迎。1949年,湖南长沙市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幅古帛画,据测此画约距今2300余年,画中的女性口唇均饰朱色,则妆唇习俗,早在3000年左右,已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在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的西汉墓中,甚至还发现了保存完好、存放在漆匣中的朱砂唇脂实物,可见唇脂是妆品中受重视的程度。在文献的记载中,它常与博面之粉、描眉之黛、沐发之泽并列而称。《淮南子·修务》曰:“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韩非子·显学》亦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皆是例证。中国古代的口红,制作得是很精细的。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裹人新收的、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吸收的时间为夏日1天1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古代的唇脂除红脂外,还有男用口脂。男用口脂仅以润唇护肤而不着色。古时帝京繁华之地,全在西北黄河流域,那里气候干燥,风尘漫天,至冬季则北风尤裂人肌肤。因此,唐时一到冬季,便由朝廷有关部门制作护肤用品,供应内廷所需之外,也分发百官。宋代皇帝甚至有自制护肤品的,如龚元英所著《文昌杂录》:“礼部王员外言,今谓面油玉龙膏,太宗皇帝始合此药,以白玉碾龙盒子贮之,因以名焉。”口脂有盛于器皿中的,也有做成条状的。大致是先秦至汉唐以前,多以盒贮,口脂呈粘稠状,用时蘸取少许以妆唇;唐时开始出现颇类现代棒式口红的条状红脂。晚唐的《莺莺传》里,就有张生赠物于莺莺口脂的记载:“捧览来词,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之饰。”“口脂五寸”,将唇脂的条状写得十分明白。
红脂的原料在汉代以后,北地的红蓝花在内地得到广泛的种植,便取代了朱砂,原因是红蓝花汁色鲜,质地均匀细致,不似朱砂总带着粉粒,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褪色。明人的《正字通》云:“燕脂,以红蓝花汁凝脂为之……后人用为口脂。”清时统称为胭脂,既抹唇又妆脸。《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宝玉拿出一个盛了上好胭脂的白玉盒子,给平儿妆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点唇在古代妇女的面饰中,还有点唇习俗。所谓点唇,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这种美容术的产生,和其它形式的女妆一样,也是由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决定的。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在唐代,口脂除妇女使用外,男子也可用之。不过两种口脂名同物异。男子使用的口脂,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妇女所用的唇脂,主要是为了妆饰,因此都含有颜色。由于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能力,所以可用来改变嘴型。嘴唇厚的,可改画成薄的,嘴形大的,可改画成小的,这样,就产生了点唇的艺术。唐时唇脂和白粉都已有相当的制作水平,女性们充分利用这两种覆盖力极强的妆品,创造出各式不同的口型。一般的饰法是先涂白粉,将天然的唇形掩盖,然后以唇脂描画出自己喜爱的样式,嘴唇左右角不同的可修正为对称,双唇太厚太薄的可以描成恰当的比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以描为小巧为时尚。花式唇妆:南梁的沈约在《少年新婚为之咏》中,有这样的名句:“托意眉间黛,中心口上朱”,很形象地说明了妆饰在妇女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既然心情各异,朱唇也就会有不同的妆法了。宋人《清异录》有言:“(唐)僖、昭时,都下竞事妆唇,妇女以此分妍否,其点注之工,名色差繁。”字文士及在《妆台记》中进一步记录了这些妆唇的样式是: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恪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等17种。从名称上看,妆唇的红脂颜色有大红的、淡红的、掺金粉的、粉红的等等;妆成的形状有圆形的、心形的、鞍形的,不一而足。唐时妇女又喜用檀色(即浅绛色)点唇,如敦煌曲子《柳青娘》句有“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秦观的《南乡子》句:“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从现存唐代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略见当时的口妆样式,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女性泥涌,其唇被画成颤悠悠的花朵状,上下两唇均为鞍形,如四片花瓣;两边略描红角,望之极有动感,鲜润可爱。唐代的敦煌壁画《乐庭环夫人行香图》中的女性,有的将唇画成上下两片小月芽形,有的画成上下两片半圆,有的则加强嘴角唇线效果,使整个唇形呈菱角状。
唐代的唇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五代相沿唐风,花样繁出;至宋名目渐少,以唇薄嘴小为美,无复唐时的活泼丰满。民间妆唇,仍流行改措成鞍形唇,以显唇线之优美。明代的口妆修饰精巧,红唇一朵,优美自然。清代的口妆比较特别,用两种红色妆唇,在浅红色描完了唇形后,又用深红在上唇点两点、下唇点一点,使红唇有一种撅起如花蕾的俏皮感觉。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演变,人们的点唇形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各个时期的点唇样式都有一些特点,我们从历代仕女画及各个时期的壁画、陶俑上,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总的来看,中国妇女的点唇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尚,尽管具体形式千变万化,但这一基本特征则保持不变。人们普遍认为,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型,应当像樱桃那般娇小,那般鲜艳。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据说就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有“樱桃樊素口”的称誉。为达到这种要求,妇女们在涂抹妆粉时,常将原来的嘴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重新点画出嘴唇。
头饰: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假髻古称“编”、“副”,汉以后称“假髻”、“假紒”,唐人又称“义髻”,明清又称“鬏髻”。假髻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庄子·天地》提到,上古虞舜时代(前2100年前),秃者已开始佩戴假发。而《诗经·召南·采蘩》描绘了为公侯养蚕的蚕妇们头上绾结的假发高高耸立的样子,表明了在东周初年,佩戴假发已成为妇女流行的一种妆饰了。在《周礼》这部书中,对王后的假发更有细致的划分,即“副”,属于一种有饰假发;“编”,属于一种无饰假发;“次”,属于一种用假发与自己的真发合编起来的髻。王后的这些装饰是由周朝宫廷的官员“追师”专门掌理的。《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还提到另一种假发称“副”:“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副,亦作“髟畐”(上髟下畐,为一个字,打不出),据《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这就是说,副这种假发只有统治者王的妻子才有资格佩戴的。诗中说的“髢”,也是装衬假发的别称。先秦以奴隶的发丝,后世多用马尾、金银丝或纱作成髻形,戴在头上,供妇女装饰用。魏晋流行的“蔽髻”,便是一种假髻,髻上半装有各种金翬首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能用。唐天宝以后,胡帽渐废,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为美,大多掺有假发,其髻上常饰以金银珠翠制成的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云髻等,其中有一种称做“鼓”的,以铁丝织成圆圈,外编以发,做成固定的装饰物,比原来发髻约高出一半,戴时罩在髻上,以簪绾住头发。首饰铺有出售,清初仍流行。编制假发的他人之发的来源有三:首先,做假发的人发来自于战犯与罪犯。我国古代刑法之中有一种髻刑,即将战犯或罪犯的头发剃去。其次,统治者强令夺取平民之发。再次,贫寒之家的妇女为生计所迫,剪发换取钱物。此外,还有事先用假发编制称假髻,用时以笄簪钗固定于真发之上的。佩戴假发只是为了美容,故在中国古代,假发一直被列为首饰一类。《晋书·舆服志》载:“皇后……首饰则假髻步摇。”同样,唐李石《续博物志》和《唐书·五行志》也有关于杨贵妃以假发为首饰的记载。在东晋太元年间,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妇女均把佩戴假发当作盛妆,一时竟成了上下追趋的时尚。假发平常不戴时,装置在木或竹制的笼子上,由于酷肖人的脑袋,因又有“假头”之称。一些民间女子,不能自备假发而去向人借,结果当时就有了“自号无头,就人借头”的趣闻。(见《晋书·五行志上》)虽然佩戴假发可能很美,但里面毕竟有个真假的问题。故后来有人作诗嘲讽道:“东家女儿发委地,日日高楼理高髻。西家女儿发垂肩,买妆假髻亦峨然。金钗宝钿围珠翠,眼底谁能辨真伪。夭桃窗下来春风,假髻美人先入宫。”(清金植《不下带编》卷四引曾忠愍《假髻行》)《采蘩》这样写道:“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被,通“髲”,是以头发编成的假髻,僮僮、祁祁,都是形容假发丰盛的样子。《左传·鲁哀公十七年》载:“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髠之以为吕姜髢。”可以参证。《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箧,可时奉瞻。”《宋书.五行志二》:“晋海西公太和以来,大家妇女,缓髻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恒戴。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头。人欲借,名曰借头。”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帼
亦写作“簂”。古代妇女覆于发上的饰巾。后以“巾帼”代称妇女。汉代宫廷贵妇们还喜欢戴用假发和帛巾做成的或者用牦牛尾剪裁而成的帽子般的假髻,这种假髻名叫“帼”。帼上加插用玳瑁做的簪子,簪子长一尺,顶端装有翡翠雕刻的凤凰,凤凰嘴里衔着白色的珍珠,下面垂着黄金饰物,耳朵上配有明珠制作的耳珰。“巾帼”是秦汉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妇人至嫁时......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簂、步摇。”《后汉书.舆服志下》:“二千石夫人,绀缯簂。”《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玉篇.巾部》:“帼,覆发上也。”《隋书.五行志上》:“后主好令宫人以白越布折额,状如髽帼。”
发式(发髻)发式是指头发梳成的各种式样。古代常以头发作替身。除锤髻和后髻外,平髻也是古代妇女常梳用的一种低发式。如唐代的半翻髻,发垂两耳,额正中束以红绢包裹的义髻,这种发髻在唐时较流行,后传入日本,为日本妇女所酷爱,近代日本妇女仍有梳类似发式的。其他平髻还有拔丝髻、丛梳百叶髻及清代的两把头等等。在低发式中,还有一种对称梳髻编辫的发式,一般为女孩或丫环、侍女梳用。古时,女孩出生三个月后,便剃发,但在囟(音同信)门两侧各留一绺头发,于头顶纵横相交,名“羁”。长及三四岁,把头顶上的发结成两条辫子,或挽两个小髻,其余头顶四周的发,每隔一月就剃去。至十三四岁,四周的短发留下不剃,叫做“留头”。及十五岁,行成人礼,将四周已长长的头发和原留的两绺头发一起挽髻,并加笄固定,故女子成人礼亦称笄礼。女子行过笄礼后,每日晨起梳髻,所以,发髻是妇女进入成年阶段的标志,从发式式样可以推断女性是否成年。一般来说,未成年的少女发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后垂分髾(shao);二是左右对称。对称发式有双丫鬟、双丫髻、垂练髻、蚌珠头等。(双丫鬟的梳法为:将前面头发向两侧平梳,结对称两个环,自然平垂,挂于两侧;双丫髻与双丫鬟相似,区别在于前者在头的左右两侧各挽结两个对称的髻。)(唐代的垂练髻是从双丫鬟传承变异而来的。垂练髻的梳法:将发分成两边,每边下垂向上折起用绢束缚。)传说双丫鬟与“丫环”这个词还有血缘关系。旧时,有些贫家少女充任富贵之家的侍女,因常梳双丫鬟,后亦称侍女为“丫环”,历代的丫环、侍女都梳双丫鬟或双丫髻,以至这种发式称为丫环、侍女的标志了。结发,古代婚姻礼俗中的结发习俗。结发一词的涵义,最初是指男孩女孩成年之时,始束发为髻,李善曾注曰:“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而行成人结发之礼,即可成婚。结婚礼仪中的结发习俗,其具体仪式和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区殊异。先秦时,女子许配人家后,用称为“纓”的丝绳束发,表示已定婚。成婚时,由新郎亲手从新娘头发上解下那条丝绳,然后改梳发髻。唐宋以后流行的合髻风俗为:新婚男女在婚礼上对拜后,坐于床边,由另一中老年妇人在他俩头上各剪下一绺(liu)头发,绾在一起,象徵者新婚夫妇的结合,从此俩人的命运就像那一团发缠绕在一起。秦汉时的发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其他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乌云低垂古人因头发生于头顶,结髻缭绕似头顶之云,且发黑如乌云,故称发髻为“云髻”,垂云髻,顾名思义,为乌发结髻下垂。九鬟仙髻
结鬟法梳的高鬟髻:望仙九鬟髻和飞仙髻(也称高环望仙髻)、凌云髻等高鬟髻式,在汉以后,常被作为画作中的仙女发式和扮演仙女的舞女发式。(这类高鬟髻用结鬟法梳编,一般用铁丝做成环形,上缠绕头发,然后用时套在头上;或将头发分股,用黑缯缠系,挽成环形,并用铁丝等支架。鬟式高髻有结一个环的,也有结若干环的。)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中晚唐时期,曾在贵妇人中流行一种鬟式抛髻。其梳法是将发分成若干股,结几个小鬟于头顶,另有一个大鬟任其下垂成抛状,这种发式是结鬟式与抛髻两种梳编法的结合物。传说杨玉环(即杨贵妃)曾梳这种发式,后人将她的名字来命名这种髻式,称玉环飞天髻。坠马髻后髻中,有一种向后倾、似坠非坠的髻式,时称“堕马髻”,据史书记载堕马髻由东汉权贵梁翼的妻子孙寿所创。(一次,孙寿将法拢结,挽成一长形大椎,在椎中部系上丝绳,置于头侧,因髻形如马肚下堕,故名“堕马髻”)唐代堕马髻为高髻下垂状,宋代堕马髻则是凭籍下垂。“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分髾髻
分髾是指少女头上四周的短发结束称髾尾,披垂于肩上,形如燕子尾巴,又称燕尾。分髾髻有垂鬟(huan)分髾髻、百合分髾髻等,垂鬟、百合是指前发的式样。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魏晋、南北朝时的发髻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蔽髻”是其中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髻等。
灵蛇髻拧旋法梳的高鬟髻:拧旋梳编法创于汉魏时期。其梳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像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较典型的发髻有灵蛇髻。拧旋式发髻在南北朝时颇为流行。《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反绾髻
反绾法梳的高鬟髻:反绾髻在汉魏隋唐时较常见。反绾髻是指用反绾法梳编而成的发髻。其梳编法是将头发往后拢高,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若翻绾成一把刀形,称“单刀髻”,绾成左右一对刀形,呈双刀欲展之势,称“双刀髻”。有的绾成扇形、云朵状、或髻朝天,号“朝天髻”,甚至还有翻绾成凤凰、黄鹂及鹄(音同胡)等鸟形。(凤髻、双鹂髻、惊鹄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隋、唐时的发髻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灭北周后,始建隋朝。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由此而恢复并发展。然而,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淫逸,发动战争,以至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李渊父子乘机于公元618年重新统一中国,建立唐王朝。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当时一些发式取名为云髻、云鬟、云鬓等,是一种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则是将当时的一座宫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则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面妆则有额熏、眉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有施于额间、亦有施于两鬓,还有点缀于嘴角二侧。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诸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单刀髻与双刀髻在隋唐的画像及出土女俑中常常能见到。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高髻古代,妇女发式曾以高为美为贵。从实际条件看,只有贵妇人、宫女、舞伎才有可能梳高髻鬟。(一是梳编高髻鬟往往要掺杂假发或用假发髻,一般不易得到别人的头发作假发或制假发髻;其次,高耸的发髻需要别人来梳理,贵妇人一般都有专门梳头的侍女,而一般平民之妇则无力雇佣。)(平民妇女买不起假发,就剪纸衬托头发,使发髻高耸。)高髻,一是利用结鬟、盘叠、拧旋、反绾等梳编法,使髻高耸;二为掺杂他人头发,使己发增多增厚,甚至用竹、铁丝等制作假发髻,套于真发之上,以致发髻高大。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李贺诗句“峨髻愁暮云。”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凤髻: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似凤而得名,装饰金翠凤凰。欧阳洵的《凤楼春》载“凤髻绿云丛”,即指此种发式妆饰。按盘叠成的不同髻形,有各种髻名。如盘叠成两个纓状的髻式,称“双缨髻”。(流行于晚唐宫廷和仕宦之家的妇女中,到宋代,此髻更为盛行。)乌蛮髻、盘桓髻也是用盘叠法梳编的。螺髻盘叠法梳的高鬟髻:盘叠梳编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后,用盘、叠等手法,将发髻盘叠成下大上尖的髻状,放置于头顶、两侧、前额或脑后,其盘叠的髻形有似青螺的,称“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我们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花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种,李白《宫中行乐图》中云:“山花插宝髻”。万楚《茱萸女》中“插花向高髻”均讲述了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唐人家国内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将牡丹作为发髻上的妆饰物,更显其妩媚与高贵。《奁史·引女世说》载“张镃的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托牡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簪花仕女图》中头饰宝玉金银,尤以牡丹花形突出来强调花髻发式的雍容华贵。更有甚者,在髻上再点缀以雪白的茉莉花,黑白对比反差强烈,且芬芳扑鼻,独具魅力。罗虬《比红儿》“柰花似雪簪云髻”记述了这一乌发衬白花的妆饰手法。而且,这种传统的装饰手法,是我国妇女发式装饰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低髻
此乃相对高髻而言的一种发髻,顾名思义,是一种较低的发髻,牛峤《菩萨蛮》中“低髻蝉钗落”意指此髻,另有一种含意为相对较卑微的发髻和梳在脑后较低部位的发髻。鬟与盘绕实心的髻相区别,鬟是一种盘绕空心的环状形式。鬟为大多数青年妇女所偏爱,尤喜双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头顶上,也有垂于脑后的多种样式。宋时的发髻
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双蟠髻
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明朝时的发髻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思源学院《光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山杜克大学《区域大地构造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
- 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试题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解析
-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动画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艺术学院《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规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信息技术应用专业考试卷及答案
- 上海中学2025届初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试卷数学试题含解析
- 西北师范大学《形态学实验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外贸自学课件下载指南
- 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十四五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中学等五校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2025-2030中国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前景研究报告
- 2024年北京邮电大学招聘真题
- 2025-2030有机肥料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创新药CRO行业竞争态势及未来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招考笔试真题2024
- 2024年高考数学真题(北京卷)试题试卷原卷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培训课件:如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 2025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专题08影响、作用类(答题模版)(学生版+解析)
- 韵达加盟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